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话小词典

上海话小词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乃荣 著
图书标签:
  • 上海话
  • 方言
  • 词典
  • 语言
  • 文化
  • 沪语
  • 上海
  • 学习
  • 工具书
  • 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1289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550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0
字数:2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上海话小词典》是一本普及版的上海话小词典,所收词语浓缩汇总了上海方言日常生活中实用的词语,易查易学具有实用性强的特点。

  易查:按上海方言音序编排,并有“词目分类索引”。

  易学:词条拼音注音,并有上海话口语例句。

  面广:收录词条紧接地气,涵盖衣食住行及生活办事各个方面。


内容简介

  《上海话小词典》浓缩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上海话词语5000条,涵盖上海俗语、外来语、流行语,遍及衣食住行及生活办事各个方面。词条按上海方言音序编排,附有词义分类的“词目义类索引”,会读或知意均方便查找。另词条采用拼音注音,且释义明白全面,并有上海话口语例句,方便上海话学习。

作者简介

  钱乃荣,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语言学家,国家教育部汉字方言规范课题组顾问,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曾任上海语文学会副会长等。出版有《当代吴语研究》《北部吴语研究》《上海语言发展史》《上海方言俚语》《上海话大词典》等上海话学术专著,并发明“上海话汉语拼音输入法”,长期致力于上海话传承与保护。

目录

凡例

本词典音序使用方法

上海话发音详解

上海话最基础词语

音节表

词典正文

附录 词目义类索引


精彩书摘

下面是按照字母表次序排列的上海话拼音声母、韵母表,其中带底纹字母是韵母,其他字母是声母,声母中第二字母为h的,是浊音声母。各个声母和韵母后面的汉字都代表读此音的声母或韵母的发音。

a 啊

ak 鸭

an樱

ang 肮

ao 拗

b 摆报绷笔

bh 牌跑碰别

c 采吵畅拆

d 带到打搭

dh 汏淘荡特

e 埃

ek厄

en恩

er 耳

f 付泛方发

fha 维万房服

g 改高港隔

gh 茄搞戆轧

h 蟹好亨黑

hh 鞋号行盒

j 鸡焦酱脚

jh 健乔强极

k 揩敲空掐

l 里老冷辣

m买满猛麦

n 糯扭嫩热

ng 我外硬额

o 哑

oe 暗

ok 恶

ong 嗡

ou 欧

p 派泡胖拍

q 起秋青曲

s 啥少生煞

sh 站嘲重石

t 拖偷痛搨

v 勿

w 喂横温挖

wh 无换黄划

x 稀小新歇

xh 前邪详席

y 依妖央一

yu 椅

yh 盐摇洋药

yhu 雨圆云月

y 字

z 子做终扎

注:y、yh、yu、yhu原为零声母的标音法,这里作声母处理。


前言/序言

凡 例

这是一本普及版的上海话小词典,共收词语约5000条,浓缩汇总上海方言日常生活中最为实用的词语,包括常用的上海话俗语、外来语、新流行语,遍及当今生活的各个基本方面。正文编排体例如下:

1.正文所收词目按上海方言音系序列编排。词目使用考实的本字,这些字的绝大多数在20世纪80年代初经复旦大学“吴方言研究室”组织考证过。若本字外尚有使用较广的俗字,则在符号“◇”后说明。

有的词目中的难字或不存在于普通话的汉字,引用权威辞书《广韵》《集韵》《玉篇》等,说明该字的古音和古义,与上海话今读音释义严格对应。

词目中原有少数音无字者,按第一、第二届上海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方言专家集体讨论所审定的汉字记写。词目的有些说明文字,也置于符号“◇”的后面。

2.对每个词目,先列出上海话拼音。词目的注音,采用2006年“第一届上海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通过的“上海话拼音方案(老派)”。除标注上海话的声母、韵母和单音节词声调外,在拼式中还隐含双音节、多音节词的实际连续变调。

词目中有两种读法者,若读音不同而释义相同,则不同读音之间用表示或者的符号“∕”隔开;若读音不同、释义也不相同,则分行注音释义;若词目中要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音单位(即“语音词”)来连续,则用空格标出两个语音词之间的小停顿。

3.词语的拼音后,是该词目的汉字写法。凡加括号“( )”的字,即可读可不读的字,前面分别进行注音。有的首字不同,在音序排列的不同场合出现。

4.词目标注词性。分别用<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来表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拟声词。与普通话形义相同的词目只标注词性,不作释义。

5.在词性之后,用[旧]表示在上海话历史上使用过的、如今很少见闻的词语;用[俚]表示俚语;用[詈]表示骂人的话。

6.同一词目下的不同词性之下的不同义项,用“①、②……”分别列出。释义后用“:”引出例句,两个以上的例句之间用“∣”隔开。例句采用当今通行的上海话口语实例。

7.所收词目的释义。以上海话日常交际中的常用意义和用法为依据分立义项,某些出现于普通话中的用法和意义原则上不予收录。

为了便于理解上海话的例句,免得在手册例句中随处解释,在正文最前面列有“最基础词语”一栏,其中列有上海话中最常使用的词语音、文字和释义。

为方便检索,正文后有按词义分类的“词目义类索引”。



《吴语词汇探微》 内容概述 《吴语词汇探微》是一部系统梳理、深入剖析吴语词汇的学术专著。本书以广阔的地域为经,以丰富的词汇为纬,对吴语区的词汇进行了一次全面而细致的考察。全书分为总论、单篇分析、专题研究三个部分,力求从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展现吴语词汇的独特性、丰富性及其演变轨迹。 总论部分 总论部分首先对吴语的地理分布、方言谱系以及历史沿革进行了简要梳理,为后续的词汇分析奠定基础。作者指出,吴语作为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其内部存在着复杂的变异和分化,这使得对吴语词汇的研究更具挑战性,但也更显其独特价值。 接着,总论部分重点探讨了吴语词汇的特征。这部分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语音特征与词汇的关系: 作者通过大量实例,阐述了吴语特有的声母、韵母、声调等语音现象如何影响词汇的构成和读音。例如,一些词汇的声母脱落、舌化、送气等变化,以及韵母的鼻化、单元音化等,都直接塑造了吴语词汇的面貌。同时,声调的阴阳入等系统也为词汇的区分提供了重要的语音依据。 词汇构成与语法功能: 本部分深入分析了吴语词汇的来源,包括纯粹的本土词汇、吸收外来语(如早期白话、外来移民词语)以及古汉语遗留词汇等。作者还特别关注了吴语特有的构词法,例如叠词、重叠式、复合词的形成机制,以及一些在普通话中不常见的合成方式。在语法功能方面,对一些吴语特有的词类、虚词以及词在句子中的功能进行了阐释,例如某些吴语词汇在表示时间、空间、程度、情态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 词汇的地域差异与共性: 总论部分强调了吴语内部并非铁板一块,不同地区(如上海、苏州、杭州、宁波、福州等地)的吴语在词汇上存在显著差异。本书对这些差异进行了初步的归纳和分析,例如在某些物品名称、动词用法、形容词表达等方面,各地吴语可能采用不同的词汇。但同时,也指出了吴语词汇的共性,即在核心词汇、常用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广泛的共通之处,这构成了吴语方言得以维系和传承的基础。 词汇与社会文化生活的联系: 作者认为,一个地方的词汇是其社会文化生活的生动反映。《吴语词汇探微》特别关注了吴语词汇如何体现吴地人民的生活习俗、生产方式、人际关系、宗教信仰、节日庆典等。例如,与江南水乡相关的渔业、农业词汇,与市井生活相关的商业、饮食词汇,以及一些反映人情世故、道德观念的词语,都展示了吴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单篇分析部分 单篇分析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作者选取了大量具有代表性的吴语词汇,对其进行逐一深入的剖析。这部分内容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采用了“词汇条目”的形式,每个条目都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词汇条目: 每一个词汇都提供了其在吴语区常见的读音(根据标准方言或代表性地区),并尽可能列出其在不同地区的读音变异。 词义解释: 详细阐释词汇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并与普通话的对应词义进行对比,突出其独特性和细微差别。 词源考证: 追溯词汇的来源,考证其是否为古汉语遗留、由其他方言演变而来,或是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产物。这部分可能涉及古籍文献的比对、音韵学的分析等。 用法示例: 提供了大量生动、鲜活的例句,这些例句来自于口语材料、民间文学、地方戏曲、文学作品等,能够直观地展现词汇在实际语境中的运用。 变体与同义词: 探讨同一词汇在不同地区、不同语境下的变体,以及与之意义相近或略有差别的同义词。 词汇间的关联: 分析该词汇与其他词汇之间的语义关联、构成关联,例如是否属于同一词汇系统,是否具有成语、俗语、谚语等相关表达。 专题研究部分 专题研究部分则更进一步,聚焦于若干具有普遍意义或特殊价值的语言现象,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这部分可能涵盖以下几个专题: 吴语中表示特定概念的词汇系统: 例如,吴语中关于“时间”、“空间”、“颜色”、“情感”、“人际称谓”等概念的词汇系统,分析其构成特点、语义网络以及与普通话的对比。 吴语中具有地域文化色彩的词汇: 选取一批与吴地特有的生活方式、物产、节日、民俗等紧密相关的词汇,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与丝绸、茶叶、瓷器、园林、戏曲相关的词汇,以及与宗教、祭祀、婚丧嫁娶相关的词汇。 吴语的词汇变迁与现代化: 探讨随着时代发展,吴语词汇发生的变化。这包括一些传统词汇的式微、新词的产生、外来词的涌入等。作者可能会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及对吴语词汇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 吴语词汇与周边方言的比较: 将吴语词汇与江淮官话、徽语、赣语、闽语等周边方言的词汇进行比较,揭示其异同,进一步厘清吴语的方言特征。 吴语词汇的社会学视角: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不同年龄、性别、社会阶层、职业群体在吴语词汇使用上的差异。分析这些差异如何反映社会结构和文化变迁。 学术价值与意义 《吴语词汇探微》不仅是一部语言学研究的学术著作,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记录。本书的价值体现在: 系统性与全面性: 对吴语词汇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为研究吴语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 深入性与独特性: 深入挖掘了吴语词汇的语音、语义、词源、用法等多个层面,展现了吴语词汇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文化传承价值: 通过对词汇的考察,生动再现了吴地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对于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理论研究价值: 为汉语方言学、历史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案例和理论依据。 本书适合读者 本书适合对汉语方言学、中国语言文化、地域历史文化感兴趣的研究者、学生,以及所有希望深入了解吴语及其背后文化的读者。对于母语为吴语的人士,本书更能勾起他们对母语词汇的深层理解和情感共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买这本书纯粹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收藏欲。我一直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语言现象非常着迷,认为上海话是其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融合了古典韵味和现代气息的语言系统。我并不打算深入到能流利对话的程度,但我想通过它来理解那些上海特有的文化符号。比如,一些与美食、弄堂生活、精致消费习惯相关的词汇,它们往往是理解上海文化底色的钥匙。我更倾向于关注那些在书面语中完全看不到,但一经出现就能立刻将人拉入特定场景的“情绪词”或“状态词”。如果这本词典能提供一些关于这些词汇的“文化注释”——比如,一个词在上海人听来是褒义还是贬义,带着怎样的情感色彩——那就太值了。我希望翻开它,就像打开了一个时间胶囊,能窥见这座城市在快节奏外表下,那份坚持不肯妥协的精致与讲究。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张通往上海深层肌理的“文化门票”。

评分

作为一名语言学爱好者,我对方言的保护和记录抱有极大的热情。我接触过不少方言记录的材料,很多都存在一个问题:过于注重记录,而牺牲了易用性。而《上海话小词典》的出现,似乎试图在学术严谨性和大众普及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我最关心的是它对于“新词”和“旧词”的收录策略。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旧的俚语正在消亡,但新的、融合了外来语的表达方式又在不断涌现。我希望看到它能展现出一种动态的视角,记录下这个方言在当代语境下的生命力。例如,对于一些带有强烈时代烙印的词汇,它能否给出历史背景的简短说明?如果它能提供不同语境下(比如正式场合、朋友聚会、家庭晚餐)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达方式,那简直就是神来之笔了。这能体现出上海话的层次感和灵活性,而不是被僵硬地固定在一个时间点上。我期待它是一部鲜活的、会呼吸的语言工具书。

评分

这本《上海话小词典》真是来得太及时了!我最近工作调动到了上海,感觉自己像个“哑巴”,听得云里雾里,尤其是去菜市场买东西或者跟老邻居聊天,那种强烈的文化隔阂感真让人沮丧。市面上的普通话学习资料多如牛毛,但真正想融入当地生活,方言是绕不过去的坎。我原本以为只有老年人才会说地道的上海话,但深入接触后发现,很多年轻人在特定场合下依然会熟练运用。这本小词典的厚度和排版看起来就非常实用,不是那种厚重的学术著作,而是可以随时揣在口袋里的小册子。我尤其期待它在日常用语和俚语方面的收录,比如那些在普通话里找不到对应精准表达的词汇,它们才是真正体现一个城市灵魂的地方。听说它的编纂团队非常用心,很多词条都有详细的语境说明,这一点太重要了,因为很多方言的“味道”就藏在特定的使用场景里,光有字面翻译是远远不够的。我希望它能帮助我快速破冰,不再对那些热情洋溢的上海话感到手足无措,而是能接住对方抛来的“梗”,真正体会到这座城市的烟火气。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帮助我年迈的亲戚。我父母是苏北人,虽然在上海生活了几十年,但因为工作环境主要还是普通话为主,所以他们对上海话的掌握程度一直停留在“能听懂个大概”的水平,很多细微的情感表达是完全捕捉不到的。他们非常希望能更好地融入社区里的老邻居圈子,但因为说不地道,有时候会显得有些拘谨和疏离。我希望这本《上海话小词典》能成为他们的“拐杖”。我特别留意了它对音调和语流的标注,因为上海话的声调变化极其微妙,很多时候一个声调的错误,意思就完全跑偏了。如果这本书能提供清晰的语音指南,比如模仿音频(虽然书本本身不带,但结构上应该有提示),那就完美了。我更看重它在处理那些涉及到人情世故和家庭伦理方面的词汇时的细致程度,比如如何得体地表达关心或委婉地拒绝,这些“软技能”比生硬的词汇翻译要重要得多。这本书,与其说是学语言,不如说是学一种生活方式。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地方方言词典的期待值一向不高,总觉得要么是过于学院派,里面充斥着大量早已被淘汰的、生活中根本用不着的“古董”词汇;要么就是过于敷衍,只是简单地罗列拼音和对应的普通话翻译,缺乏深入的文化解读。但《上海话小词典》给我的第一印象还挺惊喜的。它的设计风格非常现代,封面设计低调又不失雅致,没有那种老旧的工具书的刻板感。我主要看重的是它的实用性和可读性。一个好的词典,应该像一个耐心的向导,而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字典。我希望它能收录那些在影视剧里经常听到,但自己查了半天也搞不清楚的“模糊词汇”。比如,有些词汇在不同的年龄层和不同的区域使用频率都不一样,如果能把这些“社会学”的维度也加进去,那就太棒了。比如“啥腔调”、“作兴不作兴”这类,它们不仅仅是词汇,更是一种社交信号。我更期待它能在解释词义时,穿插一些上海本地人特有的幽默感和生活哲学,这样学起来才不会枯燥乏味,才能真正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

评分

词语比较跟进现代标准上海话,但没有音频mp3可听

评分

词语比较跟进现代标准上海话,但没有音频mp3可听

评分

活动时买真的很划算。

评分

活动时买真的很划算。

评分

活动时买真的很划算。

评分

词语比较跟进现代标准上海话,但没有音频mp3可听

评分

活动时买真的很划算。

评分

活动时买真的很划算。

评分

词语比较跟进现代标准上海话,但没有音频mp3可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