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咖啡的原产地
这里是直立行走的人类始祖“露西”的故乡
这里是保持着数千年古老文明且没有被殖民过的非洲国家
这里是首次对外族人开放,是中国人踏足的神秘土地
这里是神秘的埃塞俄比亚奥莫河谷……
《神秘的奥莫河谷》是一部让中国人发现、了解、认识这个出现在东非高原上的神秘原始族群的一部大作。人类不仅要探究自己的未来,也要研究自己的过去。该地区于上世纪80年代被美国国家地理发现,是地球上仅存的“最后一个原始部落”。进入东非大裂谷腹地,我们才看到奥莫河谷这些依然保持着几千年来人类生活状态的部落。奥莫河谷的原始部落的生产生活方式、服饰审美、风俗习惯、语言特点、宗教信仰等,无疑是我们了解人类自身发展历史的“活化石”。
在这里,有的是极其原始的草棚子,十分粗陋的饭食,没有任何电器,衣不蔽体的生活。可是,换一个角度想,这里没有房贷,没有交通事故,没有学业压力,没有竞争上岗,没有投资风险,没有手机和网络,没有党派冲突,没有宗教战争……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物质世界存在极大的反差,但是在精神世界,也许他们远比我们幸福得多,快乐得多。
本书讲述的是我国人类学考察队一次深入东非大裂谷核心区,埃塞俄比亚的南部——奥莫河谷,一个仅仅在20世纪80年代才被美国国家地理发现,并被认定是“*后的一个原始部落”的古老地域,进行探访考察的过程。在这里生活着50多个部族,这些部族从未接触过外族人,而我国专家们是有史以来踏足于这块土地的“外族人”。本书则通过我国多位人类学家、语言学家、探险家等专家在奥莫河谷20天的考察经历,完整地记录这个神秘、原始的族群的文明,带给读者前所未有的、零距离的深入观察和了解东非大裂谷的非洲古老部族,认识和理解非洲的历史文化、风俗观念。
张波,现代中国商业期刊的开拓者之一,DEEP MEDIA创始人,先后创办过《时尚》杂志、《MISS现代服装》、《LADY格调》和《文明》、《中国科学探险》杂志等。2010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定为“国家新闻出版领军人物”。1968年出生于四川,本科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专业,后获美国西雅图CTU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并在北京师范大学完成哲学博士课程。喜欢户外徒步、登山、滑雪运动,投身于探险旅行和摄影,去过南极,北极,亚马孙丛林、东非大裂谷等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足迹遍及世界七大洲。2004年带领一支采访小组进入埃塞俄比亚进行深度报道。2005年率领中国一支自然科学考察队进入东非大裂谷。2011年率领一支中国户外探险旅行队体验埃塞俄比亚。2017年带领中国一支人类学考察队完成奥莫河谷的20天考察。出版有《冷酷之旅:南极科考日记》、《走出东非大裂谷:埃塞俄比亚旅行日记》和《西藏地平线:藏区腹地旅行日记》等探险旅行图书,现为中国户外自驾产业联盟副会长。
2011年东非大裂谷旅行领队日记
2011-5-6
梅尔西部落—金卡集市—阿里部落
2011-5-7
奥莫河岸DASSANETCH人—图尔米
2011-5-8
羊加同人和罕马尔人
2011-5-9
康索—噶莫雷小学—阿巴明奇
2011-5-10
阿巴明奇—亚的斯亚贝巴
2016—2017年东非大裂谷原始部落人类学考察日记
2016-12-29
北京—亚的斯亚贝巴
2016-12-30
亚的斯亚贝巴—吉马
2016-12-31
加法国王故居—奥罗莫村子—卡法人村子
2017-1-1
米占塔法里—门提人的贝吉村
2017-1-2
凯比石—迪兹人的科鲁村和图姆镇
2017-1-3
苏尔美人的博格巴村故事—瑞格和安角村的“东嘎”
2017-1-4
尤阿普村的喝牛血风俗—凯比石到康加特
2017-1-5
从金卡回到康佳特—奥莫河边卡拉人的科雀村
2017-1-6
科维谷人的库奇如村—羊加同人的罗润吉卡恰武村
2017-1-7
卡拉人的拉布克村—罕马尔人的罗格纳村
2017-1-8
图尔米到奥莫莱特—达沙那奇人的博科那奇村
2017-1-9
图尔米镇的集市—罕马尔人的“跳牛”仪式
2017-1-10
罕马尔人的巴沙达村—班纳人的沙巴村
2017-1-11
金卡镇—梅尔西人的玛瑞吉村—波迪人的库鲁村
2017-1-12
沃托镇—阿伯尼人的贡多罗巴村
2017-1-13
维托—康索—阿巴明奇—查麦人的布拉村
康索人的噶莫勒村—查莫湖
2017-1-14
阿巴明奇—亚的斯亚贝巴
2017-1-15
亚的斯亚贝巴—北京
自序
离开奥莫河谷已经有一段时间了。
当我们看到那些电脑里的原始部落图片时,还是按捺不住内心的那种激动。
回国后,我应邀参加北京交通台的《行走天下》直播节目,透过直播间的玻璃窗,望着外面长安街上刺破天空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场面,我在那一刹那感觉要谈论的东非话题仿佛是几千年前的事儿,有点不真实的感觉。
主持人刘甜甜问我,世界文明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奥莫河谷怎会还有如此原始的生活方式呢?他们怎么就没有发展出类似我们的文明呢?
其实,我们的地球自人类开始诞生以来,文明的进步从来就不是均衡的、同步的。两河流域率先出现了楔形文字,古埃及和中国创造了象形文字。古希腊和古罗马在另一端造就了西方文明。世界文明从使用石器的原始聚落,逐步发展成为陶器、青铜、铁器的城邦文明,再后来诞生了人类自我管理的高级形式——国家。人类也从蒸汽机一路狂奔到现在的网络虚拟时代。
但是人类发展也要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世界各地文明的跨跃从来就不是同时发生的。当西班牙殖民者为了寻找黄金和香料抵达南美洲的时候,当地的印第安人刚刚步入到原始的部落国家状态。南美洲的阿兹特克人、玛雅人和印加人甚至都还没有来得及掌握铁器的冶炼技术,也没有见过马匹。200人的西班牙骑兵居然轻易就消灭了印加国王的1万人的军队,靠的就是文明的代差优势!欧洲人进入北美洲的时候,当地的印第安人只是松散的部落,连南美洲的玛雅古国的文明程度都没有达到。
人类不仅要探究自己的未来,也要研究自己的过去。
进入到东非大裂谷腹地,交通不便的丛林深处,我们才得以看到奥莫河谷这些依然保持几千年前的人类生活状态的部落。奥莫河谷的原始部落的生产生活方式,服饰审美,风俗习惯,语言特点,宗教信仰等,无疑是我们了解人类自身发展历史的“活化石”。
原始聚落社会的人际关系,婚姻制度,房屋建造和居住习惯,多神崇拜等,我们在奥莫河谷都亲自体会到了。在巴沙达(Bashada)人村子里,我们看到了原始部落是如何制作陶器的,就地取材,从浸泡陶土,研磨成粉末,手工制陶,刻画简单图案,晾干后等到凑够10件,再开始烧制增加硬度,最后用树皮来抛光。你想想,如果中国可以回到半坡时代去观摩当时的鱼纹陶器制作的真实状态该是如何的神奇?
在罕马尔部落,我们目睹了在丛林中举办的一个少年的成人仪式——跳牛。我们的几千年农耕文明里按“渔樵耕读”的传统,以儒家的诗书朗诵来举办成人仪式。可是,在农耕文明之前呢?如果我们回到夏商周之前的原始社会,我们如何举办成人仪式呢?当我们看见赤身裸体的少年,纵身跃起,在8头牛的背上跑过的时候。当我们看见少年的女性家属在勇于被男人鞭挞,以此来证明自己对少年成长的支持和奉献时。勇敢的少年从跳牛成功那天开始就成为可以拥有自己的牛羊、可以拥有自己的妻子的男人了。我们开始明白我们的祖先也曾经如此的存在、如此的成长,也许关于人类进化的许多问题的答案就在奥莫河谷吧。
简单生活,简单快乐。我们在拜访14个村子的时候,感受到男女老少几乎都很开心。在我们看来,他们住的是极其原始的草棚子,吃的是极其粗陋的饭食,没有任何电器,过着衣不蔽体的生活。可是,换一个角度看,如果对于物质追求不多,没有房贷,没有交通事故,没有学业压力,没有竞争上岗,没有投资风险,没有手机和网络,没有党派冲突,没有宗教战争……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物质世界存在极大的反差,但是在精神世界,也许他们远比我们幸福得多、快乐得多。我想起那句“人之初,性本善”来,也许可以借来说明人类在当初的蛮荒社会,尽管面对严酷的大自然,祖先们却是非常乐观的、向上的、开心的。
1970年代,海尔·塞拉西皇帝开始建造的泥土公路通往奥莫河谷。2006年,埃塞俄比亚政府开始在奥莫河谷推行统一的教育发展计划。2014年,中国援建的一条柏油马路已经抵达南部大城市阿巴明奇。2015年,中国援建的一条高等级公路已经贯通麻果国家公园,几乎所有的梅尔西部落村庄都能听见远处的越野车的轰鸣声。2016年第一条边境公路铁桥在奥莫河上也已经开通,从此前往那沙达奇村庄不用再乘坐木舟。埃塞俄比亚政府正在大力兴修水利,大坝和水电站将为部落带来电灯、电话。政府推广的定居,村镇化进程,大规模的棉花种植,咖啡种植,甘蔗种植正在启动……
正如我在2004年去南极旅行的矛盾感受一样。一方面我希望更多的人可以到奥莫河谷去旅行,去体验那里壮美的大裂谷自然环境,灿烂的多民族多元文化之美。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可以帮助当地部落实现时代的跨越,过上美好的现代生活。同时,我又希望外界尽量不去打扰和干涉部落的人们,原始、淳朴、简单、开心的生活可以尽量延续下去。
从2004年6月第一次踏上埃塞俄比亚的土地开始,我就喜欢上了这片东非热土。2005年8月,我带领第一支中国自然科学考察队到这里,中国的地质学家、动物学家、气象学家和考古学家第一次实地考察了东非大裂谷。2011年4月,我带领一帮中国的户外旅行者体验了大裂谷的高山、峡谷和草原。2017年1月,我再次完成了一个夙愿,就是首次带领中国的人文学者们来这里专门考察东非的原始部落,填补我们中国的全球人文研究空白。
为了让读者更加全面、多维地了解奥莫河谷,我特地摘选了2011年在埃塞俄比亚旅行日记里涉及到奥莫河谷的一部分文字和图片。2011年至2017年,大家可以从书中对照看出差不多6年的时光给奥莫河谷带来的差异和变化。
作为户外旅行、探险和摄影爱好者来说,我认为全球最值得去的4个地方,就是南极、北极、亚马孙和东非大裂谷!
就观察和理解文明的角度而言,我很赞同费孝通先生的话,也是我的母校的校训: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同时,我再次衷心地祝愿,中国和埃塞俄比亚两国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
2017年3月18日北京
pacerun:'yes';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font-size:14px;mso-font-kerning:29px;" >
维托—康索—阿巴明奇—查麦人的布拉村
康索人的噶莫勒村—查莫湖
2017-1-14
阿巴明奇—亚的斯亚贝巴
2017-1-15
亚的斯亚贝巴—北京
《神秘的奥莫河谷》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许多关于探险和发现的故事。我一直对那些勇于深入未知地域,记录和传播当地文化的人心怀敬意。作者在书中,想必一定经历过不少艰辛和挑战,才能将这些宝贵的影像和文字带给我们。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与这些部落建立联系的?在那个可能语言不通、习俗迥异的环境中,他/她是如何赢得信任,获得深入了解的机会的?书中是否会分享一些作者在拍摄或记录过程中遇到的有趣故事,比如令人忍俊不禁的误会,或者感人至深的友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客观的记录,更能融入作者的情感和思考。我期待读到那些充满人情味的细节,比如某个部落首领眼神中的智慧,某个孩子纯真的笑容,或者一次艰难沟通后获得的理解。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位勇敢的先行者,将自己冒险的经历和对陌生文化的真诚敬意,化作文字和影像,传递给渴望了解世界的我们。
评分刚拿到这本书,书名就足够吸引人了,《神秘的奥莫河谷:走进东非大裂谷的原始部落群》。我一直对非洲这片古老的大陆充满好奇,尤其是那里保留着许多未被现代文明完全同化的原始部落。想象一下,在广袤而粗犷的东非大裂谷腹地,生活着一群拥有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人们,他们的故事会是怎样的?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扇窗口,让我得以窥探那个遥远而神秘的世界。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那些部落成员的生活细节,比如他们的衣食住行,他们的社会结构,他们的信仰和习俗。有没有关于他们狩猎、采集、耕种的生动描写?他们的节日庆典又有哪些令人震撼的场面?我希望作者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捕捉到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奥莫河谷独特的脉搏。同时,我也对书中可能涉及到的部落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如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甚至如何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努力保持自身文化传承的故事感到好奇。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旅行,更是一次深入文化肌理的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第一页,开始这段未知的旅程。
评分仅仅是书名《神秘的奥莫河谷:走进东非大裂谷的原始部落群》,就勾勒出了一幅充满异域风情和历史厚重感的画面。我一直以来都对那些鲜为人知的民族志、人类学研究类书籍抱有浓厚的兴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奥莫河谷不同部落之间的比较性分析。例如,书中是否会对比不同部落在服饰、建筑、婚俗、宗教仪式,甚至是语言上的差异和联系?我期待能够从中了解到,在同一片土地上,为何会孕育出如此多元的文化形态。作者是否会深入探讨这些部落信仰体系的起源和演变,他们的神话传说是否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理解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窗户,让我看到,人类是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去理解世界,去构建社会,去追求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份关于人类文明宝藏的地图,指引着我们去发现和欣赏那些在世界角落里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文化火种。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关于时间流逝和文化变迁的思考。《神秘的奥莫河谷:走进东非大裂谷的原始部落群》,暗示着那里可能还存在着一些“原始”的生活方式,这在如今全球化日益加深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非常关心书中是否会探讨这些部落文化在面对现代文明冲击时的状态。他们是否在积极地保留自己的传统,还是在悄然改变?书中是否会描绘他们如何适应外来的技术、商品或教育?有没有一些故事,展现了年轻一代对于保留传统和接受现代的纠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发我们对于文化多样性保护的深思。它不仅仅是记录一个遥远地方的生活,更是在提醒我们,在追求进步的同时,我们不应忽视那些正在消失的独特文明。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自身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也让我们更加珍视那些依然保持着古老韵味的角落。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尤其是“东非大裂谷”这几个字,立刻勾起了我对地理和地质的兴趣。我一直对地球的构造运动以及由此形成的壮丽地貌感到着迷。东非大裂谷,作为地球上最显著的地质构造之一,孕育了无数独特的生态系统和人文景观。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停留在对部落生活的描绘,而是能够深入探讨奥莫河谷所处的地理环境,比如裂谷的形成过程,以及当地独特的矿产、河流和气候对部落文明发展的影响。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关于奥莫河谷地质奇观的科学知识,例如火山活动、地热资源,或者那些古老的岩层讲述了怎样的地球故事?我期待能够从这本书中了解到,在这样一片充满地质活力的土地上,部落人民是如何理解和利用他们的生存环境的。例如,他们是否会利用地热来取暖或烹饪?他们是否会从特殊的岩石中获取工具或颜料?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书中能够将宏伟的地质景象与部落鲜活的生命力联系起来,展现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他们的文化、他们的神话,甚至是他们的生活节奏。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将自然科学与人文探索巧妙结合的绝佳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