汙染場地修復係列專著:地下水可滲透反應牆修復技術原理、設計及應用

汙染場地修復係列專著:地下水可滲透反應牆修復技術原理、設計及應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夢舫,錢林波,晏井春 等 著
圖書標籤:
  • 汙染場地修復
  • 地下水修復
  • 可滲透反應牆
  • PRB
  • 環境工程
  • 水汙染治理
  • 修復技術
  • 工程應用
  • 環境科學
  • 土壤修復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2861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26698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汙染場地修復係列專著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57
字數:21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地下水可滲透反應牆修復技術原理、設計及應用》總結瞭近年來備受關注的地下水可滲透反應牆修復技術的發展曆程。係統介紹瞭該技術的基本原理、典型結構、修復填料的選擇及修復機理等。詳細闡述瞭該技術的工程設計流程,如安裝條件、施工工藝、後期性能監測、評價及維護等。最後,列舉瞭國內外典型的地下水可滲透反應牆修復技術案例。以期為可滲透反應牆修復技術在我國的發展和普及做齣貢獻。

作者簡介

  陳夢舫,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土壤學會土壤修復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人選者(引進海外傑齣人纔),汙染場地安全修復技術國傢工程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土壤環境與汙染修復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國際汙染場地可持續修復聯盟委員,倫敦地質協會地質學傢,歐盟FP7NANOREM納米鐵修復技術應用項目國際顧問,江蘇省環境科學學會土壤與地下水修復專業委員會主任。曾任英國倫敦2012年奧運會高級環境顧問。主要從事汙染場地土壤與地下水原位修復技術研發、場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風險管控及可持續修復管理框架體係、廢棄礦山汙染機理及防控技術研究。2012年開發瞭我國首套汙染場地土壤與地下水風險評估HERA軟件,有望成為建立我國汙染場地環境管理框架體係中的重要工具。
  
  錢林波,男,博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2014年獲浙江大學環境科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土壤與地下水調查、風險評估及汙染控製與修復的研究。已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nvironmental Pollution、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環境科學》等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錶20餘篇論文。目前主持國傢重點研發計劃“納米科技”重點專項子課題、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部863項目子課題等5項。晏井春男,博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汙染場地環境調查、有機汙染物修復和環境修復材料研發。已在國內外學術期刊Bioresource Technology、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和Chemosphere等發錶學術論文20餘篇;已獲授權中國發明專利2項,申請中國發明專利2項。目前,主持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一三五”計劃和領域前沿項目等4項。

內頁插圖

目錄

目錄
前言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PRB技術及其原理 2
一、PRB技術定義 2
二、PRB技術原理 3
第二節PRB技術研究進展 4
一、PRB技術去除有機物 5
二、PRB技術去除重金屬 6
三、PRB技術去除無機離子 8
第三節PRB技術發展前景 9
一、PRB的優缺點 9
二、PRB應用前景分析 10
參考文獻 12
第二章PRB典型結構 15
第一節PRB結構概述 15
第二節連續反應帶係統 16
第三節漏鬥-導門式反應係統 17
第四節注入式反應係統 19
參考文獻 20
第三章PRB技術修復填料及修復機理 21
第一節PRB技術修復填料選擇原則 21
第二節PRB典型填料及修復機理 23
一、鐵基填料及修復機理 23
二、礦物填料及修復機理 33
三、其他填料及修復機理 36
四、典型填料中試應用 38
參考文獻 45
第四章PRB係統設計 49
第一節場地特徵分析 50
一、場地水文地質條件 51
二、汙染物分布 55
三、地下水地球化學特徵 57
第二節PRB技術實驗參數獲取 59
一、批實驗設計 60
二、柱實驗設計 60
第三節數值模擬 64
一、水文地質模擬 65
二、活性填料區厚度設計 67
三、模擬方案的不確定性分析 68
參考文獻 69
第五章PRB安裝條件及施工工藝 70
第一節PRB安裝條件 70
第二節PRB活性填料區施工工藝 71
一、溝槽式安裝 72
二、沉箱式安裝 73
三、連續式挖掘填埋 75
第三節PRB活性填料添加方法 75
第四節PRB防滲牆材料及施工工藝 77
參考文獻 78
第六章PRB性能監測、評價及維護 79
第一節汙染物監測與評價方法 80
一、監測指標及評價 80
二、監測點位及頻率 80
第二節水力性能監測與評價方法 81
一、水力捕獲性能監測及評價 81
二、汙染物停留時間評價 83
第三節地球化學性能監測與評價方法 84
一、地下水監測評價地球化學性能 84
二、地球化學模型評價地球化學性能 85
三、活性介質岩心采樣評價地球化學性能 86
四、性能監測與評價應用實例 87
第四節PRB維護管理 89
參考文獻 90
第七章PRB技術案例分析 91
第一節稀土冶選礦山地下水滲透性反應牆修復技術示範 91
一、場地條件介紹 92
二、PRB設計 95
三、PRB安裝 109
四、PRB性能監測及評價 114
五、總結 114
第二節三氯乙烯汙染場地案例 115
一、場地條件介紹 115
二、PRB設計 118
三、PRB安裝 121
四、PRB性能監測及評價 122
五、經濟費用考慮 124
六、總結 125
第三節鈾礦石汙染場地案例 127
一、場地條件介紹 127
二、PRB設計 136
三、PRB安裝 138
四、PRB性能監測及評價 140
五、總結 141
第四節六價鉻和三氯乙烯復閤汙染場地案例 142
一、場地條件介紹 142
二、PRB設計 146
三、PRB安裝 152
四、PRB性能監測及評價 155
五、總結 156
參考文獻 157
結語 158

前言/序言

  地下水作為重要的供水水源和生態環境資源,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在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中具有突齣地位。但隨著我國工業化、城市化和農業集約化的快速發展,全國地下水汙染程度不斷加重,汙染範圍持續擴大。據國土資源部2011年全國地下水調查情況匯總,全國淺層地下水資源有37%的麵積低於Ⅲ類水質標準,普遍呈現汙染加劇和水質變差等情況。可滲透反應牆(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PRB)是一種利用特定反應介質通過物理、化學及生物降解等方法去除地下水中汙染組分的原位修復技術,其原理是使汙染羽狀體中的汙染組分轉化為環境可以接受的形式,從而實現地下水汙染治理的目的。PRB可以有效去除多種汙染物,包括水中溶解的重金屬、有機物、無機陰離子和放射性物質等。PRB技術具有成本低廉、無需外加動力、可持續原位處理多種汙染物、無需儲水容器、處理效果好、對生態環境乾擾小、性價比高等優勢,已逐步取代傳統的抽齣處理技術。目前,我國在PRB技術治理土壤和地下水汙染方麵多集中於室內實驗研究,缺乏技術儲備和工程應用經驗。而歐美國傢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已進行瞭大量的實驗及工程研究,並應用到實際場地修復中。
  本書依托國傢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子課題“新型滲透式反應屏障(PRB)技術研發與實施”(2013AA06A208)、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一三五”規劃和領域前沿項目重點培育方嚮課題“汙染場地下水中鉻的遷移轉化行為特徵與PRB修復研究”(ISSASIP1656)及江蘇省自然科學青年基金“生物炭改善納米零價鐵團聚作用及增強地下水中鉻去除的機理研究”(BK20151052)等項目,全麵介紹瞭PRB技術的原理、設計和應用,調查瞭大量國內外PRB實際工程案例,總結瞭以鐵基材料,特彆是零價鐵(zerovalentiron.ZVI)為填料的可滲透反應牆係統在不同場地條件下的設計參數、修復時間與效果;結閤場地特徵調查,探討瞭PRB的地區適用性;依據實驗室批實驗和柱實驗,確定瞭最佳的反應填料及其配比;結閤數值模型分析結果,設計和明確瞭PRB的位置、結構尺寸、使用壽命與監測方案,並討論瞭數值模擬的不確定性;介紹瞭PRB的安裝流程及各部分施工工藝的設計方法;針對PRB性能與監測手段,從汙染物、水力性能、地球化學性能等方麵展開瞭全麵的評價;以若乾完整案例的形式,介紹瞭國內外典型PRB工程從設計施工、安裝運行,到運行效果評估、環境風險降低情況討論等。以期為我國PRB工程建設及地下水汙染修復提供技術支撐。
  本書共分為七章,由陳夢舫研究員主持撰寫,參加撰寫的人員及分工如下:第一章,陳夢舫、錢林波;第二章,晏井春、蘇安琪;第三章,錢林波、蘇安琪;第四章,蘇安琪、倪浩;第五章,張文影、劉榮琴;第六章,張文影、劉榮琴;第七章,陳夢舫、晏井春、張文影。全書由陳夢舫研究員統稿、定稿。
  書中援引瞭相關論著的寶貴數據,在此對相關作者錶示感謝。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生韓璐、高衛國、歐陽達、陳雲,科研助理倪浩、李婧以及南京凱業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冉睿予、周實際、姚晉均參與瞭本書的前期準備、資料整理和校對工作。此外,感謝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龍濤研究員、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楊潔高級工程師對本書編著給予的大力支持和協助。
  由於作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存在疏漏之處,敬請廣大讀者和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綠色大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的淨化之道》 內容簡介: 在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飛速發展的今天,土壤和地下水汙染已成為嚴峻的環境挑戰。這些汙染物的侵蝕不僅威脅著生態係統的健康,更直接危害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綠色大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的淨化之道》是一部全麵而深入的著作,旨在為讀者揭示土壤與地下水汙染的成因、影響,並係統性地介紹當前主流的修復技術及其應用策略。本書聚焦於理解汙染過程、評估場地狀況,並最終實現環境的恢復。 第一篇:汙染的根源與影響 本篇將詳細剖析土壤與地下水汙染的來源。我們將從工業生産、農業活動、廢物處置以及意外泄漏等多個維度,深入探究各類汙染物(如重金屬、有機化閤物、石油類物質、農藥等)如何進入土壤和地下水係統,並闡述它們在環境中的遷移、轉化和歸宿。本書將詳盡解析這些汙染物對生態環境造成的連鎖反應,包括土壤肥力下降、地下水質惡化、對動植物的毒害作用,以及通過食物鏈對人體健康的潛在風險。同時,也將探討汙染對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以及居民生活質量帶來的長遠負麵影響,強調汙染治理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第二篇:汙染評估與場地調查 在實施修復之前,準確而全麵的汙染評估是必不可少的環節。本篇將係統介紹土壤與地下水汙染場地調查的各個階段和關鍵技術。從初步的現場踏勘、曆史資料收集,到係統性的采樣與分析,我們將詳細講解不同類型汙染物的檢測方法、采樣策略以及數據解釋。本書將重點闡述汙染物濃度、分布範圍、遷移轉化規律以及對環境敏感性評估(如飲用水源地、生態保護區)的重要性。此外,還將介紹場地風險評估的方法論,包括危害識彆、劑量-效應評估、暴露評估和風險特徵描述,以期科學判斷汙染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的風險水平,為後續的修復技術選擇提供科學依據。 第三篇:主流修復技術概覽 本書的第三篇將全麵介紹當前廣泛應用的土壤與地下水修復技術。我們並非局限於某一特定技術,而是提供一個技術體係的廣闊視角。 物理修復技術: 詳細講解挖除迴填、土壤淋洗、固化/穩定化、熱處理(如土壤蒸汽提取、原位熱力修復)等技術的工作原理、適用條件、優缺點及應用實例。 化學修復技術: 深入闡述氧化還原(ISCO)、化學淋洗、催化氧化等技術的化學反應機理,以及它們在去除或轉化特定汙染物方麵的有效性。 生物修復技術: 重點介紹基於微生物降解的生物修復(BIORemediation)原理,包括好氧、厭氧降解過程,以及植物修復(Phytoremediation)利用植物吸收、轉化或降解汙染物的機製。我們將探討天然衰減(Monitored Natural Attenuation, MNA)的理念與實踐。 工程控製技術: 涵蓋截流、導排、覆蓋、封堵等技術,用以阻止汙染物的擴散和遷移,並為後續的原位修復創造有利條件。 本書強調,每種技術都有其特定的適用範圍和局限性,選擇何種技術或技術組閤,需要依據汙染物的性質、場地地質水文條件、修復目標、經濟成本以及環境影響等多方麵因素綜閤考量。 第四篇:修復方案的製定與實施 本篇將指導讀者如何將理論技術轉化為實際行動。我們將詳細闡述修復方案製定的流程,包括確定修復目標(如達到哪個標準)、技術選擇與組閤、工程設計、成本效益分析,以及環境影響評估。隨後,我們將深入探討修復項目的實施過程,包括工程管理、質量控製、安全措施、監測計劃的製定與執行,以及項目結束後的效果評估和長期監測。本書將強調在修復過程中,持續的監測與評估對於確保修復效果、及時調整策略以及總結經驗教訓的至關重要性。 第五篇:案例研究與未來展望 為瞭讓讀者更直觀地理解修復技術的應用,本書將精選一係列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典型汙染場地修復案例。這些案例將涵蓋工業遺址、垃圾填埋場、加油站等多種場景,詳細展示不同修復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挑戰與成功經驗。通過分析這些案例,讀者可以深入理解修復方案的設計思路、技術實施細節、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案,以及最終的修復效果。 最後,本書將展望土壤與地下水汙染修復技術的未來發展趨勢,包括新興技術的研發、智能化監測與管理、多學科交叉融閤的應用,以及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的修復策略。我們將探討如何構建更加高效、經濟、環境友好的修復體係,為建設美麗中國和保護地球傢園貢獻力量。 《綠色大地:土壤與地下水汙染的淨化之道》是一本麵嚮環境工程師、環境科學研究人員、政府監管部門以及關注環境問題的廣大讀者的實用性參考書籍。它不僅提供瞭專業的技術知識,更傳遞瞭環境保護的理念,助力我們共同守護綠色大地。

用戶評價

評分

一本好的技術專著,應該能夠為實踐者提供明確的指導和可操作的方案。這本書的標題中包含“設計及應用”,這正是我所期望的。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地下水汙染修復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我最想知道的是,如何纔能將PRB這一先進的技術,真正有效地應用到實際的汙染場地中。《設計》部分,我希望能夠看到一套係統性的方法論,指導工程師們如何根據具體的場地條件和汙染物的性質,來製定閤理的PRB方案。 這其中必然涉及場地勘察、風險評估、汙染物識彆和定量分析等關鍵步驟。我期待書中能詳細介紹如何選擇閤適的PRB類型(例如,是基於氧化還原、吸附還是生物降解),以及如何確定反應牆的尺寸、深度、填充材料的種類和配比,還有導流結構的設計、監測井的布置等等。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實際工程案例中的設計圖紙、計算方法和優化思路,那將極大地提高這本書的實踐價值,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PRB技術從理論走嚮工程的轉化過程,並從中學習到寶貴的工程經驗。

評分

我一直對能夠提供“解決方案”的書籍情有獨鍾。這本書的標題中包含瞭“設計及應用”,讓我對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充滿瞭信心。作為一個對地下水汙染場地修復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深知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將理論轉化為可行的工程實踐,纔是技術真正價值的體現。因此,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套相對完整、係統化的PRB設計流程和方法。 我設想,書中可能會從場地調查和風險評估入手,詳細介紹如何獲取和分析場地相關的地質、水文、汙染物等關鍵信息。然後,如何基於這些信息,選擇最適閤的PRB類型,例如基於吸附、氧化還原、生物降解或其他復閤功能的反應牆。在設計參數方麵,我期望書中能夠給齣關於反應牆的寬度、深度、長度、反應材料的粒徑、配比、填充密度,以及導流牆的設置、監測井的布局等方麵的具體指導。如果書中能包含一些實際工程中的設計圖紙和計算示例,那將極大地提高其指導性和可操作性,讓我能夠更直觀地理解PRB的設計思路和工程細節。

評分

在我的認知中,地下水修復是一個極其復雜且充滿挑戰的領域,涉及地質學、水文學、化學、環境工程等多個學科的交叉。這本書能以“專著”的形式深入探討“地下水可滲透反應牆修復技術”,這本身就說明瞭這項技術的重要性以及研究的深度。《原理、設計及應用》這幾個詞,更是直接點明瞭這本書的核心內容。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清晰地梳理PRB技術的演變曆程,從最初的概念提齣,到理論研究的突破,再到工程實踐的不斷完善。 我希望書中能詳細解讀PRB的核心“原理”部分。這其中必然涉及復雜的地下水流和汙染物遷移模擬,以及多相反應過程。我期望書中能通過具體的數學模型、化學反應方程以及物理傳質示意圖,來闡釋PRB是如何有效地截斷或轉化汙染物的。例如,對於重金屬汙染,PRB是如何通過吸附或沉澱的方式將其固定住的?對於有機汙染物,PRB又是如何通過降解反應將其轉化為無害物質的?這些過程的動力學和影響因素是什麼?這些深入的原理探討,將是理解PRB技術精髓的關鍵。

評分

這本書的名稱中包含瞭“係列專著”這樣的字樣,這通常意味著它可能是一個更宏大研究計劃的一部分,或者是一係列深入探討特定領域問題的書籍。這讓我對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有瞭更高的預期。我希望這本書在介紹PRB技術原理的同時,也能提及這項技術與其他地下水修復技術(如抽齣-迴注、曝氣、固化/穩定化等)的比較和結閤應用,從而展現PRB在整個汙染場地修復體係中的定位和優勢。 我也對書中是否會涉及PRB技術的經濟性評估和環境效益分析感到好奇。畢竟,任何一項技術在實際推廣應用之前,都需要對其成本效益進行綜閤考量。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PRB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成本估算方法,以及其在減少汙染物遷移、保護地下水資源、降低對周邊環境影響等方麵的環境效益評估案例,這將極大地增強這本書的實際指導意義。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技術的介紹,更能成為一個決策者和工程師在選擇和實施汙染場地修復方案時的重要參考。

評分

在我看來,一本優秀的科技專著,不僅僅是提供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啓發思考,拓寬視野。這本書的“應用”部分,無疑是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我迫切希望瞭解,PRB技術在現實世界中是如何被應用的,尤其是在那些麵臨嚴峻地下水汙染挑戰的地區。書中是否會收錄一些來自不同國傢、不同類型的汙染場地修復案例?這些案例中,PRB技術是如何被選擇和實施的?在具體的工程實踐中,又遇到瞭哪些技術難題和挑戰? 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分享一些關於PRB技術在實際應用中的“經驗之談”,例如在反應材料的選擇、施工工藝的優化、長期監測的策略,以及如何應對突發情況等方麵。這些“在實踐中摸索齣的寶貴經驗”,往往比純粹的理論知識更能幫助工程師們規避風險、提高效率。如果書中能夠通過詳細的案例分析,展示PRB技術在不同汙染物(如重金屬、有機溶劑、石油烴等)和不同地質條件下所展現齣的修復效果,以及其在成本效益、環境影響等方麵的綜閤評估,那這本書的價值將是不可估量的。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中“係列專著”的字樣,讓我對它所能提供的深度和權威性有瞭很高的期待。作為一名對環境科學,特彆是地下水汙染修復領域充滿好奇的讀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全麵而深入地介紹“地下水可滲透反應牆修復技術”。《原理、設計及應用》這幾個關鍵詞,清晰地勾勒齣本書的內容框架,讓我能夠預見到它將涵蓋從基礎理論到實踐操作的完整鏈條。 我最期待的是書中對PRB技術“原理”部分的詳盡闡述。我希望能在這裏深入理解,PRB究竟是如何在地下環境中發揮作用的。這必然涉及到復雜的地下水流動力學、汙染物遷移轉化過程,以及各種化學反應和生物降解機製。我希望書中能夠用清晰的語言、詳實的圖示和必要的數學模型,來解釋PRB是如何通過其特有的反應材料,有效地吸附、降解、氧化還原或穩定化地下水中的各種汙染物的。例如,對於重金屬汙染,PRB是如何實現其鈍化或固定?對於有機汙染物,PRB又是如何加速其分解的?理解這些深層的原理,將是我掌握這項技術的基礎。

評分

坦白說,我在閱讀一本技術專著時,最看重的是它的實用性和指導性。這本書的標題中提到瞭“設計”,這無疑是吸引我的關鍵點之一。地下水流場的復雜性,以及不同場地地質條件的差異,都使得PRB的設計成為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係統性的設計方法論,包括如何進行場地勘察和風險評估,如何根據汙染物特性和場地條件確定反應牆的類型、尺寸、材料以及埋設深度等關鍵參數。更重要的是,我期待書中能有大量的案例分析,能夠展示不同類型的PRB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情況,例如針對不同汙染物(如氯代烴、重金屬、硝酸鹽等)是如何設計的,遇到的挑戰是什麼,最終修復效果如何。 我設想,這本書的“設計”部分,應該會包含大量的圖錶、計算公式和工程實例。我尤其希望看到一些關於反應材料填充方式、導流結構、監測井布置等具體工程細節的講解。因為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但如何在實際操作中將這些理論轉化為可行的工程方案,纔是技術能否成功落地的關鍵。一個好的設計,不僅要能有效修復汙染,還要考慮經濟成本、施工可行性以及長期的運行維護問題。如果這本書能在這些方麵給齣清晰的指導,那對任何從事場地修復工作的專業人士來說,都將是無價之寶。

評分

這本書的名字叫《汙染場地修復係列專著:地下水可滲透反應牆修復技術原理、設計及應用》,光是聽這個名字,就覺得是一本非常硬核、非常專業的書籍。作為一名對地下水汙染治理領域略有瞭解的普通讀者,我對這本書充滿瞭好奇。我一直關注著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而地下水汙染無疑是其中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可滲透反應牆(Permeable Reactive Barrier,簡稱PRB)這個概念,我之前在一些科普文章中看到過,它似乎是一種非常巧妙的“被動”修復技術,能夠在汙染源不被移除的情況下,通過在地下設置一道“屏障”來淨化地下水。 這讓我聯想到我們傢附近曾經有個老化工廠,後來搬走瞭,但留下的土壤和地下水汙染一直是個隱患。雖然現在已經采取瞭一些措施,但效果如何,技術細節我都不清楚。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這些復雜技術的大門。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解釋PRB的工作原理,比如它是如何利用特定的反應材料來降解、吸附或固定地下水中的汙染物的?這些反應材料是怎麼選擇的?不同的汙染物需要用什麼樣的材料?而且,“原理”這個詞也暗示著這本書會深入到化學、物理、甚至地質學的層麵,去剖析PRB的內在機製。我希望它不僅僅是停留在“能用”的層麵,而是能讓我理解“為什麼能用”和“如何能更好地用”。

評分

“應用”這個詞,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因為它意味著這本書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會將復雜的科學原理與實際工程緊密結閤。我非常想知道,在世界範圍內,PRB技術到底被應用在瞭哪些具體的汙染場地?是工業遺址、垃圾填埋場、還是軍事設施?針對不同類型的場地,PRB是如何被定製和部署的?書中是否會包含一些在全球範圍內具有代錶性的成功案例,詳細介紹這些項目的背景、麵臨的挑戰、采用的具體PRB技術方案、實施過程以及最終的修復效果評估? 我特彆希望書中能夠涉及一些關於PRB長期監測和性能評估的內容。畢竟,PRB一旦建成,往往需要運行很長時間,如何確保其長期的有效性,如何監測反應材料的損耗情況,如何評估其對地下水水質的影響,這些都是非常關鍵的問題。如果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PRB長期性能監測的案例和經驗,以及相關的技術標準或指導原則,那將極大地提升這本書的實用價值。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看到,PRB技術是如何從實驗室的研究走嚮實際的工程應用,並且在解決現實世界的地下水汙染問題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評分

閱讀一本關於“可滲透反應牆”的專著,對於我這樣對地下水汙染修復技術感興趣的讀者來說,最大的吸引力在於它所代錶的那種“隱形”而“高效”的修復理念。不同於傳統的“挖掘-填埋”或者“抽水-處理”等方式,PRB似乎是一種更加經濟、環保且對環境乾擾更小的技術。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深入淺齣地闡述PRB的“可滲透”特性是如何實現的,以及“反應牆”的核心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麵?是通過化學反應、生物降解,還是物理吸附? 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PRB中常用的反應材料,比如零價鐵、活性炭、沸石、生物填料等等,它們各自的特點、優勢以及適用的汙染物種類。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根據具體的汙染物類型、濃度以及地下水流速等因素,來選擇和優化反應材料組閤的指導。這其中涉及到復雜的化學反應動力學和傳質過程,如果書中能用清晰的語言和圖示進行解釋,即使我不是化學專業齣身,也能有所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