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标题着实吸引了我,毕竟“AUTOSAR”和“车用电机控制器”这两个词汇本身就承载了相当的技术深度和行业前景。我是一名在汽车电子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一直以来都在关注AUTOSAR标准的最新动态,并致力于将更高效、更可靠的软件解决方案应用于车用电机控制器的开发中。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于AUTOSAR核心组件的讲解,虽然条理清晰,但深度上似乎有所欠缺。例如,在ECU抽象层(ECU Abstraction Layer)的介绍中,作者仅仅停留在对各层级API的罗列和基本功能的描述,对于如何在实际项目中根据具体硬件平台和性能需求来选择和配置合适的ECU抽象层模块,以及如何处理跨ECU通信的复杂场景,书中并未给出深入的分析和指导。我期待这本书能更侧重于实践,提供一些典型的应用案例,比如针对某种特定电机类型的控制算法如何集成到AUTOSAR框架中,或者在资源受限的ECU上如何优化AUTOSAR软件栈的性能。此外,对于AUTOSAR中关于安全(Safety)和安保(Security)方面的内容,书中也只是浅尝辄止,这对于当下汽车行业日益严格的安全法规和网络安全威胁来说,显得有些不够充分。我希望作者能在后续的章节中,更详细地阐述如何利用AUTOSAR提供的机制来满足ISO 26262等功能安全标准的要求,以及如何防范潜在的网络攻击。总体而言,这本书可以作为一个入门级的参考,但对于希望深入理解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师而言,可能还需要结合更多的官方文档和实际项目经验来补充。
评分作为一名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充满好奇的在校博士生,我一直致力于研究先进的电机控制策略及其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如何将这些前沿的控制算法与 AUTOSAR 这一汽车软件开发的基石相结合。然而,在细读过程中,我感到书中在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上,似乎还有提升的空间。例如,在描述AUTOSAR的 RTE(Runtime Environment)时,书中着重介绍了其消息传递和端口交互的机制,但对于如何设计高效的 RTE 端口、如何处理不同优先级任务间的通信延迟,以及如何利用 RTE 进行任务调度和同步,却没有给出具体的设计模式或优化建议。我原本期望书中能有一些关于如何将传统的 PID、FOC 等控制算法,通过 AUTOSAR 的服务层和 RTE,无缝集成到 ECU 软件架构中的实例讲解。书中对这些算法的介绍,更多的是停留在对控制理论本身的阐述,而没有深入探讨在 AUTOSAR 框架下的具体实现方法和潜在挑战。此外,在AUTOSAR的诊断(Diagnostic)和通信(Communication)方面,书中给出的内容相对基础,对于复杂诊断故障码的处理、UDS 协议栈的深度定制,以及 CAN、LIN、Ethernet 等不同通信协议在 AUTOSAR 中的配置细节,均未有详尽的说明。这对于我这样需要深入理解底层机制的学生来说,略显不足。尽管如此,书中对 AUTOSAR 概念的梳理和整体框架的介绍,还是为我构建了一个初步的认知框架。
评分我是一名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技术主管,负责带领团队开发车用电子控制单元。对于 AUTOSAR 标准,我们公司一直高度重视,并积极推动其在产品开发中的应用。这本书的出版,我们团队不少同事都表示了兴趣。在我本人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在对 AUTOSAR 基础软件(BSW)的各个模块进行介绍时,虽然涵盖了基本的功能,但在实际项目中如何有效地配置和集成这些模块,以满足不同客户和不同车型的需求,书中提供的指导较为有限。例如,在操作系统(OS)的章节,书中提及了任务调度、中断处理等基本概念,但对于如何根据 ECU 的处理能力、实时性要求以及功耗目标来选择合适的 OS 配置,如何进行 OS 任务优先级分析和死锁预防,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实践指南。我期待书中能有更多关于 BSW 模块选型、配置工具的使用技巧,以及如何进行 BSW 软件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的内容。此外,在 AUTOSAR 的服务层(Service Layer)部分,书中对诊断(Diagnostic)和通信(Communication)的描述,虽然列举了相关服务,但对于如何根据项目需求进行这些服务的深度定制,例如如何实现个性化的故障码存储和读取,如何针对不同的通信矩阵(ComM)和网络管理(NM)策略进行配置,书中缺乏具体的指导。这使得我们在实际项目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摸索和验证。总体而言,这本书可以作为一个了解 AUTOSAR 概念的入门读物,但对于我们这种需要快速落地产品、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团队而言,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案例和技术指导。
评分作为一个对汽车智能化和网联化发展趋势充满热情的产品经理,我一直在关注能提升汽车软件开发效率和质量的新兴技术。AUTOSAR 标准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力。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将 AUTOSAR 规范应用于车用电机控制器这一关键领域的潜力。然而,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在探讨 AUTOSAR 软件架构的设计理念时,虽然阐述了分层模型和模块化的优势,但对于如何根据不同的电机控制功能(如起停、巡航、能量回收等)来划分和组织 AUTOSAR 软件组件,如何设计可重用和可扩展的软件模块,以及如何进行跨部门的软件协同开发,书中给出的建议较为笼统。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如何将具体电机控制功能的需求,映射到 AUTOSAR 组件设计中的指导,例如,如何设计一个符合 AUTOSAR 规范的电机控制器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的软件架构,如何选择和配置合适的中间件(Middleware)以实现各种控制策略。此外,书中对于 AUTOSAR 标准中与功能安全(Functional Safety)和网络安全(Cyber Security)相关的内容,虽然有所提及,但对于如何利用 AUTOSAR 提供的机制来构建符合 ASPICE 和 ISO 26262 标准的开发流程,以及如何防范汽车网络攻击,这些关键领域,书中的论述显得不够深入和具体。这使得我们团队在推动 AUTOSAR 在安全性方面的应用时,缺乏足够的参考和指导。
评分我是一名汽车电子领域的爱好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尤其感兴趣。一直以来,我都想深入了解车用电机控制器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其软件开发背后的技术支撑。这本书的标题,尤其是“AUTOSAR规范”的加入,吸引了我。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书中对 AUTOSAR 的整体概念和基本架构进行了介绍,这有助于我理解其作为汽车软件开发标准的重要性。然而,书中在描述 AUTOSAR 的各个组件时,似乎更侧重于其功能性的罗列,而非深入挖掘其背后的设计哲学和技术细节。例如,在介绍通信栈(Communication Stack)时,书中列举了 CAN、LIN、FlexRay 等协议,并简要说明了其作用,但对于这些协议在 AUTOSAR 框架下的具体工作流程,数据包的封装和解析过程,以及如何进行通信参数的精确配置以满足不同车载网络的需求,书中并没有提供清晰的阐述。我原本期待书中能有一些更加生动形象的比喻或者实际的通信数据流演示,来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这些底层通信机制。此外,在 AUTOSAR 的诊断(Diagnostic)部分,书中提及了 UDS 协议,但对于如何设计和实现自定义的诊断服务,如何进行故障码的生成、存储和查询,书中给出的信息相对有限。这使得我在尝试自己动手模拟一些简单的诊断场景时,感到无从下手。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初步了解 AUTOSAR 在电机控制器领域的应用框架,但对于希望深入探究其技术细节的爱好者而言,可能还需要更多的补充信息和实践指导。
评分感觉很一般 没啥干货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不错,对初学者比较有用,物流给力,速度很快。
评分还没来得及看,但好像内容不是很详细……
评分还没来得及看,但好像内容不是很详细……
评分不错的书,对于电机控制的初学者来说是不错的教材,关于软件架构的说明也比较到位,好评!
评分好好好
评分just so so vector公司的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