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讀漢譯佛典

怎樣讀漢譯佛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金剋木 著
圖書標籤:
  • 佛學
  • 漢譯佛典
  • 佛教經典
  • 閱讀方法
  • 翻譯研究
  • 術語
  • 文化
  • 曆史
  • 語言學
  • 經典解讀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ISBN:9787108058454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7388
品牌:三聯書店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4
字數:190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輯錄金剋木先生對佛教典籍及印度哲學、宗教、思想文化乃至語言的思考與闡釋。尤其討論瞭與佛典相關的諸種問題,如佛教文獻的漢譯、分類與解題;漢譯佛典的文體、翻譯與理解,並重點闡釋瞭佛典中公認難讀的《楞伽經》和耳熟能詳但又難解其妙的《心經》。金先生還從比較文化的角度,將《存在與虛無》《邏輯實證論》和《心經》匯於一爐,力圖打通“古今中西”,從一元與二元、語言與非語言等現代哲學的角度來嘗試解說人類思想的歧異與貫通。

作者簡介

  金剋木(1912—2000),字止默,曾用筆名辛竹、維榖、演慧、安琪等。安徽壽縣人。著名學者、詩人、翻譯傢。1930年赴北平求學,1933年開始發錶詩歌、散文、翻譯等,是三十年代新詩壇的重要一員。1935年到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七七事變後離開北平南下,輾轉於武漢、長沙、香港、重慶、昆明等地,在報館編寫新聞,在中學、大學教授外語。1941年經緬甸到印度加爾各答,任《印度日報》編輯;1943年到貝拿勒斯鹿野苑隨印度大學者憍賞彌老人讀梵文、巴利文,學習、研究印度哲學。1946年迴國,任武漢大學哲學係教授,教梵文及印度哲學史。1948年起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係教授,教梵文、巴利文、印地語、烏爾都語等。教學同時,發錶多部作品,包括學術著作、散文、雜文、詩歌、小說、翻譯等。曆任第三屆至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第五屆至第七屆常委,宣傳部部長。
  金剋木先生精通梵語、巴利語、印地語、烏爾都語、世界語、英語、法語,懂德語、拉丁語等多種外國語言文字。學術研究涉及諸多領域,除瞭在梵語文學和印度文化研究上成績卓著外,在國學、中外文化交流史、佛學、美學、比較文學、翻譯等方麵也頗有建樹。

目錄

齣版說明
輯一
印度哲學思想史設想
試論梵語中的“有一存在”
《蛙氏奧義書》的神秘主義試析
附:蛙氏奧義書
宗教信仰
試論近代英印衝突的政治文化意義
略論甘地在南非早期政治思想
略論甘地之死

輯二
古代印度傳來的佛教文獻(原名:三談比較文化)
關於漢譯佛教文獻的編目、分類和解題
從鑒真東渡傳梵本談起
談談漢譯佛教文獻
怎樣讀漢譯佛典 略介鳩摩羅什兼談文體
再閱《楞伽》
三自性論世親菩薩造
《存在與虛無》·《邏輯哲學論》·《心經》
《心經》現代一解
古書斷句
是“上”?是“下”?
佛“統”
明太祖白話詔書
傳統思想文獻尋根
附錄
如是我聞 訪金剋木教授
《禪意生活:安頓身心,品味當下》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時常感到心力交瘁,被無盡的瑣事和焦慮所裹挾,難以找到內心的寜靜與平和。生活的壓力如同沉重的枷鎖,讓我們迷失瞭方嚮,遺忘瞭那些真正能滋養靈魂的簡單美好。本書《禪意生活:安頓身心,品味當下》並非旨在提供一套繁復的修行理論,也不是搬弄艱澀的經文義理,而是希望以一種溫和而實用的方式,引導讀者探索一種更貼近內心的生活態度。它是一份邀請,邀請您放慢腳步,審視自己的生活,找迴久違的安寜,並在每一個當下,體驗生命的深度與豐盈。 本書的初衷,是源於對當下普遍存在的“心纍”現象的深刻洞察。我們習慣於被外界的聲音和信息所牽引,不斷地追逐“更多”,卻忽略瞭內心真實的匱乏。手機屏幕的光芒、社交媒體的喧囂、工作的壓力、人際關係的復雜,無一不加劇著內心的浮躁與不安。當我們的大腦被無數信息填滿,思維被各種念頭占據時,又如何能感受到片刻的寜靜?又如何能聽見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 《禪意生活》相信,真正的安頓身心,並非要我們逃離塵世,遁入空門,而是要在紛繁的生活中,學會與自己和諧相處,與周遭環境和諧共存。它提倡的是一種“在生活中修行”的智慧,將禪的精髓融入日常的衣食住行、工作學習、人際交往之中。這種修行,不拘泥於形式,不講究高深,而是以一種覺察、接納與慈悲為核心,逐漸化解內心的煩惱,提升生命的品質。 本書的結構設計,力求循序漸進,由淺入深。 第一部分:覺察,看見真實的自己 這一部分是整個旅程的起點。我們首先需要學會“看見”。看見什麼?看見自己當下的狀態——身體的感受、情緒的起伏、思緒的流動。我們常常沉浸在過去的遺憾或未來的擔憂中,很少真正地關注“此時此刻”。作者將通過一係列的引導,幫助讀者培養“覺察力”。這包括: 身體的語言: 我們的身體是情緒的晴雨錶。學會傾聽身體的信號,理解它在傳遞怎樣的信息。例如,肩膀的緊綳可能代錶著壓力,胃部的不適可能暗示著焦慮。通過簡單的身體掃描練習,我們可以重新連接身體,感受生命力的存在。 情緒的潮汐: 情緒是人生的色彩,它們並非“好”或“壞”,而是自然的現象。我們不應壓抑或排斥負麵情緒,而是學習如何觀察它們,理解它們産生的根源,並在不被其裹挾的情況下,讓它們自然地流淌。本書將提供一些溫和的練習,例如“情緒日記”或“情緒觀照”,幫助讀者與情緒和解。 思緒的來去: 大腦中的念頭如瀑布般奔騰不息。我們的大部分痛苦,源於對這些念頭不加辨彆的認同。學習識彆“念頭”與“事實”的區彆,明白“我不是我的念頭”至關重要。我們將介紹一些簡單的冥想技巧,例如“呼吸的錨定”,讓讀者體驗到片刻的“心止”,從而看清思緒的虛幻本質。 第二部分:安頓,從容應對生活的挑戰 當有瞭初步的覺察,我們便能更從容地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這一部分將聚焦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安頓身心的方法: 慢下來的藝術: 在一個崇尚“快”的時代,學會“慢”是一種智慧。慢,不是拖延,而是有意識地放慢節奏,體驗過程。無論是吃飯、走路,還是工作,都嘗試帶著覺知去進行。例如,細細品味每一口食物的滋味,感受行走時腳掌與地麵的接觸,認真對待手中的每一項任務。這種“慢”能極大地提升生活的品質,減少失誤,增加幸福感。 簡化的力量: 物質的豐裕不一定帶來心靈的富足。過多的物品、信息和待辦事項,隻會加劇內心的混亂。本書將引導讀者審視自己的生活,學習“斷捨離”,簡化生活。從整理居傢環境開始,到精簡社交圈,再到過濾信息,最終達到內心空間的舒展。 呼吸的奇妙: 呼吸是生命中最簡單、最直接的連接。我們每天都在呼吸,但卻很少真正地“用好”呼吸。深長而有意識的呼吸,能夠立即平復我們的情緒,舒緩我們的神經係統。本書將介紹幾種簡單易學的呼吸練習,例如腹式呼吸、喉呼吸等,讓讀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能通過呼吸找到內在的平靜。 正念的力量: 正念,就是帶著覺知、不加評判地專注於當下。它滲透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在工作時,全身心地投入;在與人交談時,全然地傾聽;在享受美食時,全心品味。正念能夠幫助我們擺脫自動駕駛模式,活在當下,減少後悔和擔憂。 第三部分:品味,體驗生命的豐盈 當身心逐漸安頓,我們便能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品味生活,體驗生命中的美好與豐盈: 感恩的力量: 感恩是通往幸福的橋梁。我們常常隻看到自己所缺乏的,而忽略瞭身邊已有的。本書將鼓勵讀者培養感恩之心,記錄生活中的點滴美好,從平凡的小事中發現幸福。一杯溫暖的茶,一次友善的問候,一個美麗的日落,都值得我們去感恩。 慈悲的視野: 慈悲,是對自己和他人的一種溫柔的關懷。當我們能夠接納自己的不完美,也就能更容易地理解和接納他人的局限。本書將探討如何將慈悲融入日常生活,對待傢人、朋友,甚至陌生人,都懷有一顆柔軟的心。 喜悅的發現: 喜悅並非源於外在的成就,而是源於內心的滿足。通過正念和感恩,我們可以發現隱藏在日常瑣碎中的喜悅。那是一份寜靜的喜悅,一份不依賴於外界條件的喜悅。 與自然的聯結: 自然是最好的療愈師。花時間走進大自然,感受微風拂麵,聆聽鳥語蟲鳴,仰望星空,能夠幫助我們重新找迴內心的寜靜與平衡。本書將提供一些貼近自然的生活建議,例如園藝、散步、露營等。 《禪意生活:安頓身心,品味當下》更像是一位老友的陪伴,一位智慧的嚮導。它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鼓勵讀者在實踐中去探索,去發現屬於自己的那條通往內心平靜的道路。書中穿插著一些簡短的故事、詩意的文字,以及一些易於操作的練習,力求讓閱讀的過程本身,也成為一種滋養。 本書的語言風格,力求樸實、真誠,避免任何形式的生硬說教。它希望用最貼近生活的語言,喚醒讀者內心深處的智慧。我們相信,每個人心中都蘊藏著無限的安寜與喜悅,隻是被層層的塵埃所覆蓋。通過《禪意生活》,我們希望能夠幫助您輕輕拂去那些塵埃,讓生命的光芒重新閃耀。 閱讀本書,您或許不會瞬間成為一位超凡脫俗的禪者,但您一定會開始以一種更柔軟、更覺察、更感恩的心態來麵對生活。您會發現,那些曾經讓您煩惱不已的問題,在您內心安頓之後,似乎變得不再那麼難以承受。您會開始在平凡的日常中,品味齣屬於自己的那份深邃與豐盈。 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場關於迴歸心靈的旅程。願您在這場旅程中,遇見更好的自己,活齣更灑脫、更自在的人生。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它如何處理“文化隔閡”這一難題上。將源自古印度、跨越韆年曆史的文本轉化為現代漢語,中間必然存在大量的文化轉譯和語境重構。很多時候,我們讀到的譯本,其理解深度往往受限於譯者自身的學養和時代背景。這本書顯然是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去重新審視和梳理這些經典譯本的得失。它沒有簡單地推薦某一個譯本為“唯一標準答案”,而是精妙地對比瞭不同譯本在特定段落上的細微差異,並深入分析瞭這種差異背後的語源考量或哲學側重。這種多視角的比較分析,極大地拓寬瞭讀者的視野,使我們意識到“理解”本身就是一個動態、多層次的過程。讀完之後,我不再滿足於被動接受單一的解釋,而是開始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品味那些經典文本,這纔是真正的學術啓濛。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吸引人,封麵選用瞭一種淡雅的米黃色調,配上典雅的字體,讓人一看就覺得內容沉穩而不失親和力。裝幀的材質摸上去有一種自然的紋理感,拿在手裏很有分量,不像是那種輕飄飄的速食讀物。書頁的紙張質量也相當齣色,摸上去光滑細膩,油墨印製清晰銳利,即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讓人感到眼睛疲勞。排版布局上,作者顯然是花瞭不少心思。內文的字號大小適中,行距和段落間距都處理得恰到好處,使得閱讀過程非常流暢。更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大量使用的小標題和引文標注都做得非常清晰,便於讀者快速定位和理解復雜的概念。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人感受到齣版方對這部作品的尊重,也為讀者提供瞭一種近乎儀式感的閱讀體驗。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藝術品,放在書架上,都能感受到一種寜靜緻遠的氣質。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幾次被作者那種深沉的人文關懷所打動。這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像是一位飽經滄桑的智者,對後學者的殷切期盼。作者在論述過程中,偶爾會穿插一些個人體悟或對現代社會的反思,這些片段雖然占比不大,卻是點睛之筆。它們將那些古老的智慧與我們當下所處的物質化、快節奏的生活環境巧妙地連接起來。例如,在談及“心性”或“空性”的闡釋時,作者會適時地指齣,這些概念並非為瞭逃避現實,而是為瞭更深刻地參與和理解現實中的痛苦與解脫的可能性。這種超越文本的溫度,讓冰冷的學術討論變得有血有肉,激發瞭讀者更深層次的求索欲,讓我們明白閱讀這些典籍的最終目的,是為瞭關照自我,提升生命的品質。

評分

我個人對於這類涉及深奧哲學或宗教思想的入門讀物,最大的顧慮往往是作者是否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概念闡述清楚,避免陷入故作高深的泥潭。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堪稱典範。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老到的嚮導,他深知初學者在麵對浩瀚的佛學典籍時會産生的迷茫和挫敗感。因此,書中每一部分的過渡都設計得極其自然,仿佛是循序漸進地引導我們穿越迷霧。他沒有急於拋齣宏大的理論框架,而是從最基礎的詞匯、最常見的誤解入手,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地揭示背後的邏輯。例如,對於一些看似矛盾的佛學術語,作者會提供多個角度的闡釋,並輔以現代生活中的類比,讓那些抽象的概念瞬間變得可觸摸、可感知。這種教育者的耐心和技巧,使得即便是零基礎的讀者也能建立起初步的認知圖譜,而不是在閱讀幾頁之後就望而卻步。

評分

從整體結構來看,這本書的邏輯組織是極其嚴謹和清晰的,它提供瞭一種非常有效的“自學路徑圖”。作者深諳如何將一個龐大的知識體係拆解成易於消化的模塊。它不是那種堆砌史料和術語的工具書,而更像是一份精心設計的“閱讀地圖”。首先,它會構建一個基礎的學科框架,讓讀者對整個領域的疆域有一個大緻的瞭解;接著,它會針對不同類彆的典籍(如經藏、論藏等)給齣專門的閱讀策略,指明瞭不同文本的“入口”在哪裏,應該先關注什麼、後關注什麼。這種“授人以漁”的教學方法,遠遠超越瞭僅僅提供知識點本身。它教會瞭讀者如何主動地、係統地去攻剋佛學研究這座大山,而不是在海量的資料麵前感到無助。對於任何有誌於係統學習佛學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無可替代的戰略指南。

評分

非常非常經典的一本關於佛學的不同角度的解釋的書籍

評分

經典

評分

包裝很精緻,速度也是很快,辛苦快遞小哥瞭,就是建議裏麵裝發票的時候能不能不要把發票摺起來,都成一坨瞭

評分

送傢裏老人,挺好看的書,希望喜歡吧

評分

囤貨進行時,基本沒有毛病,所以就通用評論瞭

評分

剛收到,一次拍瞭三件,此尊顯靈最快

評分

趁活動,多屯一些書,還沒看

評分

輯錄金剋木先生對佛教典籍及印度哲學、@、思想文化乃至語言的思考與闡釋。

評分

金先生的書值得好好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