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配器教研室是作曲系六个教研室之一,主要担任中央音乐学院本科作曲专业、指挥专业、电子音乐作曲专业以及音乐学专业的配器课的教学,同时也担任配器专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主科教学。
配器课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贯彻于全部教学过程中,讲授与写作相互联系。通过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乐队作品,学习和借鉴其中成功的配器经验,逐步提高学生对乐队音乐中多声部结合的审美和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和发展对乐队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确立乐队写作的基本概念,以此培养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配器的技能。
配器教研室面向全社会招收学术型配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独立从事专业活动、科学研究和高等音乐院校教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
配器教研室是一个融教学、创作、科研为一体的学术部门。它担负着配器专业书籍、教材的编(著)、翻译以及修订的工作,同时也是展开各类相关于本专业学术活动的重要平台。中央音乐学院配器教研室是全国音乐院校中一支广受同行关注、充满活力的学术队伍。
作者简介
戴宏威(1935-2001),满族,北京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60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过作曲技术理论、曲式、和声、配器及作曲主科的教学工作,并编写过各种教材多部。主教管弦乐配器法,是我国在这一学术领域的著名专家,是继江定仙、杜鸣心之后的第三任作曲系主任。
戴宏威老师是著名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作曲者之一,也是著名现代京剧《红灯记》主要作曲者之一:他还写作了《平原作战》《夜渡》《红松店》等许多京剧剧目的音乐。他的主要作品有二胡协奏曲《惜别》,1989年在日本首演,之后新加坡交响乐团和日本的新星、群马、广岛等许多交响乐团陆续进行演出:唢呐协奏曲《大得胜》,1988年在新加坡首演:长笛独奏曲《在内蒙古草原上》,1962年出版,1988年在美国首演。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弦乐组
第一节 弦乐组的一般特点
1.各乐器定弦及音域
2.弦乐组的特点概述
3.弓法
4.弦乐组发音的色彩变化
第二节 弦乐组的基本分配方法
第三节 密集位置与开放位置
第四节 低音的变化
第五节 弦乐器的双音与和弦写法
第六节 弦乐组的分部
第七节 同度奏与八度奏
1.同度奏
2.八度奏
第八节 弦乐组配器的加强形式
第九节 独奏乐器的色彩表现意义
第二章 木管组与圆号
第一节 木管乐器的种类
第二节 木管乐器的音色与音区特点
1.长笛(Flauto)与短笛(Flautopiccolo)
2.双簧管(Oboe)与英国管(Cornoinglese)
3.单簧管(Clarinetto)与低音单簧管(Clarinettobasso)、小单簧管(Clarinettopiccolo)
4.大管(Fagotto)与低音大管(Contrafagotto)
第三节 圆号(Como)
第四节 木管组的和声
1.音区平衡
2.四部及三部和声的配置
3.多声部和弦配置
4.木管组加圆号的多声部和弦配置
第五节 一些技术性以及色彩性的表现手段
1.音区的增长与收缩
2.木管音色分组的对照
3.旋律色彩性的同度奏与八度奏
第三章 竖琴、钢片琴、钢琴
第一节 竖琴(Arpa)
第二节 钢片琴(Celesta)
第三节 钢琴(Piano)
第四章 打击乐器
第一节 有音高的打击乐器
1.定音鼓(Timpani)
2.钟琴(Campanelli)
3.木琴(Xilofono)
4.排钟(Campane)
第二节 无音高的打击乐器
1.三角铁(Triangolo)
2.铃鼓(Tamburino)
3.小鼓(Tamburo)
4.大鼓(GranCassa)
5.钹(Piatti)
6.锣(Tam-tam)
7.响板(Castagnetti)
第五章 小型乐队配器
第一节 主要旋律与伴奏声部
1.用木管或圆号独奏担任旋律,弦乐伴奏
2.用一部弦乐奏旋律,木管与圆号伴奏
3.混合音色旋律
第二节 两全组的结合
1.功能分组
2.混合音色
第三节 伴奏织体中的补充声部
第四节 持续音
第五节 管弦乐织体的多因素结构
第六节 旋律化的伴奏织体
第七节 副旋律
第八节 复调音乐的结构
第六章 铜管组
第一节 铜管组乐器的音域
1.小号(Tromba-e)
2.短号(Cornetto-i或Pistone)
3.长号(Trombone-ni)
4.大号(Tuba)
第二节 铜管组的和声配置
1.四部和声与三部和声
2.多声部和声配置
3.铜管与木管的结合
第七章 大型乐队的全奏
第一节 木管组与铜管组的音量平衡问题
第二节 大型乐队全奏的几种主要形式
1.相同节奏的合唱式全奏
2.强有力的旋律与伴奏织体
3.对题式全奏
4.复调音乐的全奏
第三节 大型乐队的渐强与渐弱
第四节 大型乐队的复杂结构
附录一:本书使用谱例中外文对照表
附录二:中外文乐器名称对照表
前言/序言
早在2007年,作曲系配器教研室便提出了一个工作设想:力争在近年内将已故戴宏威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编写的内部教材《管弦乐配器法》进行必要的修订或补充后正式出版。
如今,在学院、科研处、出版社及原作者家人的支持下,经过教研室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和在读研究生们的热心参与,这个设想得以实现,实在是一件令人倍感高兴的事。呈现在读者面前的版本不仅承载着我们对一位好同事、好老师、好朋友的怀念和敬重之情,而且,这部教材的公开发行对我国的配器教学将发挥很大的作用。
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戴宏威(1935-2001),1960年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留校任教后长期从事配器教学工作并写有大量音乐作品,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作曲者之一。他不但治学态度极为严谨,有非常深厚的学术造诣,而且为人随和善良、达观幽默,曾先后担任作曲系副主任、主任工作,深得同事们的信任和肯定,受到同学们的尊敬和爱戴。
这本教材初次编印大约是在1985年初。封面除印有书名、作者名外,还写有“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材”“本院附属工厂教材科印(内部资料)”等字样。正文的文字部分均为作者手迹,多数谱例为作者手写的管弦乐缩谱,亦有一些谱例是从已出版的总谱中复印下来的作品片段。大约在2000年左右,随着电脑硬件、软件及印刷技术的迅速发展,原教材科的张国江同志将教材的全部文字及谱例由手写稿改为电脑制作,于是便有了教材的第二版。改版后的教材内容未变,且仍属内部资料,只是外观较前一次“正式”了一些,不但比较清晰,而且版面的规格比较统一。在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正是那样一部今天看来外表十分简朴的内部教材,25年来却被不断加印,而且“断档”“脱销”的情况时有发生。尽管中央音乐学院自建院以来,配器教学中从来不指定使用统一的教材,但近些年来教师们在设计自己的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直至讲授某些概念、选用某些经典谱例时,往往总是将这部教材作为重要的参考。目前,配器教研室将它指定为我院学习配器课的在读本科生、报考我院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考生们必读的参考书之一。显然,这部教材具备很多优点,比如:
定位明确。它是适合大学本科专业配器课或配器共同课使用的教材。作为教材,它的内容框架设计十分合理,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可以很方便地依据教材内容顺序设计课程进度。倘若需要,教师可针对不同的授课对象将本教材的内容作适当的扩展或压缩,配合相应的习题,课程大约可开设1-2学年。
内容全面。它包含了西方传统管弦乐配器法的两个主要基本内容:“乐器法”和“配器法”,两项内容随课程进展穿插进行。“乐器法”涉及了管弦乐写作时常用乐器的主要性能,“配器法”则涵盖了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的分组写作以及为小型乐队、大型乐队写作时可能使用的各种技法。此次正式出版,教研室根据全书每一章节的具体内容增补了详细的、便于检索的目录。
谱例丰富。谱例的选用是否准确恰当、是否足够丰富,直接关系到一部配器教材的质量和教学效果。该教材所援引的谱例,不论是总谱还是缩谱,都与所讲述的理论准确对应,不仅针对性强,而且伴有相应的说明或分析。此次正式出版时,教研室又将原作者在教材中虽提及作品名称却未及刊印出总谱的例子一一补齐,从而使教材的内容得以进一步充实。此外,这次在正文之后还特意增添了两个附录,一为“本教材所使用谱例的作者及作品中外文对照表”;二为“中外文(英、意、法、德、俄)乐器名称(全称及缩写)对照表”。这将会为读者在使用本教材时提供极大的便利。
简明扼要。不论“乐器法”还是“配器法”,均选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因而要点突出,便于归纳和记忆。
中央音乐学院的配器教学,自50年代初开始,经过苏联专家的建议和帮助,经过陈培勋教授、王澍教授、盛礼洪教授等前辈的经营,形成了许多自己特有的风格和良好的传统。这些都是学院的极为宝贵的财富。它需要一代代传承下去,更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戴宏威教授正是这样做的。这部教材无疑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为我国配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期待有更多新的成果出现!
管弦乐队配器法:深入剖析与现代实践 本书旨在为音乐学院学生、作曲家、指挥家以及所有对管弦乐队配器艺术抱有浓厚兴趣的专业人士,提供一套全面、深入且兼具实践指导性的学习资源。不同于传统配器教材侧重于历史演变或纯粹的乐器学罗列,本书着眼于现代管弦乐队的实际运作机制、音响构成原理,以及如何在当代音乐创作中实现丰富、高效且富有创意的配器方案。 第一部分:管弦乐队的基础结构与音响感知 本部分将对管弦乐队的组织架构进行详尽的解剖。我们将探讨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和打击乐组各自的音域分布、音色特性、技术局限与潜力。 弦乐组的深度剖析: 重点分析小提琴(一、二声部)、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在不同把位、弓法(如断弓、连弓、揉弦的细微差别)以及特殊奏法(如泛音、弱音器使用)下的实际音响效果。我们将用大量的实例说明,如何通过声部排列(Voicing)和密度控制,塑造出从晶莹剔透到浑厚凝重的不同质感。此外,现代指挥实践对弦乐组的要求日益精细,本书将讨论如何平衡演奏难度与艺术表现力。 木管组的色彩调配: 木管乐器家族庞大且个性鲜明。本书将细致区分长笛、短笛、双簧管、英国管、单簧管(包括降E调、降B调、中音单簧管、低音单簧管)以及巴松管、低音巴松管的音色交汇点与冲突区。我们不仅教授传统的“相邻乐器组合”,更会深入探讨非相邻乐器间的音色嫁接技术,例如如何利用单簧管的圆润中音区来柔化双簧管的尖锐高音,或如何巧妙运用双簧管的鼻音特性来加强特定旋律的穿透力。对木管乐器的转调特性、换指困难以及气息控制对音色的影响,将进行详尽的技法分析。 铜管组的力量与平衡: 铜管乐器是管弦乐队力量的源泉,但其声音的爆发力与可控性是配器者必须掌握的两极。圆号,作为连接木管与铜管的桥梁,其音准的敏感性和音色融合性将单独列章讨论。小号、长号(包括次中音长号、低音长号)和低音大号的音域优势与技术限制将被量化分析。重点研究弱奏时铜管的“透明感”如何维持,以及在强奏时如何避免声音的“泥泞”或过度尖锐。特殊奏法如弱音器(Mutes)的类型(如直音、瓦姆普、哇哇)对音色的具体影响,将通过音响图表予以说明。 打击乐组的节奏与纹理: 打击乐的运用已从单纯的节奏支撑发展为色彩、纹理和戏剧张力的重要来源。本书将打击乐器分为膜乐器、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如定音鼓、马林巴、颤音琴)和无固定音高的乐器(如钹、三角铁)。针对每类乐器,我们将提供详细的演奏技巧、音色特性以及在不同音乐语境下的适用性。特别是对复杂敲击组合(Battery)和多打击乐手配置下的声部划分,提供了实际操作指南。 第二部分:配器法的核心原则与现代策略 本部分将理论与实际创作紧密结合,探讨如何构建一个逻辑清晰、音响平衡且具有个性化的管弦乐队布局。 声部排列与音响密度控制: 讨论经典配器法中的“和声堆叠”与现代配器法中的“音色分离”之间的辩证关系。如何通过八度移动、声部交叉(Crossing Voices)以及增减声部数量来精确控制音乐的“透明度”和“重量感”。介绍如何利用对位法原理来优化声部之间的独立性。 织体与音色融合技术: 重点分析“音色掩盖”(Masking)与“音色融合”(Blending)。讲解如何利用木管的特定泛音来“着色”弦乐,或使用圆号来“支撑”中音区的单簧管。深入研究“非传统配器组”(Unconventional Groupings)的构建,例如以打击乐器驱动整个乐队的音响效果,或仅使用弦乐的特定区段(如只用Cello和Bass的泛音)来创造新的音色实体。 动态范围与平衡的调控: 探讨动态标记在实际演奏中的“相对性”。如何确保在一个复杂配器中,即便是 pp 的木管乐器也能被清晰听到,而不被周围的 mf 弦乐组所吞没。分析不同乐器组在最高音区与最低音区的动态强度差异,并提供补偿性配器方案。 第三部分:特定语境下的配器挑战 本部分将探讨在不同音乐风格和规模要求下,配器法应如何调整。 小乐队与室内管弦乐的优化: 在乐手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15-30人的乐队),如何确保音响饱满且声部清晰?讨论如何将传统上分配给多人的乐器部分,通过精妙的转接和重复,分配给少数独奏乐器。 对位配器与复调音乐的实现: 分析巴赫、莫扎特、布鲁克纳等大师在处理复调结构时的配器选择。如何确保在多声部对位中,每一条旋律线都能保持其必要的轮廓和清晰度。 现代与实验性配器技法: 涵盖20世纪及当代音乐中出现的特殊技法,如多音奏法(Multiphonics)在木管和铜管上的应用、微音程的使用、以及如何利用录音技术或电子元件与传统乐队进行集成。分析那些打破传统音响框架的杰出范例,并引导读者思考个人风格的建立。 本书的编写风格力求严谨而直观,大量的实例均源自作曲家实际的管弦乐作品片段分析(非节选自特定已出版教材),旨在帮助读者构建一个既尊重传统又勇于创新的配器思维框架。内容涵盖了从基础声部写作到宏大交响乐章的每一个技术环节,是理解和掌握管弦乐队复杂音响世界的必备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