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産業發展報告:2017年邁嚮中高端的産業發展》以“邁嚮中高端的中國産業發展”為主題,主要考慮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要素驅動、規模擴張的傳統增長模式難以為繼,隻有依靠創新驅動引領産業邁嚮中高端水平、實現由大到強,纔能繼續保持我國産業的國際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報告從不同角度研究我國産業嚮中高端水平邁進存在的問題和障礙,總結國內外産業嚮中高端發展的經驗教訓,提齣推動産業嚮中高端水平邁進的方嚮、路徑和政策建議,以期為有關部門決策和學術研究提供藉鑒。
《中國産業發展報告:2017年邁嚮中高端的産業發展》內容分為總論和上中下三篇。總論是全書的主題報告,對我國産業邁嚮中高端的瓶頸、路徑和對策進行係統深入分析。上篇是綜閤研究篇,主要是對當前我國産業邁嚮中高端的方嚮和路徑、製造業價值鏈提升産業技術創新和服務業發展等方麵的綜閤研究和探討。中篇是行業報告和調研報告,主要是對裝備製造業、消費品工業、新能源、新材料、農業等重點行業領域産業邁嚮中高端的現狀、問題和路徑進行專門的分析,同時,藉鑒國際案例,對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傢在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和産業組織方式創新等方麵的經驗進行瞭比較分析和客觀評價。下篇是形勢分析篇,主要對我國2016年産業發展進行迴顧並展望2017年産業發展趨勢。既有對整體産業的迴顧與展望,也有按工業、農業、服務業、高技術産業劃分,獨立成篇的行業迴顧與展望。適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的態勢,2017年我們還對“雙創”發展形勢進行瞭專門的論述。
作者簡介
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産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簡稱産業所)是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直屬機構,成立於1981年9月。主要從事産業經濟理論、産業發展戰略規劃和産業政策相關領域的研究。服務於黨中央、國務院、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的重大決策。同時也為國務院其他部委、地方政府和各類企業服務。
內頁插圖
目錄
總論
第一章 産業邁嚮中高端:瓶頸、路徑與對策
一、産業邁嚮中高端是新常態下我國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必然要求
二、産業邁嚮中高端的基礎條件和瓶頸製約
三、需要澄清的幾個認識誤區
四、産業邁嚮中高端的實現路徑
五、對策建議
上篇 綜閤報告
第二章 新形勢下我國産業轉型升級的方嚮及路徑
一、理論綜述
二、新形勢倒逼國內産業轉型升級
三、産業轉型升級方嚮及路徑
第三章 分類提升我國製造業價值鏈水平
一、引言:提升産業價值鏈水平是製造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核心內容
二、製造業價值鏈的一般形態
三、製造業類型與價值分配結構
四、不同類型製造業價值鏈水平提升的路徑選擇
五、結束語
第四章 我國産業邁嚮中高端階段的技術創新特徵與政策建議
一、我國産業技術創新的階段性變化特徵
二、我國産業邁嚮中高端的技術創新製約因素
三、政策建議
第五章 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邁嚮中高端的技術創新政策調查研究
一、戰略性新興産業技術創新的成就、問題與製約
二、戰略性新興産業技術創新政策需求調查
三、推動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的技術創新政策建議
第六章 服務業新增長點的領域、問題和建議
一、服務業新增長點的主要領域
二、服務業新增長點麵臨的製約和問題
三、加快釋放服務業新增長點發展潛力的對策建議
中篇 行業報告和調研報告
第七章 新材料産業發展趨勢及我國發展路徑選擇
一、國外新材料産業發展概述
二、我國新材料産業發展現狀與前景
三、我國新材料發展路徑選擇
第八章 “十三五”時期新能源産業發展趨勢和對策——基於風電和光伏企業的調研分析
一、發展現狀及潛力
二、主要問題與製約
三、對策措施建議
第九章 當前我國消費品工業邁嚮中高端的“瓶頸”與政策研究——針對青島市典型企業調研的啓示
一、消費品工業總體處在較高發展水平
二、産業全麵邁嚮中高端存在諸多睏難
三、技術創新仍是轉型升級的突齣短闆
四、政策建議
第十章 當前我國裝備製造業技術創新特徵及問題研究
一、技術創新的主要特徵
二、技術創新麵臨的主要障礙
三、政策建議
第十一章 我國農業供給結構失衡的根源與改革著力點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兩次農業結構調整的成效與問題
二、當前我國農業供給結構失衡的根源
三、推進農業結構性改革的衍生風險
四、深化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建議
第十二章 引導農業産業化組織推進農村産業融閤的經驗與對策建議——對山東省濰坊市的調查與思考
一、農業産業化組織推進農村産業融閤的主要模式
二、引導農業産業化組織推進農村産業融閤的主要做法
三、引導農業産業化組織推進農村産業融閤麵臨的主要問題
四、引導農業産業化組織推進農村産業融閤的對策選擇
第十三章 國內外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做法及啓示
一、發達國傢促進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做法與經驗
二、國內部分省市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三、國內外製造業轉型升級的經驗藉鑒
第十四章 韓、日、美推動産業邁嚮中高端的技術創新政策經驗及啓示
一、韓國:實施大企業戰略和技術開發準備金製度,強製企業自主開發
二、日本:加強通識教育,以企業為中心推進産學研閤作
三、美國:人纔、專利、標準製度先行,財稅金融政策有力支撐
四、國外經驗對我國的啓示
第十五章 客觀看待我國首次躋身全球創新25強
一、我國躋身全球25強既緣於創新績效的提升,也受益於模型框架的調整
二、我國創新優勢主要體現在研發經費投入、人力資源儲備、知識産齣量、市場規模等四大領域
三、我國在創新生態、創新國際影響力、高等教育、基礎設施等方麵存在四大短闆
四、鞏固優勢、補齊短闆,全麵提升我國創新能力
第十六章 德國創新驅動發展經驗與啓示研究
一、德國發展不同階段中技術進步和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二、德國實現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經驗
三、德國創新驅動發展的幾點啓示
第十七章 日本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經驗與啓示
一、技術進步與創新在日本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二、日本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主要經驗
三、日本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幾點啓示
第十八章 藉鑒國際經驗推動我國産業聯盟創新發展
一、主要國傢産業聯盟的行業分布及目標選擇特徵
二、主要國傢産業聯盟建設的政府角色
三、主要國傢産業聯盟成功與失敗的原因分析
四、對我國産業聯盟建設的啓示和建議
下篇 形勢報告
第十九章 2016年産業發展迴顧與2017年展望
一、2016年我國産業發展亮點
二、值得關注的幾個問題
三、發展展望
四、對策建議
第二十章 2016年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形勢及2017年展望
一、2016年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呈現“三降三分化”態勢
二、2017年我國農業農村經濟展望
三、當前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突齣問題
四、政策建議
第二十一章 2016年我國工業發展迴顧與2017年發展展望
一、2016年工業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
二、當前工業發展麵臨的主要問題
三、2017年工業發展形勢展望
四、政策建議
第二十二章 2016年我國服務業發展形勢及2017年展望
一、2016年服務業發展的主要特點
二、值得關注的主要問題、隱憂和成因分析
三、2017年服務業發展的影響因素及預測分析
四、相關政策建議
第二十三章 2016年高技術産業和戰略性新興産業發展形勢
一、産業運行基本特徵
二、産業發展麵臨的問題和挑戰
三、政策、措施建議
第二十四章 2016年我國創新創業發展迴顧與2017年展望
一、2016年我國創新創業發展迴顧
二、我國創新創業發展麵臨的突齣問題
三、2017年我國創新創業發展趨勢
四、推動我國創新創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前言/序言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齣,優化現代産業體係是“十三五”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我國剋服瞭各種睏難,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著力振興實體經濟,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壯大新興産業,改造提升傳統産業,現代産業體係建設取得積極成效。GDP實現瞭6.7010的中高速增長,其中,第一産業增長3.3%,第二産業增長6.1%,第三産業增長7.8010。2017年,我國産業將繼續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産業邁嚮中高端水平,進一步完善現代産業體係。
《中國産業發展報告:2017》(以下簡稱《産業報告》)以“邁嚮中高端的中國産業發展”為主題,主要考慮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要素驅動、規模擴張的傳統增長模式難以為繼,隻有依靠創新驅動引領産業邁嚮中高端水平、實現由大到強,纔能繼續保持我國産業的國際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報告從不同角度研究我國産業嚮中高端水平邁進存在的問題和障礙,總結國內外産業嚮中高端發展的經驗教訓,提齣推動産業嚮中高端水平邁進的方嚮、路徑和政策建議,以期為有關部門決策和學術研究提供藉鑒。
全書內容分為總論和上中下三篇。總論是全書的主題報告,對我國産業邁嚮中高端的瓶頸、路徑和對策進行係統深入分析。上篇是綜閤研究篇,主要是對當前我國産業邁嚮中高端的方嚮和路徑、製造業價值鏈提升産業技術創新和服務業發展等方麵的綜閤研究和探討。中篇是行業報告和調研報告,主要是對裝備製造業、消費品工業、新能源、新材料、農業等重點行業領域産業邁嚮中高端的現狀、問題和路徑進行專門的分析,同時,藉鑒國際案例,對美國、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傢在推動製造業轉型升級、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和産業組織方式創新等方麵的經驗進行瞭比較分析和客觀評價。下篇是形勢分析篇,主要對我國2016年産業發展進行迴顧並展望2017年産業發展趨勢。既有對整體産業的迴顧與展望,也有按工業、農業、服務業、高技術産業劃分,獨立成篇的行業迴顧與展望。適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的態勢,2017年我們還對“雙創”發展形勢進行瞭專門的論述。
本報告在編寫過程中,全所研究人員踴躍參與。受篇幅限製,本書隻能忍痛割愛,選錄部分研究成果。各章節的執筆人分彆是:第一章,黃漢權;第二章,費洪平;第三章,王雲平;第四章,付保宗;第五章,薑江;第六章,洪群聯;第七章,王君;第八章,李淑華;第九章,徐建偉;第十章,楊威;第十一章,塗聖偉;第十二章,薑長雲;第十三章,楊閤湘;第十四章,曾智澤;第十五章,邱靈、薑江;第十六章,盛朝迅;第十七章,韓祺;第十八章,任繼球;第十九章,王雲平、盛朝迅、李淑華、任繼球;第二十章,張義博;第二十一章,徐建偉、付保宗、周勁;第二十二章,王佳元;第二十三章,張於喆;第二十四章,薑江、邱靈、韓祺、曾智澤。産業結構與産業政策研究室負責書稿的審閱和校對工作,任繼球還承擔全書初稿的編輯排版工作。
2017年,是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深入推進國傢高端智庫建設試點的第二年。我們將以此為契機,一如既往地秉承“學術至上、創新為魂”的理念,把《産業報告》打造成為産業所的學術品牌,加快建設國傢一流産業高端智庫,更好地為國傢宏觀決策和國傢發展改革委中心工作提供智力支撐,更好地為社會提供谘詢服務,不斷提高學術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為産業理論創新和中國産業政策製定做齣新的貢獻。
由於時間和研究水平有限,《産業報告》可能還存在不少疏漏和不足之處,希望得到各界同仁的不吝批評指正!
區域經濟轉型與産業升級:新常態下的發展路徑探索(2018-2020) 本書聚焦於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後的關鍵轉型期(2018年至2020年),深入剖析瞭不同區域在經濟結構調整、要素稟賦變化及全球産業鏈重塑背景下麵臨的挑戰與機遇。本書不涉及2017年及以前的産業發展具體數據和分析,而是將視角鎖定在“十三五”規劃收官及其後續政策接續階段的宏觀與微觀動態。 第一部分:新常態下區域經濟發展的宏觀圖景與挑戰 本部分首先勾勒齣2018年至2020年間中國宏觀經濟環境的復雜性。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與地緣政治風險加劇,對沿海外嚮型産業構成瞭直接衝擊,迫使區域經濟加速嚮內需驅動和技術創新轉型。書中分析瞭中央政府在這一時期推動的幾項關鍵戰略,例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落實、推動“雙循環”戰略的早期構想及其對區域間産業協同的要求。 重點探討瞭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新態勢。在傳統重工業基地麵臨産能齣清壓力、資源型地區經濟結構調整陣痛加劇的同時,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和高端製造業在東部沿海和部分中西部核心城市群的集聚效應愈發明顯。本書詳細考察瞭財政轉移支付、區域重大戰略(如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優化區域資源配置方麵的實際效果,並揭示瞭在這一轉型期內,區域間人纔、資本、技術流動的新特徵。 第二部分:中西部地區承接産業轉移的質量評估與路徑優化 針對中西部地區在這一時期的發展,本書側重於分析其在承接沿海産業轉移過程中的“質量”而非單純的“規模”。研究指齣,單純的勞動密集型産業轉移難以支撐中西部實現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因此,書中重點評估瞭中西部地區在提升自身創新能力、培育本土高技術産業集群方麵的進展。 細緻分析瞭中西部地區利用國傢級新區和自貿試驗區進行製度創新和優化營商環境的努力。例如,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早期規劃對區域內製造業升級和供應鏈重構的潛在影響進行瞭前瞻性研究。此外,本書對基礎設施的“數字化”轉型——包括5G網絡建設、工業互聯網布局——如何賦能中西部傳統優勢産業(如裝備製造、電子信息)的提質增效進行瞭實證分析。 第三部分:沿海發達地區的結構性升級與“再工業化”的探索 對於東部沿海發達地區,本書認為其核心任務已從簡單的規模擴張轉嚮深層次的結構性優化和“再工業化”的質量提升。分析聚焦於如何在高昂的土地、勞動力成本下,保持全球産業鏈中的高附加值環節。 關鍵研究點包括: 1. 未來産業的培育: 考察瞭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集聚規律與生態係統建設情況。研究瞭地方政府在引導風險資本流嚮“硬科技”領域方麵的政策工具箱與實際效果。 2. 製造業的數字化轉型: 深入剖析瞭智能工廠、工業物聯網(IIoT)在沿海先進製造業中的滲透率和對勞動生産率的實際貢獻。本書提供瞭關於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麵臨的資金、人纔和技術集成障礙的詳細案例分析。 3. 服務業與製造業的深度融閤: 探討瞭研發設計、工業金融、專業技術服務等生産性服務業如何嵌入到先進製造業價值鏈中,形成新的區域競爭優勢。 第四部分:要素市場化改革與産業生態的重塑 本部分將視角轉嚮要素市場化改革對區域産業格局的深遠影響。重點分析瞭2018年至2020年間,地方政府在土地、勞動力、資本、數據等關鍵要素配置方麵的改革措施。 土地要素: 考察瞭利用存量建設用地、盤活“工改工”等政策,如何在不增加新增建設用地的情況下,支持高技術産業用地需求,以及這對産業用地的成本控製産生瞭何種影響。 勞動力與人纔: 分析瞭跨區域人纔流動政策的鬆緊變化,以及在産業升級對高技能人纔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區域間人纔競爭的加劇態勢。 數據要素的價值初探: 鑒於該時間段內對數據作為新型生産要素的認識逐步深化,本書初步探討瞭地方政府在數據確權、流通和安全保障方麵的探索,及其對數字經濟和新興産業布局的潛在驅動力。 第五部分:麵嚮未來的區域協同與治理模式創新 最後,本書總結瞭在2018-2020年間,區域協同發展在實踐中遇到的深層次矛盾。單純的行政協調已難以適應復雜多變的産業競爭環境,區域治理模式亟需創新。 研究瞭跨區域的産業規劃、環境標準協調、重大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等方麵的實踐經驗與教訓。特彆關注瞭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指2020年初的疫情對區域供應鏈的影響)中,區域間供應鏈韌性和協同應急響應機製所暴露齣的薄弱環節,並對未來如何構建更具彈性和包容性的區域産業生態係統提齣瞭政策建議。本書旨在為決策者提供一個立足於2018-2020年間新變化、新挑戰的區域産業發展參照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