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

美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赖庆芳 著
图书标签:
  • 古典文学
  • 爱情
  • 言情
  • 历史
  • 小说
  • 中国古典
  • 传统文化
  • 女性
  • 故事
  • 情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36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319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雅致纸
页数:130
字数:22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美人》一本书读懂中国古典美人外秀慧中,兰心蕙质的奥秘。
  以姜庄、西施、李夫人、卓文君、甄妃、绿珠、王昭君、班婕妤、西施、杨贵妃作为个案进行详细讨论,这些古代著名美女对读者具有吸引力。

内容简介

  《美人》是一本专门研究中国古代的美人文化的学术普及读物。
  《美人》首先讨论了中国古代关于美人的定义和概念,探讨了美人的条件、品评标准、品藻的语汇、美人的道德特质等。本书从先秦时代的美人开始讲起,一直到唐代为止。以姜庄、西施、李夫人、卓文君、甄妃、绿珠、王昭君、班婕妤、西施、杨贵妃作为个案进行详细讨论。
  本书对于美女标准的探讨结合了内在与外在的诸种条件,美女除了外形的美丽、身材的姣好,更为重要的内在的情操之美、品德之高尚。
  该书的主题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作者本人的古代文学和历史的功底保证了该书探讨的层次和深度。

作者简介

  赖庆芳,香港大学文学学士,香港大学哲学硕士,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博士。
  历任香港大学中文系导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导师,香港城市大学中文传译及翻译学系兼任讲师,北京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现任香港珠海学院中国文学系副教授、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文学硕士班兼任讲师,日本国立岛根大学亚太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南宋咏梅词研究》《通识中国文学》等。

目录

序 言 1

第1章 美人的定义 1
1.1 何谓“美” 1
1.2 何谓“美人” 2
1.3 美女的称呼 3

第2章 先秦时期的美人 15
2.1 先秦时期的美女形象 ——北方美人 15
2.2 先秦审美条件 17
2.3 先秦时期的美女形象 ——南方美人 21
2.4 先秦绝色美人——西施 26

第3章 汉代文学展示的美女 41
3.1 民间乐府诗中美女 37
3.2 文士赋篇里的美女 40
3.3 如何理解汉代重视女子年龄 42


第4章 汉代著名的美人 47
4.1 倾国倾城李夫人 48
4.2 后宫第一王昭君 53
4.3 美丽才女班婕妤 62
4.4 白富美惟卓文君 72
4.5 被历史掩埋的貂蝉 82

第5章 魏晋六朝美人 106
5.1 魏晋士子描述的美人 106
5.2 蓬头垢面亦国色——甄妃 109
5.3 三斛珍珠换美人——绿珠 120

第6章 魏晋时期著名美男子 134
6.1 魏晋美男子的外在条件 135
6.2 魏晋美男子的内在品质 142
6.3 美男子其他条件 147

第7章 唐代美女的内在美 156
7.1 美人之品德要求——贞节操行 157
7.2 美人之品德要求——仁义之心 159
7.3 美人之品德要求——痴情专一 162
7.4 美人的内在要求——知礼重孝 164


第8章 唐代美女的外在美 173
8.1 唐诗展现的美女外表 173
8.2 唐传奇展现的美女外在条件 175

第9章 唐代的美人 182
9.1 唐代女性肥硕之说 182
9.2 一生受宠杨贵妃 186
9.3 宠遇第一独孤皇后 202
各章图表附录 214
参考文献 242

精彩书摘

2.4 先秦绝色美人——西施
清代徐震《美人谱》评说:历来令人思慕的美人有二十六位,首三位乃西子、毛嫱及夷光。[32] 徐震相信西子及夷光乃两个不同的美人,而现代学者倾向相信西子即夷光[33],亦即是西村的施姓美女施夷光。然而,亦有人提出“施”乃姑娘之意,故“西施”即西村的姑娘之意,却不知所据何书。
西施的生平事迹,众所周知;然而,西施之美丽程度,非人人知之。西施乃越国诸暨苎萝一村庄(今杭州一带)的女子,亦可谓中国古代首位美女间谍,以美色迷惑吴王夫差,为越国复国大计而自我牺牲。
西施的高尚情操,为历朝史家称赞;西施的美貌,令她的命运变得不平凡。《吴越春秋》记载勾践令使者于国内寻找美女,才在苎萝山卖柴维生的家庭,觅得名为西施及郑旦两位美女。使者为她们订制罗裳锦衣,教她们言行举止,让她们于土城山学习,并到临都城培训,三年后学成献给吴王夫差。

西施在被挑选之前,纯是一名浣纱女。据《孔皋会稽记》所载,西施曾于土城山边浣纱:永兴县东北六十里,有土城山,山边有一块石块,据说是“西施瀚沙石”。[35] “瀚”字疑与“澣”字通用;“澣”是“浣”之意,即是西施昔年浣洗的石块。
西施之美如何?
《慎子》记载毛嫱和西施是天下至美的女子[36],可见先秦时期,毛嫱及西施乃天下公认的美艳女子。
西施的容貌如何?史籍没有记载,却见于诸子之文。《庄子》记述西施之美,连她心痛时紧皱双眉亦显得美艳动人:西施身体有少许毛病——患有心绞痛,痛时会双眉紧皱;邻里的丑女见她皱眉的样子异常美丽好看,返归后亦捧着心口紧皱双眉;邻里的富贵人见到丑女如此状态,留在家中闭门不出外;贫穷的人看见丑女如此模样,领着妻儿赶忙避开她而行。庄子感叹丑女只知皱眉之美态,而不知皱眉为何会美丽好看。[37] 常人皱眉是不好看的,但西施因为容貌异常美丽,即使皱眉亦让人感到美艳动人;反之,丑女本已长得不好看,再皱眉则更难看了。
西施之美艳,据云只合天上有,非人间所能觅;人人见到她会为之惊魂动心,视她为神女、神人。据晋代王嘉《拾遗记》所载:越国有两名美女,一名夷光(西施),一名修明(郑旦),以献于吴王夫差。吴王珍而重之,以华美的椒花宫殿安置二人,又以一串串细珠为垂帘,而向内偷望的人没有一个不为她们的美貌而动心消魂,都说她们是神仙。吴王因为受美色迷惑,怠懒国家政事。及至越国士兵攻入城门,才抱着两名美人逃入吴苑(即长洲苑,今江苏吴县西南)。[38]《拾遗记》记述:越军攻陷吴国,见西施与郑旦两位美人立于竹树之下,皆以为是神女(现代称作女神),只管观看而不敢侵犯。[39] 可见,不论是吴国或越国人,皆视西施为神人仙女。
28  |  美 人  
西施之美能倾国倾城,她与郑旦竟令叱咤风云的吴王夫差不爱江山爱美人。西施在吴国之时,得夫差百般宠幸。据闻每次她入巿集,百姓若想一睹她的美貌,先要付钱。《孟子注疏》引《史记》之言云:越王勾践献西施,吴王夫差十分宠幸她。每次她入巿集,人们想见她的,要先捐付一文钱。[40]
西施之美,美得令人愿意付钱看。即使她的图像也令人赏心悦目,汉代王符曾云:绘画西施及毛嫱之图画来观看,可令人赏心悦目。[41]
但他亦明白绝色美女不能为凡人所有,故补充说:不及丑陋的妻妾可以随意使唤于眼前。[42] 王符之言明显点出美女与丑女之别——美女非人人可拥有,亦非凡夫俗子可使唤;丑女则可以随意使唤,伴随自己身边。
西施年纪若何?
西施之美艳令她名留青史,但亦令她年轻命丧。《墨子》曾指出西施之所以被沉溺于江中,是因为她长得太过美艳所致。[43]
坊间有两句顺口溜:“西施死时四十四,四十四时西施死。”顺口溜不知何人所作,却或多或少令人相信西施大概卒亡于四十岁之后。中国文学及戏曲更有不少美丽的传说,云西施与越国大夫范蠡隐居避世,泛舟五湖。事实是西施年轻时,还是美艳无比之时就被杀害了。以下是笔者对西施生卒年的粗略推算:
勾践十二年时(公元前485年),越国使者寻得西施,以古代女子十四五岁可出阁为例,假设西施该年约十四五岁。她被使者发掘后,接受三年歌舞言行教习后入吴国——即十七八岁左右被献给吴王夫差。吴国于公元前473年灭亡,其时西施已服侍吴王约九年。吴国亡后不久,她亦被杀。则西施之生卒及活跃时期,该为公元前500—前473年之间,死时只有二十六七岁左右。对古人而言,二十多岁的她是美艳的少妇;对现代人而言,她只是一名青春女子。

西施之死
有关西施之死,主要有三种说法:一云她与越国大夫范蠡泛舟五湖而去,过着隐居生活,安逸终老。二云她为吴王夫差所杀而沉溺于江中。三云她为越王勾践沉死于江中。
第一种说法有唐代陆广微《吴地记》支持。陆氏记述:勾践令范蠡寻取西施以奉献吴王夫差,西施于路上与范蠡私通,三年才到达吴地,期间生育一孩子。两人行至嘉庆县南一百里的亭时,儿子已一岁而能说话,故将该亭名为“语儿亭”。陆氏又引《越绝书》云:西施令吴国灭亡后,再回到范蠡身边,两人泛舟五湖而去。[44]
然而,今存汉代袁康所撰之《越绝书》根本没有此记载。何况,两人私情之说于情理亦不通。西施与范蠡皆知身负复国大任,前者虽乃天真少女,早知己身归国有;后者乃越国大夫,知亡国之恨,如何敢在此国仇家恨未雪之时,百姓未可安居乐业之际,明目张胆私通生育?更何况,范蠡送西施至吴国,不会只有他一人护送,身旁的侍卫及婢女皆在,如何私通生孩子而不为人传至越王勾践或吴王夫差耳中?何况《墨子》早有西施之沉死江中皆因长得美貌之说,印证西施最终被杀,又何来复归范蠡而泛舟五湖之事?
明代学者徐树丕不认同第一种说法,他提出第二种说法:当吴国将亡之时,吴王夫差逃至阳山自尽,自尽之前必先杀西施,以令己之所爱不为仇人所辱。若西施为人沉江而死,亦必定是吴王夫差亲自下达的命令。范蠡具有高尚情操,又是有智慧之士,娶亡国妃子为妻,是不可能之事。[45]
徐氏认为吴王杀西施合乎情理,但范蠡娶西施则不可能。先秦时代,一国灭亡后,其妃子夫人会为新君所纳或强占,以羞辱前朝君主。吴王夫差如不想所爱妃子落入敌人怀里,待自己后死受辱,将爱妃先杀掉亦有可能。尤其是,如果夫差终悟自己中了美人计,后悔昔日不听忠臣伍子胥之言,令伍子胥沉溺江中,今日亦有可能因怨恨而使人以相同手法杀西施。问题是:一、吴王夫差异常宠爱西施,多年情深意重,能否狠心下令杀之则成疑问。二、越国攻破吴国都城,正值兵荒马乱自身不保之时,是否还有心思大费周章沉西施于江中?要杀也是一剑痛快解决。为此,徐氏的说法亦存有疑团。
第三种说法源自《吴越春秋逸篇》之言:吴国灭亡后,越国将西施沉于江中,步昔日伍子胥被放进皮袋沉江的后尘。[46]明朝杨慎《丹铅余录》亦云:吴国名臣伍子胥被谮而死,西施亦有出力。伍子胥死时,是用鸱夷(皮革制的囊袋)袋之而沉溺江中。吴国亡后,越国亦将西施沉死于江中,以报伍子胥之忠诚;而范蠡离开越国时,亦自号鸱夷子。[47]
杨慎之说等于认同西施在越国攻破吴国都城之时未死,亦暗合晋代王嘉《拾遗记》所言,越国士兵见西施及郑旦两人时,因为两人的美艳,以为是神女而不敢侵犯。吴国灭亡后,越国有更多时间考虑如何处置西施,亦可大费周章将她沉溺江中。问题是:为何沉溺西施以报吴国伍子胥之忠诚?原因可能有三:
一、古人迷信,忠烈臣子伍子胥之死乃西施直接造成,怕其精魂来扰,故杀西施以安抚伍子胥之贞魂,免越国受扰;
二、在上者刻意杀西施以昭示越国臣民,大凡祸害忠臣者,皆不得好下场;
三、因西施之美艳,令天下君王不能自持,杀之以免越国步吴国之后尘——因美色而亡国。
此三点原因,显见越王勾践奸狡之心,为得天下而不惜以为国牺牲的女子做祭品。与此同时,更可显见先秦时代女性地位低微,尽管西施乃天下绝色美人,也不外乎成为政治人物的棋子。《墨子》云:现今正当世代凌乱,寻求美女的人众多,美女虽然不出门户,人们亦多登门求取。[48]当权者为求达到目的而不惜千金求索美女,达成目的后则弃如敝屣。西施之死,除了因为她长得美艳的缘故,亦因为她遇上一个狡诈的国君勾践。
范蠡自号“鸱夷子”离开越国,相信乃西施死后之事。笔者相信范蠡取此绰号有自嘲之意——嘲讽自己是该被放进皮囊投弃江中的人。若果寻得西施的越国使者正是范蠡,护送她入吴国的也是他,则范蠡可谓是那个亲手断送西施一生幸福,夺走她性命的人。若果西施没有被选进吴宫,她大可嫁得有情郎,生儿育女,相夫教子,过着安逸的生活,晚年成为含饴弄孙的祖母。因为被选入吴国,要以己身侍奉敌国君王,功成身退后又被己国君王勾践杀害。范蠡号“鸱夷子”,既是自嘲,亦是对昏君越王勾践的讽刺,对舍身为国的美人(西施)终身的悼念。为此,若云范蠡对西施无怜惜之情是说不通的;但若云他与西施有私情则欠缺真凭实据。
正史有关西施的记载甚少,仅见于越王勾践及吴王夫差的事迹中。西施死后,其事迹广泛流传民间,成为文学及戏曲的题材,历千古而不衰。直至现代,人们好以西施代表美人,也流行说“情人眼里出西施” ——在情郎的眼中,心仪的女子如何丑陋也变得像西施一样美。西施之美与高尚的品德永存世间,后人纪念她而雕刻的石像,更见于中外地区。

前言/序言

序 言

2013年五六月到北京大学历史系讲学,讲的是晋代美男子。返回香港后一个多月,收到北京大学出版社王立刚先生的电邮,希望替出版社撰写一本有关历代俊男美女的书籍。能得到中国顶尖大学出版社的邀约,深感荣幸。与此同时,香港的中华书局编辑部经理黎耀强先生亦邀约为此书出版繁体版。笔者获得内地和香港两地出版社的厚爱,内心实在感激,也坚决用心完成此书。
由于教学工作异常繁重,又适逢学院进行评审工作,能抽空撰写书籍的时间不多。预计2014年秋季可交的书稿,结果延至2015年暑假才能缴交。此段时间,实在感激王立刚先生及黎耀强先生给予的时间宽限。笔者将两份合约放置书桌上,以示时刻不忘出版事宜,亦藉此推动自己努力向前。
此书的研究始于2001年,其时尚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查看古籍、爬梳诗词,迄今已有十余年。笔者本以为可轻松完成书稿,后来才发现要将论文的论述变为浅白易懂的著作,原来一点也不容易。撰写之时,已尽力删去引文,或将原文收入注析;部分内容前后修订达十几二十次,还是感觉尚可再修改,更体会到“书到用时方恨少”。
历上的美女俊男,除了正史、笔记小说或诗词有点滴记载以外,其余记录可谓阙如;有很多历史疑难,至今未有定论。笔者在剖析美女俊男的形象之余,尝试探索个中的可能性,务求深入了解他们。由于篇幅有限,想写的内容实在太多,此书暂只能倾向资料较多的美女,故俊男的部分较少。(唯望未来能够撰写一部讲述古代美男子的专书。)
中国古代虽有众多美貌女子及俊俏之士,本书未能一一尽录,仅筛选部分人物予以析论。筛选的标准基于两项:(一)不选心恶奸猾令人发指的人:美在外貌而丑在内心,实非真正的美人。(二)挑选资料较多的著名历史人物,可作较深入讨论。此书的宗旨乃透过史籍的考查,探究古代的审美准则。惟美女形象多见于文学作品,故不得不引用诗词文赋佐证。因探讨唐代士子心目中的美人形象及需具备的内在品德,而传奇故事能提供丰富的参考数据,故采而论之。由于书本的篇幅有限,笔者只能论述先秦时代至唐朝的人物,揭示古人心目中的美女俊男。书中有关历史美女俊男的事迹,较易阅读,亦富趣味性。惟因资料有限,若有未尽善之处,还望贤达读者多多包涵。

赖庆芳
2015年炎夏撰于香江寓所
《铸剑录》 一柄承载着千年恩怨的绝世神兵,一段关于忠诚与背叛的史诗挽歌。 引言:烽烟四起,秘辛初现 故事始于一个被历史尘埃掩盖的朝代——大禹王朝的末年。天下纷争四起,群雄逐鹿,中原大地如同被烈火炙烤的熔炉,等待着一个能够终结乱世的契机。然而,真正的风暴并非源于朝堂的腐朽,而是潜藏于一次不为人知的兵器铸造计划之中——“镇神铸剑”。 传说中,大禹王朝的开国皇帝曾召集天下最顶尖的铸造大师,耗费数十年心血,以星辰陨铁和上古秘银为材,秘密铸造了三柄具有毁天灭地之威的绝世神兵。这三柄神兵,一为“戮邪”,象征着无可匹敌的武力;二为“定乾”,代表着坚不可摧的防御;三为“归墟”,则蕴含着洞察天机、预知未来的神秘力量。 本书的主线,便围绕着这三柄神兵的失落与重现展开。我们跟随的是一个身世成谜的青年铸剑师,沈渊。他并非出身名门,幼时流落江湖,却天生对金属和火焰有着近乎偏执的理解。机缘巧合下,他得到了一本残缺不全的《铸剑秘典残卷》,从中窥见了关于“镇神铸剑”的蛛丝马迹。 第一卷:炉火初燃,江湖试炼 沈渊为了追寻《残卷》中模糊的记载,踏上了前往传说中铸剑之地——“无妄山脉”的旅途。 角色侧写: 沈渊: 沉默寡言,性格坚韧,技艺高超但略显稚嫩。他铸造的兵器,总带着一种不同寻常的“灵性”。 柳烟儿: 隶属于一个名为“墨家遗脉”的神秘组织。她身手矫健,机智过人,是沈渊在旅途中的引路人和保护者。她对沈渊的目的保持警惕,但又被他身上流露出的纯粹技艺所吸引。 赫连霸: 当时割据一方的铁血军阀,对神兵有着强烈的占有欲。他手下汇聚了大量被驱逐的术士和精锐死士,是沈渊最早面临的直接威胁。 核心冲突点: 沈渊在一次游历中,为了救治一个身中剧毒的村庄,不得不亮出自己非凡的铸造技艺,并铸造出了一柄名为“破晓”的短刃。这柄短刃的锋芒,惊动了江湖上的各方势力。赫连霸派出的追兵一路紧追不舍,迫使沈渊和柳烟儿不得不深入危机四伏的“黑水沼泽”,寻找传说中记载着“镇神铸剑”部分线索的古老祭坛。 在祭坛的试炼中,沈渊遭遇了第一个真正的挑战——他必须在短时间内重现古代铸造技术中的“九火淬炼法”。这次失败与成功,不仅磨砺了他的心性,更让他明确了一个信念:他要铸造的不是武器,而是能够以一己之力改变天下格局的“道”。 第二卷:庙堂之影,秘档重现 随着沈渊声名鹊起,他的目标也从单纯的寻宝,转向了探寻大禹王朝当年铸剑的真正目的。 他与柳烟儿历经艰险,潜入了已被战火波及的帝都“镐京”。在镐京的残破皇宫深处,他们找到了一个被彻底封锁的地下密库——“太史局藏书阁”。 在这里,沈渊发现了大量尘封的史书和皇家密档。他震惊地发现,三柄神兵的铸造并非为了镇压妖魔,而是为了应对一个更宏大、更恐怖的威胁——“天外之劫”。而大禹王朝的衰亡,似乎与这三柄神兵的失控有着直接的关系。 重要情节发展: 1. 《归墟》的线索: 密档显示,“归墟”剑具有预知能力,但代价是持有者心智的逐渐迷失。第一代持有者,因预见了王朝的覆灭,选择了自我放逐。 2. “定乾”的下落: 现存的记录表明,“定乾”被一位被誉为“磐石将军”的忠臣带入了北疆的“万仞关”,作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终极防线。 3. 背后的推手: 沈渊发现,当年铸剑的首席匠师,欧阳玄,并非忠于皇室。他在铸造过程中留下了后门,意图利用神兵的力量,建立一个由工匠主导的新秩序。欧阳玄的后人,此刻正化身为朝廷中极具影响力的“枢密院”高层,暗中操纵着各方势力互相争斗,以期在混战中收回神兵。 沈渊被卷入了朝堂的权力斗争,他必须在为自己正名的同时,防止“枢密院”首领——一位名叫公孙桀的伪君子,得到“定乾”的力量。 第三卷:万仞风雪,忠诚的试炼 为了阻止公孙桀掌控“定乾”,沈渊和柳烟儿赶往极北的万仞关。此时,万仞关正遭受史无前例的围攻。 战场描绘: 万仞关是一座依山而建的要塞,常年被暴风雪笼罩。守关的军队装备精良,但士气低落,因为他们深知,依靠人力难以抵挡无休止的攻势。 沈渊见到了“磐石将军”的后人——一位名叫韩铮的年轻女将。韩铮对神兵抱有极强的守护之心,她怀疑沈渊的来意,双方起了激烈冲突。 高潮迭起: 公孙桀的势力兵临城下,他带来了“戮邪”剑的部分碎片,企图用武力震慑守军,迫使韩铮交出“定乾”。 沈渊在生死关头,运用了《铸剑秘典》中记载的“熔魂”之术,将自己部分心血融入一座古老的熔炉之中,成功将自己新铸造的一件兵器——一柄与“定乾”特性相近的“磐龙锏”注入了足以匹敌神兵的坚韧。 在最后的对决中,沈渊与韩铮并肩作战,共同对抗公孙桀及其手下对“定乾”的强行夺取。公孙桀最终暴露了其真正的目的:他并非想用神兵守卫疆土,而是想用“定乾”的防御之力,构建一个绝对的堡垒,将天下万物隔绝于外,实现工匠对世界的绝对控制。 韩铮最终明白了沈渊的正直,她选择相信沈渊的判断,决定与他一同面对未知的未来。在共同摧毁了公孙桀利用“戮邪”碎片激活的防御阵法后,万仞关之围暂时解除。 结局展望:归墟之谜与新的开端 《铸剑录》的故事并没有以简单的胜利收场。 沈渊和韩铮终于找到了“定乾”的真身,它被封印在万仞关最深处的冰窟之中,其光芒温和而厚重,远超想象。 然而,关于第三柄神兵——“归墟”的下落,依旧是迷。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一个隐藏在幕后的、似乎掌控着历史走向的“观星者”。 沈渊意识到,铸造三柄神兵,并非是为了对抗外敌,而是为了在历史的关键节点上,引导不同的力量走向平衡。如今“戮邪”碎片失控,“定乾”重现,只剩下“归墟”尚未归位。 故事在沈渊与柳烟儿、韩铮三人决定深入探索“观星者”的领域,追寻“归墟”的下落时戛然而止。他们踏上的,是一条直面命运、探索时间与选择本质的更深层次的旅程。 本书基调: 磅礴大气,侧重于古代工匠技艺的极致展现,融合了权谋斗争、江湖恩怨与对“命运”哲学的深刻探讨。它讲述的不是英雄的崛起,而是铸剑师如何用火与铁,雕刻出属于自己的历史轨迹。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此书,我便被其宏大的叙事格局所折服。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织匠,将无数细小的线索编织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故事的开端,便以一种磅礴的气势铺展开来,引出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扣人心弦的事件。我惊叹于作者对历史脉络的清晰把握,以及他对社会变迁的深刻洞察。书中塑造的角色,无论是叱咤风云的权贵,还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他们的命运在历史的洪流中起伏跌宕,他们的选择在时代的浪潮中被推向未知。我尤其被书中对人性的探讨所吸引,那些善与恶的交织,那些理想与现实的碰撞,都让我在阅读过程中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种思考并非是枯燥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人物,自然而然地引发出来。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个故事,更是在体验一段人生,感悟一段历史。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可能有些微涩,但越品越能尝出其醇厚的韵味。作者的笔触并非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以一种朴实而富有力量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关于选择、关于放下的故事。我喜欢书中那种淡淡的忧伤,它不像撕心裂肺的悲痛,而是像午后窗边洒落的阳光,带着一丝温暖,也带着一丝感叹。我看到了主角在经历风雨后的蜕变,看到了她在迷茫中的坚持,看到了她在困境中的坚韧。这些都是非常真实的情感,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我常常在阅读的时候,会停下来,回想自己的经历,那些相似的感受,那些曾经的挣扎,仿佛都得到了回应。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但它引导我走向了一种更深刻的自我理解。它让我明白,人生中的许多选择,都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不适合自己。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我了,那种淡淡的复古色调,加上一位侧颜模糊但轮廓分明的女性剪影,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拿到书的时候,感觉它的纸张很有质感,翻开来,字体大小适中,排版也很舒服,让人一看就很有阅读的欲望。我刚开始看的时候,就被它独特的叙事方式吸引住了,感觉作者就像在娓娓道来一个久远的故事,没有急躁,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却能让人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文字中蕴含的情感。书中的一些场景描写非常细腻,仿佛我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闻到空气中的味道,听到远处的喧嚣。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那些微妙的情绪变化,那些不为人知的纠结,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觉得每一个角色都真实而立体,有血有肉。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故事接下来的发展,但又有些不舍,希望这样的阅读体验能持续得更久一些。

评分

我一直以为我很难被情节跌宕起伏的故事吸引,但这本书却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让我每一步都充满了期待和惊奇。作者在构建情节方面真是功力深厚,悬念设置得恰到好处,总是在我以为已经猜到下一步会发生什么的时候,又给我带来意想不到的反转。这种阅读体验非常刺激,让我几乎放不下手中的书。而且,这些曲折离奇的情节并非是为了猎奇而存在,它们都紧密地围绕着人物的命运和故事的主题展开,显得非常自然。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人物动机时的细腻之处,每一个角色的行为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即使是反派角色,也并非脸谱化的坏人,他们同样有着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各自的苦衷。这种饱满的人物塑造,让整个故事更加引人入胜,也让我在阅读结束后,依然久久不能忘怀。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宁静的午后,独自一人坐在窗边,手中捧着一本泛黄的老书,享受着属于自己的悠闲时光。作者的文字非常平和,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但就是这样一种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却拥有着一种摄人心魄的力量。我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感受着主人公细腻的情感波动,体味着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书中对生活细节的描绘,比如清晨的露珠,傍晚的微风,都充满了诗意,让人心生向往。我仿佛能听到主人公轻柔的呼吸声,感受到她内心的宁静。这本书没有给我带来强烈的冲击,但它却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淡淡的痕迹,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也让我更加懂得珍惜眼前的美好。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每一次翻开,都会有新的体会。

评分

书不错,送货也及时,希望日后活动折扣大些

评分

叙述生动,但中间没有插图,只有前面有几幅,定价贵了。

评分

好……………………………………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送货迅速,非常感谢京东!

评分

东西收到了,很好,便宜,还会再来!

评分

好书,一直想买,终于有活动折扣价购入

评分

叙述生动,但中间没有插图,只有前面有几幅,定价贵了。

评分

书保护的还不错,好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