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画师聂璜与现代博物小亮再次聚焦故宫藏品《海错图》。小亮对《海错图》继续深入解读,共考证39幅《海错图》原图,涉及50多种生物,收录了新的24篇考察、论证笔记。
※《海错图笔记》第二弹,篇幅更大、内容更丰富,古图更多、全书更富古韵。
  
本书是继《海错图笔记》之后,《博物》杂志编辑张辰亮对《海错图》继续深入解读的又一次心得分享。第二册收集了作者新的24篇考察、论证笔记。较第一册相比,第二册虽比第一册少6篇,但这次考证了40余幅《海错图》中的原图,内容更丰富。此外,在第二册中,减少了现代照片的比例,增加了古代日本、欧洲的博物学手绘,用图风格更偏古韵。
《海错图》是清朝康熙年间,由画家聂璜绘制的一组海洋生物图谱。他用生动的图片和文字描绘了300多种生物,涵盖大部分的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主要类群,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以及他在中国沿海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各种奇闻异事和风土人情,雍正、乾隆、嘉庆、宣统等清代皇帝都很喜爱这部图谱。
受时代所限,书中记述虽妙趣横生,但时有夸张,亦真亦假。作者自2015年7月起通过考证、分析、比对……抽丝剥茧地鉴定、解读书中所绘的海洋生物。他的加工让现代博物爱好者更容易阅读这本清代奇书。作者对书中每种物种的描述,既有观察记录,又有文献考证,并沿袭了他科学考据一贯的高冷严谨又有接地气的趣味调侃。全书采用清代《海错图》的故宫授权原版图,现代照片大多为作者或其好友实景拍摄,共同为读者带来一场视觉与味觉的飨宴。
  
张辰亮
专注科学传播的“博物达人”,微博750万粉丝心中的“什么都知道”。昆虫学硕士,《博物》杂志编辑、官方微博账号运营者,科普作者,为各大媒体撰写过百余篇科普文章。擅长用幽默的文字为网友鉴定物种,热衷园艺手作,尤其喜欢使用灵魂画作为粉丝答疑解惑。
聂璜绘奇书,沧海探骊珠。光怪陆离互出没,莫知纲目科属种。
博物小亮考海错,南北行遍万里路。或问能好怎,且去看此书。
——高晓松
人有了好奇才想去探索世界,有了知识才能去了解世界,此书兼具好奇之乐、知识之厚,开卷有趣亦有益。
——马伯庸
聂璜所绘《海错图》,集绘画、诗文、趣味于一体。博物辰亮小弟,阅后探究竟,大有探幽索隐、激浊扬清之志趣。年轻一代,居今稽古,无不为益。故宫馆藏何止海错一图,望借此笔记,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了解更多的华夏文明。
——皇锦品牌创始人 张雪梅
小亮的《海错图笔记》,海洋生物古今时空交错,现代科普和美食料理方式介绍,引经据典、论证纠错,接地气通俗易懂!小亮不愧是行走的博物百科,如此有趣的科普读物,的确值得收藏拥有!
——海鲜科普达人、美食达人 @海鲜大叔
张辰亮通过阅读、考证和实地调查,把古老的《海错图》带到我们眼前,生动地描述了海洋生物几大类群的分类与分布、生活史特征、行为及繁殖生态,乃至饮食文化;海洋生物保护的理念更是贯穿全书。相信读毕此书,你一定会对海洋更感亲近。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张洁 博士
  
第一章 介 部
【西施舌】013 【江瑶柱】023 【海月】031 【撮嘴】041 【海荔枝】051 【珠蚌】061 【七鳞龟】073 【瑇瑁】081
第二章 鳞 部
【河豚】091 【顶甲鱼】105 【锯鲨】113 【刺鱼】123 【水沫鱼】131
【鲥鱼】139 【海鳗】151 【铜盆鱼】159 【墨鱼】169 【海马、七里香】179
【寉鱼】189 【红鱼】197 【飞鱼】203
第三章
【腽肭脐】217 【海獭】227 【井鱼-海��-跨鲨】239
【序】一次更话痨的《海错图》考证历程
《海错图》成书于明末清初,是由浙江人聂璜绘制的一部海洋生物图谱。聂璜把他在中国沿海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各种生物都画在了这部图谱中。时代所限,书中的记载亦真亦假,时有夸张,但妙趣横生。此书在雍正年间被太监苏培盛带入宫中,深受历代皇帝喜爱,现1-3册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第4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4年,北京故宫出版了前三册,我买了一本。2015年,我开始考证书中的生物,并在2016年出版了初步的成果:《海错图笔记》第一册。这本书收录了我对《海错图》中34幅画作的考证。
在《海错图笔记》第一册的序里我说过,解读海错图是一项长期工程,这不,在一年之后,第二册写完了。
在写第一册时,我还保留着杂志编辑的习惯。在我供职《博物》杂志中,一篇文章顶多6页,因为内容太丰富,每个栏目不会占太多篇幅。所以写第一册时,字数一过2000,我就自动开始慌,生怕字多了读者看着烦,于是文章篇幅普遍较小。但书出版后,看看读者反馈,发现大部分人反而对我字数较多的那几篇更感兴趣,而且普遍反映意犹未尽。于是,在第二册里,我放飞自我,写了不少3000~5000字的文,希望大家看得更过瘾。
内容上,在第二册中,我考证了39幅《海错图》原图,集成24篇文章,页数比第一册多24页——这次的文章篇幅更大、内容更丰富。
经过多次与出版社的讨论和打样,我们把第二册的内页换成了呈现效果和阅读感受更好的纸;封面从裸脊线装换成了圆脊精装,让整本书更显品质,满足了一些读者的收藏需求,加了书脊也方便大家在书架上查找取阅。
这次我增加了许多自己的考证过程。一来我本人就是个考据癖,二来我在查找资料过程中发现,很多文章在考据海洋生物时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纰漏,有的是对古籍理解有误,有的是缺乏生物分类学的知识。写第一册的时候我就发现了,没好意思说,到第二册我实在忍不住了,在某些文章里有节制地吐槽了一下,另外列出了我自己的考据过程,供读者参考,让大家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在第二册中,我减少了照片的比例,增加了许多古代日本、欧洲的博物学手绘。有不少都是和《海错图》同时代的,可以对比一下古代的中国人和外国人是如何看待同一类生物的。另一方面,古代绘画也比照片更符合本书的风格。手绘的来源均为合法,没有版权争议。
除了古代手绘,现代的手绘也是必要的。我邀请了多位年轻的科学插画师为本书绘制了插图,帮助读者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第一册出来后,很多人问,为什么里面有这么多海鲜的吃法?是否违背动物保护的宗旨?其实写文时我都考虑过。首先,《海错图》原书里,几乎每种生物都附上了其吃法,为了最大限度地向读者展现《海错图》的原貌,不可避免地要介绍吃法。其次,大家可能忽视了一个事实:我们所食用的陆地上的生物,如今大部分已经来自人工养殖。而海鲜呢,很大一部分依然来源于野捕。也就是说,你所吃到的海鲜,很多都是野生动物。这是海洋食材和陆地食材的最大区别,海洋的生产力之高,是陆地无法比拟的。只要合理利用,海鲜就能既满足人类需要,又不影响自然种群。我们不能把保护陆地生物的标准硬套在海洋生物上。对于数量骤减,需要保护的物种,我会明确地在文章中告知读者。而对于可以合理合法地食用的物种,何必回避其饮食文化?作为一名科普工作者,我对国人“见啥吃啥”的习惯深恶痛绝,也对极端动物保护者不敢苟同。我希望读者们拥有这样一种观点:人类应该合理利用海洋,而不是禁止利用海洋;人类应该合理吃海鲜,而不是禁止吃海鲜,更不是吃完海鲜之后禁止别人介绍怎么合理吃海鲜。
另一类必不可少的内容,就是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今年由于我喜得爱女,导致出行机会不多。但还是尽量抽时间去北京海鲜市场、青岛、晋江、厦门、马里亚纳群岛等地搜集了资料。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到,第一手资料对一个作者是多么重要。所以,大海依然是我以后经常要去的地方。
从2014年第一次翻开《海错图》至今,已是第4个年头。越研究,越发现这本书实在有趣。请大家先看这第二册《海错图笔记》吧,我去继续考证了。
——张辰亮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平衡”。它在宏大叙事和微观细节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一方面,它能让你站在更高的维度去理解地理对人类文明塑造的深远影响,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另一方面,它又精准地捕捉了那些极其微小的生态链条和地域性的文化符号,让你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和多样性。这种从“大江大河”到“一抔黄土”的视角转换,处理得非常流畅自然,没有丝毫的割裂感。阅读过程中,我不禁开始反思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在快速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正在失去或正在守护着什么。这已经超越了一般的科普读物范畴,更像是一部富有哲理的当代田园牧歌,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宁静与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装帧的质感、纸张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内容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色彩的运用非常克制和高级,没有那种喧宾夺主的浮躁感,所有的视觉元素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文字和主题。我特别留意了它对某些特定主题的专题划分,逻辑性极强,层层递进,即使是初次接触相关知识的读者,也能顺理成章地建立起知识框架。很多次,我只是随手翻阅其中一个插页,就被里面的细节吸引住了,然后一头扎进去,几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这种强大的“黏性”来自于它对每一个细节的极致打磨,从字体选择到图表的清晰度,都体现出高水准的编辑功力。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件可以放在书架上细细品味的收藏品。
评分我很少会对外文版的书籍产生如此强烈的购买欲,但这一本的国际化视野和本土化表达的结合,确实做得非常出色。它在介绍中国地理特征的同时,所采用的论述框架和比较视角,很容易让习惯了西方叙事模式的读者产生共鸣,但核心表达依然是中国式的深沉和内敛。里面的很多案例分析,都建立在扎实的田野调查之上,那种“眼见为实”的可靠感,是纯粹理论推导无法比拟的。我特别喜欢它对某些地方性知识的挖掘,比如一些古老的航海技术或农业智慧,这些内容往往是主流读物中容易被忽略的“边角料”,但恰恰是它们,构成了中华文明独特的韧性。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高质量的知识输出,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人文的温度。
评分我对这类以“笔记”形式呈现的文化产品一直情有独钟,而这本的呈现方式实在高明。它不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枯燥,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甚至带有一点点“手稿”质感的文字,将复杂的地理现象和历史脉络娓娓道来。文字的跳跃性和灵活性很高,时而充满诗意,时而又极其理性,这种交织感让人欲罢不能。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自然现象时的细腻观察力,比如光影在特定地形上的变幻,或者某种稀有物种的生存哲学。这种观察力背后,无疑是长年累月深入一线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它没有高高在上地指点江山,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在分享他的“私藏”见闻,让人感到亲切又受教。每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趣味点,那种知识被温柔包裹的感觉,让人觉得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评分这套《中国国家地理》的特辑,真是让人耳目一新。那种将深邃的地理知识与人文关怀巧妙融合的笔触,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探险,带领读者去触摸那些鲜为人知的角落。无论是对壮丽山川的描绘,还是对偏远地区风土人情的记录,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严谨的考据。尤其是那些配图,高清且富有故事感,简直是视觉和知识的双重盛宴。我特别喜欢它那种不急不躁的叙事节奏,让你能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每一个细节。它不光是科普,更像是一本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文化寻根之旅。读完后,对祖国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也激发了我想要亲自去探索的冲动。这种将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完美结合的出版物,在市面上实在不多见,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探索和学习的朋友们。
评分书收到了,露脊装订,有个性,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包装完好,书有点伤,不算大,就这么样吧。书还是很有个性的,挺好!
评分这本挺好,收藏了,很喜欢。。。
评分这次618不是特别给力。都没有特别的神价。
评分但时代所限,书中也有很多不靠谱之处,比如有些动物聂璜未曾亲见,仅根据别人描述绘制的外形,就会有很大失真。关于生物习性的记载,也是真假混杂。
评分活动太划算,忍不住新买了好多书,质量都挺好的。
评分给上小学的孩子买的,他喜欢看书,赶上京东的活动就会一次囤好多!
评分超级棒的书,既有探险家的故事,还配有非常棒的探险家笔记,看着图,好像能跟着去探险了呢!推荐推荐,非常丰富的一本书~
评分中国地理杂志,海错图,一挺好的,书里边插图也挺丰富的,就是文字小的店,孩子科普启蒙也不错,家长需要陪读。
评分给孩子买回来囤着慢慢读,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