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修訂本)/21世紀舞蹈教育係列叢書》著眼於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方法的探索,嘗試對一些規律性與共通性的教學理念進行闡述。全書由六個章節組成,分彆為“中國民族民間舞概述”“教學法概述”“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中國民族民間教員應具備的條件”“民族民間舞手腳的基本位置”“中國民族民間舞教材教法”。章節之間環環相扣,在注重經驗的同時更注重理論總結和學術探討,適閤作為舞蹈專業的基礎性教材。
作者簡介
李瑞林教授,1950年參加工作,曆任遼寜歌舞團舞蹈演員,遼寜舞蹈學校、瀋陽音樂學院附屬舞蹈學校教研室主任、舞蹈係係主任。中國舞蹈傢協會民族民間舞蹈委員會委員,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學會理事,遼寜省教育學會舞蹈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遼寜省少數民族舞蹈學會常務副會長。
曾任瀋陽音樂學院舞蹈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滿族音樂舞蹈研究會理事,遼寜省老藝術傢協會常務理事,遼寜省國傢非物質文化遺産代錶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工作專傢顧河,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之民族舞蹈文化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遼寜省曆屆舞蹈技巧“桃李杯”賽和第二至五屆全國藝術院校“桃李杯”賽評委,並獲多項指導教師奬項。
曾發錶多篇論文,齣版的專著《東北大秧歌》被列為中國藝術教育大係、文化部中等藝術教育“十五”重點教材。創編的舞蹈《八角鼓舞》等十餘個節目獲大奬。榮獲“遼寜省優秀藝術園丁”稱號、遼寜省慶祝建國50周年紀念活動“先進個人”稱號、遼寜省優秀教學成果奬,東北秧歌精品課獲第八屆全國“桃李杯”舞蹈比賽保護傳統舞蹈文化特殊貢獻奬、滿族精品課獲第九屆“桃李杯”舞蹈比賽優秀創編奬和文化部頒發的“東北民間舞蹈特殊貢獻奬”。
戰肅容教授,1949年考入東北魯迅文藝學院,1952年畢業後,曆任東北人民藝術劇院歌舞團、遼寜省歌舞團舞蹈演員,遼寜舞蹈學校、瀋陽音樂學院附屬中等舞蹈學校、舞蹈係任教師、教研室主任。
曾任中國舞蹈傢協會教育學會理事,遼寜省少數民族舞蹈學會副會長。
曾任瀋陽音樂學院舞蹈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碩士研究生導師,北京舞蹈學院中國民族民間舞係客座教授,大連藝術學院終身教授。
曾發錶數篇論文,齣版瞭專著《民族民間舞基本訓練》和《東北大秧歌》,其中《東北大秧歌》被列為中國藝術教育大係,文化部中等藝術教育“十五”重點教材。
在遼寜省和全國藝術學院校舞蹈“桃李杯”大賽中多次獲指導教師一等奬和“園丁奬”,創作的《太平鼓舞》等十餘個節目在各種大賽中獲金奬和創作奬,並獲“遼寜省優秀藝術園丁”稱號和中共遼寜省委、省政府頒發的優秀藝術成果證書,東北秧歌精品課獲第八屆全國“桃李杯”舞蹈比賽保護傳統舞蹈文化特殊貢獻奬、滿族精品課獲第九屆“桃李杯”舞蹈比賽優秀創編奬和文化部頒發的“東北民間舞蹈特殊貢獻奬”。
王瑞雪,2009年考入瀋陽音樂學院攻讀碩士研究生,導師為戰肅容教授,研究方嚮為舞蹈教育。於2012年完成畢業論文《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施教方法與教學規律研究》一文,通過答辯,獲取碩士學位。中國舞蹈傢協會注冊教師。多次獲特長生大賽優秀指導教師奬項。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中國民族民間舞概述
第一節 中國民族民間舞
一、中國民族民間舞概念
二、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基本特徵
三、中國民族民間舞的社會作用
第二節 中國民族民間舞風格要素
一、服飾
二、音樂
三、道具
四、神態
五、韻律
第二章 教學法概述
第一節 教學法
一、教學法定義
二、教學法的意義與作用
三、教學程序
第二節 教與學的互動
一、學生的主體差異
二、教與學的對立與協調統一
三、教師的主導作用
四、教學成果顯現
第三節 教育與教學
一、德育
二、心理素質教育
第三章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
第一節 民族民間舞教學特徵
一、民族民間舞的風格訓練
二、民族民間舞的錶演技能訓練
三、民族民間舞的道具訓練
第二節 民族民間舞教學方法
一、言傳身教法
二、組閤教學
三、啓發式教學
四、因材施教法
五、反芻法
第三節 民族民間舞課堂教學
一、教學內容安排
二、課堂教學形式
三、調動學生興趣、保證課堂狀態
四、站位調換
第四節 民族民間舞教材組織法
一、縱綫教學法
二、橫綫教學法
三、縱橫綫教學法
第四章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師應具備的條件
第一節 教師的專業技能水平與文化素養
一、教師要瞭解和掌握不同民族和地域的民間舞錶演形式和規律
二、教師應具有豐富的民族民間舞蹈文化知識
三、教師應具有優秀的錶演能力
四、教師應具有必要的音樂知識和音樂鑒賞水平
第二節 教師的授課能力
第三節 教師的自身素質
第五章 民族民間舞手、腳的基本位置
第一節 手勢與叉腰
一、掌
二、辛旨
三、拳
四、叉腰
第二節 手的位置
第三節 腳的位置
第四節 步態
第六章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材教法
第一節 漢族民間舞
一、東北秧歌
二、陝北秧歌
三、山東秧歌
四、河北秧歌
五、安徽花鼓燈
六、雲南花燈
第二節 滿族民間舞
一、錶演形式
二、韻律和體態特徵
三、基本體態和動律
四、基本動作
第三節 朝鮮族民間舞
一、錶演形式
二、基本特點
三、基本動律和手腳形態
四、基本動作
第四節 濛古族民間舞
一、錶演形式
二、基本體態與動律
三、基本動作
第五節 藏族民間舞
一、錶演形式
二、藏族舞蹈的共同特點
三、基本體態、屈伸與節奏
第六節 維吾爾族民間舞
一、錶演形式
二、基本體態與動律
三、基本動作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教學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是執行教學程序,完成課程內容的重要手段。當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明確以後,係統的教學程序、豐富的課程內容和科學的教學方法,就成瞭實現教育目的的關鍵。教學是教師傳授和學生學習的共同活動,是傳授知識、開發智力的紐帶。教學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結閤體。教學活動的最佳境界是教者有生,學者有師,師者教之有道,學者受之有法,實現教與學的互動互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傳授知識的主導,而學生是接受知識的主體,主導者的任務就是嚮主體傳遞知識的信息,而接受知識的主體能否接受這些信息,就是授與受的互動效應。這種互動既互相吸引又互相矛盾。教師麵對的是有著不同個性、不同興趣、不同文化素養、不同專業素質的群體。如何使他們形成一個誌趣相投、求知欲濃烈的主體,使之學而有趣、學而上進,這就要求教師在施教中要以科學之法、育人之道開啓學生的潛質,引領學生探索知識海洋的奧秘,使學生體驗到知識的淵博和學習道路上的歡樂。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傢,各個民族都有著能錶現本民族特色的舞蹈藝術形式。舞蹈教材不可能將五十六個民族的舞蹈都納入其中,而是要從中選擇典型性、代錶性和訓練性較強的民族民間舞蹈作為課堂教材。作為地方舞蹈院校的民族民間舞訓練的著眼點,則應是以突齣本地區的民族民間舞為主,以我國其他民族具有代錶性的民間舞蹈教材為輔,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科學的、係統的民間舞教學體係。
遼寜省居住著數十個民族,其中以漢族、滿族、朝鮮族、濛古族居多。這些民族都有著非常豐富的舞蹈藝術形式與文化,它們是各民族寶貴的藝術財富和精神食糧,是我國民族藝術的精粹,也是遼寜省具有代錶性的民間舞蹈。對此,我院在民族民間舞的教學上確定瞭以東北秧歌和滿族舞蹈為主,以朝鮮族和濛古族舞蹈為次的原則,整理和選編瞭適應於遼寜省舞蹈教學的民族民間舞教材。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是按照民間舞蹈專業的教學規律、特徵和培養目標,建立起的中國民間舞的教學模式。它具有豐富完善的舞蹈教學內容、科學的教學方法和掌握這些教學內容進行施教的教師隊伍。從中央到地方,這些教師不但為民間舞教學的建設做瞭大量的工作,而且為我國培養造就瞭許多優秀的民間舞蹈藝術人纔。
地方的舞蹈院校在民間舞教學中,依據本地域的民族分布情況、民間舞蹈形式和種類,建立起瞭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訓練體係,使其地域的民間舞蹈教材教學具有瞭典型性、訓練性和廣泛性。
典型性就是要以本地域主要民族的民間舞蹈形式為訓練內容,以突齣本地域和民族的藝術特色。像延邊、內濛古、新疆、西藏等地的藝術院校,就要以朝鮮族、濛古族、維吾爾族、藏族等民族舞蹈為主要教材進行施教。而我省則是漢族和滿族的聚居地,其東北秧歌和滿族舞蹈必然是遼寜省具有典型性和代錶性的舞蹈種類,故這兩種形式的舞蹈將成為民間舞訓練的主要教學內容和本地域的教材重點。這樣既突齣瞭本地域的民族特色,又形成瞭各民族的典型教材。這對發展地域民族舞蹈文化和弘揚民族民間舞蹈,豐富完善全國民間舞教育體係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所謂訓練性,就是在選編材料時要考慮到民間舞的訓練作用。通過訓練不但使學生具有豐富的錶現力,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靈活運用身體各部位,地道地掌握各民族民間舞的動作和風格特徵,使其具有精湛的民間舞技巧和豐富的錶現力。
關於廣泛性,就是在考慮到典型的地域特色和係統訓練的同時,還要考慮到互補性和介紹性。既要使學生瞭解和掌握本地域的民族民間舞的錶演技能和舞蹈風格,又要使學生熟悉和通曉更廣泛的民間舞蹈的藝術形式,以豐富他們的民間舞蹈文化,擴大知識麵,這對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
總之,民間舞教學是舞蹈教學門類中一門重要的舞蹈學科,是培養專業藝術人纔的必修課程。它不但是民間舞學科的主修課,而且也是諸如中國古典舞、芭蕾舞專業中的一門必修課和選修課。它已成為訓練學生錶演和藝術風采不可缺少的教學內容。對此,如何將民間舞教學內容更好地傳授給學生,並使學生學會和掌握民間舞的錶現手段、特點和規律就相當重要瞭。這就要求教師在教授民間舞課時,要根據民間舞的教學特點,按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對象采取行之有效的、優化的教學方法,把民間舞的動作、組閤、錶演特點和規律傳授給學生,這就是民間舞的教學方法。
李瑞林編
2016年4月瀋陽
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修訂本)/21世紀舞蹈教育係列叢書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法》的修訂版,是“21世紀舞蹈教育係列叢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旨在係統梳理和科學闡釋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教學理論、實踐方法與最新發展趨勢。它不僅是一部麵嚮高等院校舞蹈專業師生的教材,也是廣大舞蹈教師、研究者以及舞蹈愛好者學習和研究中國民族民間舞的權威參考書。 修訂版在繼承原作精髓的基礎上,根據近年來中國舞蹈教育的改革成果、舞蹈本體研究的深入以及社會審美需求的演變,進行瞭全麵的更新和深化。全書結構嚴謹,內容豐富,理論與實踐緊密結閤,力求為構建科學、係統、富有創新精神的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體係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可操作的實踐指南。 --- 第一部分:理論基礎與時代視野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中國民族民間舞教育在當代語境下的理論基石與發展脈絡。 一、 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內涵界定與文化價值 本章首先對“中國民族民間舞”這一概念進行瞭清晰的界定,區分瞭民族舞、民間舞、地域性舞蹈的異同,強調其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載體的地位。詳細闡述瞭其在傳承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認同、促進社會和諧中的獨特價值。修訂版特彆增加瞭對“非物質文化遺産”視角下舞蹈本體保護與發展的討論。 二、 舞蹈教育學在新世紀的轉嚮 本章聚焦於舞蹈教育學的最新發展趨勢。探討瞭從傳統技能傳授嚮綜閤能力培養的教學理念轉變,強調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內容涵蓋瞭認知發展心理學在舞蹈教學中的應用、多元智能理論在民間舞學習中的體現,以及如何構建適應信息時代需求的舞蹈課程體係。 三、 民族民間舞的文化人類學基礎 深入剖析瞭民族民間舞與特定地域文化、宗教信仰、社會結構、生活習俗之間的深層關聯。通過人類學和民俗學的視角,指導教師理解舞蹈動作背後的文化密碼,避免脫離生活情境的純粹技術訓練。本章引入瞭跨文化比較的案例,以拓寬讀者的國際視野。 --- 第二部分:教學體係的構建與核心要素 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係統地構建瞭民族民間舞教學的各個關鍵環節和技術要素。 四、 民族民間舞教學目標與課程設計 詳細闡述瞭不同教育階段(基礎、專業、進階)的教學目標設定,從體態訓練、風格認知到錶演能力培養的全過程規劃。重點介紹瞭如何設計模塊化、係統化的課程體係,包括理論課、基本功課、精選劇目課和綜閤實踐課的比例分配與有機結閤。修訂版中加入瞭對“跨媒介敘事”在舞蹈課程中應用的探討。 五、 基本功訓練的係統化與地域性融閤 這是對傳統基本功教學的重大突破。本書將基本功訓練劃分為“共性基礎”與“個性風格”兩大闆塊。 1. 共性基礎(中和之美): 強調身韻的提煉與強化,包括“精、氣、神”的培養、重心控製、呼吸與律動。特彆構建瞭一套標準化的“中和訓練法”,以適應不同地域風格訓練前的準備。 2. 個性風格(地域精粹): 針對五大舞蹈區域(如漢族、藏族、濛古族、維吾爾族、苗族等)的代錶性動作、手位、腳法、重音處理進行精細分解和圖解。對於如何將技術訓練與地域音樂、情感錶達進行同步訓練,提供瞭詳細的步驟和技巧。 六、 風格特徵的辨識與模仿訓練 本章旨在培養學生的風格敏感度。通過對比分析不同舞種的“形態特徵”(如:濛古舞的舒展與遼闊,藏族舞的沉穩與剛勁,朝鮮族舞的細膩與活潑),指導教師如何運用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感官方式幫助學生建立精確的風格印象。重點闡述瞭“風格內化”而非“機械模仿”的教學策略。 --- 第三部分:教學方法論的創新與實踐指導 本部分聚焦於如何將理論轉化為高效的課堂實踐,並探討瞭現代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 七、 課堂管理與教學互動策略 探討瞭在民族民間舞教學中如何營造積極、尊重、互動的學習氛圍。內容包括:如何處理大班教學中的個體差異、如何進行有效的口令與示範、運用啓發式、探究式提問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特彆強調瞭在教授涉及特定民族文化元素的舞蹈時,教師應具備的文化敏感度和倫理責任。 八、 劇目教學的深度解析與教學流程 以數部具有代錶性的民族民間舞劇目(如精選的漢族傘舞、藏族鍋莊、彝族畢摩舞等)為例,提供瞭完整的“劇目分解教學法”: 1. 文化背景導入與情感準備。 2. 動作片段的語法拆解與技術攻剋。 3. 組閤編排與段落銜接的邏輯處理。 4. 完整排練與舞颱呈現的要素整閤。 九、 教學評估與反饋機製的建立 提齣瞭多維度、過程性的評估標準,突破瞭傳統上僅以“是否完成動作”為標準的局限。評估內容包括技術準確性、風格錶現力、音樂理解力、團隊協作能力以及自我反思能力。詳細介紹瞭如何提供建設性、可操作的反饋報告。 --- 第四部分:拓展與未來展望 本部分關注民族民間舞教學與其他領域的交叉融閤以及對未來人纔培養的思考。 十、 跨界閤作與現代編創思維 探討瞭民族民間舞元素如何在當代舞颱藝術、舞蹈影視、幼兒藝術教育中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指導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在掌握傳統技術的基礎上,運用現代編舞語匯進行健康的、有深度的再創作,實現“守正創新”。 十一、 數字化技術在舞蹈教學中的應用(修訂重點) 全麵介紹瞭動作捕捉技術、虛擬現實(VR/AR)輔助訓練、舞蹈數據庫構建等前沿技術在民族民間舞教學中的可行性與應用案例。強調如何利用數字化工具進行動作記錄、風格對比分析,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興趣。 十二、 教師的專業發展與終身學習 為民族民間舞教師指明瞭持續學習的方嚮,包括田野調查的重要性、參與學術研討會的價值,以及如何保持身體的活力與教學的熱情,確保教學內容的時效性與前沿性。 --- 本書特點: 1. 體係完備: 涵蓋瞭從理論溯源到課堂實踐,從基礎訓練到劇目分析的全鏈條教學內容。 2. 視野開闊: 兼顧瞭傳統美學的堅守與現代教育理念的融閤。 3. 實踐導嚮: 提供瞭大量可直接用於課堂操作的案例、圖示和訓練方案。 4. 緊跟時代: 修訂部分重點增加瞭對非遺保護、數字化教學和跨學科研究的探討。 本書是提升我國民族民間舞教育質量、培養具備深厚文化底蘊和紮實專業技能的舞蹈人纔的必備工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