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云中的风铃:宁波野鸟传奇》是一本关于观鸟、拍鸟和鸟类故事的书。
《云中的风铃:宁波野鸟传奇》介绍了近40科300多种鸟类,作者以自己十多年的野外观鸟、拍鸟经历,结合观测到的鸟类生活,以生动的笔墨,讲述了鸟与“鸟人”、鸟与鸟之间发生的精彩故事。
《云中的风铃:宁波野鸟传奇》作者在叙述中始终饱含对鸟类、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也满怀对环境保护的思考。
《云中的风铃:宁波野鸟传奇》既有对具体鸟类的科学性介绍,也有生动的故事描写,图文并茂,让读者既能借此认识身边的鸟类,又能从故事中感悟生物之美、自然之美,以及保护自然的迫切性。
内容简介
《云中的风铃:宁波野鸟传奇》是一本关于宁波本地鸟类的科普著作,也是一部自然文学作品。它以散文形式讲述鸟儿的故事,还有“鸟人”趣事,乃至鸟与古诗的故事。全书约500张彩图,活色生香地展现60多个科300多种鸟儿的容颜。
作者简介
张海华,男,70后,新闻记者、自然摄影师、宁波市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有十余年野外摄影经验,业余主要致力于野生鸟类、两栖爬行动物、野花等方面的拍摄;近年来同时致力于自然文学的创作,自2015年11月起,在《宁波晚报》开设《大山雀的博物旅行》专栏,并长期为国内多家报刊供稿。从2016年6月起,在宁波市图书馆开设“大山雀自然学堂”,每月一期,与市民分享自然的故事。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你不一定认识“麻将”
“白头翁”及其亲戚们
伯劳的领地
杂色山雀的旅行
月湖的好鸫鸫
喜鹊东南飞
鸦鹊有声
蓬发戴胜
梦中鸦雀
野鸽为鸠
勺鸡回家
“仙八”有缘
苇莺的悲欢离合
夜鹰妈妈的调虎离山计
啄木鸟的森林
九月鹰飞
“飞猫”传奇
嗨,小翠!
翡翠不是玉,鱼狗亦非狗
会抓鱼的“水葫芦”
七色鹭
当飞鸟爱上溪流
火烈鸟之谜
秧鸡不是鸡
白额燕鸥的爱情故事
有鸥自远方来
卷羽鹈鹕,乡关何处
全职鸟爸爸
最美的“鹬”见
“士兵突击”拍潜鸟
我与鸳鸯有个约会
望断西楼盼雁字
鹤鸣九皋几时闻
鹊鸽在原兄弟情
燕燕于飞传诗意
且听林间自在啼
你好,小不点
云中的风铃
观鸟拍鸟有秘籍
野鸟传奇“未完待续”(代后记)
前言/序言
2006年7月,清晨,橘红的阳光铺满了湿地。乘一叶扁舟,在广阔的湖上、在丰盛的水草旁、在芦苇的边缘,穿行。无数的水鸟,如天地间的精灵,它们飞翔、守候、捕鱼、追逐、亲热……此时此刻,就算不举起镜头,我也已经陶醉,还有什么,能比大自然的生机勃勃更让人感动?
是的,那时候我刚爱上拍乌,心中充满了热情,一种简单的快乐,却至今让我回味再三。十余年的时光眨眼即过,2017年因酷热而显得特别漫长的夏天,我因为写作“宁波野鸟传奇”而享受到心中的一片清凉。
半年前,编辑徐飞老师说,这本“鸟书”你写个10万字吧。谁知,我一写就收不住,竟然写了16万字。这里面的原因,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宁波多达400余种的野生鸟类实在有太多传奇值得书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有点贪多求全,总觉得没有提到某种乌儿就对不住这种精灵似的。
这本书,算是宁波历史上第一本关于本地野生鸟类的书吧,既是散文,也马马虎虎可说是图鉴。如今,书稿终于完成了,为了方便读者诸君阅读本书,有些事项得略作说明。
先说说本书的叙述逻辑。它由两条线交织而成:一是故事,包括鸟儿本身的故事、观鸟与拍乌的故事,乃至乌儿与古典诗歌的故事;二是分类,即大致按照不同鸟类的分科,把某个“野乌家族”放在一块儿讲。比如说,读了《白额燕鸥的爱情故事》,就不仅熟悉了白额燕鸥,也顺带着了解了宁波有分布的其他燕鸥科鸟类。
业内人士都说:“分类分类,越分越累。”此言非虚。我手头有多本鸟类专业书籍,但它们对于鸟的分科都不相同,对乌的命名也各有差异。为统一起见,本书关于鸟类的分科,以《中国鸟类分类与分布名录》(科学出版社,2011年6月第二版)为准;至于乌名,也基本以此书为准,只有极少数几种乌因近年来已被重新定名,因此凡我知道的,一律采用新的鸟名。另外,书中所附的关于各科鸟类的简介,若非特别注明,均摘自《中国鸟类野外手册》(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
接下来,得多费点笔墨,详细说说写这本书的一些背景,包括我的相关人生经历与思考——归纳起来就三句话:一个人、一个孩子、一群孩子。
先说说“一个人”的故事:我从“书呆子”到“野人”的故事。
我自幼在江南水乡长大,对鸟儿、青蛙、野花等都非常好奇,可是很无奈,写作文时总要写“不知名的小鸟”“不知名的野花”之类,没人能告诉我它们的名字。我大学本科读的是哲学,研究生读的是中国古典美学,毕业后做了近20年的记者,跟各行各业的人都打过交道,应该说读书、阅事均不算少,但童年时的疑问依旧没有得到解决,那种好奇心始终潜伏在我的内心深处。我决定自己去探索。最近十余年来,我痴迷于拍摄野生鸟类、两栖爬行动物、野花等,成了一名自然摄影师,同时也成了一名自然文学创作者、一个自然教育的倡导者与探索者。因此,我的博物之旅,从本质上说就是一场“回归童年的旅行”,是向童年的致敬。
荒野之间,有很多美丽需要我们放下身段去欣赏。我曾经在象山的深山中拍摄金线兰。这是一种不起眼的珍稀兰科植物,如果随意走过,恐怕会将她的小花踩在脚下也不知道,但当我趴下来平视她,就觉得那些花儿简直就像是暗黑森林中闪烁的小星星。
多年来,我花了无数的时间,在荒野中独自游荡,从未感到孤独。夏天的晚上,在深山的溪流中,我戴着头灯,穿着高帮雨靴,溯溪而上进行夜拍。有时,我会故意把所有灯光关闭,就一个人在溪流中仰望星空,听听那蛙鸣,听听那风声,觉得很舒服。当然,有时,清冷的月光,还有远处猫头鹰“嗡!嗡!”的叫声,会让心里感到一点点的恐惧。
此时此刻,你若身临其境,你会发现,当自己全身心地融入大自然中,全身心地感受这一切,会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社会的人,至少暂时不是所谓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是一个自然的人,再也没有所谓的权势、财富之类的外在东西。是的,当你身处黑暗的广阔山野,看着璀璨的星空,你会感到自己是如此的渺小。
此时此刻,在这条溪流中,在这片黑暗中,你是如此脆弱、无助,仿佛回到了远古洪荒时代,而身边所有的一切——哪怕是一只蛙、一只虫——都比你更适应这个世界,比你更强大、更自在。没有东西可以帮助你,因为你置身于神秘而无限的大自然中。
是的,此时此刻,那些世俗的烦恼又算得了什么呢?我觉得这是荒野带给我的最大震撼。
接下来说说“一个孩子”的事。这孩子,就是我的女儿航航,今年15岁,刚读十年级。
从小到大,我都不愿意送航航去上补习班,而经常鼓动她跟我一起到野外玩,一起观察自然,去观乌、看野花,乃至夜探溪流。犹记得她读小学时,有一年暑假她央求我一定要带她去夜拍。起先我出于安全考虑,不肯带她去,后来实在拗不过,就答应了。那天晚上,她刚踏入溪流,就激动地喊了一声:夜间科考开始啦!这场景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后来胆子越来越大,2014年夏天,我带女儿夜探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近距离观察竹叶青蛇,还不小心惊动了黑蹼树蛙,有一只蛙直接跳到了航航身上。我轻轻把它放在女儿手心,然后任由它跳走。
我们甚至曾鼓动女儿“逃学”去看日环食。那是2012年5月,航航还在读小学四年级。难得一见的日环食可以在厦门看到,于是我和她妈妈费了好大劲,才说服女儿不上学一天,而跟我们一起去厦门。于是,那天我们在沙滩上目睹了海上带食日出、犹如燃烧的“魔戒”的日环食等令人震撼的奇伟天象。
航航从小就喜欢画画。记得她很小的时候就会照着绘本画乌,画得挺不错的,而且很快。但迄今为止,她从未接受过任何专业美术训练,都是自己在捣鼓。而且,我也一直没有真正发现她的绘画才能——直到2016年暑假。当时她告诉我,老师布置了一份跟自然观察有关的作业,而她决定用水彩来手绘宁波的20多种蛙类。我大吃一惊,心想你会画吗。最后,当女儿把她的作品一幅幅拿出来时,我简直惊呆了。我把航航画的蛙发到了新浪微博上,得到了不少国内的博物绘画“大神”的表扬。
也正是因为画蛙有了一点小名气,于是在2017年年初,应《知识就是力量》杂志之邀,从2月的那一期开始,我们父女俩开始合作做《自然笔记》专栏,每月一期,我负责写作,女儿则负责博物插画。我们一起完成了《料峭二月,寻找萌动的春意》《三月里的“独唱”》《空谷幽兰,为谁绽放》《雨蛙的季节》《清源溪自然笔记》《全职鸟爸爸》《夏末峡谷》《九月鹰飞》等篇章,实际上也是为宁波每个月做了一期自然笔记。
曾经在海边,我目睹成千上万的候鸟在湿地上空飞成了一个完美的“爱心”形状,听到无数翅膀在头顶振动的声音,心中充满了感动。是的,我们要为这一份大自然赐予的美好而坚持。传达自然之美,去影响更多的孩子,这是一种荣幸,也是一种责任。
近年来,我注意到,很多孩子看上去“无所不知”,可以滔滔不绝地谈论遥远地方的奇风异俗,却根本不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仿佛它们从未存在过。你问一个小孩:食物是从哪里来的?他说,在超市里啊,在便利店里啊。他不知道庄稼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
这跟我小时候的经验刚好相反。我小时候,对世界了解并不多,但体验却很深。我自幼在农村长大,爬树、逮知了、抓螃蟹、用弹弓打乌……总之,就像我父母所说,“拆天拆地”,无所不为。尽管我对日常生活经验之外的世界几乎一无所知,但这丝毫没有降低我对外部世界的探索热情。
我觉得,对现在的孩子来说,了解不能替代体验。因此,近两年来,我们经常在宁波组织亲子自然观察活动,带孩子们去野外观乌、赏花、夜探大自然等。我觉得,我们做的这些事情,能让孩子们的眼睛发光。
举个例子。我一个同事的儿子,去年读小学二年级。他妈妈说,小家伙一直讨厌写作文,说实在没东西写。去年暑假,他参加了我带队的夜探日湖公园活动,非常兴奋。没过多久,他妈妈用手机拍了他写的关于那次夜探活动的作文,然后发给我。我一看,哟,不得了,居然洋洋洒洒写了约600字,而且写得有声有色,很有感染力。
慢慢地,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家庭喜欢上了博物旅行,年轻的父母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再死读书,而能更多地接触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并在此基础上真正做到了解乡土、关注并保护生态环境。
我曾经去女儿学校做了一场题为“发现身边自然之美”的演讲。后来,学校的一位艺术家老师给我画了一幅画,说画的就是“大山雀先生”(“大山雀”是我的网名)。大家如果看过电影《魔戒》就会知道,里面有群人叫“树人”,这位老师给我画的形象,就差不多是一个树人:双脚下面生出了根,牢牢扎根于乡土;手臂上也长出了树枝,还有一只小鸟停栖在那里。我很喜欢这幅画,因为它所表达的含义非常符合我的理念,即关注乡土是最重要的。我想通过对乡土的探索,告诉大家在我们宁波也有这么多珍贵的宝贝,值得去热爱,去欣赏。
我相信,坚持做下去,去影响更多的人,一起来关注乡土,我们就能改变世界一点点,更美好的一点点。
是为序。
张海华
2017年9月5日
云中的风铃:宁波野鸟传奇 引言: 静谧的晨曦,或是薄暮的余晖,当那轻柔的旋律悄然滑过耳畔,仿佛是来自天际的回响,又像是大地深处的低语。它时而悠扬婉转,如少女的叹息;时而清脆激昂,似战士的号角。这并非凡间的乐器所能奏响,而是自然界中最灵动的音符——宁波野鸟的歌唱,它们是大自然的精灵,是栖息在这片沃土上的传奇。 《云中的风铃:宁波野鸟传奇》并非一本冰冷的图鉴,也不是艰涩的学术论文。它是一曲献给宁波大地野生鸟类的赞歌,是一次深入人心的田野探险,更是一场连接人与自然、唤醒内心柔情的生命对话。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宁波的山川湖海,走进那片生机勃勃的鸟类王国,去聆听它们用生命谱写的动人篇章。 第一章:初遇——那些飞翔的诗意 宁波,这座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生态的滨海城市,自古以来便是众多鸟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从巍峨的群山到蜿蜒的河流,从广袤的湿地到蔚蓝的海岸线,每一寸土地都孕育着生命的奇迹。本书的开篇,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寻鸟的旅程,感受初遇时的惊喜与悸动。 山林间的精灵: 想象一下,当你置身于宁静的东钱湖畔,或是登上四明山的苍翠山峦,耳边传来一阵阵清脆的鸣叫。那是山雀在枝头跳跃,那是画眉在林间歌唱,那是伯劳用歌声宣告领地。我们会近距离观察这些山林中的常客,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感受它们在幽深密林中自由自在的身影。从矫健的鹰隼到婉转的百灵,从色彩斑斓的锦鸡到静默的猫头鹰,每一个生命都饱含着独特的生命力。 湿地上的舞者: 宁波的滩涂和湿地,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驿站,也是许多留鸟的乐园。当我们漫步在杭州湾湿地,或是寻访九龙湖畔,会看到成群的白鹭在芦苇荡中梳理羽毛,看到姿态优雅的野鸭在水中嬉戏,看到那些匆匆掠过的迁徙大军,它们将远方的故事带到这里,又将对远方的思念播撒在宁波的天空。我们会记录下黑翅长脚鹬的纤细身影,描绘琵嘴鸭的独特喙形,聆听反嘴鹬的窃窃私语。这里的每一片水域,都仿佛是一个巨大的舞台,上演着生命与迁徙的壮丽史诗。 海岸边的吟唱者: 沿着宁波绵长的海岸线,海风拂过,带来了大海的咸湿气息,也带来了海鸥的欢快叫声。在象山港的渔港码头,在舟山群岛的礁石之上,海鸥、海燕、鹭鸟等海滨鸟类构成了独特的海岸景观。它们在海浪中搏击,在风中翱翔,用嘹亮的歌声宣告着这片海域的生命活力。我们会探寻这些海滨居民的生存之道,感受它们与大海的亲密联系。 第二章:生命之歌——鸟类的迁徙与繁衍 迁徙,是鸟类生命中最令人震撼的篇章之一。它们跨越千山万水,遵循着古老的节律,只为寻找更适宜的生存之地,完成生命的传承。本书将深入探究宁波野鸟的迁徙奥秘,以及它们在严酷的自然选择中繁衍后代的故事。 候鸟的壮丽远征: 每年春秋两季,宁波的 skies 都会被成千上万的候鸟点亮。它们是如何导航?为何选择这条古老的迁徙路线?本书将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入的解读,揭示候鸟迁徙的科学奥秘,以及它们在这漫长旅途中所经历的艰辛与挑战。我们将关注那些在宁波停留的“过客”,如迁徙的滨鹬、涉禽,它们在这里稍作休整,补充能量,然后继续它们的伟大征程。 筑巢与育雏的温柔: 当迁徙的脚步落下,便是繁殖的季节。鸟巢,是它们最温暖的避风港,是孕育新生命的摇篮。我们会跟随镜头,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树枝间、草丛里、甚至崖壁上的鸟巢,观察鸟儿们如何辛勤地衔泥筑巢,如何温柔地孵化卵蛋,如何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哺育幼鸟。从麻雀的朴实无华,到翠鸟的精致小巧,再到一些珍稀鸟类的隐秘巢穴,每一个巢穴都承载着生命的希望。 天敌与生存的博弈: 自然界从来都不是宁静的田园牧歌,生存的法则在这里同样适用。鸟类在繁衍后代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来自猛禽的捕食,来自环境变化的挑战,来自人类活动的干扰。本书将以客观的视角,展现鸟类在生存竞争中的智慧与勇气,它们如何伪装、如何逃避、如何用生命的力量去捍卫自己的后代。 第三章:观察的艺术——记录与感悟 《云中的风铃:宁波野鸟传奇》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对生命的一种深刻感悟。本书将引导读者用一双发现的眼睛,去观察、去记录、去爱护这些生活在我们身边的“飞羽”。 野外观鸟的乐趣: 作者将分享自己多年的野外观鸟经验,介绍一些简单易行的野外观鸟技巧,包括选择合适的观鸟地点、使用基本的观鸟装备(如望远镜、相机)、辨识鸟类的方法等。我们鼓励读者走出家门,去亲近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美丽瞬间。 聆听鸟语的智慧: 鸟类的鸣叫,不仅仅是简单的声音,更是它们交流信息、表达情感的语言。本书将尝试解读一些常见的鸟语,例如求偶的歌声、警告的呼唤、亲子间的交流等,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鸟类丰富的情感世界。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野生鸟类的生存空间正受到越来越大的挤压。本书将呼吁人们关注鸟类保护,认识到保护野生鸟类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城市规划、生态修复、公众教育等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让“云中的风铃”永远在宁波的天空中回响。 第四章:掠影——那些不为人知的传奇 在宁波的广袤土地上,生活着许多珍稀而美丽的鸟类,它们的故事如同隐藏在云层中的风铃,虽不常显露,却有着令人惊叹的传奇色彩。 国家级保护鸟类: 本章将重点介绍宁波区域内一些珍贵的国家级保护鸟类,例如东方白鹳、黑脸琵鹭、中华秋沙鸭等。我们将深入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分布状况以及面临的生存威胁,并介绍目前正在进行的保护工作。这些“国宝”级的鸟类,是宁波生态健康的标志。 本地特有与濒危物种: 除了国家级保护鸟类,宁波还孕育着一些在本地区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有或濒危鸟类。我们将挖掘它们不为人知的故事,讲述它们如何在宁波这片土地上坚韧生存,以及科学家和鸟类爱好者们为保护它们所付出的努力。 野鸟与当地文化的交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宁波的野鸟也深深地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之中。它们或许出现在古老的诗词歌赋中,或许出现在民间传说里,又或许体现在当地的艺术创作中。本书将尝试展现这种文化上的联系,让读者从更深层次理解宁波野鸟的价值。 结语: 《云中的风铃:宁波野鸟传奇》是一场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我们与这个世界连接的深度探索。它以宁波的野鸟为载体,讲述着生命的顽强与美丽,传递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阅读本书,你将不再只是一个旁观者,而是成为这场生命交响曲的一部分。你将学会倾听,学会观察,学会感悟,学会用一颗柔软的心去拥抱那些在云端歌唱、在草木间穿梭的生命。让“云中的风铃”的旋律,在你的心中久久回荡,唤醒你内心深处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这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窗,一扇通往宁波乃至整个自然界奇妙世界的窗。翻开它,愿你也能被那飞翔的诗意所打动,成为一位热爱和守护这片美丽土地的“鸟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