这是美国奠定国基的紧张7年。美国不是打赢一场独立战争就能建成的——分裂阴影挥之不去,独立和自由该如何守卫?讲述建国者与时间赛跑的立宪之路,《联邦党人文集》的历史背景全纪实。美国创世记系列之2,埃利斯新作。
书名:缔造共和: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1783—1789(美国创世纪系列)
定价:42.00元
作者:约瑟夫J埃利斯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02
页码:296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ISBN:9787508681283
1. 政治学中有一个比喻说,国家就像一条船,要在开出船坞之前把它打造;切不能等到船下水之后,再修补漏水的地方。《缔造共和》就是几位美国建国者奋力造好“美利坚之船”的一段往事。美国的宪法、三权分立、联邦制,美国的国本,就诞生于这6年的政治风云之中,并且一经确立,二百余年来不曾有大的变动。了解这段历史,就理解了美国的立世之基。
2. 《缔造共和》生动讲述的历史,就是《联邦党人文集》的全部背景事件!《联邦党人文集》(或译为《联邦论》)是美国经典政治文献,是现代政治学的一部奠基之作,曾在中国国内掀起阅读风潮。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该书的议题过于抽象——啃专著,不如先读历史,《缔造共和》正是你需要的!
3. 这本书将修正你对美国的误解:美国并不是战胜了英国殖民者之后就立即诞生的。美国的建立是一个曲折艰难的过程,要和阴魂不散的欧洲强权继续抗争,平衡精英政治和民主政治的不羁力量,并且不断尝试思想先哲的政治思想与契约精神。
4. 【套书推荐】美国革命和建国是世界史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君主制和封建等级制度主宰世界上千年,而美国的建立,向人类揭示了国家政治、乃至人之存在的新可能——共和制。在一片广袤的土地上,人民可以不必为了统治者的野心去赴汤蹈火,也不用为了供养所谓的“”而忍辱负重;人民可以选出代表来管理自己的国家,以更平等、更进取、更有尊严的姿态实现人之价值。此次新思文化推出“美国创世记”系列,包含《美国创世记》《缔造共和》两本叙事历史,以及《华盛顿传》《杰斐逊传》两位核心国父的传记,均为约瑟夫·J.埃利斯作品,各有侧重。精彩故事之余,也理清美国政治的游戏规则和精神内涵。
这是美国被人忽视的“次革命”。
1776年,为了抵抗英国、争取独立,美利坚的十三邦结成了联盟。1783年推翻英国殖民统治者,让美国赢得了珍贵的独立和自由,但是——此时美国想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依然困难重重。独立战争胜利后,国内邦与邦之间的深刻分歧也随之浮现。站在当时的视角看这些各行其是的地方权力,没人敢肯定日后是否会有“美国”这个国家。
独立之后的几年,美国在一片胜利的气氛里渐渐失控。战争期间欠下的外债,哪个邦都不愿出钱偿还;和外国商谈的条约,不同意的邦就拒不执行。国际声誉上,美国从人类的革命之光,很快跌落成了一个信誉败坏的国家。另外,还有西部土地利益、奴隶制、亲法和亲英等等分歧,把独立初期的美国推向了分裂的边缘。一些乐观的英国政客,甚至等着美国各邦在窝里大打出手,然后央求着回到大英帝国的怀抱。
在这种几乎无望的境地,美国革命能够成功、建立坚实的国基,着实是政治上的奇迹。《缔造共和》这本书,将为你拼出这一奇迹的全貌: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联邦党人文集》、华盛顿、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财政之父汉密尔顿……这些人和事之所以被铭记,就是因为他们在那个关键时刻构成了美国的国家与国格。
前 言 合众为一
章 《邦联条例》与愿景
章 财政危机
第三章 领土争执
第四章 华盛顿再度出山
第五章 麦迪逊时刻
第六章 大辩论
第七章 尾声
附录一 邦联和同盟条例
附录二 合众国宪法
附录三 权利法案
致 谢
注 释
约瑟夫·J. 埃利斯(Joseph J. Ellis)
美国历史学家和畅销书作家,撰写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美国建国史作品。他的《杰斐逊传:美国的斯芬克斯》和《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分别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普利策历史奖。
埃利斯早年就读于威廉玛丽学院和耶鲁大学。他曾在美国军中服役并在西点军校任教,军衔达到陆军上尉。埃利斯目前执教于马萨诸塞大学。
埃利斯主要研究美国殖民地和建国时代的历史,是该领域的学者和历史普及作家,为广大历史读者打开了了解美国建国史的窗口。《福布斯》杂志曾盛赞埃利斯的读者声望,称他是“历史学家中的罗杰·费德勒”。埃利斯的作品包括本次同步推出的《美国创世记》《缔造共和》《杰斐逊传》《华盛顿传》,以及《革命之夏》《奠基者》等。
"
从《革命之夏》等8本前作中我们不难看出,很少人能把历史故事讲得像埃利斯这么好。埃利斯的写法注重建国政治家和政论家的性格刻画和心理解读。他用纯熟的技巧,把通常枯燥乏味的政治辩争讲得生动精彩,文风明晰,加以加到好处的引述。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约瑟夫·J. 埃利斯用他一贯的优雅文笔,表明美国国体的确立源于合众国宪法的制定、通过和生效。埃利斯对历史的深刻了解,展现于他对人物的刻画上——尤其是华盛顿的威严、汉密尔顿的勤奋、麦迪逊的博识和杰伊的外交手腕。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4位美国国父“不顾美国民意,把美国的历史带上了一个新的方向”。埃利斯令人信服地指出,美国宪法的制定是一个由正直、的革命者领导的大范围政治转变。这是埃利斯9部美国建国史作品中新的一部,不过依然是一部成功之作。
——科克斯书评(Kirkus Reviews)
"
"【第三章:领土争执】
这座议会大厦像梵蒂冈那样充斥着阴谋,但又如一座寄宿学校一般毫无秘密可言。
——约翰·杰伊致拉法耶特
(John Jay to Lafayette),1779年1月3日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朴实却不失格调,传递出一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思想的敬畏。“缔造共和”这几个字,本身就足以让我驻足。我一直对美国的历史,尤其是建国初期那种充满激情与理想主义的氛围,抱有浓厚的兴趣。那是一个充满未知与可能的时代,一群杰出的人物,在经历了一场艰苦卓绝的独立战争之后,面临着如何构建一个全新国家的巨大挑战。而“约瑟夫·J·埃利斯”这位作者,更是让我对其内容产生了极大的信任。我倾向于认为,他是一位能够深入挖掘历史细节,并能从中提炼出深刻思想的学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回那个时代,去感受那些伟大的先驱们在思想上的碰撞,在政治上的博弈,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权衡。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不仅仅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更能理解那个时代所孕育的“共和”精神,以及它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中信出版社的“新思文库”也让我相信,这本书的引进和出版,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评分我一直认为,历史的书写,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在于事件的宏大,而在于对人物深邃的洞察。尤其是在美国的建国史中,那些伟大的名字,如华盛顿、杰斐逊、麦迪逊,他们不仅仅是政治家,更是思想家、实践家,他们的决策、他们的争论、他们的妥协,共同铸就了那个时代的基石。“缔造共和”这四个字,足以点燃我对那段历史的热情。而“约瑟夫·J·埃利斯”这个名字,则让我对其专业性和学术深度有了更高的期待。中信出版社的“新思文库”系列,通常都代表着较高水准的译著和独到的思想。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窗,让我能够近距离地审视这些伟大的“缔造者”们,去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与纠结,去感受他们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时的勇气与智慧。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历史事件的梳理,更是对那个时代精神内核的挖掘,对那些塑造了美国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深层逻辑的探究。我想象中,这本书会是一次思想的旅行,一次对“共和”理念根源的深度溯源。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我一种沉静而厚重的历史感,烫金的“缔造共和”四个字在深邃的底色上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而“约瑟夫·J·埃利斯”这个名字,虽不甚熟悉,但“新思文库”和“中信出版社”的背书,立刻让我对其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对美国历史,尤其是建国初期那段充满理想与挣扎的时期怀有特别的感情。那不仅仅是一段历史事件的堆砌,更是一群充满智慧、勇气和矛盾的灵魂,如何在理念的碰撞与现实的泥沼中,艰难地为人类社会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我想象中的这本书,不会仅仅罗列年代和事件,而是会深入到那些塑造了美国精神的个体身上,去剖析他们的思想、他们的动机、他们的妥协与坚持。埃利斯先生作为一位历史学家,想必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去聆听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的辩论,去体会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付出的巨大努力。这种探究历史深层次的冲动,驱使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去一探究竟,去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与思想的魅力。
评分这本书的设计风格,给我一种踏实可靠的感觉,封面上的书名“缔造共和”更是直接戳中了我的兴趣点。我对美国历史,尤其是那个从殖民地蜕变为独立国家的关键时期,一直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那段历史充满了戏剧性,也充满了思想的火花,一群背景各异、志向远大的人物,如何在共同的愿景下,凝聚力量,奠定一个全新国家的基础,这是多么令人着迷的过程。约瑟夫·J·埃利斯这个名字,让我对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深度有了更高的预期。我倾向于认为,他不会停留在表面文章,而是会深入到那个时代的思想根源,去探究那些塑造了美国政治理念的深刻因素。我想象中的这本书,会是一次深入的对话,与历史对话,与那些伟大的先行者对话,去理解他们当时的考量,他们的挣扎,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中信出版社的“新思文库”也为这本书增添了额外的信誉度,让我相信这一定是一部值得细细品读的作品。
评分当我看到“缔造共和”这个书名的时候,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时代,以及那些塑造了美国政治制度的伟大人物。约瑟夫·J·埃利斯这个名字,虽然不是家喻户晓,但“新思文库”的字样,让我对这本书的品质有了初步的判断。我一直觉得,真正伟大的历史著作,不仅仅是事件的记录,更是对时代精神的捕捉,是对人物灵魂的解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那个动荡而又充满希望的年代,去理解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是如何在激烈的辩论中,一点点地勾勒出“共和”的轮廓。我期待的,是埃利斯先生能够用他独特的视角,去揭示那些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复杂人性,去展现那些伟大的决策是如何在重重困难中诞生的。我想要从这本书中,不仅仅看到一个国家的建立,更能感受到那种为理想而奋斗的激情,那种在不确定中寻找方向的智慧。
评分这本《缔造共和》的封面设计简洁而富有力量,书名直接点出了核心的主题。我一直对美国历史,特别是建国初期那个充满革命激情的年代,有着极大的好奇。那是一个思想的熔炉,也是一个政治的实验室,一群拥有远大抱负和卓越智慧的领导者,在经历了艰苦卓绝的独立斗争后,如何着手建立一个全新的国家,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尝试。约瑟夫·J·埃利斯的名字,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相信他会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为我们呈现一个既宏大又细节丰富的历史画卷。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到那个时代的核心,去理解那些关于自由、民主、权力制衡的深刻辩论,去感受那些伟大的先驱们在面临巨大挑战时的思虑与抉择。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对历史事件的简单罗列,而是对那个时代精神内核的挖掘,对“共和”理念的深刻阐释,以及对塑造了现代美国政治文化的人物及其思想的深入剖析。
评分拿到这本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种简洁而有力量的书名:“缔造共和”。这两个字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张力,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国家的诞生,更是关于一种全新政治形态的孕育。我一直对美国独立战争之后的那个时期充满好奇,那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社会实验,一群人,如何在几乎是白纸一张的情况下,去构建一个如此复杂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家体系。而“约瑟夫·J·埃利斯”这个名字,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倾向于认为,他不会只是简单地讲述过程,而是会深入到那个时代的思想脉络中,去剖析那些关于自由、民主、权力的深刻辩论。我想象中的他,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但又是一位富有洞察力的叙事者,能够将那些复杂的历史概念,用生动而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中信出版社旗下的“新思文库”也让我相信,这本书的内容会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前沿性。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那段充满理想主义的时光里,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些伟大的灵魂是如何在碰撞中,一点点地将“共和”的蓝图变为现实的。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名字“缔造共和”时,我的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充满理想与实践的时代,以及那些不朽的先驱们。我对美国历史,特别是建国初期,一直怀有浓厚的兴趣,那是一个在思想的激荡与政治的博弈中,孕育新生的伟大时期。约瑟夫·J·埃利斯这个名字,虽然对我来说有些陌生,但“新思文库”的系列定位,以及中信出版社的出品,让我对其内容和深度有了相当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不仅仅看到历史事件的脉络,更能深入到那些伟大的灵魂深处,去理解他们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下,找到一条前行的道路,如何去平衡不同的利益,如何去构建一个能够长久延续的政治体制。我期待的是一种思想的启迪,一种对“共和”这一概念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及对那些在历史关键时刻做出重大抉择的人物,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缔造共和”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瞬间吸引了我。我一直对美国历史,尤其是那个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建国时期,有着莫名的向往。那是一个如何在动荡中寻找秩序,如何在理念的碰撞中建立共识的时代。约瑟夫·J·埃利斯这个名字,或许不是人人耳熟能详,但“新思文库”的标签,以及中信出版社的信誉,让我相信这本书的质量绝对不俗。我期待的,不仅仅是关于总统、关于宪法的简单叙述,而是想深入了解那个时代,那些伟大的“缔造者”们,他们是如何在思想上进行博弈,如何在政治上妥协,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最终构建出那个影响至今的“共和”体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的挣扎、他们的远见、他们的雄心壮志,去理解“共和”这个概念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意义,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是如何被塑造和传承的。
评分当我在书架上看到这本书时,第一反应就是它似乎提供了一个观察美国“缔造共和”时期,一个不同寻常的视角。埃利斯这个名字,在国际史学界似乎有着不错的口碑,而“新思文库”的定位也暗示着这本书可能会带来一些新鲜的、不落俗套的解读。我对美国历史中的“共和”概念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它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的建立,更是一种关于公民权、民主、自由与秩序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在那个刚刚脱离殖民统治的时代,一群来自不同背景、怀揣不同理想的精英们,如何凝聚共识,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在一片空白之上描绘出一幅全新的国家蓝图,这其中的智慧与挑战,足以让人反复品味。我想象中的这本书,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那个时代的迷宫,去揭示那些被历史洪流淹没的细节,去理解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制度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和无数次的试错。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超越简单的叙事,给我带来思想的启发,让我更深刻地理解“共和”的真正内涵,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的现实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