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9期《中国国家地理》内容简介
主打选题:中国的“全民漂流”时代快来了
杨勇的漂流30年:用生命为江河做“体检”
撰文/摄影 杨勇 等
引言:杨勇,1986年长江漂流运动的亲历者之一,在长漂结束之后从未远离江河,他用古典的科考探险家精神、以漂流+徒步的方式,反复考察中国西部的河流生态状况。30年间,他亲历了江河激流险难的消失、水利大开发中人类与自然关系裂变的残酷场景。江河成就了他的生命,他也愿用生命去成就江河。
你想要的漂流是什么:“磨难”还是“快乐”?
撰文/大志 摄影/铁丐 等
引语:1986年长漂之后,一股“户外运动”的风气渐渐吹进了中国人的内心。就在杨勇孤军备战在史诗般的科考探险之路上的时候,“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漂流理念也在被年轻的人群欣赏并传播着。“户外”是“非凡梦想”还是“变种生意”?漂流是“趣味生活方式”还是“科学考察手段”?漂流注定是一项危险的运动吗?我们想要体验什么样的漂流:是充满悲情的苦难?还是有惊无险的享乐?中国的“全民漂流”时代就要来临了,这些问题有答案吗?
西藏吉汝村:中国边境村
撰文、摄影/赵春江
近来,印度边防军越界侵入中国西藏的洞朗地区,而洞朗地区距西藏岗巴县的吉汝村仅百余公里。吉汝村地处中国、印度、不丹、尼泊尔四国交界处,距离中印边境仅5公里,号称“中国边境村”。近来,本刊特约作者赵春江深入吉汝村,亲身感受到中印边境气氛的凝重,并带来了该村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从空中洞悉地下的秘密,用科技拂去历史的迷沙
——遥感考古在新疆
撰文/李志刚
引言:分布在中国西北的古长城究竟有多长?汉代的西域都护府到底在哪里?昆仑脚下的米兰古城规模有多大……如果这些疑问都能得到解答,可能会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但要想获得以上考古成果,仅凭传统的田野考古手段是非常困难的。近年来,另一种考古方式开始进入人们视野,并在新疆频繁使用,这就是“遥感考古”——无人机、地磁遥感仪、扫描仪、探地雷达……诸多忙碌于地面甚至飞翔在天空中的高科技设备成为了考古现场的主角,它们试图用另外一种方式更为精准地解开那些湮没在历史中的谜团。
天上的阿里
——四条山脉托起的斑斓大地
撰文/李忠东 摄影/向文军
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阿里地区人烟稀少,却拥有独特的高原自然地貌,是众多山脉汇聚、多条河流发源的地区。军旅摄影师向文军,在阿里地区驻防20余年,曾多次飞行在阿里的上空。他数年累积的航拍图片,为我们开启了天上的阿里之行。
大步甲:爬动的宝石
撰文/方澍晨
引言:它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昆虫,却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遍布北半球,中国西南却集中着很多品种,可能是它的分化中心。它充满魅力,除了拥有美丽的鞘翅,人们还可以从它的身上窥见几千万年前的地球。它的名字叫做大步甲。
海洋“盛宴”:中国水下摄影师直击沙丁鱼大迁徙
撰文/阮任艺
引言: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东非大草原上的野生动物大迁徙已经是耳熟能详。然而在非洲这片神奇的大陆,还有另一种生物的大迁徙,同样惊心动魄、热烈悲壮,但却不为大多数人所知。这就是每年冬季南非东海岸的沙丁鱼大迁徙。今年7月,中国水下摄影师宋刚辗转万里飞到南非,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
福建震撼“火俗”:人、神、火的狂欢
火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重要元素,这在神灵众多的福建体现得尤为鲜明。这里的 “火俗”不仅丰富多彩,而且震撼万分。摄影师崔建楠造访了福建大地的许多村镇,记录下了这里的多种奇特“火俗”。福建“火俗”为何如此多样、刺激?“火”在民间信仰中又有着怎样的魔力?
这次拿到《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9月号,真是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眼就被那封面深深吸引,一种莫名的熟悉感扑面而来,仿佛我曾经亲身站在那里,感受着那片土地独有的气息。翻开内页,文字与图片的结合恰到好处,既有深入浅出的科普,又不失人文关怀。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地质变迁的专题,作者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那些宏大而抽象的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亿万年前的地球,感受着板块的碰撞、山脉的隆起,那些曾经只存在于书本上的文字,此刻鲜活地呈现在眼前。每一个细节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从岩石的纹理到风化的痕迹,都充满了故事。这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程,让我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和敬畏。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品味那些令人惊叹的地理现象,思考它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
评分这次的《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9月号,给我的感觉是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我一直对神秘的古代文明很感兴趣,而杂志中关于某个失落文明的专题,正好满足了我的这份好奇。作者从考古发现入手,抽丝剥茧地分析,将那些零散的线索串联起来,描绘出一个曾经辉煌又充满谜团的文明图景。我被那些古老的遗迹、精美的器物深深吸引,想象着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他们的信仰、他们的技艺。文章的叙述方式非常吸引人,语言富有感染力,仿佛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娓娓道来。我甚至会在阅读过程中,时不时地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与杂志中的内容进行对照,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立体和深刻。感觉自己像一个侦探,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着蛛丝马迹。
评分翻开《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9月号,最令我着迷的莫过于其中对人类社会变迁的独特视角。杂志探讨了某个地区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轨迹,从地理环境的塑造,到文化习俗的演变,再到经济社会形态的变革,层层递进,逻辑清晰。我被那些讲述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奋斗和传承的故事所打动,他们或适应环境,或挑战命运,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篇章。文字的叙述充满了人文关怀,不回避历史的复杂性,也不失对人性的温暖描绘。我开始思考,地理环境是如何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迁徙、聚居和文明的兴衰?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实的解读,让我对“地域文化”有了更具象的理解。我合上书页,脑海中依然回荡着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历史片段,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读完《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9月号,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索欲望。杂志的编排设计非常有心思,每一篇文章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向导,带领我走进一个全新的世界。我特别被那篇关于某片区域自然风光的报道所打动,摄影师的镜头捕捉到了最动人心魄的瞬间,每一张照片都像一幅精心绘制的油画,色彩饱满,构图绝佳。我不禁想象,如果能亲身去那里,会是怎样的体验?文字部分则补充了更深层次的解读,从生态系统的平衡到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了解到,那些看似寻常的风景背后,蕴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和故事。我一直在思考,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自然遗产,让它们的美丽得以延续?这本杂志不仅满足了我对未知的好奇,更激发了我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
评分不得不说,《中国国家地理》2017年9月号,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的读物。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某个特定生态环境的深入剖析,文章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介绍,而是从气候、土壤、植被、动物等多个维度,全面地展现了该区域的生态链条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我了解到,每一个物种,无论大小,都在这个精密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文字描述非常严谨,但又没有枯燥的说教,反而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数据,让我深刻理解到生态平衡的脆弱与重要。我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否也在无意中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这本杂志让我对“生态”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保护的很到位,质地很精美!
评分中国国家地理是中国最好的杂志!没有之一
评分东西不错,物美价廉,感觉挺好的
评分不错,一直比较喜欢中国国家地理。
评分速度很快,书的包装没有了,有点不太满意
评分我是集体采购的,买了很多,这本书很好看,以后还会买!
评分买完了就降价了,真是非常垃圾,绝对差评,还不可以找差价,孙子做法真恶心。靠。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