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STAR-CCM+11.0與流場計算》詳細介紹瞭STAR-CCM+11.0軟件應用於流場分析的各種功能、基本操作方法和行業應用實例。 
  《STAR-CCM+11.0與流場計算》共6章:第1章主要介紹計算流體力學基礎知識;第2章主要介紹STAR-CCM+軟件的安裝、界麵和基本操作;第3章主要介紹采用非定常計算方法進行散熱器的流固耦閤流場、溫度場模擬分析;第4章主要介紹乘用車網格劃分、采用分離式計算方法進行外流場計算和阻力分析;第5章主要介紹采用耦閤式計算方法進行高速列車空氣動力學性能計算、橫風性能計算與分析;第6章主要介紹燃料燃燒的設置方法、基本功能和使用案例。 
  《STAR-CCM+11.0與流場計算》可供教學、科研和設計部門從事傳熱、流體流動等學科的教師、工程技術人員與科研人員參考,或用作軟件自學教程或參考用書。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1章 計算流體力學基礎 
1.1 流體力學的基本概念 
1.2 計算流體力學的基本概念 
1.3 流體運動及換熱的基本控製方程 
1.4 湍流模型 
1.5 近壁麵模型 
1.6 CFD求解計算的方法 
1.7 網格簡介 
1.7.1 結構化網格 
1.7.2 非結構化網 
1.7.3 混閤網格  
第2章 STAR-CCM+軟件介紹 
2.1 軟件概述 
2.2 工作流程 
2.3 術語 
2.4 安裝流程 
2.5 界麵介紹 
2.5.1 菜單欄(Menubar) 
2.5.2 工具欄(Toolbar) 
2.5.3 瀏覽窗口(Explorer Pane) 
2.5.4 屬性窗口(Properties Window) 
2.5.5 幾何窗口(Graphics Window) 
2.5.6 鼠標操作 
2.6 流程簡介 
2.6.1 導入錶麵 
2.6.2 修復錶麵 
2.6.3 定義邊界條件 
2.6.4 設置網格模型及參數 
2.6.5 生成網格 
2.6.6 設置物理模型與參數 
2.6.7 定義求解器參數 
2.6.8 準備後處理 
2.6.9 運行分析 
2.7 STAR-CCM+11.04的新功能 
2.7.1 使用自定義模擬樹 
2.7.2 自動時間步長控製 
2.7.3 隱式與顯式混閤平麵解方法 
2.7.4 VOF模型波浪的阻尼和激勵 
2.7.5 摺射模型 
2.7.6 管理多層固體 
2.7.7 建立液膜模擬 
2.7.8 磁矢勢 
2.7.9 黏彈性模式  
第3章 散熱器的流固耦閤換熱模擬 
3.1 建立計算模型 
3.1.1 新建計算模型 
3.1.2 選擇網格模型 
3.1.3 網格參數設定 
3.2 流固物理模型設定 
3.2.1 流體物理模型設定 
3.2.2 固體物理模型設定 
3.2.3 Region的分割 
3.2.4 邊界條件設定 
3.2.5 Region模型設定 
3.2.6 保存模型 
3.3 流固耦閤換熱計算 
3.3.1 設置計算條件 
3.3.2 非定常計算設置 
3.3.3 體網格的生成 
3.3.4 執行計算 
3.4 計算結果後處理 
3.4.1 截麵設定 
3.4.2 模型半透明顯示 
3.4.3 速度矢量圖顯示 
3.4.4 流體截麵溫度雲圖顯示 
3.4.5 固體溫度雲圖結果顯示 
3.4.6 窗口文本顯示設定 
3.4.7 非定常顯示輸齣的設定 
3.4.8 計算結果麯綫  
第4章 乘用車外流場計算 
4.1 導入車體模型 
4.2 錶麵準備 
4.2.1 包麵尺寸設置 
4.2.2 包麵前的漏洞檢查 
4.2.3 漏洞修補 
4.2.4 包麵操作 
4.3 麵網格 
4.3.1 添加計算域 
4.3.2 Remesh操作 
4.4 體網格 
4.4.1 體網格設置 
4.4.2 設置網格加密區 
4.4.3 體網格的生成和檢查 
4.5 求解 
4.5.1 計算模型 
4.5.2 邊界條件設置 
4.5.3 監測麯綫的設定 
4.6 後處理 
4.6.1 計算結果的統計 
4.6.2 車體錶麵壓力分布的顯示 
4.6.3 汽車中間截麵流場的顯示  
第5章 列車空氣動力學性能計算 
5.1 建立計算模型 
5.2 錶麵準備 
5.2.1 包麵尺寸設置 
5.2.2 漏洞檢查 
5.2.3 包麵 
5.3 麵網格 
5.3.1 計算域的添加 
5.3.2 Remesh操作 
5.3.3 麵網格檢查和修復 
5.4 生成體網格 
5.4.1 體網格設置 
5.4.2 設置網格加密區 
5.4.3 體網格的生成和檢查 
5.5 求解 
5.5.1 計算模型 
5.5.2 邊界條件設置 
5.5.3 監測麯綫的設定 
5.5.4 求解參數設置 
5.6 後處理 
5.6.1 計算結果的統計 
5.6.2 車體錶麵壓力分布的顯示 
5.6.3 車體錶麵區域的流場顯示 
5.6.4 車體流綫的動畫顯示 
5.7 高速列車橫風性能研究 
5.7.1 邊界條件設置 
5.7.2 計算結果分析 
5.7.3 側風條件下的壓力分布和流場顯示  
第6章 丙烷在反應器中燃燒 
6.1 導入體網格 
6.2 建立模型 
6.2.1 建立計算模型 
6.2.2 建立材料屬性 
6.2.3 建立化學反應 
6.2.4 新建參考值和初始條件 
6.3 邊界條件 
6.3.1 創建交互麵 
6.3.2 邊界條件 
6.4 求解器 
6.5 後處理 
6.5.1 定義截麵 
6.5.2 定義雲圖 
6.5.3 自定義函數 
6.5.4 報告 
6.5.5 Plot 
6.6 結果分析      
前言/序言
     STAR-CCM+是一款優秀的CFD模擬軟件。它將現代軟件工程技術、最先進的連續介質力學數值技術(Computational Continuum Mechanics Algorithms)和卓越的設計結閤在一起。STAR-CCM+軟件的目標是發展成為可以解析任何連續介質力學場的全新代碼。STAR-CCM+采用連續介質力學數值技術,主要基於多物理場、基於連續介質的建模方法和物理與網格的分離。 
  sTAR..CCM+軟件的一體化集成環境、高重復性和適用性是其被譽為新一代CFD軟件的最強閃光點。在sTAR.CCM+一體化的工作環境中,可以通過一體化用戶界麵展示從CAD建模、錶麵網格準備、體網格生成、模型設定、計算求解一直到後處理分析的整個模擬過程。操作界麵與模擬思想的良好整閤使得STAR.CCM+使用起來非常方便和高效,很好地實現瞭用戶、計算機係統和模擬三者之間的交互操作。 
  為瞭將物理情況準確地體現在模擬中並得到良好的計算結果,STAR.CCM+緻力於以下三個關鍵因素:穩健並準確的數值算法;覆蓋麵寬廣的物理模型;易處理的網格體係。 
  本書詳細介紹瞭STAR..CCM+11.0軟件應用於流場分析的各種功能、基本操作方法和行業應用實例。全書共6章:第l章主要介紹計算流體力學基礎知識;第2章主要介紹STAR.CCM+軟件的安裝、界麵和基本操作;第3章主要介紹采用非定常計算方法進行散熱器的流固耦閤流場、溫度場模擬分析;第4章主要介紹乘用車網格劃分、采用分離式計算方法進行外流場計算和阻力分析;第5章主要介紹采用耦閤式計算方法進行高速列車空氣動力學性能計算、橫風性能計算與分析;第6章主要介紹燃料燃燒的設置方法、基本功能和使用案例。 
  本書由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技術研究中心仿真技術部組織編寫,李明、劉楠任主編,左妍妍、邵蓉任副主編。此外,參與編寫的還有李明高、高峰、孔繁冰、於淼、劉斌、劉恩榮、唐晨等。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不妥、疏漏之處,歡迎廣大讀者對本書提齣批評和建議,以便做進一步修改和補充。    
				
 
				
				
					洞悉復雜流體世界的奧秘:從理論到實踐的深度探索  本書旨在引領讀者深入理解並掌握先進的計算流體動力學(CFD)技術,特彆聚焦於如何利用強大的工程仿真軟件解決現實世界中復雜多變的流體流動問題。我們並非專注於某個特定版本的軟件,而是緻力於揭示支撐這些工具的核心科學原理、算法精髓以及通用的工程應用方法。本書的宗旨是培養讀者獨立思考、分析問題、並最終運用CFD工具進行有效仿真的能力,使其能夠自信地應對從基礎的層流流動到高度湍流、多相流、傳熱傳質以及化學反應等一係列具有挑戰性的工程挑戰。  第一篇:流體動力學基礎與數值方法  在本書的第一篇中,我們將首先迴顧並深化對流體力學基本理論的理解。這不僅包括牛頓流體和非牛頓流體的基本概念,流場的連續性方程、動量方程(Navier-Stokes方程)以及能量方程等基礎守恒定律的推導與物理意義的剖析。我們將著重講解這些方程在不同尺度和不同流動 regime 下的簡化與應用,例如伯努利方程的推導及其局限性,以及粘性流動的特性,如邊界層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隨後,我們將視角轉嚮如何將這些偏微分方程轉化為計算機可求解的離散形式。本書將詳細介紹有限體積法(Finite Volume Method, FVM)的核心思想,包括其在處理守恒性方麵的優勢,以及其在CFD中的廣泛應用。我們將深入探討網格生成的重要性,包括結構化網格、非結構化網格以及自適應網格的生成策略,並分析不同網格類型對計算精度和效率的影響。  在離散化方麵,我們將詳細闡述通量重構、離散化格式(如迎風格式、中心差分格式、QUICK格式等)的原理、優缺點以及在不同流動條件下的適用性。我們還將重點介紹數值求解綫性方程組的方法,包括迭代法(如Jacobi, Gauss-Seidel, SOR)和直接法,以及這些方法在CFD求解器中的實際應用。對於非綫性問題的求解,我們將深入講解耦閤求解(coupled solvers)與分離求解(segregated solvers)的策略,以及它們各自的優劣勢。  第二篇:復雜流動現象的建模與仿真  第二篇將是本書的核心,我們將聚焦於如何運用CFD技術對各種復雜流動現象進行建模和仿真。     湍流建模: 湍流是流體力學中最普遍也最具挑戰性的現象之一。本書將係統介紹不同尺度的湍流模型,包括雷諾平均納維-斯托剋斯(RANS)方程的推導及其基本思路,並詳細介紹各類RANS模型,如Spalart-Allmaras、k-ε、k-ω及其改進型(如Realizable k-ε、SST k-ω)。我們將分析這些模型在預測不同流動情況下的適用性與局限性,並講解如何根據工程需求選擇閤適的湍流模型。此外,我們將簡要介紹大渦模擬(Large Eddy Simulation, LES)和直接數值模擬(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 DNS)的原理與應用前景,使讀者對未來湍流模擬的發展方嚮有所認識。    多相流模擬: 現實世界中,許多流動現象都涉及到多種相態的相互作用,如氣液、氣固、液液等。本書將介紹適用於多相流仿真的主要方法,包括歐拉-歐拉法(Euler-Euler)和歐拉-拉格朗日法(Euler-Lagrange)。我們將詳細講解兩相流方程組的建立與耦閤求解方法,以及在這些方法中需要考慮的相間作用力(如曳力、升力、虛擬質量力等)。我們將通過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利用這些技術模擬氣泡上升、液滴破碎、顆粒輸運等工程問題。    傳熱傳質模擬: 熱量和質量的傳遞與流動密切相關,是許多工程問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書將深入探討如何在Navier-Stokes方程的基礎上加入能量方程和組分輸運方程,以實現傳熱傳質的耦閤仿真。我們將分析不同傳熱機製(如導熱、對流、輻射)的數學模型,並講解如何處理相變問題。通過具體的算例,我們將展示如何模擬換熱器、燃燒室、化工反應器等設備中的傳熱傳質過程。    壓縮性流動與可壓縮流: 隨著流速的增加,流體的密度變化變得顯著,此時需要采用可壓縮流動的模型。本書將區分定常與非定常可壓縮流動,介紹馬赫數(Mach number)對流動特性的影響,以及激波(shock waves)、膨脹波(expansion waves)等概念。我們將講解如何在CFD中處理高度壓縮性流動,並分析其在航空航天、高速管道輸運等領域的應用。    鏇轉機械流動: 渦輪、泵、壓縮機等鏇轉機械是現代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將介紹處理鏇轉機械流動時特有的挑戰,如相對運動的網格處理、葉輪-靜子耦閤等。我們將講解動葉/靜子(rotor-stator)接口的處理方法,以及如何通過仿真優化葉輪設計、提高效率、降低噪聲。  第三篇:工程應用與仿真流程  在掌握瞭流體動力學理論和復雜流動建模方法後,第三篇將引導讀者將這些知識轉化為實際的工程應用。     仿真流程與數據處理: 本篇將係統梳理一個完整的CFD仿真項目流程,包括問題定義、幾何建模、網格劃分、物理模型選擇、求解器設置、計算運行、結果後處理與分析。我們將重點強調網格無關性(grid independence)的驗證、湍流模型選擇的依據、以及求解器收斂性判據的理解。    結果後處理與可視化: 有效地展示和分析仿真結果是CFD應用的關鍵環節。我們將介紹各種後處理技術,包括流場可視化(如速度矢量圖、流綫圖、等值麵圖、截麵圖)、數據提取(如壓降、流量、力、力矩、傳熱係數)以及數據統計分析。我們將強調如何根據工程需求,選擇閤適的可視化方法,以清晰地傳達仿真結果的意義。    案例研究與工程實踐: 本篇將通過一係列具有代錶性的工程案例,展示CFD在不同領域的實際應用。這些案例將涵蓋但不限於:        航空航天: 飛機外形氣動性能分析、發動機燃燒室流動與傳熱模擬。        汽車工程: 汽車外部氣動設計優化、發動機內部流動與燃燒模擬。        能源領域: 火力發電廠鍋爐燃燒與傳熱、風力發電機葉片氣動設計。        化工與製藥: 反應器內混閤與傳質模擬、乾燥器內的氣固兩相流動。        環境工程: 建築通風與汙染擴散模擬、河流湖泊水流模擬。        生物醫學: 血液流動模擬、呼吸道氣流模擬。     在每個案例中,我們將詳細分析問題的工程背景、CFD模型的建立過程、關鍵參數的設置、以及仿真結果的解釋和工程意義。  結語  本書力求為讀者提供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指導,使其能夠自信地踏入CFD仿真領域,並將其作為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重要工具。通過對本書的學習,讀者將不僅僅掌握一項技術,更重要的是培養一種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式,能夠洞察流體世界的運行規律,並將其轉化為創新的工程解決方案。本書的學習將是一個持續進步的過程,鼓勵讀者在掌握本書內容的基礎上,不斷探索新的模型、新的技術,並將其應用於更廣泛的工程挑戰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