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4章:两对不可能的搭档;逻辑;科学;人物。作者通过维特根斯坦与卡罗尔、格劳乔与罗素之间虚构的对话,妙趣横生地探讨“哲学的幽默一面”、逻辑推理中的“傻段论”、说谎者悖论,生动形象地阐释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绿蓝—蓝绿悖论、渡鸦悖论,从还原论、可错论和机会主义,到随机性、复杂性和贝尔不等式,借助大量寓言、故事、谜题,发掘分析哲学与幽默的深层共鸣,揭示非决定论、囚徒困境、投票悖论背后的意蕴,最终归结为“我思故我笑”。
本书自1985年出版英文版以来,已被翻译成西班牙文、法文、荷兰文、德文、意大利文、土耳其文、日文等文字出版。
约翰·艾伦·保罗斯(John Allen Paulos),畅销书作家、数学家,宾夕法尼亚坦普尔大学数学教授,著有《不识数:数学盲及其后果》、《数学家读报》、《从前有一个数》和《数学与幽默》。他在美国国家公共电台“科学星期五”、英国BBC电视台频频露面,除了为《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福布斯》等报刊撰稿以外,他还为《发现杂志》、《美国学者》、《国家》、《纽约时报书评》、《纽约书评》、《华盛顿邮报书世界》、《伦敦书评》等写书评。
1 本书的评价
3 内容提要
5 作者简介
7 中译本序言
9 第二版序言
1 第一章 两对不可能的搭档
10 第二章 逻辑
52 第三章 科学
105 第四章 人物
129 后记
133 参考书目
《我思故我笑》(I Think, Therefore I Laugh)是我的六本书中的第二本,它已经脱销了一些时间。当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问我是否有兴趣再版这本著作,并为之写个新的序言时,我欣然同意了。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曾经说过一句妙语,一本哲学书可以完全由笑话组成。部分地受这句话鼓舞,部分地或许由于一个作者的近视般的虚荣,我总是喜欢这本小书。由于这本书很快就脱销了,我已经把它用作一个小小的采石场,在我后来出版的书中,读者或许可以识别到这本著作的片言只语。而且,这本书的许多关注类似于我后来出版的书的关注:对数学(mathematics)和科学(science)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误解(misunderstanding),伪科学(pseudoscience)及其吸引力,概率和统计学的运用(uses)和误用(misuses),幽默(humor)和“高阶”(“higher order”)的努力,叙述和数字之间的相互影响。
虽然我的博士学位是在数学尤其是在数理逻辑领域,但我对分析哲学及其难题总是抱着一种兴趣。在写《我思故我笑》时,我认为,在这样的哲学抽象和日常生活的关注之间的界线特别值得探究。这种探究的回报主要是智识上的。想想对“哲学家”的一个定义:一个哲学家是这样一个人,他参加一个有关量刑指导分析的会议,但却提交了一篇论述“时间”的意义,以及监禁的同谋犯所面临的逻辑困境的论文。鉴于社会、经济和时事问题不是本书的焦点(就像它们在我后来写的一些书中那样),没有抗拒不住的诱惑需要更新这本书。除了剔除一些不恰当的内容和个别微小的错误外,我没有改变任何东西。
要是让我重新创作此书,我会选择一组略微不同的哲学问题,一组不同的笑话和比喻,而且会以一种更加从容的节奏来发展它们。但是这里的介绍却有点儿无情:我一会儿谈论某个东西,一会儿谈论某个别的东西,然后谈论某个其他的东西。不过,我重申和支持这本书的指导观点:概念幽默(conceptual humor)和分析哲学(analytic philosophy)在一个非常深的层次上是共鸣的。你听见过乔治?卡林(George Carlin)和格劳乔?马克斯(Groucho Marx)对罗伯特?诺齐克(Robert Nozick)和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说什么吗?……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带着微微泛黄的书页质感,配合上深沉却又不失跳跃感的封面字体,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拿到手的时候,就有一种想要立刻沉浸其中的冲动。说实话,我以前对哲学类的书籍总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感觉,总觉得它们是高悬于云端的理论,晦涩难懂。但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风格,似乎在努力拉近与读者的距离。那些精心挑选的插图,虽然我还没完全理解它们背后的深意,但它们为原本可能略显枯燥的文本增添了一种视觉上的趣味性。尤其是扉页的设计,那个小小的、带着一丝狡黠微笑的雕塑图像,让人不禁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将那些严肃的思辨与轻松的元素融合在一起的。整本书拿在手里,分量适中,纸张的触感细腻,看得出在制作上是下足了功夫的。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让阅读体验本身就成为了一种享受,而不是单纯的信息摄取过程。我期待接下来的阅读,希望它能像它的外表一样,带给我惊喜。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才读完前三章,但收获远超我的预期。作者在引言部分就展现了一种非常独特的叙事方式,他没有直接抛出任何宏大的哲学命题,而是选择了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场景作为切入点,用一种近乎对话的口吻与读者进行交流。这种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我的心理门槛,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哲学,而是在与一位睿智又风趣的长者闲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经典悖论时的手法,他没有选择用标准的学术术语进行解析,而是巧妙地植入了一些现代社会的小段子或者历史轶闻,使得原本冰冷的逻辑推理瞬间变得有血有肉,让人能够迅速抓住其核心的荒谬性或深刻性。比如,他对“缸中之脑”的阐述,竟然让我联想到了当下流行的虚拟现实游戏体验,这种跨时代的对话感,真是太绝妙了。我感觉我的思维正在被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推向新的边界,迫使我去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假设。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让我看到了作者对读者的深厚关怀。它不是一味地堆砌理论,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一些历史人物的小传记和他们生平中那些充满戏剧性的瞬间。这些穿插的故事,虽然表面上是历史八卦,但实际上却精准地对应着某一哲学流派的核心观点,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甚至带上了一种宿命般的悲剧色彩或是胜利的喜悦。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引用这些历史材料时,总是会带着一种审视的眼光,而不是简单的复述,他似乎总是在问:“看,连这些伟大的头脑,在面对同样的人性困境时,也是如此的笨拙和滑稽。” 这种对“智者”的去神圣化处理,极大地拉近了我们与哲学传统的距离,让我明白,思考的本质,不过是人类试图在混乱中寻找一丝秩序的永恒尝试。这种对人类共同困境的深刻体察,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既庄重又充满人情味。
评分从纯粹的阅读体验来说,这本书对于现代人的焦虑感提供了一种非常独特的疏解途径。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要求高效反馈的时代,任何事情似乎都需要一个即时且明确的答案。然而,哲学本质上是关于提问和质疑的艺术。作者并没有试图给我提供任何关于“人生的意义”的标准答案,反而,他通过一系列精妙的论证结构,成功地将我对“确定性”的执念一一瓦解。每当我觉得自己快要抓住一个清晰的结论时,作者又会像一个魔术师一样,将这个结论抽走,留下一个更广阔的思考空间。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不是迷茫,而是一种奇异的解脱感。就好比攀登一座高山,与其费力去触碰那虚无缥缈的山顶,不如享受攀爬过程中脚下石块的纹理和偶尔拂过脸颊的山风。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慢下来,并对那些“没有答案的问题”报以一种友善的微笑。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它在保持思想深度的同时,对于语言节奏的把控达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有时候,我读到一句话,正准备皱起眉头思考它复杂的结构时,紧接着下一句就会出现一个意料之外的转折,如同一个精准的喜剧演员在关键时刻抛出了一个包袱,让你前一秒还在冥思苦想,后一秒就被逗乐了。这种张弛有度的叙述,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活力,丝毫没有那种哲学著作特有的拖沓感。我可以想象作者在写作时是多么享受这个过程,他似乎在与文字玩捉迷藏,时而躲闪,时而直面。我特别喜欢他偶尔会使用一些古奥的词汇,但紧接着就会用一句极其通俗易懂的白话来解释,这种反差萌,让学习的过程变成了一种智力上的探险,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这种写作技巧,对于那些渴望了解哲学但又害怕被术语淹没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剂良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