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家研究(民国卷) [Translators Through Chinese History]

中国翻译家研究(民国卷) [Translators Through Chinese Histo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方梦之,庄智象 编
图书标签:
  • 翻译史
  • 民国文学
  • 文化史
  • 中国近现代史
  • 学术研究
  • 文学翻译
  • 知识分子
  • 文化交流
  • 历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6442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7580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Translators Through Chinese Histor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995
字数:74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国翻译史源远流长,古往今来翻译人才辈出。
  近年来随着翻译学科的迅速发展,翻译史研究深入。《中国翻译家研究》(三卷本)遴选中国历史上各个领域中有代表性的近百位翻译家,述评其生平、翻译活动、翻译思想、著译作品和翻译影响,以个案研究的形式,系统梳理我国传统译学的发展脉络,重塑我国译者群像,补充和丰富我国的译学研究成果。
  本套书按历史年代分为《历代卷》、《民国卷》和《当代卷》,可为译学界和翻译专业师生提供百科全书式的参考,起到填补空白的作用;也可供史学界、文学界研究者借鉴。
  民国时期,我国翻译人才辈出,译书浩瀚,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这本由方《中国翻译家研究(民国卷)》汇聚了这一时期的重要译者,集中体现了这一阶段的译学成果。

目录

伍光建(1867-1943)
张元济(1867-1959)
梁启超(1873-1929)
杜亚泉(1873-1933)
丁福保(1874-1952)
王国维(1877-1927)
陈独秀(1879-1942)
鲁迅(1881-1936)
马君武(1881-1940)
章士钊(1881-1973)
苏曼殊(1884-1918)
周作人(1885-1967)
冯承钧(1887-1946)
王云五(1888-1979)
周建人(1888-1984)
李达(1890-1966)
胡适(1891-1962)
陈望道(1891-1977)
郭沫若(1892-1978)
赵元任(1892-1982)
傅东华(1893-1971)
林语堂(1895-1976)
茅盾(1896-1981)
成仿吾(1897-1984)
朱光潜(1897-1986)
曹靖华(1897-1987)
郑振铎(1898-1958)
吕振中(1898-1988)
老舍(1899-1966)
瞿秋白(1899-1935)
董秋斯(1899-1969)
吴经熊(1899-1986)
郑太朴(1901-1949)
朱生豪(1912-1944)

精彩书摘

  《中国翻译家研究(民国卷)》:
  第一节 顺势而为:从京师到上海
  张元济,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生于清同治六年9月28日(公历1867年10月25日),卒于1959年8月14日。他的一生以戊戌政变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他通过科举从南方到北方,冠盖京华;后期,因参与戊戌变法而被革职,从北京到了上海,从此开始了出版、翻译生涯。
  张元济生于广州,7岁入塾,接受传统教育。14岁(1880年)随母亲回到老家浙江海盐定居。1884年县试名列第-;1889年杭州乡试名列第十,同科中有他后来的朋友汪康年、蔡元培、吴士鉴、徐珂等。1892年赴京会试,金榜题名,经殿试中二甲第24名进士,授翰林院常馆庶吉士。从秀才到翰林,他用了八年。这八年是他接受传统教育的八年,他的人格、良心和旧学根底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淬砺而成的。1894年翰林院庶常馆散馆,他被委任为刑部主事,正式踏上了仕途。
  甲午海战失败后,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局面,中国人民进一步觉醒。张元济目睹清政府的昏庸无能,深感非变法不足以图存。1896年,他和友人聚会陶然亭,谈论朝政,寻求救国真理。他意识到当务之急,“总以鼓动人心为第一义”,“其次即为培植人才”(王绍曾1995:4)。为了实现抱负,1896年他和陈昭常、张荫棠、何藻翔、夏偕复等人创办了一所教授西学的通艺学堂,他自己也在其中学习英语。这期间他一方面奉诏向光绪皇帝进呈“新书”,另一方面将主要精力用在学堂的擘画上,为其制定章程,设定规范。1898年6月他同康有为一起受到了光绪皇帝的召见。9月,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通艺学堂宣告夭折,张元济受到了“革职永不叙用”的惩处,他的教育救国、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梦想遇到了重挫。
  1898年10月,张元济举家南下,来到上海。从京师之地来到了“条约口岸城市”上海,他的身份也由一个年轻京官蜕变为民间士绅。到达上海之后,他应盛宣怀的邀请,于1899年4月出任南洋公学译书院院长,着手筹划译印现代西方重要的政治、法律、理财、商务等方面的著作。他时常向严复请教译书方面的问题,并组织、出版了数部西方书籍。如组织留学生翻译《日本法规大全》,组织出版严译《支那教案》和《原富》。《原富》的出版影响深远,一度成为南洋公学学生的必读书籍。此外,他还筹办公学特班,创办《外交报》,制定办学计划,调整公学结构和课程设置,编订经费预算,延聘教师,组织编译教材等。
  ……

前言/序言

  翻译史涉及的范围和取向、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翻译研究本身。翻译是积极的文化建构,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中国在翻译西方的同时,也改变着自身。古代的佛经翻译对我国的宗教、哲学、语言等产生过积极的影响。明清以降,有识之士为了救亡图存,试图通过翻译吸纳西方文化,实现民族自立自强。到了近现代,我国工业建设、农业改良、科技发展、社会进步,以至法制的创立与完善、市场发展与繁荣都与翻译息息相关。我国近现代历史的不同阶段几乎都诠释了“翻译强,不翻译则弱”的道理。其前提是西方先进,翻译基本上是顺向的。近些年来,在“走出去”政策的驱动下,我国翻译方向历史性地逆转。“语言服务企业的中译外工作量占比在2011年首次超过外译中,达到54.4%。……我国已经从对内译介西方文化与文明为主转为对外译介中国文化和文明为主。翻译在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翻译研究院等2014:3-4)。我国的翻译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里到外,无数先辈戮力译事、鞠躬尽瘁,铸就了光辉的伟业,他们的成就和精神需要我们去学习、研究、继承和发扬。
  翻译史研究的核心是人,包括译者、委托人、赞助人和读者,重点是译者。委托人和赞助人固然有社会责任的担当,但只有译者和委托人同心协力,才能回答翻译的社会起因和历史作用问题。在我国各历史阶段译者兼翻译委托人的大有人在。文本只是翻译的外在介质和形式,通过人及其社会环境才能知道译作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效应。皮姆在其Methodin Translation History中也强调:翻译史研究的主要对象不是译本,也不是译本的社会语境,更不是语言特征,而是译者,因为只有译者负有对社会因果的责任;翻译史必须围绕译者生活和工作的语境展开(Pym199812007:xxiii-xxiv)。其中“译者”也应包括翻译的组织者。
  近百年来,翻译史研究以文学翻译和文学翻译家为核心。翻译史研究要进一步深化,必须挖掘和颂扬与我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科学昌盛等密切相关的翻译史料和翻译家,呈现被忽略、被掩蔽的史实,实现由文学翻译史向思想文化交流史研究的转向。本研究作了这方面的努力。
《中国翻译史话:从古代到近代的流变》 导言:文明的桥梁与思想的交锋 翻译,是人类文明交流史上永恒的主题。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两种乃至多种文化、思想、价值观的深度对话与碰撞。一部民族翻译史,即是一部其文明吸收、消化与创新的历史。《中国翻译史话:从古代到近代的流变》正是一部旨在描摹这一宏大画卷的专著。本书聚焦于中国翻译事业自萌芽期到近代转型期(尤其侧重于晚清剧变之前)的发展脉络、核心群体、关键理论与深远影响,旨在梳理出一条清晰而又富有细节的脉络,展现翻译活动如何形塑中华文明的知识结构与精神面貌。 第一编:古典奠基——佛译盛世与儒道互译的初始阶段 本书的第一部分,将时间回溯至翻译活动的古典时期,着重探讨佛教传入与翻译的黄金时代。我们不会涉及民国时期译者的具体研究,而是深入考察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之际,印度佛教经典大规模汉译的历史图景。 第一章 译场制度的建立与流派纷呈: 重点分析了从东汉到十六国时期,翻译家们如何应对梵汉语言结构上的巨大差异。探讨了早期译者如安世高、支娄迦谶所采用的“直译”与“意译”之争,并详述了鸠摩罗什在长安组织译场,建立规范化翻译流程的里程碑意义。不同译场如庐山、洛阳的地域性差异,以及其对译文风格的影响,将得到细致的描摹。 第二章 译经理论的萌芽: 考察了早期翻译家对于“信、达、雅”概念的雏形探索。例如,如何通过“格义”的方式,借助道家和儒家的既有概念来阐释深奥的佛学义理,以及这一过程如何反向影响了汉语词汇和哲学体系的发展。本书将梳理如《法华经》、《涅槃经》等核心译本的产生背景及其在当时的社会接受度。 第三章 儒道之间的隐秘交流: 除了佛译的显性史实,本编亦将关注古代儒家经典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相互阐释,以及道家典籍向外流传(如对日本、朝鲜半岛的影响)的初步现象,将其视为一种内部的、早期的“跨文化传播”行为。 第二编:中西初遇——明代传教士的挑战与反向输入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明末清初,这一时期,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群体,成为将西方知识体系输入中国的主要力量。不同于后世中国译者对西方的单向学习,此阶段的翻译带有强烈的“双向性”色彩。 第四章 科学与哲学的东渐: 详细分析了利玛窦、白晋等人如何翻译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以及西方哲学著作。重点剖析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如何用当时的中文语境,准确传达西方近代的逻辑学和数学概念。例如,对“数”、“形”、“原理”等基础概念的翻译策略。 第五章 汉译西学与西译汉学的互动: 阐述了传教士为提高翻译效率和质量,对汉文进行的反向学习与研究,以及他们如何利用翻译向清廷阐释西方文化。探讨了徐光启等中国士大夫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他们不仅是翻译的协助者,更是中西知识对接的桥梁。 第六章 译文的接受与限制: 考察了这些早期译著在清代知识界引起的反应,以及为何尽管引进了大量先进的西方知识,但其在全社会的普及程度和影响力仍受限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与文化壁垒。 第三编:近代转型前夜——辞书编纂与词汇的蓄积 在近代翻译大潮来临之前,清代中后期,尤其是在“开眼看世界”的早期尝试中,翻译活动开始显现出规范化的趋势,主要体现在辞书编纂和具体领域的专业词汇积累上。 第七章 早期官方译介与“外语”的本土化: 分析了鸦片战争前后,官方机构如广州十三行、以及后来的洋务运动初期,为应对外交和军事需求所进行的零星翻译活动。关注早期汉英、汉俄、汉法等对译词典的编纂,例如林占鳌、傅兰雅(Hertz)等人在词汇标准化方面所做的努力。 第八章 科技名词的艰难定型: 探讨了火器、船舰、天文等技术领域专业名词的翻译难题。这一时期的翻译家们,往往需要凭直觉或联想创造新词,为后来严复等人的“开新”奠定了词汇基础,但同时也留下了许多不统一的用法。 第九章 翻译思想的零星闪光: 在缺乏系统理论指导的背景下,本书将搜集和整理当时翻译家们在序言、跋文中流露出的零星翻译理念,如对直译与意译的模糊认识,以及对文化适应性的初步考量,预示着未来严复等巨匠理论的诞生。 结语:积厚成器,等待爆发 本书的叙事止步于近代翻译理论体系的成熟之前,旨在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翻译史的“前奏”部分。古典时代的译经奠定了语言转换的技术基础;明末的科学引进开阔了知识视野;而清代的词汇积累则像是为即将到来的、规模空前的知识大爆炸,准备好了必要的“弹药”。通过对这些早期阶段的细致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何以当西方思潮如洪水般涌入时,中国翻译家群体能够迅速组织起有效的知识接收体系。这部历史,是关于韧性、适应与文明持续交融的宏大叙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让人对民国时期的文化转型充满了好奇。我一直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命运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东西方思想碰撞中扮演桥梁角色的翻译家们。想象一下,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们是如何面对浩如烟海的西方学术著作,又是如何用他们精湛的中文功底,将那些晦涩难懂的哲学、文学概念准确而又生动地呈现给国人?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挖掘这些翻译家的个人经历,比如他们求学背景、翻译动机,乃至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所做的取舍和挣扎,那无疑会是一部极富洞察力的作品。我期待看到一些鲜活的个案分析,比如某个特定词汇在不同翻译家笔下的演变,这不仅是语言层面的考量,更是文化观念传输的缩影。如果书中能触及到翻译与当时社会思潮、政治风向的互动关系,那就更棒了。例如,某些被翻译引介进来的思想是如何被特定群体所吸收、改造,并最终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一个好的研究,不应该仅仅是罗列翻译成果,更要描绘出翻译活动背后的那股时代洪流是如何塑造和被塑造的。这本书若能提供这样一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切片,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学术梳理,成为了解读民国精神内核的重要文本。

评分

在我看来,研究民国时期的翻译工作,最终的价值在于理解它对“中国性”的塑造起到的作用。翻译不仅仅是把A语言的句子变成B语言的句子,它更像是一种文化基因的移植与变异。这本书如果能超越单纯的文献梳理,深入探讨这些翻译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后来的文学创作、哲学思辨乃至政治理念的构建,那么它的学术价值将是无可估量的。我期待看到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审视我们今天所依赖的许多文化框架,其根源是否可以追溯到某位民国翻译家在特定的历史瞬间做出的选择。当我们今天谈论“现代性”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消费着百年前那些翻译家们辛勤耕耘的成果。因此,这本书如果能帮助我厘清这些观念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提供一个清晰的源头追踪,那它就是一本真正有力量的书,值得反复研读。

评分

对于我这样并非专业语言学出身的读者来说,如何将复杂的翻译理论和历史背景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呈现出来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的写作风格是清晰流畅的,避免过多的圈内行话,或者即使用到,也能给出清晰的解释。与其堆砌艰深的术语,不如用生动的对比来展示翻译的难度与魅力。比如,选取一两篇重要的西方著作,对比分析不同译本的优劣,这种“案例教学法”往往比空泛的理论说教更具说服力。通过这些具体的比较,读者就能直观感受到翻译家们在追求“信、达、雅”过程中的权衡艺术。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间的书信往来或者私人评论,那无疑会为冰冷的研究增添不少烟火气,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共同体内部的交流与切磋,这会极大地提升阅读的沉浸感和趣味性。

评分

我最近在找一些能够帮助我理解现代汉语是如何“长成”今天的样子的书籍,而民国恰恰是这场语言重塑的关键时期。《中国翻译家研究(民国卷)》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大量新词新概念涌入的场景。想想看,诸如“民主”、“科学”、“唯物主义”这些如今耳熟能详的词汇,在初次被翻译出来的时候,该是多么费劲心思去寻找一个恰当的中文对应物?我特别希望能读到关于“意译”与“直译”之争的详细论述,那不仅仅是翻译技巧的辩论,更是关于文化主体性定位的深层思考。是全盘西化,还是在保持自身特性的前提下进行借鉴吸收?这些翻译巨匠们在选择词汇时,必然也承担了文化守门人的角色。如果这本书能够细致梳理出一些标志性翻译术语的“族谱”,展示它们如何通过不同的译本和著述,最终固定下来,那对于任何一个对现代汉语史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是一场宝贵的田野考察。我设想,通过对这些文字细节的解剖,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理解当代中国知识界的思维底色究竟源自何处。

评分

话说回来,阅读历史类书籍,最怕的就是那种干巴巴的、只有人名和著作列表的工具书。我更倾向于那种带有叙事性和人文关怀的作品。这部“民国卷”,如果能将翻译家们的工作置于他们所处的复杂生活环境之中去考察,效果会大不相同。想象一下,一位学者可能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在物资匮乏的条件下,仍要与遥远的大师对话,这是何等的毅力和热情!这本书若能挖掘出这些翻译家们的“幕后故事”,例如他们如何寻求资助、如何与国内外的学术圈保持联系、他们的健康状况如何,那将使这些历史人物不再是书本上的标签,而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我尤其希望看到关于女性翻译家的篇幅,因为在那个相对保守的社会背景下,她们的突破和贡献可能需要更多的努力和坚持才能被看见和认可。通过了解他们的个人奋斗史,读者才能真正体会到“翻译”这一知识活动背后所蕴含的巨大个人牺牲与文化担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