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工创物《考工记》白话图解

巧工创物《考工记》白话图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青松 译
图书标签:
  • 考工记
  • 传统工艺
  • 古代技术
  • 工匠精神
  • 白话解读
  • 图解
  • 文化典籍
  • 中国传统文化
  • 手工艺
  • 技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55380580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176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先秦百工技艺全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2
字数:1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考工记》记述了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全书约7000多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六大类、30个工种的内容,涉及数学、力学、声学、冶金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巧工创物<考工记>白话图解》以孙诒让《周礼正义》中的经文作为底本,为方便读者理解,按照“信、达、雅”原则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进行翻译,个别疑难字词在原文中以夹注的形式出现,并增加了若干插图,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张青松,惠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教研室主任。主要从事汉字学、训诂学以及汉语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6篇,其中核心期刊11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主持省级科研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课题6项。参与《辞源》第三版修订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叙
一 轮人
二 舆人
三 辅人
四 攻金之工
五 筑氏、冶氏、桃氏
六 凫氏
七 栗氏、段氏(阙)
八 函人
九 鲍人
十 辑人、韦氏(阙)、裘氏(阙)
十一 画缋
十二 钟氏、筐人(阙)
十三 慌氏

卷下
十四 玉人、楖人(阙)、雕人(阙)
十五 磬氏
十六 矢人
十七 陶人、旊人
十八 梓人
十九 庐人
二十 匠人
二一 车人
二二 弓人

前言/序言

  关于《考工记》的作者,学术界长期以来有不同看法。主流一方认为《考工记》为齐国官书,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所作。清代江永在《周礼疑义举要》中认为:《考工记》“盖齐鲁间精物理、善工事而工文辞者为之”,郭沫若先生极力赞成这种观点,并于20世纪40年代撰文进行了论述,其根据包括“《考工记》提到的列国和水渎名号、书中多用齐国方言、《考工记》中的度量衡是齐制”三个方面。但部分学者对此持反对意见,认为其不是齐国官书,也并不是由齐国学者所共同完成。学术界关于《考工记》作者及时代的认定存在分歧,此处不再赘述。
  《考工记》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关于手工业工艺技术规范的著作,该书上承三代青铜文化之遗绪,下开封建时代手工业技术之先河。作为中国先秦时期手工艺专著,《考工记》记述了官营手工业各个工种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重要阶段,农业、手工业、商业、科学技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手工业中,一方面原有的操作工艺更为纯熟;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工艺,分工亦更为精细。春秋以前“工贾食官”的格局已经打破,除了官府手工业外,此时还出现了许多私营的个体手工业。由于礼乐崩溃,学术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许多士人都比较重视实践,关心社会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鲁班、墨翟、李冰这样一些杰出的学者、技术发明家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为了进一步组织和指导生产,需对已获得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思想进行总结,《考工记》便是在这一社会大背景下产生出来的。
  《考工记》全书约7000多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陶工等六大类、30个工种(其中6种已失传,后又衍生出1种,实存25个工种)的内容。书中分别介绍了车舆、宫室、兵器以及礼乐之器等的制作工艺和检验方法,涉及数学、力学、声学、冶金学、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时间范围宽,技术内容既具有实践性,又富有“理想性”。书中所记叙的许多技术规范反映了周王朝的典章制度,是我国古代比较全面地反映整个手工业技术的唯一专著,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乃至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正因为如此,历代有关《考工记》的注释和研究层出不穷。清代,有关专著便达20余种,散篇则在40种以上。大家比较熟悉的专著有戴震《考工记图》、程瑶田《考工创物小记》等等。现在最通行的注本是《十三经注疏》中的《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与清孙诒让《周礼正义》。汉代《考工记》隶定本大约7000余字,清正义本则有数十万字之巨。如此受学界重视,在我国古代典籍中是为数不多的。大约在唐代,《周礼》便传到了日本;19世纪50年代,《周礼》又被译成了法文,《考工记》亦随之传到了日本和西方。进入20世纪,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传人,科学考古的开展,对《考工记》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研究者利用科学的手段和现代研究方法,利用考古实物和模拟实验资料,对《考工记》所涉及的古代技术、科学知识以及社会科学中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发表了大量相关论文,在整体上把《考工记》研究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并受到了更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
  今天所见《考工记》,属于《周礼》的一部分。《周礼》原名《周官》,原有六官之纪,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冠”“冬官司空”。但西汉时,“冬官”篇佚失,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喜欢收集先秦经典,为购求此篇,曾费千金而不得,不得已乃以《考工记》补之。此书原无名称,刘歆校书编排时改《周官》为《周礼》,故《考工记》又称《周礼·考工记》(或《周礼·冬官·考工记》)。
匠心之语,智慧之光——《考工记》白话图解,开启物质文明的基因密码 在我们古老的东夷之地,有一部凝聚了先贤智慧的瑰宝,它如同穿越千年的清泉,滋养着中华文明的根脉;它又似一本精密的技艺图谱,揭示着古代工匠们如何将天地万物化为实用之器的奥秘。这部书,便是《考工记》。而今,历经精雕细琢,一本《考工记》白话图解翩然问世,它不仅是对这部经典文献的复活与重塑,更是对传统匠人精神的一次深情回望与时代致敬。 《考工记》并非是一本泛泛而谈的理论著作,也非一篇空洞无物的哲学思辨。它是一份详实到近乎苛刻的工艺操作手册,是一份关于“物”的本质及其制造过程的科学记录。其内容之精,覆盖之广,在世界古代科技史上都堪称独树一帜。书中详细记录了古代中国在青铜铸造、玉器雕琢、皮革制作、木器加工、建筑构件、兵器制造等诸多领域的技术标准、工艺流程、材料选用,甚至包括了尺寸的精确计算和质量的验收方法。 想象一下,在那个没有现代机械的时代,工匠们是如何凭借精湛的手艺,将冰冷的金属锤炼成锋利的兵器,将温润的玉石雕琢成精美的礼器,将朴素的木材打磨成坚固的器具?《考工记》正是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切的答案。它告诉我们,一块铜的成分如何影响其强度和韧性,不同的合金配比会产生怎样的视觉效果和实用性能;它指导我们,如何根据不同的用途,切割出最适合的木料,并用巧妙的榫卯结构将它们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它描绘了,一个车轮的辐条长度、轮辋宽度、轴承设计,如何才能既坚固耐用,又轻便灵活。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白话图解”的呈现方式。我们深知,《考工记》原著文字古朴凝练,虽是经典,却也让许多现代读者望而却步。此次的白话图解版本,正是为架起古今理解的桥梁而生。编者以极其耐心和细致的态度,将那些晦涩的古文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白话语言,让每一位读者都能轻松领略其深邃的智慧。而“图解”二字,更是画龙点睛之笔。书中配以大量精美的插图、示意图,甚至复原图,直观地展现了书中提及的各种器具、工具、工艺步骤,让抽象的文字变得具象,使复杂的工艺流程一目了然。读者无需具备深厚的古文功底,也无需具备专业的技艺背景,便能跟随图文的引导,步步深入,理解古人的创造力之所在。 例如,在讲述青铜礼器铸造时,《考工记》会详细描述如何制作泥范,如何配置铜料,如何浇铸,以及最后的修整工艺。而本书的图解部分,会将这些步骤以生动的插画呈现:从工匠们如何小心翼翼地塑造泥范,到他们在熔炉旁如何精确地控制火候,再到 molten bronze flowing into the mold, and finally the delicate chasing and polishing of the finished artifact. 这种图文并茂的呈现,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更极大地提升了知识的传播效率,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工坊之中,亲眼见证一件件精美绝伦的器物是如何从无到有,被匠心独运地创造出来的。 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对古代工艺的记录。它更是一部关于“精益求精”的哲学读本,一部关于“专注与热爱”的史诗。书中处处体现着古代工匠们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追求,对每一次操作的严谨态度。《考工记》告诉我们,真正的技艺,不仅仅是熟练的重复,更是对材料的深刻理解,对力学的精准把握,对美学的独特感悟。它教会我们,在浮躁的时代里,如何沉下心来,专注于手中的事物,如何在一件件平凡的物品中,注入不平凡的匠心。 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考工记》白话图解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首先,它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重要窗口。通过本书,我们可以窥见一个高度发达、秩序井然、技艺精湛的古代社会。从奢华的宫廷礼器,到实用的农具车马,无不展现出当时社会在物质生产和技术发展上的高超水平,为我们重塑历史的丰满形象提供了宝贵的佐证。 其次,它是我们重拾传统工匠精神的催化剂。在当下追求效率和规模化生产的时代,我们常常会忽略那些默默奉献、追求卓越的工匠们。本书所蕴含的“精工细作,一丝不苟”的精神,正是我们当下社会所稀缺而又珍贵的品质。《考工记》激励着我们,在各自的领域里,回归初心,深耕技艺,用耐心和汗水,铸就属于自己的“传世之作”。 再者,它为现代科技与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古代的许多工艺智慧,在经过提炼和创新后,依然能够为现代设计、制造、艺术等领域带来新的启示。例如,榫卯结构的巧妙运用,至今仍是许多家具和建筑设计中的典范;青铜器的合金配比和铸造工艺,为现代材料学和制造工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最后,本书也是一项极具教育意义的读物。对于青少年而言,它是一堂生动的历史和科学启蒙课,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了解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培养对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的兴趣。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它是一次文化的洗礼,一次智慧的启迪,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重拾对“物”的尊重,对“匠心”的敬畏。 《考工记》白话图解,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是一次与古人智慧的深度交流。它以现代的视角,解读古老的技艺;以通俗的语言,传播深邃的智慧;以精美的图画,复原失落的辉煌。它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也闪耀着未来的光芒。翻开它,你将不仅仅是阅读,更是在体验,在感悟,在被那份古老而又永恒的匠心精神所深深打动。让我们一起,跟随这本书,走进那个“百工”争鸣的辉煌时代,感受那份对物质世界的极致探索,体验那份源远流长的工匠情怀。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化传承,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精神的延续。而《考工记》这本书,正是一部凝聚着中华民族工匠精神的瑰宝。但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原著的门槛确实很高。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漆黑的夜晚点亮了一盏明灯。《巧工创工<考工记>白话图解》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期待感,我尤其喜欢“巧工创物”这个词组,它传达了一种精妙的构思和务实的创造。我迫切地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真正理解古代工匠们在制作每一件物品时所倾注的心血和智慧。我期待它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古老的工艺流程娓娓道来,并且通过精美的插图,将那些复杂的概念形象化。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让我“知道”《考工记》讲了什么,更是让我能够“感受”到那种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精神,并将它转化为激励我自身不断学习和进步的力量。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都充满了好奇。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古人是如何在天文、数学、工艺等领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考工记》无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见证。而这本《巧工创物<考工记>白话图解》,听名字就充满了吸引力。我尤其看重“巧工”二字,它不仅仅指代精湛的技艺,更蕴含着一种智慧和创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深入了解古代工匠是如何将自然界的材料,通过巧妙的设计和精细的加工,变成我们今天看来依然叹为观止的器物。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是多么令人钦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那些古老的工坊,去感受那些流传千年的智慧,去体会那些在细节中闪耀的匠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与古代智慧的对话,一次对中国传统工艺的深刻探究。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匠人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常常在想,在那个没有现代化工具和批量生产的时代,古人是如何做到将一件物品做到极致的?《考工记》这本书,就像是一部古代的“工业秘籍”,但其精髓远不止于技术层面。它更像是一种对完美的不懈追求,一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一种对材料深刻的理解和运用。而这本《巧工创物》白话图解版,恰恰是将这种深邃的智慧变得触手可及。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去理解那些古代的测量方法、材料选择的标准、以及各种工具的巧妙设计。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借鉴。在如今这个追求效率和速度的时代,我们似乎有些遗忘了慢下来、沉下去、把一件事做好的重要性。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找回那种宁静致远、精雕细琢的态度,并将它融入到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

评分

终于等到这本《巧工创物<考工记>白话图解》了!一直对古代的工匠精神和那些精巧绝伦的器物心生向往,但《考工记》原文着实是有些晦涩难懂,读起来总感觉隔着一层纱。这本白话图解版的出现,简直是及时雨!光是看封面就感觉很有分量,纸张的质感也很棒,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想要细细品读的冲动。我个人一直觉得,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很大程度上要从它的物质文明入手,而《考工记》恰恰就是一把钥匙,它不仅仅记录了各种器物的制作工艺,更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的审美、智慧和对精益求精的追求。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那些深奥的技艺一一剖析,再配上精美的插图,能够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工坊,亲眼见证一件件艺术品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想象一下,能够读懂那些古代工匠的匠心独运,甚至能够体会到他们一丝不苟的态度,这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递,更在于它能够激发我们内心深处对于创造的热情和对传统文化的敬意。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工艺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考工记》是一座宝藏,但它深埋在古文的海洋里,让我望而却步。《巧工创物<考工记>白话图解》的出版,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我最期待的,莫过于它能够将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重新解读,并且辅以清晰明了的图示。我设想,当我翻开这本书,看到的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而是栩栩如生的画面,能够让我直观地理解那些复杂的工艺流程。比如,当谈到制作弓箭时,我希望能够看到弓的各个部分的构造,不同木材的特性,以及上弦、调弓的细节;当我读到有关青铜器制作的部分,我期待能看到范铸法的整个过程,从泥土的塑形到金属的冶炼,再到最后的抛光打磨。这种“图解”的方式,对于我这样的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能够极大地降低理解的门槛,让我能够真正地“看懂”《考工记》。

评分

评分

送货快!

评分

评分

评分

送货快!

评分

送货快!

评分

评分

送货快!

评分

送货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