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讨工业互联网技术与实践;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作序。“互联网+”时代的产业转型攻略。德国工业4.0、美国产业互联网的中国化实践。工业互联网技术与实践是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的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连接的新一轮技术革命?
发展工业互联网是一种全球性的产业竞争,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战略。工业互联网时代才刚刚开启,无论是技术还是产业应用,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研究和应用工业互联网的企业或机构可以在现有的网络、计算、通信、制造信息化等方面发挥创造力,丰富其中的技术内涵和应用模式,为新的互联网时代的工业进步探索更有效率的发展途径。本书对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方向、系统架构、关键技术、典型案例等进行深入研究,旨在能够与致力于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各界人士分享在研究和应用中的体会,提供技术交流和发展模式探讨的渠道。
  魏毅寅,博士,研究员,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中德智能制造联盟”副理事长。长期从事控制科学与工程技术研发和复杂大系统工程研制工作,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实践,曾荣获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技奖励。
  柴旭东,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云网公司副总经理,中国软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制造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技术标准组组长。长期从事复杂系统建模仿真、多学科虚拟样机工程、智能制造、智慧云制造等领域技术与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工作。曾荣获多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工业互联网时代才刚刚开启,无论是技术还是产业应用,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研究和应用工业互联网的企业或机构可以在现有的网络、计算、通信、制造信息化等方面发挥创造力,丰富其中的技术内涵和应用模式,为新的互联网时代的工业进步探索更有效率的发展途径。
  ——李伯虎(中国工程院院士)
第一章 ? 概述
1.1  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与影响  //002
1.2  工业互联网的内涵与特征  //008
1.3  工业互联网发展现状  //012
第二章 ? 工业互联网总体技术
2.1  工业互联网技术体系  //021
2.2  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  //022
2.3  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  //024
2.4  工业互联网产业模式  //031
第三章 ? 工业互联网基础技术
3.1  物联网技术  //041
3.2  网络通信技术  //044
3.3  云计算技术  //054
3.4  工业大数据技术  //063
3.5  信息安全技术  //071
第四章 ? 工业互联网应用技术
4.1  网络化协同制造技术  //081
4.2  智能制造技术  //089
4.3  云制造技术  //098
第五章 ? 工业互联网与CPS、智能制造的关系
5.1  信息物理系统CPS  //115
5.2  CPS是工业互联网的重要使能  //121
5.3  智能制造是工业互联网的关键应用  //125
第六章 ? 工业互联网应用解决方案
6.1  基于云平台的智能云工厂解决方案  //133
6.2  面向行业应用的行业云解决方案  //143
6.3  面向区域应用的工业云解决方案  //149
第七章 ? 国内外主流工业互联网平台分析
7.1  国外主流工业互联网平台  //160
7.2  国内主流工业互联网平台  //165
第八章 ? 航天云网
8.1  INDICS总体架构  //173
8.2  核心关键技术  //175
8.3  核心产品  //177
8.4  产品服务体系  //190
8.5  应用情况  //193
第九章 ? 工业互联网应用案例
9.1  企业应用案例  //199
9.2  行业应用案例  //210
9.3  工业云应用案例  //223
第十章 ? 工业互联网展望
10.1  工业互联网技术体系不断完善  //240
10.2  工业互联网不断推动产业变革  //242
参考文献  //245
致谢  //251
  推荐序 
  (李伯虎 中国工程院 院士)
  美国GE公司在2012年最早提出了工业互联网的理念。目前,它已成为许多国家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一种重要的制造模式、手段与业态。针对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发展战略需求,我国也提出了类似的理念,如制造云和工业云等。宏观上讲,这些理念均是基于互联网,将人、产品、制造装备、数据、智能分析系统等智能地连接在一起,构成一个赛博空间与物理空间融合的智能制造系统,从而大大提高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制造能力和服务能力,实现工业的再次革命。当进一步深入分析各种工业互联网的模式、手段和业态时,将发现各自提出并实现的系统又具有各自不同的背景与特色。在本书中重点论述的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研制开发的制造云就是一种基于我国学者提出的智慧云制造的模式、手段和业态构成的智能制造系统。智慧云制造的内涵是基于泛在网络,借助新兴的制造科学技术、信息通信科学技术、智能科学技术及制造应用领域技术等四类技术深度融合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手段,构成以用户为中心的统一经营的智慧制造资源与能力的服务云(网),使用户通过智慧终端及智慧云制造服务平台便能随时随地按需获取智慧制造资源与能力,对制造全系统、全生命周期活动(产业链)中的人、机、物、环境、信息进行自主智慧地感知、互联、协同、学习、分析、认知、决策、控制与执行,促使制造全系统及全生命周期活动中的人/组织、经营管理、技术/设备(三要素)及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知识流、服务流(五流)的集成优化,最终形成互联化、服务化、协同化、个性化(定制化)、柔性化、社会化的智慧制造新模式和“泛在互联、数据驱动、共享服务、跨界融合、自主智慧、万众创新”的新业态,进而高效、优质、节省、绿色、柔性地制造产品和服务用户,提高企业(或集团)的市场竞争能力。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开发的制造云——“航天云网”,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互联网。它围绕提高制造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标,以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为主线,基于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突出了以大国向强国迈进转型升级的需求牵引制造系统的建设,突出了以建立智慧云制造新模式、新手段、新生态为核心,突出了工业2.0/3.0/4.0同步发展为途径,突出了发挥“政、产、学、研、金、用”的团队力量,构建了“众智、众包、众扶、众筹”的“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新局面,进而实现了高效、优质、节省、绿色、柔性地制造产品和服务用户,达到了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目标。实践表明,“航天云网”是实施我国“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一个典型范例。
  “航天云网”中的INDICS平台是我国自主研发打造的中国首个、世界首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它集产业互联网、开放创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于一体,以云制造为核心业务模式,通过国内外产业要素与优质资源的高效横向整合和共享,支持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制造与服务相结合、创新与创业相结合”,适应互联网经济新业态的云端生态;它通过打造面向企业的创新平台,支持构建数字化工厂和智能制造系统。
  本书作者基于他们及其团队的探索与实践,较完整地论述了工业互联网的总体技术、基础技术及应用技术,研究了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系统以及智能制造的概念以及三者间的关系,介绍了相关产业、应用生态、行业的成功案例,阐明了工业互联网在推动企业转型、行业变革与生态提升的重要意义。不容置疑,本书对深入揭示工业互联网的技术本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参考价值,它将有力地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落地实施,为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和产业变革的实现做出积极的贡献。
  我与本书的作者及他们的团队相熟多年,并一直保持密切合作。魏毅寅教授多年从事复杂大系统工程研制工作,他作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独到的观点。柴旭东教授长期从事复杂产品多学科虚拟样机工程、智慧云制造等领域技术研究,有着丰富的行业工作经验。我见证和亲历了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在工业互联网领域的开创性实践,并深为他们的严谨治学和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所感动。
  我很高兴,也很激动地看到作者就工业互联网最新理论和实践以成书形式与大家分享,我期待并相信本书能够为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工业互联网以及为促进工业互联网更深入的研究、应用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全新的体验。
  2017年3月
  序 ?
  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效率。我们通过各种连接在互联网上的终端,迅速便捷地沟通着生活、工作、商务、科技的纷繁信息,发送和接收各种与我们日常活动相关联的数据,并从中取得所期望的极大便利。在人类不断追求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进程中,互联网正在全面地覆盖经济金融、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互联网的应用正在不断地渗透到更为复杂的工业领域,进入到产业运行过程中,成为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服务品质,降低成本和改变商业模式的引擎,逐步上升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因此,工业互联网(或者产业互联网)应时应运而生,并正在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迅速发展。
  工业互联网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主要的技术基础来源于互联网和正在蓬勃发展的工业物联网。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趋成熟,新型高速网络也在移动通信技术的带动下快速更新,更好地适应着新兴的复杂需求,大量的基础设施将随着通信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的发展而逐步形成;基于物联网的技术基础正在建立过程中,工业物联网是物联网技术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围绕工业技术进步而产生的专用数据中心、无线通信网络、嵌入式智能装置等制造过程的在线设施将支撑工业过程的实时性需求,构成发展工业物联网的基本条件,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构筑基础层面的技术架构,形成围绕制造过程的核心技术体系。
  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工业互联网的技术必须适应并符合工业产业的发展规律,因此工业企业的技术特点、管理偏好和工业产品(包括服务产品)的应用特性将直接影响到工业互联网的技术特点,甚至工业企业的活动方式(如商业模式)对工业互联网技术亦将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在工业互联网的每个环节,尤其在系统架构上更加突出。工业互联网的架构从各种不同类型的应用视角反映了具体的技术类型和差异,从实践的角度看有必要根据行业和企业的应用特点加以区别选择,从商业模式的角度看这种区别尤为重要。
  发展工业互联网是一种全球性的产业竞争,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战略。前不久,美国GE公司在中国正式发布了Predix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时对工业互联网的战略目的做出了全面的阐述。
  德国西门子公司正在推出Mindsphere工业互联网云平台,以其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基础和优势,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基于制造过程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云服务,把数字化工厂和智能制造的理念融入工业互联网,充分体现了德国工业4.0的战略内涵。
  2015年6月,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宣布INDICS航天云网上线运行,高红卫董事长提出把“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能力协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作为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理念,并致力于创造一个“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制造与服务相结合”的新业态形式。航天云网以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为主线,致力于对企业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升级,创造跨企业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条件,为各类企业提供在工业云协议中构建柔性的制造排产、物流分配、设计研发、委托验证的智慧制造能力,形成在技术、装备、网络基础、云计算服务等方面的共享环境。航天云网植根于企业内部的制造系统,在现场网络构建、工艺流程优化、数据采集分析、设备状态监控、终端执行控制、人机交互管理、企业资源管理等环节和层次,提供基于智能制造理念的解决方案和硬件软件支持;在系统架构上,发展了企业专有云内部控制和互联网公共云外部互联的网络结构,通过航天云网的云服务提供IaaS、PaaS、SaaS的工业网络云服务;在采取充分可靠的网络安全措施的前提下,构建完整、稳定、可定制服务的工业互联网环境。
  2016年2月1日,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在北京举行成立大会。在国家工业与信息化部的指导下,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立足于推动《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计划等国家振兴制造业的重大战略的实施,由145家单位联合发起,将在工业互联网架构、应用场景下的技术标准、推广行业/企业应用等方面共同协商,发挥引导和组织、协调作用。中国的工业互联网发展已经进入到形成业界共识、促进产业进步、研究应用结合、构建技术体系的重要阶段。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作为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先期探索实践者,已经在INDICS的研发中积累了技术和应用的宝贵经验,在产业联盟中作为副理事长单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参与了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的制定,并承担了系统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先期的研究和实践正在转化成具有系统意义的共性成果。
  在此之前,一些学者和业界人士对发展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性、主要技术特征和趋势、产业应用的主要形式开展过大量研究工作,著有多种著作。这些著作多数以宏观分析和概要介绍为主,对产业作用分析、企业应用场景、商业模式构想、产业生态关系等进行宏观分析,较少对如何构建工业互联网的技术架构、系统实施方案、关键技术解析等进行深入的技术探讨,提供的企业实践案例多数引自国外专家学者的介绍,对于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成功案例的评述数量较少,系统性的研究更是难得见到。
  然而,工业互联网时代才刚刚开启,无论是在技术还是产业应用方面,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研究和应用工业互联网的企业或机构可以在现有的网络、计算、通信、制造信息化等方面发挥创造力,丰富其中的技术内涵和应用模式,为新的互联网时代的工业进步探索更有效率的发展途径。当然,工业互联网不仅仅是简单的对互联网的应用,工业技术与产业在互联网的环境中还可以建立更加具有革命性的体系,借助为发展互联网、移动通信、云计算而建立的全社会的基础设施资源,把工业体系与相关联的渠道和系统联系起来,构建一个可以相互融合、互为作用、相互服务的高效网络。
  ……
我是一个对未来科技发展充满热情的人,而“工业互联网”这个概念,在我看来,代表着生产力的一次巨大跃升。它承诺了一个更加高效、更加智能、也更加可持续的工业未来。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述,工业互联网究竟是如何运作的,它有哪些关键的技术支撑,比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等。更重要的是,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南,帮助企业理解如何开始构建自己的工业互联网能力,如何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案,以及如何衡量其带来的商业价值。我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的真实案例,展示工业互联网在实际应用中所展现出的巨大潜力,例如提升设备稼动率、优化能源消耗、实现预测性维护等等。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深度剖析,对于我理解并把握这一重要趋势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工业互联网:技术与实践》虽然简洁,却道出了一个我对当前科技发展最感兴趣的领域。我最近一直在关注数字孪生、边缘计算以及大数据分析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一些零散的技术点,但这本书似乎能将它们编织成一张网,清晰地勾勒出工业互联网的全貌。我设想,这本书会详细解析这些关键技术的原理,比如物联网传感器是如何采集数据的,5G技术如何实现低延迟、高可靠的连接,而人工智能又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洞察。更重要的是,“实践”二字让我看到了落地的希望。我希望书中能有丰富的案例研究,展示不同行业的企业是如何成功应用工业互联网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如在汽车制造、航空航天、或者能源行业,他们遇到的挑战是什么,以及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了怎样的突破。我非常期待了解这些成功经验,它们将是指导我思考和实践的宝贵财富。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让我联想到,我们正处于一个技术变革的浪潮之中,而工业互联网无疑是这场浪潮中的重要推手。我一直在思考,在智能制造的大背景下,工业互联网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它是否能够真正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柔性化和定制化?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这一主题,详细介绍工业互联网如何赋能传统的制造业企业,帮助它们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我设想,书中会提供很多关于如何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系统的见解,包括如何吸引不同的技术提供商、应用开发者以及终端用户参与进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我尤其关注它是否会涉及一些关于工业互联网的安全问题,以及如何构建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这对于工业数据的安全和生产过程的稳定至关重要。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传统工业模式中信息孤岛的现象深感困扰。工厂里的各个部门,甚至同一部门的不同设备,之间往往难以实现有效的信息共享和协同。这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也限制了企业整体的创新能力。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我理解的“工业互联网”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一种将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深度融合的理念。我迫切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解释这种融合的机制,它会介绍哪些核心的平台和架构,能够支持海量设备的接入和海量数据的传输、存储和处理。我特别想了解,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如何克服技术、组织和文化的障碍,成功构建和运营一个工业互联网系统。这种从理念到落地的全方位解析,对我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眼球,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搭配着错落有致、仿佛正在运转的齿轮和电路板的意象,立刻就让我联想到科技的脉搏和工业的效率。我一直对如何将那些冰冷的机器和繁复的生产流程通过技术手段变得更加智能、更加互联充满好奇。想象一下,每一台设备都能“说话”,它们的状态、生产数据、甚至潜在的故障都能被实时捕捉和分析,然后这些信息又能在整个工厂乃至整个供应链中流动,驱动着更明智的决策和更高效的运营。这不仅仅是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这本书从我翻开扉页的那一刻起,就给我带来了一种对未来工厂景象的强烈憧憬。我尤其期待它能在哪些具体的工业场景中展现出“工业互联网”的魅力,比如它如何助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如何提升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如何为我们创造更安全、更可持续的生产环境。这种技术革新带来的可能性,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
评分专业书籍,帮助很大。
评分非常实用的书籍,给同事买的,他说满意,下次还要上这里买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方便快捷放心。
评分很好,很好的书。有帮助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书很不错,买了很多本,值得学习
评分好书。。。。
评分不错
评分物流太太太太太太慢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