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兼语式中论元共享问题的最简方案研究

汉语兼语式中论元共享问题的最简方案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芳 著
图书标签:
  • 汉语语法
  • 兼语
  • 中论元
  • 论元共享
  • 句法分析
  • 语言学
  • 形式语言学
  • 计算语言学
  • 语义学
  • 句法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090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337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6
字数:2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论元共享现象涉及句法与语义的接口,是语言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汉语兼语式中论元共享问题的zui简方案研究》通过分析汉语兼语式中的论元共享现象,并结合移位的拷贝理论,提出了论元共享问题的拷贝分析法。研究表明,语音界面与语义界面的不平衡性是造成论元共享现象的根源,论元共享问题的解决须从对拷贝的语义解读着手。拷贝分析法符合语言设计的经济原则,增强了原有理论与简方案研究理念的兼容性,揭示了语言表达的经济性与充分性之间的矛盾这一驱动语言发展的普遍机制。

目录

Contents

前言
Foreword
List of Abbreviation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
1.1 Preliminaries 1
1.2 Main Ideas of This Book 6
Chapter Two The Pivotal Construction and Argument Sharing 9
2.1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PCs: The Argument Sharing Phenomenon 10
2.2 The Grammatical Function of NP2: The Argument Sharing Problem 30
2.3 Summary 37
Chapter Three The Control Theory and The Movement Theory of Control 38
3.1 The Control Theory and Its Potential Problems 38
3.2 The Movement Theory of Control 58
3.3 Summary 68
Chapter Four The Copy Theory of Argument Sharing 69
4.1 The Copy Theory of Argument Sharing: An Overview 69
4.2 Generating Copies in the Single Cycle 70
4.3 Properties of Copies 96
4.4 Theta-role Assignment at SEM 100
4.5 Copies as Theta-role Bearers: A Solution to the Argument Sharing Problem 106
4.6 Case 113
4.7 Summary 124
Chapter Five Applying the CTAS to Pivotal Constructions 126
5.1 Phase-identification in PCs 126
5.2 Accounting for the Argument Sharing Problem in PCs 136
5.3 The Deriv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PCs under the CTAS 145
5.4 Summary 160
Chapter Six Applying the CTAS to Other Complex Predicate Constructions 162
6.1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TAS to Chinese SVCs 162
6.2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TAS to CDOCs 181
6.3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TAS to Control Constructions 192
6.4 Summary 204
References 205
Index 216
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简介 218
《汉语兼语式中论元共享问题的探究与解决》 内容概要: 本书深入剖析汉语兼语式结构中论元共享的复杂性,聚焦于分析兼语式句子内部动词之间论元关系,特别是主语、宾语等核心论元的共享与省略机制。作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大量真实语料,系统梳理了导致论元共享产生歧义和理解困难的深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简洁且具有普适性的论元共享解决方案。本书不仅为语言学研究者提供了严谨的理论框架和详实的实证依据,也为汉语教学和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引言: 兼语式是汉语中一种非常普遍且重要的句式结构,其显著特征在于一个句子中包含两个或多个动词,而第一个动词的宾语同时又是第二个动词的主语。例如,“我叫他进来”中,“他”既是“叫”的宾语,又是“进来”的主语。“他来了,我高兴”则是一个连动句,两个动词共享主语。兼语式因其灵活多变的结构和丰富的表达功能,在汉语的语篇组织和信息传递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也正是由于其独特的结构特点,兼语式在论元共享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复杂性和潜在的歧义性,给汉语的学习者和自然语言处理系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汉语兼语式的研究汗牛充栋,从句法结构、语义功能到语用推理,各个角度都有深入的探讨。然而,对于兼语式内部论元共享机制的系统性、精确性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能够有效解决论元共享歧义问题的方案,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特别是在理解和处理那些论元关系不明确、存在多种解释可能性的兼语式句子时,现有的理论工具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本书正是基于这样的学术背景和现实需求,将研究的重心聚焦于汉语兼语式中论元共享这一核心问题。我们旨在系统地梳理和分析导致论元共享复杂化的内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并提出一种简洁、有效、具有高度解释力和预测力的论元共享解决方案。本书的研究方法将以语料库为基础,结合理论分析,力求做到既有严谨的学术深度,又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导意义。 第一章 汉语兼语式的结构类型与论元共享的基本概念 本章首先对汉语兼语式进行系统性的分类。我们将依据动词的句法关系、语义衔接以及论元共享的程度,将兼语式划分为若干基本类型,例如: 使令兼语式: 如“我叫他打开窗户”,强调施事者对受事者发出指令或施加影响。 感知兼语式: 如“我看见他跑过来”,强调感知主体对感知客体的行为进行观察或体验。 陈述兼语式: 如“他说他会来”,强调陈述主体对某事的陈述。 连动式(部分共享主语): 如“他推开门走出去”,两个动词共享同一主语,但并不存在严格的宾主关系。 在明确了兼语式的基本类型之后,本章将深入阐述“论元”和“论元共享”这两个核心概念。我们将借鉴格语法、事件语义学等理论,界定动词所需的论元及其在句子中的具体指代。随后,我们将详细分析兼语式结构中,前一动词的宾语与后一动词的主语之间可能出现的共享关系。这种共享可以是完全共享,也可以是部分共享,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论元可能出现隐含或省略。 本章还会初步探讨论元共享可能引发的歧义现象,例如: 主语歧义: 在某些句式中,难以确定后一动词的主语究竟是前一动词的宾语,还是其他独立的主语。 语义歧义: 论元共享方式的不同,可能导致句子的整体语义发生根本性变化。 通过本章的铺垫,读者将对汉语兼语式的结构特征以及论元共享的基本理论框架建立起清晰的认识。 第二章 论元共享复杂化的成因分析:句法、语义与语用层面的互动 本章将深入探究导致汉语兼语式中论元共享复杂化的多层面原因。我们认为,理解这些成因是提出有效解决方案的前提。 2.1 句法层面的制约与自由 动词链的构成: 兼语式句法结构中,动词之间通过某种句法关联连接,这种连接方式本身就影响着论元在链条上的传递和分配。例如,不同连词或语序可能导致不同的论元绑定。 核心论元的共现与省略: 汉语作为一种高度依赖语境的语言,常常省略不必要的论元,尤其是在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在兼语式中,这种省略可能进一步加剧论元共享的不确定性。我们会分析哪些论元更容易被省略,以及省略的条件。 补语、状语等成分的影响: 句中的其他成分,如补语、状语等,也可能通过影响动词的语义或句法属性,间接影响论元共享的模式。 2.2 语义层面的约束与解释 动词的语义类型: 不同语义类型的动词组合,对论元共享有着不同的约束。例如,使令动词和动作动词的组合,与感知动词和状态动词的组合,其论元共享的规律截然不同。我们将梳理不同语义范畴下动词组合的论元共享模式。 论元角色的匹配: 即使两个动词能够共现,其论元角色(如施事者、受事者、经历者等)是否能够顺利匹配,是论元共享能否成立的关键。例如,施事者通常只能与施事者或具有主动性的角色共享。 事件的动态与静态: 动词所描述的事件是动态过程还是静态状态,也会影响论元共享的合理性。动态事件中的论元通常比静态事件中的论元更具流动性。 2.3 语用层面的推断与暗示 篇章的语境: 兼语式句子在整个篇章中所处的位置,以及之前和之后的句子所提供的信息,对于理解论元共享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语用推断能够帮助我们填补句法和语义上的信息缺口。 说话人的意图: 说话人选择使用兼语式而非其他句式,其背后必然有其特定的语用目的。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论元共享的指向。 常识与认知模型: 人们在理解句子时,会借助已有的常识和认知模型。这些隐性的知识在兼语式论元共享的理解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对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的深入分析,本书将揭示汉语兼语式论元共享的复杂性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三章 论元共享的最简方案构想:整合与优化 在本章,我们将基于前两章的分析,构建一个“最简方案”,旨在以最简洁、最高效的方式来解释和解决汉语兼语式中的论元共享问题。 3.1 “最简”原则的界定 “最简”方案的“最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最小的假设集: 方案应基于最少的、最基本的语言学假设。 最少的规则复杂度: 方案不应引入过多、过于复杂的规则。 最强的解释力: 方案应能解释尽可能多的兼语式现象。 最高的预测能力: 方案应能有效预测新出现的兼语式句子及其论元共享模式。 最直观的理解: 方案应易于被人类理解和自然语言处理系统所掌握。 3.2 方案的核心机制:论元传递链与约束模型 我们将提出一种“论元传递链”模型,来描述论元如何在兼语式结构中从一个动词传递到另一个动词。这个模型将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允许论元在传递过程中发生变化(如共享、省略、替换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构建一套“约束模型”。这套模型将整合句法、语义和语用层面的信息,形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约束条件。当论元传递进入某个动词时,必须满足这些约束条件,才能被视为有效的共享。 句法约束: 例如,某些句法结构限制了论元的传递方向或共享类型。 语义约束: 动词的语义特征(如主事性、受事性、状态性等)对论元的共享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语用约束: 篇章语境和说话人意图通过特定的指示或暗示,影响论元的共享。 3.3 方案的实践操作:基于语料的验证与优化 本书将选取大量不同类型的兼语式语料,来检验和优化我们提出的“最简方案”。 语料库的构建: 我们将构建一个包含各种兼语式句子的语料库,并对其中的论元共享情况进行详细标注。 方案的验证: 我们将使用该方案来分析语料库中的句子,考察方案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方案的优化: 在验证过程中,如果遇到方案无法解释或解释不准确的现象,我们将对其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其更加完善。 3.4 案例分析:具体应用举例 本章将通过对典型兼语式句子的深入案例分析,来具体展示“最简方案”的运作过程。我们将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容易产生歧义的句子,展示方案如何一步步地消解歧义,得出最合理的论元共享解释。 例如,对于“我看见他摔倒了”和“我让他摔倒了”这类结构相似但语义迥异的句子,我们将展示方案如何通过分析动词“看见”和“让”的语义特征,以及“他”在两个动词中所扮演的论元角色,从而清晰地区分论元共享的模式,并得出正确的语义解释。 第四章 论元共享最简方案的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4.1 理论贡献: 深化对兼语式结构的研究: 本书提出的“最简方案”为理解汉语兼语式提供了一个新的、更简洁的理论视角。它不仅整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更在核心问题上进行了突破。 拓展论元共享的解释力: 该方案的普适性使得其能够解释更广泛的兼语式现象,包括一些以往难以处理的复杂情况。 促进句法、语义、语用的整合研究: 本书的理论框架强调了句法、语义和语用在论元共享中的互动作用,有助于推动多层次的语言学研究。 为计算语言学提供理论基础: 简洁而明确的论元共享规则,为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如句法分析、语义分析、信息抽取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4.2 实践意义: 汉语教学: 对于非母语学习者而言,兼语式是汉语学习中的难点。本书提出的“最简方案”可以帮助汉语教师更清晰地解释兼语式的论元共享机制,提高教学效率。 自然语言处理: 在机器翻译、文本理解、智能问答等领域,准确识别兼语式中的论元共享关系是提升系统性能的关键。本书的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这些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对外汉语研究: 对于从事对外汉语研究的学者而言,本书的研究为理解和教授汉语的复杂句式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思路。 语言学理论的发展: 本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也为其他语言的类似句式研究提供了借鉴。 结论: 本书通过对汉语兼语式中论元共享问题的深入探究,提出了一套简洁而具有强大解释力的“最简方案”。我们相信,这套方案不仅能够有效解决兼语式论元共享的复杂性,更能为汉语研究和相关应用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拓展该方案的适用范围,并将其应用于更广泛的语言现象分析。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作者在构建其核心论证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令人敬佩的逻辑严谨性。作者似乎拥有一种将复杂理论结构化、模块化的非凡能力。每当引入一个关键概念,总能辅以详尽的铺垫和清晰的界定,确保读者不会在概念的迷宫中迷失方向。特别是对于那些跨学科的术语引用,处理得尤为圆融自如,他并没有简单地堆砌引用文献来支撑论点,而是将不同学派的观点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个自己独特的分析框架。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所保持的那种审慎态度,很少出现绝对化的论断,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基于实验数据或扎实个案分析得出的“可能性”和“趋势”。这种克制不仅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也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供后续研究者进行补充和修正,体现了一位成熟学者应有的学术风范。跟随作者的思路进行推演,就好比在走一条铺设精密的栈道,每一步都坚实可靠,最终导向一个清晰的结论。

评分

我体验到的是一次知识深度与广度令人惊叹的整合之旅。这本书显然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狭窄的领域进行深挖,它更像是一个宏大的知识网络中的一个关键节点,辐射和连接了多个相邻的学科领域。我注意到,为了解释某个特定的句法现象,作者毫不犹豫地引入了认知心理学的原理来佐证其合理性,在另一些地方,又巧妙地借鉴了计算语言学中的模型假设来辅助验证。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让我意识到,任何一个语言学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必然镶嵌在更宏大的人类认知和信息处理系统之中。这种整合不是简单的拼凑,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知识交融与互证,使得全书的论证体系显得异常坚固和全面,展现了作者扎实的跨学科功底和广博的学识储备。这让我想起那些文艺复兴时期的博学家们,他们对知识边界的蔑视与探索精神,在这部著作中得到了现代的体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封面采用了那种略带磨砂质感的深蓝色纸张,触感温润而厚重,中央的烫金字体在灯光下熠熠生辉,透露出一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学趣味。特别是书名这几个字的排版布局,设计师显然在字间距和行距上花费了大量心血,使得整个视觉焦点稳定而又不失灵动。内页纸张的选材也十分考究,米白色的纸张有效缓解了长时间阅读可能带来的视觉疲劳,印刷油墨的浓度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最细微的符号也能清晰锐利地呈现出来。装订方面,采用了线装与胶装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书本可以平摊展开,对于需要经常对照或做笔记的读者来说,这一点简直是福音。我注意到,随书附赠的一张小小的书签,材质模仿了古代的竹简样式,上面印着一句与语言学相关的格言,虽然微小,却体现了出版方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让人在尚未深入内容之前,就已经对阅读过程充满了期待和尊重。这种对书籍载体的重视,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评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了作者对于学术规范的尊重以及对现有研究成果的谦逊态度。全书引用的文献列表极为详尽且组织有序,从经典的奠基之作到最新的前沿探讨,几乎无一遗漏。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引用他人观点时,总能准确地把握其核心精髓,并清晰地标注出自己的研究与前人工作之间的清晰界限——哪些是继承,哪些是修正,哪些是全新的突破。这种对“学术对话”的认真对待,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份独立的学术成果,更像是参与了一场与全球顶尖学者的深度研讨会。它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本,展示了如何在尊重历史脉络的基础上,清晰、诚实地定位自己的创新点。读完后,我不仅对研究主题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对如何进行严谨、负责任的学术研究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收获远超预期。

评分

本书的叙事风格简直是一股清流,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学术著作的刻板印象。它不是那种冷冰冰、充满术语堆砌的教材,反而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探索的热情。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读者穿梭于不同的语言现象之间,他善于使用生动的比喻来解释那些抽象的语法规则,比如用“交通枢纽”来形容某个核心的句法位置,一下子就让原本晦涩难懂的概念变得形象起来。更妙的是,作者的笔触中流露着一种对语言本身的深深的敬爱之情,那种“发现美”的喜悦感染着每一个读者。在某些关键的例句分析部分,作者的描述充满了画面感,仿佛能看到句子在语境中是如何动态运行、意义是如何层层叠加的。这种叙述的张力,使得即使是对于某个特定语言学分支了解不深的入门读者,也能被其强大的表达力和感染力所吸引,愿意主动沉浸其中,探索语言世界的奥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