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港口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港口规模、建港技术、装卸设备、信息技术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这就要求港口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港口转型。本教材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强化实训,突出技能”为教学模式,系统地论述了集装箱码头、件杂货码头、散货码头、液体货码头的业务操作,具有现代职业教学特点、符合港航物流企业用人需求。本教材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港口与航运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报关等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物流企业、运输企业和贸易公司管理人员参考使用,还可以作为港口业务从业人员的培训教材。
陈长英: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经济师,主持2014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院校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建设研究》;参与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北部湾的集装箱运输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研究》。公开发表多篇论文。
目 录
第一章 集装箱码头操作 1
第一节 集装箱船舶预确报 1
第二节 泊位策划 6
第三节 堆场策划 14
第四节 闸口操作 27
第五节 船舶策划 36
第六节 装卸船操作 49
第二章 件杂货码头操作 64
第一节 件杂货装卸操作 64
第二节 换装作业 75
第三节 舱底作业 87
第四节 起落舱作业 90
第五节 水平搬运作业 94
第六节 库(场)内、车内作业 97
第七节 件杂货码头装卸作业
组织 103
第三章 散货码头操作 116
第一节 散货码头操作概述 116
第二节 散粮码头装卸船作业 121
第三节 煤炭码头卸船作业 134
第四节 堆场作业 141
第五节 装卸车作业 149
第四章 石油码头操作 158
第一节 石油管理 158
第二节 石油装卸机械与工艺 163
第三节 石油装卸船操作 170
附录A 集装箱货运托运单 188
附录B 装箱单样本 198
附录C 集装箱发放/设备交接单 199
附录D 港口货物作业规则 201
附录E 港口国际集装箱码头管理
暂行规则 207
附录F 港口工程技术规范(港口
装卸工艺部分) 211
参考文献 220
前 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港口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港口规模、建港技术、装卸设备、信息技术等方面都已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港口要参与经济全球化并建立保障经济发展的港航格局,就必须加快培育一支掌握现代化港口技能的人才队伍。同时在港航职业教育方面,应更加注重内涵和质量提高,这就需要一批好的教材。
本教材以“任务驱动,行动导向”、“强化实训,突出技能”为教学模式,系统地论述了集装箱码头、件杂货码头、散货码头、液体货码头的业务操作,具有现代职业教学特点、符合港航物流企业用人需求。
本教材由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教师陈长英担任主编,钦州学院特聘教授叶孟阳、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教师宋文和李冰担任副主编,湖北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王卉参编。全书共4章,具体编写分工:陈长英撰写第一章;叶孟阳撰写第二章;宋文、李冰、王卉撰写第三、四章。陈长英负责拟定大纲,并为全书统稿、修改。
本教材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港口与航运管理、集装箱运输管理、报关等专业的教科书及专业教师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物流企业、运输企业和贸易公司管理人员参考使用,还可以作为港口业务从业人员的培训教材。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网站资料和图书文献,以参考文献形式列出。在此,对这些书籍资料的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疏漏之处还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便我们在今后修改时予以吸收。
编者
E-mail:mdlzy0821@163.com.
坦白说,这本书的理论框架构建得相当宏大,但细节上的打磨却稍显不足,有些地方甚至让我觉得有点“形而上学”。它尝试从宏观的视角去解读港口在全球贸易中的角色,分析港口的战略地位,以及探讨港口经济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这本身是很吸引人的,毕竟港口不仅仅是货物集散地,更是经济发展的引擎。书中花了不少篇幅去论述港口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联动,以及港口如何通过提升服务水平来吸引投资。但问题在于,这种论述往往停留在概括性的层面,缺乏具体的案例分析和数据支撑。例如,它提到某个港口如何通过发展临港产业集群来提升竞争力,但具体是如何做到的?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书中并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它能深入剖析某个成功的港口案例,从其战略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模式、技术应用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解读,让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到可借鉴的经验。此外,书中对于港口运营中一些关键环节的描述也略显模糊。比如,在谈到港口效率提升时,它提到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但具体是哪些技术?如何实施?这些技术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书中并没有给出清晰的答案。我曾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港口运营管理方法论,或者至少能够提炼出一些核心的管理原则和工具。然而,这本书更像是一次理论的梳理,而不是一次实践的总结。它给我一种感觉,作者似乎更关注“是什么”,而不太关注“怎么做”。这种“宏大叙事”虽然有其价值,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却显得有些“空中楼阁”,难以落地。
评分坦白说,这本书的内容,给我一种“知其然,但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它列举了港口在运营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集装箱的滞港、船舶的延误、货物的积压等等,并且罗列了很多可能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这部分内容,我倒是觉得写得还可以,让我对港口运营的复杂性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当它开始探讨解决方案时,就显得有些“空泛”了。比如,它会提到“加强信息沟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水平”等等,但这些都是一些非常笼统的说法,缺乏具体的指导意义。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加强信息沟通”?采用什么样的信息系统?又需要建立什么样的沟通机制?我也不知道如何才能“优化资源配置”?是需要引进更先进的设备,还是需要调整人员班次?这些具体的问题,书中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看一份“港口运营的问题清单”,而不是一份“港口运营的解决方案手册”。我期待的是,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能够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而不是仅仅告诉我“有问题”。在关于港口码头操作效率的提升方面,它也只是泛泛而谈,比如“提高装卸效率”,但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到。是需要引进更先进的起重设备,还是需要优化作业流程,或者加强人员培训?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导。
评分我尝试着去理解这本书所传达的核心思想,但老实说,它更像是一道没有给出明确答案的数学题。它列举了港口运营中遇到的各种挑战,比如恶劣天气的影响、集装箱的周转率问题、航运旺季的压力等等,并且尝试去分析这些挑战的成因。这部分内容,我倒是觉得有些价值,让我看到了港口运营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然而,在提出解决方案时,这本书显得有些“轻描淡写”。它会提到“优化流程”、“加强技术应用”、“提升管理水平”等词汇,但具体如何优化?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怎样的管理水平才能算“提升”?这些关键性的细节,却很少被深入探讨。我感觉自己就像是看着一位医生,他准确地指出了我身体的病症,但我却听不到他给我开出具体的药方,更别提治疗方案了。在关于港口吞吐量预测的部分,它介绍了一些统计模型和预测方法,但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处理异常数据?又如何根据预测结果来调整港口资源配置?这些在书中都没有得到充分的阐释。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港口老兵,能够分享他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宝贵经验,比如如何应对突发的集装箱堆积,如何在有限的泊位资源下最大化船舶周转率,以及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港口的竞争力。这本书虽然提供了一些理论上的框架,但在实践层面的指导性,还有待提高。它更多的是在“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评分这本书,我实在是一言难尽。本来是抱着学习的念头来的,毕竟“港口业务与操作”这个名字听起来就挺实在,我以为能看到一些具体流程,比如集装箱的堆放规则,船舶靠泊的注意事项,或者货物进出口的具体手续。结果呢?我读完之后,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信息迷宫里打转,找到了无数扇门,却不知道哪扇门通往我想去的房间。书里充斥着各种专业术语,但很多时候,这些术语只是被抛了出来,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解释,就像是在跟我玩猜谜游戏,而且谜底还隐藏得特别深。我努力去理解,翻阅其他资料,结果发现很多概念在书中并没有建立起清晰的逻辑关系。比如,关于港口吞吐量的分析,它罗列了各种影响因素,什么地理位置、经济腹地、基础设施、运输方式等等,听起来都很有道理。但具体到某个港口,它怎么去量化这些因素的影响?又或者,当这些因素发生冲突时,港口管理者是如何权衡取舍的?这些在书中都没有得到深入的探讨。我期待的是一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解读,能够帮助我理解港口运营背后的逻辑和决策过程。然而,书中更多的是一种“知其然,但不知所以然”的陈述,很多时候只能停留在概念的层面,缺乏实践指导意义。而且,章节之间的过渡也显得有些生硬,前一章还在讲船舶管理,下一章突然就跳到了港口安全,感觉像是把一些零散的知识点拼凑在一起,而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让我很难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港口业务图景。我承认,书里提到的一些港口发展趋势,比如智能化、绿色化,还是挺有启发性的,但同样,它只是停留在描述层面,没有深入分析实现这些趋势的具体技术、面临的挑战以及潜在的效益。总而言之,这本书更像是一本信息量的堆砌,而非一本真正能够指导实践、引发深入思考的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让我有些摸不着头脑。章节之间的跳跃感很强,感觉像是把不同来源的资料硬生生地拼凑在了一起。我本来以为它会按照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来展开,比如从港口的选址、规划、建设,到日常的运营、管理,再到未来的发展趋势。但实际上,它的内容分布显得有些随意。有时候会突然深入到某个非常具体的细节,比如某种起重设备的参数,但很快又会跳回到非常宏观的战略层面,谈论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这种内容上的“拉扯感”,让我很难建立起对港口业务的整体认知。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图书馆里,拿到了一些零散的书页,上面写着各种与港口相关的内容,但却很难将它们串联成一本完整的书。尤其是关于港口安全管理的部分,它提到了很多潜在的风险,比如火灾、爆炸、泄漏等等,但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的制定,却讲得比较模糊。我期待的是一些更具操作性的指导,比如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启动什么样的应急程序,或者在发生某种事故时,应该如何组织救援和疏散。书中给出的建议,往往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而且,对于港口内部的沟通和协调机制,也没有深入的探讨。港口是一个多方参与的复杂系统,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是确保安全和效率的关键。但书中对于这方面的论述,显得比较单薄。我希望能够看到一些关于港口内部信息共享平台、联合演练、跨部门协作等方面的具体实践。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内容组织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让读者能够更清晰、更有条理地理解港口业务的全貌。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的信息量很大,但这些信息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整合。它像是一本百科全书,里面涵盖了港口运营的方方面面,但缺乏一种深入的分析和系统的梳理。比如,在关于港口发展的战略方面,它提到了很多影响港口发展的因素,比如地理位置、经济腹地、基础设施、政策支持等等,但这些因素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又如何影响港口未来的发展方向?书中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它能够深入剖析某个港口的战略规划,从其目标设定、资源评估、策略选择等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解读,让我们能够从中学习到可借鉴的经验。同样,在关于港口的信息化建设方面,它也只是泛泛而谈,比如“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港口效率”,但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到。是需要引进更先进的系统,还是需要优化现有系统?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导。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吃一顿丰盛的自助餐,有很多种类的食物,但却不知道该如何搭配,也品尝不出每种食物独特的风味。这本书的内容,也给我一种“缺乏温度”的感觉,它更多的是在陈述事实和理论,而缺乏对港口运营背后的人文关怀和故事性。
评分我带着满满的好奇心翻开了这本书,想象着自己能立刻置身于繁忙的港口,亲眼目睹集装箱如何被精准地吊装,船舶如何有条不紊地进出港。然而,现实却与我的期待有些偏差。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怎么说呢,有点像是在写一篇学术论文,大量的引用和旁征博引,读起来需要花费不少精力去消化。当然,严谨的学术态度是值得肯定的,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想从实际操作层面了解港口业务的读者来说,这种风格显得有些沉重。书中涉及到的各种国际规则、行业标准,虽然很重要,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如果能配上更直观的图表和流程图,可能会更容易理解。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不是主动地去探索和学习。比如,在讲解海事法律法规的部分,它列举了许多条款和条文,但我很难将这些抽象的条文与真实的港口场景联系起来。如果能结合一些实际案例,比如某个船舶违规操作导致事故的处理流程,或者某种货物进出口的典型流程,我相信会更容易让人理解这些法规的意义和应用。另外,书中对于港口内部各种角色的定位和职责描述,也显得有些笼统。港口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涉及到码头操作员、调度员、海关官员、船员、货主等等,他们的协同合作是港口高效运作的关键。但我在这本书里,很难找到对这些不同角色之间具体工作流程和沟通机制的详细描述。这让我无法清晰地勾勒出港口内部的运作脉络。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更侧重于“人”的故事,讲述在港口这个特殊的舞台上,不同岗位的人们如何发挥自己的作用,克服困难,共同完成港口作业。
评分这本书的逻辑性,让我感到有些难以接受。它在章节的安排上,显得非常混乱,前后章节之间的关联性也很弱。我尝试着去寻找一条能够贯穿全书的“主线”,但并没有找到。它似乎只是把一些与港口业务相关的内容,随意地堆砌在一起,而没有经过精心的组织和梳理。比如,在讲到港口安全管理的时候,它会提到各种各样的安全风险,比如火灾、爆炸、泄漏等等,但对于如何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的制定,却讲得比较模糊。我期待的是一些更具操作性的指导,比如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启动什么样的应急程序,或者在发生某种事故时,应该如何组织救援和疏散。书中给出的建议,往往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同样,在关于港口效率提升方面,它也只是泛泛而谈,比如“提高作业效率”,但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到。是需要引进更先进的设备,还是需要优化工作流程,或者加强人员培训?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导。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到处都是岔路,却找不到通往出口的路。这本书的内容,也给我一种“拾人牙慧”的感觉,很多观点和论述,在其他地方也能看到,并没有太多独到的见解。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庞大而陈旧的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各种关于港口历史和现状的展品,但它们并没有按照清晰的逻辑顺序摆放,也没有太多的解说员来引导你。内容上,它确实涵盖了港口运营的很多方面,比如码头的功能、设备的使用、人员的组织等等。但这些内容,很多时候都显得比较零散,缺乏一种贯穿始终的“主线”。我试图去寻找一条能够串联起所有知识点的“线索”,但并没有找到。比如,在谈到港口的安全生产时,它提到了各种安全规章制度,但对于这些制度是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执行的,以及如何有效监督执行情况,却没有太多的着墨。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关于港口安全文化建设、事故责任追究机制、以及员工安全培训的详细介绍。同样,在讲到港口效率提升时,它也只是泛泛而谈,比如“提高作业效率”,但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到。是需要引进更先进的设备,还是需要优化工作流程,或者加强人员培训?书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导。我感觉自己像是站在港口的外围,看到里面热闹的景象,却无法深入到核心区域,去理解运作的细节。我期待的是一本能够带领我深入港口内部,去观察、去学习、去感受的“导览手册”,而这本书,更多的是让我停留在“远观”的层面。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满怀期待地想要深入了解港口运营的方方面面,从货物如何进出港,到船舶如何靠泊离岸,再到港口的整体管理。但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的“深度”似乎有些不够。它提出了很多与港口业务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但很多时候只是点到为止,并没有深入地去剖析。比如,在讨论港口的服务质量时,它提到了“客户满意度”的重要性,但具体如何衡量客户满意度?又如何通过改善服务来提高客户满意度?这些关键的执行层面的问题,书中并没有给出太多的解答。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个港口是如何通过引入新的服务项目来吸引更多客户,或者某个港口是如何通过优化信息系统来提升客户体验的。同样,在关于港口拥堵的管理方面,它提到了“拥堵费”和“预约制度”,但这些制度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如何平衡港口利益和船公司利益?这些细节的讨论,在书中都显得比较欠缺。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港口业务的目录”,列出了很多需要了解的事项,但却没有提供详尽的“内容”。它让我看到了港口业务的广阔图景,但却无法让我真正“走进去”,去理解其中的奥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更像一位资深的港口管理者,能够分享他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以及他是如何一步步解决这些挑战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