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战争简史(汗青堂丛书013) [A Brief History of the Hundred Years War]

百年战争简史(汗青堂丛书013) [A Brief History of the Hundred Years War]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德斯蒙德·苏厄德(Desmond Seward) 著,文俊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
  • 战争
  • 中世纪
  • 百年战争
  • 欧洲历史
  • 法国历史
  • 英国历史
  • 军事史
  • 汗青堂
  • 历史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27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4622
包装:精装
外文名称:A Brief History of the Hundred Years War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在超过100年的时间里,英国以它的国王有权继承法国王位为借口多次入侵法国领土。此时的法国是一个庞大但难以控制的王国,英国则又小又贫穷。然而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主宰着战争的进程,攻城略地,屡战屡胜——其中包括在克雷西、普瓦提埃和阿金库尔的伟大胜利。然而战争的天平却在贞德出现后的短短20多年中迅速向法国倾斜,最终以法国收回除加莱以外的所有大陆领土结束。
  这场战争的主角们都是欧洲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爱德华三世、黑太子、亨利五世、约翰二世、查理五世、贞德与查理七世。他们用自己的贪婪或美德、勇敢或智计共同谱写了一篇铁与血的史诗。政治、军事与农业变革在这个时期层出不穷,英国与法国的民族主义也在此时兴起。
  作者用简洁凝练的语言为读者梳理了英法百年战争中复杂而牵涉广泛的历史事件,他追寻着战争过程中最终使法国获得胜利的那些变化,并将中世纪欧洲史诗中的阴谋与趣味生动地再现出来,为读者绘制了一幅令人神往的中世纪战争画卷。

作者简介

  德斯蒙德`苏厄德,出生于法国巴黎,是英国知名的畅销历史作家。他毕业于剑桥大学,专攻中世纪英法历史,主要作品有《百年战争简史》《僧侣战争》等。他的作品在欧美畅销几十年。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苏厄德先生为我们展示了那个喧嚣的时代所有著名的事件,并用丰富的细节与清晰的脉络将它们描绘出来。
  ——《纽约客》

  这是一本精彩的叙事史,书中利用了很多新的研究成果。非常值得一读。
  ——理查德·科布《新政治家》

  苏厄德出生于法国,在英国接受教育,上帝还赐予他用通俗的语言阐述史实的天赋。他看起来是重述这一段复杂历史的理想作者。他将重大政治与军事事件的细节融合在这本精确又简短的书中,同时又没有使这本书太过学究气或体现出太过明显的民族主义情绪。
  ——《安提克评论》

  对百年战争生动鲜活的叙述……本书语言优美、插图丰富,并配上了大量的战场示意图、世系表与地图,在普通读者中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选择》

目录

地图 1
世系表 4
致谢 13
前言 15
第1章 瓦还是金雀花? 1328—1340 1
第2章 克雷西1340—1350 25
第3章 埃和黑太子1350—1360 63
第4章 “智者”查理1360—1380 91
第5章 理查二世:失落的和平1380—1399 117
第6章 勃艮第和阿马尼亚克:英格兰的机遇 1399—141 135
第7章 亨利五世和阿金库尔 1413—1422 145
第8章 贝德福德公爵兼法国摄政约翰 1422—1429 185
第9章 “奥尔良女巫” 1429—1435 215
第10章 “令人悲伤的消息” 1435—1450 239
第11章 结局:“一场凄凉的战役” 1450—1453 265
第12章 尾声 277
附录 关于货币的说明 282
大事年表 284
参考文献 287

前言/序言

  你知道吗?我以战斗为生,和平会把我摧毁。
  ——约翰·霍克伍德爵士
  这是为普通读者而写的一本关于百年战争的简短介绍。其他研究成果要么是从法语翻译而来的,要么就把阿金库尔战役一笔带过,要么就太过学术。不过,虽然这本书不是为专业学者写的,书中无疑也充分借鉴了学界最新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已大大转变了人们对百年战争的传统看法。“百年战争”这一概念在19世纪末才逐渐流行起来。事实上,这个概念包括一系列战争,所覆盖的时段超过100年。普遍认为,百年战争始于1337年法国国王腓力六世“没收”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的吉耶纳公爵领,爱德华随即宣布对法国王位拥有继承权;止于1453年英军丧失波尔多。在这段时间内的大部分时期,英国相对法国都拥有巨大的军事优势,这得益于英国长弓的强大战力。
  百年战争中的一些战役已成为英国民间传说的一部分,例如英国人在克雷西、普瓦提埃和阿金库尔的光荣胜利。但在战争末期,法国火炮击溃了曾经不可一世的英国长弓手,这些战役却不太为英国人所知。征战双方都有一些在历史上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英国方面有爱德华三世、“黑太子”以及比前二者更为可敬的亨利五世;法国方面有奢华却无能、最终死在伦敦监牢里的约翰二世,病恹恹、一瘸一拐却又充满智慧,差一点就击败了英国人的查理五世,还有谜一般的查理七世(贞德的王太子),他最终把英国人赶出了法国。英国登场人物还包括约翰·钱多斯爵士、冈特的约翰、贝德福德公爵、老塔尔博特以及约翰·法斯托夫爵士—莎士比亚笔下法尔斯塔夫的原型。法国登场人物包括杜·盖克兰骑士统帅、“奥尔良的私生子”和从多姆雷米来的女巫(圣女)贞德。
  在百年战争的这一个世纪中,西方国家持续不断地互相劫掠。一位杰出的现代历史学家写道,当时的英国人认为战争是“一次投机活动,有巨大的利润可图,所有加入爱德华三世和亨利五世雇佣兵团的人都是这一买卖的一分子……”他还说,到了1450年,“在战争中获利最多的是拥有广大领地的大家族”,“而那些出身贫微、没有继承任何遗产的贫穷冒险者中,只有几十个人赚了大钱”。事实上,英国各个阶级一代又一代人前往法国赚钱,就像后来的英国人去印度或非洲赚钱一样。当然,除贪婪外,英国人还有其他动机。弗鲁瓦萨尔《编年史》或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五世》的读者会发现,骑士精神、封建忠诚和原始爱国主义是英国人参战的重要动机。本书对物质动机的强调看起来或许有些过分了,这部分是由于物质动机在通俗的百年战争读物中强调得不够,部分是由于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向我们充分展示了“赢自法国的战利品”的数量与实质,以及英格兰是如何使用这些战利品的。
  法国的男人们—以及女人们—看待百年战争的角度则完全不同。编年史家弗鲁瓦萨尔描绘了百年战争期间奢华的宫廷生活,另一位编年史家“巴黎市民”却记述了狼群游荡在巴黎城内、啃食尸体的场景。《贝里公爵最富有的时光》一书所塑造的世界既美好又血腥。不同于百年战争对英国人的意义,它对法国人来说更像是一长串战争故事:这是一段可怕的经历,所有社会群体都牵涉其中。
  重读我近20年前写的这本书,我非常清楚地意识到,英格兰曾不公正地对待了法兰西。我们在赞叹了不起的英国弓箭手们依靠强大的武器一次次取得胜利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认,如果法国人入侵了英国,他们也将同样对待英国人。但是,英国入侵法国的历史已经深深融入法国人民的共同记忆当中,此后不断影响着两国之间的关系。


百年战争简史 (汗青堂丛书013) 一部横跨英法两国,波澜壮阔的百年史诗,一场塑造欧洲格局的世纪冲突。 本書旨在梳理並闡述在1337年至1453年間,英格蘭與法蘭西王國之間所進行的一系列漫長且錯綜複雜的軍事衝突,這場戰爭因其持續時間接近一個世紀而得名。這不僅是一場簡單的軍事對抗,更是深刻影響了兩國政治、社會、文化,乃至歐洲大陸整體發展進程的關鍵歷史事件。透過本書,讀者將得以深入了解這場紛爭的根源、主要的發展階段、關鍵戰役的經過,以及最終對兩國及歐洲產生的深遠影響。 戰爭的根源:一觸即發的導火線與深層次的矛盾 百年戰爭的爆發,絕非偶然。其背後交織著複雜的政治、經濟與繼承權等多重因素。首先,英格蘭國王對法蘭西王位擁有繼承權的宣稱,是引發戰爭的最直接導火線。自諾曼征服以來,英格蘭國王在法蘭西王國內擁有名為“阿基坦公爵”的領地,這一雙重身份使得英格蘭君主既是獨立國家的國王,又是法蘭西國王的封臣。隨著時間的推移,法蘭西王權的日益鞏固與中央集權化的趨勢,使得這種封君與封臣的關係變得越來越緊張。特別是當法蘭西國王試圖將英格蘭國王在法蘭西的領地收歸己有,並剝奪其在法蘭西的特權時,英格蘭方面感受到了極大的壓力與威脅。 更為關鍵的是,1328年,法蘭西國王查理四世無嗣而終,卡佩王朝的直系絕嗣。這為王位繼承權的爭奪打開了口子。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作為查理四世的外甥,認為自己擁有最為正統的繼承權。然而,法蘭西貴族基於薩利克法,即女性不得繼承王位,排除了愛德華三世的繼承資格,最終選擇了瓦盧瓦家族的腓力六世,開啟了瓦盧瓦王朝。愛德華三世最初並未立即發動戰爭,但他對這一結果始終耿耿於懷,並尋找合適的時機來實現自己的權利。 除了王位繼承權,兩國在經濟利益上的衝突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法蘭西南部的法蘭德斯地區,是當時歐洲最重要的羊毛紡織中心,其經濟命脈與英格蘭的羊毛出口緊密相連。然而,法蘭德斯地區名義上是法蘭西國王的封地,法蘭西國王多次試圖干預法蘭德斯的內部事務,並對其經濟活動施加影響,這引起了法蘭德斯商人和市民的強烈不滿,也使得英格蘭的經濟利益受到損害。英格蘭在其中扮演了支持法蘭德斯反抗的力量,加劇了兩國的緊張關係。 此外,蘇格蘭王國的地位也成為英法之間角力的一個重要場景。在戰爭初期,法蘭西與蘇格蘭簽訂了“舊同盟”,意圖從北方牽制英格蘭。英格蘭則希望通過控制蘇格蘭來鞏固其在不列顛島上的地位,並減少後顧之憂。這種地緣政治的牽扯,進一步加劇了英法的敵對態勢。 戰爭的主要階段與關鍵戰役:從輝煌的開端到艱難的轉折 百年戰爭並非一場持續不斷的戰鬥,而是分為幾個相對清晰的階段,每個階段都充滿了戲劇性的轉折。 第一階段:愛德華戰爭(1337-1360) 在這個階段,英格蘭憑藉其卓越的戰術和精銳的長弓手,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勝利。克雷西戰役(1346年)和普瓦捷戰役(1356年)是這一階段的標誌性戰役。在克雷西,英格蘭軍隊以少勝多,利用地形和長弓的優勢,對法蘭西的重裝騎士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普瓦捷戰役中,英格蘭軍隊再次運用了類似的戰術,甚至俘虜了法蘭西國王約翰二世,這對法蘭西王國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和政治衝擊。這些勝利極大地提升了英格蘭的國際聲望,也讓法蘭西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境地。戰爭以1360年的《布勒丁尼條約》暫告一段落,該條約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英格蘭在法蘭西的部分領土主權,但同時也要求英格蘭放棄對法蘭西王位的宣稱,這是一個充滿妥協的和平。 第二階段:卡洛林復興(1369-1389) 經歷了第一階段的慘敗,法蘭西國王查理五世上任後,採取了更加謹慎和靈活的戰略。他摒棄了大規模正面決戰,轉而採取了消耗戰和陣地戰的策略,避免與英格蘭軍隊正面衝突,而是通過騷擾、圍困城市等方式,逐步蠶食英格蘭的領土。法蘭西軍隊在杜蓋克林等傑出將領的領導下,逐步收復了在第一階段失去的大部分領土。這一階段的戰爭,對英格蘭而言,是一段艱難的時期,他們失去了在法蘭西的戰略優勢,戰爭的開銷也日益沉重。 第三階段:蘭開斯特戰爭(1415-1453) 在經歷了一段相對平靜的時期後,百年戰爭在15世紀初再次被點燃。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一位雄心勃勃且富有軍事才能的君主,重新提出了對法蘭西王位的繼承權。他選擇在法蘭西王室內鬥嚴重、國內動盪不安的時機發動進攻。阿金庫爾戰役(1415年)是這一階段最為著名的戰役。儘管再次以少勝多,亨利五世的軍隊以極小的代價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甚至俘虜了大量法蘭西貴族。這場戰役徹底摧毀了法蘭西的軍事力量,為英格蘭的進一步擴張打開了通道。 隨後,亨利五世簽訂了《特魯瓦條約》,成為法蘭西攝政王,並被承認為未來法蘭西國王。英格蘭似乎離最終勝利僅一步之遙。然而,歷史的走向再次出現了戲劇性的轉折。 聖女貞德的出現與法蘭西的轉機 就在法蘭西瀕臨滅亡之際,一位年輕的農家女——聖女貞德(Joan of Arc)——出現了。她的出現,極大地鼓舞了法蘭西人民的士氣,為法蘭西的抵抗注入了新的希望。貞德在奧爾良之圍(1429年)的解圍,是整個百年戰爭史上的關鍵轉折點。她以其堅定的信仰和無畏的勇氣,激勵了法蘭西軍隊,擊退了英格蘭軍隊,扭轉了戰局。隨後,貞德成功護送查理七世在蘭斯加冕,這在法蘭西傳統中具有極為重要的象徵意義,合法化了查理七世的王權,並進一步鞏固了他的統治。 貞德的犧牲,雖然令人惋惜,但她所點燃的民族主義精神和抵抗意志,卻在法蘭西人民心中紮下了根。在貞德之後,法蘭西軍隊在查理七世的領導下,逐漸穩定了局勢,並開始反攻。法蘭西軍隊引進了更加先進的火炮技術,這在後期的戰爭中發揮了關鍵作用,攻克了許多堅固的英格蘭據點。 戰爭的結局與深遠影響:一個時代的終結與新秩序的開端 最終,在1453年的卡斯蒂永戰役後,英格蘭軍隊被徹底擊敗,百年戰爭正式結束。英格蘭失去了在法蘭西的絕大部分領土,僅保留了加萊港,直到1558年才被法蘭西收回。 百年戰爭的結束,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終結,同時也開啟了一個新的歷史篇章。 對法蘭西而言,戰爭極大地鞏固了王權,加速了中央集權的進程。經歷了長期的對抗,法蘭西人民逐漸形成了更強烈的民族認同感,擺脫了英格蘭的控制,成為了一個獨立且統一的國家。戰爭也促使法蘭西軍隊進行了軍事改革,發展了常備軍和先進的火炮技術,為日後成為歐洲強國奠定了基礎。 對英格蘭而言,戰爭的失敗雖然帶來了短期的政治動盪,例如導致了後來的玫瑰戰爭,但也促使英格蘭開始將目光轉向海外,為其後來的海洋帝國之路埋下了伏筆。戰爭也促使英格蘭國內的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封建貴族的力量相對削弱,對國王的權力制約也發生了轉變。 對歐洲整體而言,百年戰爭不僅是英法兩國的衝突,更是歐洲封建制度向民族國家轉變的一個縮影。戰爭中長弓、火炮等新式武器的運用,預示著傳統騎士戰爭時代的終結。同時,戰爭也加劇了歐洲各國之間的互動與聯繫,促進了貿易、文化和思想的交流,為文藝復興和地理大發現的時代奠定了基礎。 總之,百年戰爭是一段充滿了英雄主義、殘酷鬥爭、政治謀略與歷史轉折的漫長歲月。本書旨在為讀者呈現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從戰爭的根源、關鍵戰役,到戰爭對兩國及歐洲格局的深遠影響,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面、深入且引人入勝的百年戰爭歷史敘事。透過對這段歷史的梳理,我們能更好地理解當代歐洲的形成,以及民族國家概念的演變,這場持續了一個世紀的衝突,其影響至今仍餘音繞梁。

用户评价

评分

最令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在处理历史人物时的那种复杂与克制。他没有将任何一方简单地脸谱化为“英雄”或“恶棍”。例如,亨利五世固然以其胜利光耀史册,但作者也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他为达目的所采取的冷酷手腕和政治算计。而在法国一方,尽管查理六世的癫狂令人扼腕,但其治下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各派贵族的掣肘,也反映出中世纪晚期封建政治结构的内在脆弱性。这种多维度、去道德化的叙事方式,使得历史的真相显得更加立体和引人深思。我们不再是简单地为某一方喝彩或叹息,而是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交织在一起的复杂面貌。这种成熟的历史观,正是优秀历史著作的标志。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体现了出版方(汗青堂丛书)的匠心。厚重的纸张,清晰的字体,以及恰到好处的地图插页,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对于这种涉及地理跨度和复杂战线的大型历史事件,没有详尽的地图辅助简直是灾难,但此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每次读到关键性的战役描述,比如克雷西或阿金库尔,我都能迅速在大脑中构建出战场布局,这得益于那些精心绘制的、标注了地形和兵力部署的图示。这种对细节的重视,让原本晦涩难懂的军事地理概念变得直观易懂。可以说,这是一本兼顾了学术严谨性和大众可读性的典范之作,即便是对军事史不太感兴趣的读者,也会被其清晰的脉络和精美的图文排版所吸引。

评分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成功地将一个跨越百年的冲突,浓缩成了一部节奏紧凑、信息量巨大的精品。它最大的价值,或许在于它成功地构建了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读完之后,你会发现,今天欧洲地缘政治的一些深层结构和文化心理,都能在当年的“百年战争”中找到源头。它不仅仅是关于过去王朝间的争斗,更是关于民族身份的觉醒、中央集权的艰难建立,以及战争如何重塑社会结构与文化认同的宏大命题。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深入了解欧洲中世纪晚期历史脉络的求知者来说,这本书都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和坚实的基础。它让你在合上书本时,心中充满的不是知识的满足,而是对历史进程的敬畏与沉思。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远超出了我对“简史”的传统认知,它更像是一部微缩的欧洲中世纪社会生态图谱。作者没有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深入挖掘细节的机会,尤其是在军事技术的演变方面,描写得尤为精彩。从早期的骑士冲锋到长弓的横空出世,再到后来火器的萌芽,每一次战术的革新都与社会结构的变化紧密相关。长弓手如何从社会底层崛起,挑战了传统贵族军事体系的权威,这部分内容让我对中世纪的阶级流动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对平民生活的影响,比如战争带来的瘟疫、税收加重以及地方治安的恶化,也有着令人心酸的描绘。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战争残酷性的描述,深切体会到,历史的进程并非总是由帝王将相书写,更多的是被无数普通人在苦难中艰难地推动着前进。

评分

这部关于“百年战争”的著作,厚实得让人望而生畏,光是翻开第一页,就感觉自己仿佛被拉进了那个漫长、血腥又充满权谋斗争的时代。作者的叙事功力实在了得,他没有像许多历史教科书那样堆砌枯燥的年代和战役记录,而是将焦点放在了那些塑造了历史进程的关键人物身上。比如英格兰的爱德华三世和法国的查理五世,他们之间的个人恩怨、政治手腕,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影响,都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战争起因的梳理,它绝不仅仅是王位继承权那么简单,而是牵扯到领土、经济利益、民族认同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交织。读这本书,就像是看一场精心编排的宏大历史剧,每一个转折点都充满了戏剧张力,让人不禁思考,如果当年某位领主做了不同的决定,欧洲的版图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那种身临其境的历史代入感,是阅读其他同类书籍时难以获得的珍贵体验。

评分

非常好的一本书,通过文字和地图,从政治和军事的角度精准的讲述了全世界各个地方的地理。所附的历史的地理枢纽,在20世纪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今天,仍然是西方地缘政治学说的鼻祖。

评分

我只想说,老板你实在是太好了。 你的高尚情操太让人感动了。本人对此卖家之仰慕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海枯石烂,天崩地裂,永不变心。交易成功后,我的心情竟是久久不能平静。自古英雄出少年,卖家年纪轻轻,就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今,沧海桑田5000年,神州平地一声雷,飞沙走石,大雾迷天,朦胧中,只见顶天立地一**立于天地间,花见花开,人见人爱,这人英雄手持双斧,二目如电,一斧下去,混沌初开,二斧下去,女娲造人,三斧下去,小生倾倒。**,实乃国之幸也,民之福,人之初也,怎不叫人喜极而泣 .......看着交易成功,我竟产生出一种**——啊,这么好的卖家,如果将来我再也遇不到了,那我该怎么办?直到我毫不犹豫地把卖家的店收藏了,我内心的那种激动才逐渐平静下来。可是我立刻想到,这么好的卖家,倘若别人看不到,那么不是浪费心血吗?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我终于下定决心,牺牲小我,奉献大我。我要以此评价奉献给世人赏阅,我要给好评……

评分

上世纪初的地缘政治著作。

评分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是一部极具挑战性的重要著作,它对1500年以来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做了一个气势恢宏的论述。作者安德烈?贡德?弗兰克把中

评分

不得不说,汉青堂的这套书非常不错啊,级甲骨文之后我最爱的一个系列的历史书了。哈哈哈哈。

评分

看完之后似乎都不用刻意去记,一些人物和时间线也就了解了,作为通识书籍做到这样已经足够好。另外,人性的高贵和残暴同时出现在一个人身上真的太正常了,比如黑太子之类的。PS,看来以后去法国的话,克蕾西之类的古战场倒是要去走走。

评分

实力如此悬殊,以至很少有北美人相信自己能成为胜利的一方。让北美人同仇敌忾,破釜沉舟的决定因素,依旧是英国的错误决策。在登陆北美的英国大军中,先后有3万名来自德意志的黑森雇佣兵——北美人向来自居为“英国臣民”,当看到母国竟利用外国军队镇压自己时,离心倾向@加强。中国清末之际,梁启超曾说,“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厂也”,似亦可作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写照。如此庞大的英军,让在伦敦负责后勤的杰曼头痛不已,因为仅仅是北美的陆军,一天即要消耗33吨粮食,这还不包括大量的随军家属、亲英人士,以及4000匹马。杰曼原本希望在占领的北美土地上解决供给问题,结果整个战争期间,英军都不得不从本土筹措粮草、肉类等各种物资——那时,船只横跨大西洋,航行3000英里,所能依靠的还只有风力。物资供应如此困难,导致英军时常因补给不足而改变计划,《谁丢了美国》一书对此关注颇多,作者发现,“1775年冬季,缺乏运输舰导致威廉·豪无法提前撤离波士顿和进攻纽约……补给也成为克林顿未能利用罗德尼抵达的机会进攻罗德岛,或者在1780年夏末至秋初采取重大行动的原因。”。由此可见

评分

这是一本严谨的历史读本,大块头,但可读性挺高的,对全球海洋史有了初步的认识。

评分

书不错,增长和积累知识,临近春节还发货,物流也很快。京东自营服务很好!好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