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SYS Workbench 17.0数值模拟与实例精解 CAE分析大系

ANSYS Workbench 17.0数值模拟与实例精解 CAE分析大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付稣昇 著
图书标签:
  • ANSYS Workbench
  • 数值模拟
  • CAE分析
  • 有限元
  • 结构力学
  • 流体动力学
  • 热传导
  • 电磁场
  • 工程分析
  • 仿真实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66358
版次:1
商品编码:12236711
品牌:数艺社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本覆盖多学科领域分析流程的教程
一本着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教程
23章涵盖主要模块的原理与应用
46个典型案例Step by Step精解
600分钟(6GB)案例操作有声教学视频
提供:附赠40GB案例配套求解结果文件
支持:图书+微信订阅号(iCAX)+SimWe论坛=可沟通交流的生态系统教程

内容简介

本书以ANSYS Workbench 17.0软件平台为基础进行编写,涵盖的分析范围领域较宽泛,主要内容包括DM几何建模与模型清理,网格划分,工程数据定义,Mechanical常用(前、后处理)设置,线性静力学,动力学(模态、谐响应、随机振动、谱分析、瞬态动力学、显示动力学和刚体动力学等),非线性问题(接触非线性、状态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屈曲分析(非线性与线性),热分析(稳态、瞬态、相变和热结构耦合),子模型,ACP复合材料,nCode疲劳,Fatigue Tool疲劳工具,多物理耦合场,以及DX优化设计等。
全书以基本理论简述、仿真流程说明、复杂实例详解为主线进行讲解,提供详尽的Step By Step操作流程,难能可贵的是对当前同类书籍中未能提及的重点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和举例说明,并提供复杂问题和操作的视频讲解。读者仔细阅读本书并勤加练习,一定会在ANSYS Workbench软件使用和相关工程项目计算方面有所收获。
本书附赠45个案例的660分钟的多媒体教学视频及案例分析文件,读者可扫描二维码自行获取并使用。
本书面向于ANSYS Workbench初级和中级用户,可以作为机械、材料、汽车和航空航天等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的参考用书,以及教师教学的参考用书,同时适合于从事产品设计、分析与优化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CAE仿真分析的爱好者自学。

作者简介

付稣昇:硕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程师,曾完成多项大型机械结构产品的强度、疲劳、动力学和非线性等相关计算及优化工作,目前工作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某上市集团公司技术研发中心。

目录

第1章 ANSYS Workbench基础介绍 12
1.1 ANSYS Workbench概述 12
1.2 ANSYS Workbench平台与模块 12
1.2.1 ANSYS Workbench启动方式 12
1.2.2 Workbench平台界面 13
1.2.3 主菜单栏 14
1.2.4 基本工具栏 15
1.2.5 工具箱 15
1.2.6 项目流程图 16
1.3 ANSYS Workbench文件管理 16
1.4 ANSYS Workbench单位系统 17
1.5 本章小结 18
第2章 几何建模与模型清理 19
2.1 DesignModeler概述 19
2.1.1 DesignModeler介绍 19
2.1.2 DesignModeler启动和CAD文件交互 19
2.1.3 DesignModeler交互界面 20
2.1.4 DesignModeler主菜单栏 20
2.1.5 DesignModeler工具栏 21
2.1.6 鼠标操作 22
2.1.7 选择过滤器 22
2.1.8 框选 22
2.1.9 选择面板 23
2.1.10 图形控制 23
2.1.11 弹出快捷菜单 23
2.2 草图绘制 24
2.2.1 单位制 25
2.2.2 创建新平面和平面变换 25
2.2.3 创建新草绘 26
2.2.4 草绘工具 26
2.2.5 草图投影与援引 28
2.3 3D建模创建与工具 28
2.3.1 体和零件 28
2.3.2 3D特征操作(【Create】菜单) 29
2.3.3 高级工具(【Tools】菜单) 30
2.4 参数化建模 31
2.4.1 DM参数化建模 31
2.4.2 一般CAD软件参数化导入DM的方法 32
2.5 概念建模 33
2.5.1 创建线体 33
2.5.2 建立面 35
2.6 几何建模实例 36
2.6.1 构件搬运台车建模实例 36
2.6.2 飞机机翼1D和2D混合建模实例 40
2.7 几何清理实例 45
涡轮机外壳结构几何清理简化实例 45
2.8 本章小结 48
第3章 工程数据定义与网格划分 49
3.1 工程数据定义基础 49
3.1.1 Engineering Data界面 49
3.1.2 定义材料参数 50
3.1.3 添加新材料进入材料库 51
3.1.4 赋予材料属性 52
3.2 网格划分技术 52
3.2.1 全局网格控制 52
3.2.2 局部网格划分控制 55
3.2.3 虚拟拓扑 59
3.2.4 预览和生成网格 60
3.3 网格划分实例 61
3.3.1 裁纸凹模三维结构网格划分 61
3.3.2 Semi-Elliptocal Crack裂纹网格划分 63
3.3.3 旋风分离器网格划分 65
3.3.4 三通管膨胀层网格划分实例 67
3.3.5 简易形状结构快速网格划分实例 68
3.4 本章小结 70
第4章 Workbench-Mechanical 通用设置 71
4.1 Workbench-Mechanical概述 71
4.2 Mechanical分析基本步骤 71
4.3 Mechanical交互界面 72
4.3.1 菜单栏 72
4.3.2 工具栏 72
4.3.3 导航树 73
4.3.4 明细栏 73
4.3.5 图形窗口 73
4.3.6 程序应用向导 74
4.4 导航树基本分支与操作流程说明 74
4.4.1 预处理 74
4.4.2 求解模型 75
4.4.3 后处理 75
4.5 常用基本预处理操作 76
4.5.1 坐标系Coordinate Systems 76
4.5.2 命名选择Named Selections 76
4.5.3 目标生成器Object Generator 77
4.5.4 注释设置Annotation Preferences 77
4.5.5 自定义节点编号Mesh Numbering 78
4.5.6 远程点Remote Point 78
4.6 本章小结 79
第5章 线性静力学结构分析 80
5.1 线性静力学分析基础 80
5.1.1 2D平面问题 80
5.1.2 1D杆与梁的问题 81
5.1.3 板壳和3D结构分析 82
5.2 线性静力学分析流程 82
5.3 线性静力学分析载荷与支撑 83
5.3.1 惯性载荷 83
5.3.2 载荷与约束 84
5.4 结果后处理 86
5.4.1 变形 87
5.4.2 应力和应变 87
5.4.3 线性化应力 88
5.4.4 应力工具 89
5.4.5 接触工具 90
5.4.6 疲劳工具 90
5.4.7 梁工具 90
5.4.8 探测 91
5.4.9 用户自定义结果 91
5.4.10 图形显示 91
5.4.11 求解组合 92
5.4.12 收敛 92
5.4.13 应力奇异 92
5.5 静力学结构分析实例 93
5.5.1 一榀钢梁结构静力学分析 93
5.5.2 电动缸销轴结构静力学分析 95
5.6 本章小结 99
第6章 动力学分析概述 100
6.1 动力学分析的目的 100
6.1.1 动力学分析涉及的物理现象 100
6.1.2 动力学分析类型 100
6.1.3 动力学有限元建模原则 101
6.2 通用运动控制方程 101
6.3 阻尼 102
6.3.1 单元阻尼 102
6.3.2 Alpha阻尼和Beta阻尼 102
6.3.3 常数阻尼 103
6.3.4 数值阻尼 104
6.4 本章小结 104
第7章 模态分析 105
7.1 模态分析基础 105
7.1.1 模态分析的目的 105
7.1.2 术语和概念 105
7.1.3 振型归一化 106
7.1.4 模态分析接触设置 106
7.1.5 预应力设置 106
7.1.6 分析设置 106
7.1.7 参与因子与有效质量 107
7.2 模态分析基本流程 108
7.3 模态分析实例 108
简易机翼结构预应力模态分析 108
7.4 本章小结 112
第8章 谐响应分析 113
8.1 谐响应分析基础 113
8.1.1 谐响应分析的目的 113
8.1.2 谐响应分析的输入与输出 113
8.1.3 谐响应分析运动方程 113
8.1.4 谐响应分析求解方法 114
8.2 谐响应分析基本流程 114
8.3 谐响应分析实例 116
连杆结构谐响应分析 116
8.4 本章小结 121
第9章 响应谱分析 122
9.1 响应谱分析意义 122
9.2 响应谱分析基础 122
9.2.1 响应谱的定义与产生 122
9.2.2 响应谱分析类型 123
9.2.3 单点响应谱分析 123
9.2.4 多点响应谱分析 124
9.3 响应谱分析基本流程 124
9.4 响应谱分析实例 126
石油井架地震单点响应谱分析 126
9.5 本章小结 128
第10章 随机振动分析 129
10.1 随机振动分析的目的 129
10.2 功率谱密度 129
10.3 随机振动理论简介 130
10.3.1 随机振动计算的假设与限制 130
10.3.2 随机振动分布规律 130
10.3.3 随机振动理论 130
10.4 随机振动分析基本流程 131
10.5 随机振动分析实例 132
车用杯架随机振动分析 132
10.6 本章小结 134
第11章 瞬态动力学分析 135
11.1 瞬态动力学分析基础 135
11.1.1 瞬态动力学分析特点 135
11.1.2 瞬态动力学分析术语 135
11.2 瞬态动力学分析求解技术(完全法) 136
11.2.1 瞬态分析中的非线性 136
11.2.2 平衡迭代与收敛 137
11.2.3 载荷步、子步与平衡迭代 137
11.2.4 自动时间步 138
11.2.5 完全瞬态动力学的分析设置 138
11.2.6 Initial Conditions初始条件设置 139
11.2.7 载荷与约束 140
11.3 瞬态动力学分析求解技术(模态叠加法) 140
11.4 瞬态动力学分析基本流程 140
11.5 瞬态动力学分析实例 141
铜管折弯瞬态动力学分析 141
11.6 本章小结 143
第12章 刚体动力学分析 144
12.1 刚体动力学分析简介 144
12.2 刚体动力学装配连接 144
12.2.1 运动副(Joints) 144
12.2.2 弹簧(Springs) 145
12.2.3 接触对关系 145
12.2.4 约束方程 145
12.3 刚体动力学分析流程 146
12.4 Motion Load载荷导入静力学分析流程 147
12.5 刚体动力学分析实例 147
某剪切送物机构刚体动力学分析 147
12.6 本章小结 151
第13章 显式动力学分析 152
13.1 显式动力学分析简介 152
13.2 显式动力学分析流程 153
13.3 显式动力学分析实例 154
13.3.1 易拉罐显式动力学分析 154
13.3.2 冲锤撞击钢筋混凝土结构显式动力学分析 156
13.3.3 电路板跌落显式动力学分析 158
13.4 本章小结 161
第14章 结构非线性分析 162
14.1 非线性分析背景 162
14.1.1 结构非线性的定义 162
14.1.2 非线性行为类型 162
14.1.3 构建非线性模型 163
14.2 非线性求解与收敛 164
14.2.1 牛顿-辛普森方程 164
14.2.2 收敛与收敛判据 164
14.2.3 载荷步、时间步与平衡迭代 164
14.2.4 求解控制 165
14.2.5 重启动控制 165
14.2.6 非线性控制 166
14.3 接触与接触设置 166
14.3.1 接触的基本概念 166
14.3.2 接触协调 167
14.3.3 探测方法 168
14.3.4 修剪接触 168
14.3.5 穿透和滑移容差 168
14.3.6 法向接触刚度 169
14.3.7 Pinball区域 170
14.3.8 对称/非对称行为 170
14.3.9 接触中的体类型 171
14.3.10 界面处理与接触几何修正 171
14.3.11 接触工具 173
14.4 率无关塑性基础 173
14.4.1 金属塑性背景 173
14.4.2 屈服准则 174
14.4.3 塑性流动法则 175
14.4.4 强化准则 176
14.4.5 双线性随动(等向)强化 176
14.4.6 多线性随动(等向)强化 177
14.4.7 Chaboche随动强化 177
14.4.8 Chaboche材料拟合与输入 178
14.4.9 循环加载 179
14.5 超弹体基础 180
14.5.1 超弹体概述 180
14.5.2 超弹体常用模型 181
14.5.3 超弹体曲线拟合方法 183
14.6 非线性分析实例 184
14.6.1 钢板弹簧非线性分析 184
14.6.2 弹片按钮非线性分析 187
14.6.3 密封圈挤压非线性分析 191
14.7 本章小结 194
第15章 屈曲分析 195
15.1 屈曲分析的目的 195
15.2 特征值屈曲分析 195
15.2.1 特征值屈曲分析基础 195
15.2.2 特征值屈曲分析流程 196
15.3 非线性屈曲分析 198
15.3.1 非线性屈曲分析求解方法 198
15.3.2 非线性屈曲引入缺陷的一种方法 199
15.3.3 非线性屈曲分析求解过程 199
15.4 线性屈曲分析实例 199
电动缸活塞杆线性屈曲分析 199
15.5 非线性屈曲分析实例 202
外壳结构非线性屈曲分析 202
15.6 本章小结 204
第16章 子模型分析 205
16.1 子模型方法简介 205
16.1.1 子模型方法定义 205
16.1.2 子模型分析方法意义 205
16.1.3 子模型计算前提 206
16.1.4 子模型分析的注意事项 206
16.2 子模型分析流程 206
16.3 子模型法分析实例 206
夹紧机构钳型零件子模型分析实例 206
16.4 本章小结 210
第17章 热分析 211
17.1 热分析基础 211
17.1.1 热分析的目的 211
17.1.2 热传递的3种基本类型 211
17.1.3 热力学第一定律 212
17.1.4 热分析的控制方程 212
17.1.5 热载荷与边界条件 213
17.2 稳态热分析 214
17.3 瞬态热分析与非线性热分析 214
17.3.1 瞬态热分析定义与考虑因素 214
17.3.2 瞬态热分析控制方程 214
17.3.3 时间步长预测与时间积分 215
17.3.4 非线性热分析 216
17.3.5 初始条件 217
17.4 相变分析 217
17.4.1 潜在热量与焓 217
17.4.2 相变分析基本思路 217
17.5 热-结构耦合分析 218
17.5.1 热-结构耦合分析简介 218
17.5.2 热-结构顺序耦合分析设置 219
17.6 热分析基本过程 220
17.7 稳态热分析实例 220
简易城墙稳态热分析 220
17.8 瞬态热分析实例 222
奶瓶降温瞬态热分析 222
17.9 相变热分析实例 225
铸钢轴相变热分析 225
17.10 热辐射分析实例 226
双环结构热辐射分析 226
17.11 本章小结 228
第18章 ACP复合材料分析 229
18.1 复合材料与ACP 229
18.2 失效准则 229
18.3 ACP分析基本流程 231
18.3.1 ACP(Pre)前处理 231
18.3.2 ACP(Pre)交互界面 232
18.3.3 Material Data设置 232
18.3.4 Element Sets与Edge Sets设置 233
18.3.5 Geometry设置 233
18.3.6 Rosettes设置 233
18.3.7 Oriented Element Sets设置 234
18.3.8 ModelingGroup设置 234
18.3.9 Solid Models设置 235
18.3.10 ACP(Post)后处理 235
18.4 复合材料ACP分析实例 235
18.4.1 风机导流罩铺层设计 235
18.4.2 实体复合材料板组合装配拉伸分析 239
18.5 本章小结 245
第19章 疲劳工具Fatigue Tool 246
19.1 疲劳分析概述 246
19.1.1 疲劳破坏机理 247
19.1.2 疲劳问题的分类 247
19.2 应力疲劳分析 248
19.2.1 应力定义 248
19.2.2 S-N曲线(应力寿命曲线) 248
19.2.3 平均应力的影响 249
19.2.4 疲劳强度因子(Fatigue Strength Factor) 250
19.2.5 雨流计数 250
19.2.6 Miner损伤累积 251
19.2.7 恒定振幅、比例载荷应力疲劳分析与流程 251
19.2.8 不定振幅载荷应力疲劳分析 254
19.2.9 非比例载荷疲劳分析与流程 255
19.3 应变疲劳流程 255
19.3.1 应变疲劳材料定义 255
19.3.2 平均应力修正 256
19.4 Fatigue Tool疲劳工具分析实例 257
19.4.1 双圆形缺口板状结构应变疲劳分析 257
19.4.2 把手结构非比例载荷应力疲劳分析 259
19.5 本章小结 262
第20章 ANSYS nCode DesignLife疲劳基础 263
20.1 ANSYS nCode DesignLife与Workbench平台 263
20.2 ANSYS nCode DesignLife标准5框图 263
20.2.1 FE_Input设置 264
20.2.2 Material Mapping设置 265
20.2.3 Load Mapping设置 266
20.2.4 Analysis Engine设置 267
20.2.5 Fatigue_Results_Display设置 268
20.3 预定义nCode疲劳分析流程 269
20.4 nCode应力疲劳分析实例 269
20.4.1 连杆结构应力疲劳分析 269
20.4.2 某减震钢片随机振动疲劳分析 274
20.4.3 托架结构焊缝疲劳分析 276
20.5 本章小结 279
第21章 多物理耦合场分析 280
21.1 Workbench多物理耦合场分析简介 280
21.2 多物理耦合分析实例 281
21.2.1 城墙稳态热结构耦合分析 281
21.2.2 镜筒热形变瞬态顺序耦合分析 282
21.2.3 基于ACT的压电梁静力学分析 285
21.2.4 三通管热流固耦合分析 287
21.2.5 基于ACT的泊车位移传感器测距分析 296
21.3 本章小结 299
第22章 优化工具Design Exploration 300
22.1 Design Exploration优化工具概述 300
22.2 Design Exploration分析流程 300
22.2.1 参数定义与参数设置Parameter Set 301
22.2.2 实验设计法DOE(Design of Experiments) 303
22.2.3 参数关联性(Parameter Correlation) 304
22.2.4 响应面(Response Surface) 305
22.2.5 Optimization(优化) 306
22.2.6 Six Sigma分析 308
22.3 Design Exploration优化分析实例 309
22.3.1 吊钩结构响应面优化分析 309
22.3.2 承载钢片6_sigma可靠性分析 313
22.4 本章小结 317
第23章 拓扑优化 318
23.1 ANSYS拓扑优化简述 318
23.2 Shape Optimization(Beta)优化实例 318
基于Shape Optimization自行车车架拓扑优化 318
23.3 Ansys Topology Optimization(ACT)拓扑优化实例 320
23.3.1 基于ANSYS Shape Optimization(ACT)自行车车架拓扑优化 320
23.3.2 基于ANSYS Shape Optimization(ACT)机械臂拓扑优化 321
23.4 本章小结 323
参考文献 324
《工程模拟与实践:精通现代CAE工作流》 在当今高度竞争的技术环境中,工程师和设计师必须不断寻求更高效、更精确的方法来验证和优化他们的产品设计。传统的物理原型制造和测试虽然仍然重要,但其高昂的成本和漫长的时间周期已难以满足快速迭代的市场需求。计算辅助工程(CAE)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工程设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它使得工程师能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复杂的设计分析,预测产品在真实世界的性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从而显著缩短研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并提升产品质量。 《工程模拟与实践:精通现代CAE工作流》一书,正是为了满足这一日益增长的需求而精心编撰。本书并非一本特定软件的教程,而是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系统且深入的CAE思维框架和实践能力。它将带领读者穿越工程模拟的各个关键环节,从问题定义、模型建立,到求解设置、结果后处理,再到优化设计与可靠性分析,力求让读者掌握现代CAE工作流的核心理念和精髓。 第一部分:工程仿真基础与流程解析 本部分将为读者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入剖析工程仿真工作的本质及其标准流程。我们将从仿真项目启动的准备工作出发,强调明确仿真目标、定义分析问题域、识别关键设计参数以及评估仿真可行性的重要性。随后,将详细阐述CAE分析的通用流程,包括: 问题定义与需求分析: 如何将实际工程问题转化为可进行数值仿真的数学模型,明确仿真要解决的关键技术挑战和预期成果。 几何建模与简化: 讲解从CAD模型导入、检查、修复,到必要几何清理、特征删除(如倒角、圆角、小孔)等策略,以提高网格生成效率和计算精度。 材料属性的定义与选择: 探讨不同材料模型(如线性弹性、非线性、弹塑性、损伤等)的选择原则,以及如何准确获取和输入材料参数。 网格划分的艺术与科学: 深入讲解网格质量对仿真结果精度的影响,介绍各种网格类型(如四面体、六面体、混合网格)的适用场景,以及网格划分策略(如局部网格加密、自适应网格调整)的关键技术。 载荷与边界条件的施加: 详细解析不同类型载荷(如力、压力、温度、位移、加速度)和边界条件(如固定约束、对称约束、接触约束、温度边界)的物理意义及其在仿真模型中的准确映射。 求解器的选择与设置: 介绍不同求解器(如隐式、显式、瞬态、稳态)的工作原理及其适用范围,以及关键求解参数的设置方法,如收敛准则、步长控制等。 结果的后处理与可视化: 强调如何有效地提取、分析和可视化仿真结果,包括应力、应变、位移、温度、流速、压力等关键输出,以及如何通过云图、探针、报告等工具进行深度解读。 仿真结果的验证与评估: 讲解如何通过与实验数据、解析解或工程经验进行对比,来评估仿真结果的可靠性,并判断是否满足工程要求。 第二部分:关键工程领域仿真实例解析 本部分将聚焦于几个核心的工程领域,通过详实的案例分析,向读者展示CAE技术在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应用。每个案例都将遵循上述通用流程,并突出该领域特有的建模技巧、载荷定义以及结果判据。 结构力学分析: 静态应力应变分析: 以某机械零件在特定载荷下的应力分布和变形分析为例,讲解如何进行模态分析,确定结构的固有频率和振型,避免共振;如何进行屈曲分析,评估结构在临界载荷下的稳定性;如何进行疲劳寿命预测,评估结构在循环载荷下的耐久性。 动态响应分析: 探讨冲击、振动等瞬态动力学问题,例如车辆碰撞仿真或电子设备抗冲击设计,重点介绍显式动力学求解器的使用,以及冲击波传播、能量吸收等现象的分析。 非线性分析: 针对材料非线性(如塑性变形)、几何非线性(如大变形)或接触非线性等复杂场景,例如金属成形、橡胶件变形分析,讲解如何正确选择和设置非线性分析选项。 热学分析: 稳态/瞬态热传导: 以电子元器件散热设计或发动机缸体温度场分析为例,讲解导热、对流、辐射等传热模式的建模与仿真,重点关注温度分布、热流密度以及热应力分析。 流热耦合分析: 探索流体流动引起的传热现象,例如管道内液体流动冷却或空气流经散热片的散热过程,重点分析流场与温度场的相互影响,优化散热效率。 流体动力学(CFD)分析: 内部流与外部流: 以管道内流体流动、泵或风扇叶片附近的流场分析(内部流),以及汽车、飞机外形的气动性能分析(外部流)为例,讲解如何设置入口/出口边界、速度/压力边界,并分析速度分布、压力分布、涡流结构和阻力/升力等。 多相流与燃烧: 介绍对多相流(如液滴雾化、颗粒输运)和燃烧过程的仿真技术,例如发动机燃烧室内的燃料喷雾与燃烧模拟。 湍流模型选择: 详细讲解不同湍流模型(如Spalart-Allmaras、k-ε、k-ω)的适用性和选择依据,以获得更准确的湍流流动模拟结果。 电磁场分析: 静磁场与交流磁场: 以电机设计、传感器分析为例,讲解如何进行静磁场和交流磁场的仿真,分析磁感应强度、磁通量密度、涡流损耗等。 电场与电容分析: 针对电子元器件、绝缘材料的电场分布和电容特性进行仿真分析。 第三部分:高级仿真技术与优化设计 本部分将超越基础的单次仿真,深入探讨如何利用CAE技术实现更高效、更智能的设计与优化。 参数化建模与自动仿真: 讲解如何将CAD模型与仿真模型进行关联,通过修改参数自动更新模型并重新运行仿真,实现设计变量的快速探索。 优化设计: 单目标优化: 学习如何设定优化目标(如最小化重量、最大化刚度、最小化应力),并结合优化算法(如遗传算法、响应面法)自动寻找最优设计参数。 多目标优化: 探讨在存在相互冲突的优化目标时,如何通过Pareto前沿等概念找到一组最优解集。 可靠性分析(Probabilistic Analysis): 介绍如何考虑设计参数和载荷的不确定性,评估产品在各种工况下的可靠性,计算失效率等概率指标。 多物理场耦合仿真: 深入讲解不同物理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热-结构耦合(热应力)、流-固耦合(流致振动)、电-热耦合等,以及如何进行协同仿真。 模型降阶与代理模型: 探讨在面临计算成本高昂的复杂仿真时,如何通过降阶模型或构建代理模型来加速仿真过程,尤其是在优化和参数化分析中。 后处理技术进阶: 学习更高级的结果分析方法,如应力奇异性处理、疲劳寿命累积损伤评估、裂纹扩展预测的初步探讨等。 仿真数据管理与协同工作: 讨论如何有效地管理仿真项目数据,以及在团队协作中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知识共享。 本书特色: 理念先行,软件无关: 本书聚焦于CAE的核心思想、方法论和通用流程,不局限于任何单一的软件工具。读者在掌握本书内容后,能够触类旁通,快速适应并精通任何主流的CAE软件。 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 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知识,并通过大量精选的、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进行实践演示,帮助读者理解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落地。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从基础概念出发,逐步深入到高级技术和复杂应用,适合初学者入门,也为有经验的工程师提供进阶指导。 强调工程思维: 不仅仅是教会操作,更注重培养读者独立分析问题、建立合理仿真模型、正确解读和评估仿真结果的工程思维能力。 《工程模拟与实践:精通现代CAE工作流》将成为您在工程仿真领域不可或缺的指南。无论您是学生、研究人员,还是在产品设计、研发、测试等岗位工作的工程师,通过学习本书,您将能够更自信、更高效地运用CAE技术,解决实际工程难题,推动技术创新,塑造更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已经渗透到各个工程领域,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ANSYS Workbench 17.0数值模拟与实例精解 CAE分析大系》这本书,我选择它是因为它包含了“17.0”这个具体的版本号,这表明它紧随软件的发展,内容也应该是比较新的。我对这本书的“实例精解”部分特别感兴趣,因为理论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解决工程问题。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贴近实际工程应用的案例,例如,针对某个具体的机械零件进行应力分析,或者针对某个复杂的结构进行振动分析。在这些实例中,我希望能够看到详细的建模步骤、网格划分策略、载荷施加方法、以及结果的解读和评估。更进一步,我希望书中能够探讨不同工况下的仿真对比,以及如何根据仿真结果来优化设计。这本书的“CAE分析大系”的名称,也让我相信它能够提供一个比较全面的CAE技术概览,这有助于我拓宽视野,了解不同领域的仿真应用。

评分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接触过不少仿真软件,也看过不少相关的技术书籍,但真正能够触及到“本质”的,却是屈指可数。《ANSYS Workbench 17.0数值模拟与实例精解 CAE分析大系》这本书,当我第一眼看到它时,就产生了一种“值得深入研究”的预感。我更关注的是它在“流体动力学”方面的处理。在流体仿真领域,网格划分的质量、湍流模型的选择、以及物理边界条件的设置,都直接影响到仿真结果的准确性。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这些关键技术点的深入剖析,例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湍流模型来模拟不同的流动状态(层流、紊流、混合流),以及如何准确地设置进出口边界条件、壁面边界条件等。另外,对于多相流、传热耦合等复杂的流体问题,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有相关的案例和解决方案。这本书的“CAE分析大系”的定位,让我相信它能够提供一个比较宏观的视角,从而帮助我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仿真联系。我期待通过这本书,能够提升我对流体仿真技术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终于下定决心,趁着手头项目告一段落,好好钻研一下ANSYS Workbench。市面上关于Workbench的书籍琳琅满目,选择起来也是颇费一番心思。我这本《ANSYS Workbench 17.0数值模拟与实例精解 CAE分析大系》在书架上静静地躺着,封面上“CAE分析大系”几个字,就透着一股扎实和全面。拿到书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厚重,这预示着内容一定相当充实。我主要关注的是它的结构安排,希望它能够逻辑清晰地引导我从基础概念到高级应用。目前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研读,但初步翻阅了一下目录,发现它涵盖了结构力学、流体动力学、热力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并且似乎从几何建模、材料属性定义、载荷施加、网格划分到后处理分析,流程都梳理得很细致。特别是它提到的“实例精解”,让我对实际操作充满期待,希望能通过这些具体案例,快速掌握Workbench的各项功能,并理解其背后的工程意义。这本书的纸质和排版也相当不错,阅读起来不会感到疲劳,这对于长时间的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我希望它能成为我提升ANSYS Workbench技能的得力助手,帮助我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评分

我是一名初入CAE领域的研究生,对ANSYS Workbench的学习充满了热情,但也感到一丝迷茫。在选择教材时,我特别看重内容的系统性和易理解性。《ANSYS Workbench 17.0数值模拟与实例精解 CAE分析大系》这本书,从书名上看就显得非常专业和权威,尤其是“实例精解”这几个字,让我看到了掌握具体操作技巧的希望。我希望能从基础开始,对Workbench的界面布局、基本操作流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例如,如何进行几何导入、清理,如何选择合适的单元类型和网格尺寸,以及如何定义边界条件和载荷。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书中详细的实例,能够逐步理解各种物理现象的仿真原理,例如,在进行热应力分析时,如何正确设置温度载荷和材料的热膨胀系数,以及如何分析不同温度分布下的应力变化。这本书的“CAE分析大系”的标题,也暗示了它可能涵盖了从基础到进阶的各种分析类型,这对于我构建全面的CAE知识体系非常有帮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一步一步地带领我走进ANSYS Workbench的世界。

评分

作为一个在工业界摸爬滚打多年的结构工程师,我深知掌握一款强大的仿真软件对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价值。而ANSYS Workbench,无疑是其中翘楚。我这次入手的这本《ANSYS Workbench 17.0数值模拟与实例精解 CAE分析大系》,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本“武功秘籍”,里面隐藏着破解各种工程难题的“招式”。我重点关注的是它在“结构力学”部分的处理。我知道,在实际工程中,非线性分析、模态分析、屈曲分析等是经常遇到的挑战,而这些往往需要对软件有深入的理解和灵活的应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讲解这些高级功能的实现步骤,并且提供一些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工程案例。比如,疲劳分析在很多行业都至关重要,希望书中能有针对性的讲解,如何设置合适的载荷循环、材料疲劳曲线,以及如何解读疲劳寿命结果。另外,对于参数化设计和优化,我也是非常感兴趣的。能够通过Workbench实现参数化建模,并结合优化工具,找到最优的设计方案,这将极大地提升我的工作效率和设计质量。这本书的“CAE分析大系”的定位,让我相信它能够提供一个比较全面的视角,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个单一领域。

评分

经典教材 相信会有帮助 膜拜 膜拜

评分

这本书不同于市面上那些抄帮助文件的软件教材,作者的每一个例子的很精彩,很犹豫启发。内容也是由浅入深,不得不说是软件入门的好帮手。

评分

教材不错,推荐大家购买使用

评分

正版,好用,不错不错没想到这个专业的书也有自营的,感谢京东。

评分

这本属于abaqus的较好的教材,实例很多。适合初学者学习,不足之处是部分图清晰度不够,希望以后能提高印刷质量。

评分

塑封包装,保证封面无污损,感觉不错!

评分

学习中,排版印刷赞一下!但是后几章节彩色貌似没有太大必要,是给人彩色印刷的错觉吗?总得感觉不错,值得推荐。

评分

书挺不错,京东送货非常快!

评分

物流很快,价格很便宜,质量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