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

仪器分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明武 著
图书标签:
  • 仪器分析
  • 分析化学
  • 化学分析
  • 分析仪器
  • 光谱学
  • 色谱学
  • 电化学分析
  • 质谱
  • 原子光谱
  • 分子光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9854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3766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页数:260
字数:3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仪器分析》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系列教材之一,分析化学、仪器分析与波谱解析是中医药与医药院校药学类、中药学类与检验类等各专业的一门极其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仪器分析》共12章,均由具有仪器分析丰富教学与实践经验的教师编写。在编写《仪器分析》过程中,力求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与创新性。在此前提下,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了调整与整合,并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认知对其内容重新进行了准确地定义与描述,概念准确、说理充分、文字精练、重点突出、层次清晰,完全避免了图书编写时的相互抄袭的弊端,并适当地增加了仪器分析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第1节 仪器分析法的发展过程及特点 1
一、仪器分析法的发展过程 1
二、仪器分析法的特点 2
第2节 仪器分析方法的分类 2
一、根据分析的原理分类 2
二、根据分析的目的分类 3
第3节 仪器分析法的应用 4
第2章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5
第1节 基本原理 5
一、化学电池 5
二、相界电位和液接电位 6
三、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 7
四、原电池电动势的测量 11
第2节 直接电位法 12
一、溶液pH的测定 12
二、其他离子活(浓)度的测定 16
三、超微电极、化学修饰电极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21
第3节 电位滴定法 22
一、原理及装置 22
二、终点确定方法 23
三、应用与实例 24
第4节 永停滴定法 25
一、原理及装置 25
二、终点确定方法 26
三、应用与实例 27
习题 27
第3章 光学分析法 29
第1节 光及电磁波谱 29
一、光的波粒二象性 29
二、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30
第2节 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32
一、光谱法与非光谱法 32
二、原子光谱法与分子光谱法 32
三、吸收光谱法与发射光谱法 34
第3节 光谱分析仪器 36
一、光源 36
二、分光系统 37
三、检测系统 39
习题 39
第4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40
第1节 基本原理 40
一、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40
二、常用术语 41
三、吸收带 42
第2节 朗伯-比尔定律 45
一、朗伯-比尔定律 45
二、偏离朗伯-比尔定律的因素 47
三、透光率测量误差和测量条件的选择 48
第3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50
一、主要部件 50
二、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53
第4节 定性、定量与结构分析 56
一、定性分析 56
二、纯度检查 57
三、定量分析 57
四、结构分析 62
第5节 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无色或浅色物质的含量 65
一、对显色反应的要求 65
二、显色条件的选择 65
三、显色反应干扰消除的方法 67
习题 67
第5章 荧光分析法 69
第1节 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69
一、分子的激发与去激发 69
二、荧光激发光谱与荧光发射光谱 71
三、荧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72
四、影响荧光强度的其他因素 74
第2节 定量分析方法 76
一、荧光强度与物质浓度的关系 76
二、定量分析方法 77
第3节 荧光分光光度计与新技术 77
一、荧光分光光度计组成 77
二、荧光分析新技术简介 78
习题 79
第6章 红外分光光度法 80
第1节 概述 80
一、红外光区的划分 80
二、红外与紫外吸收光谱的比较 80
三、红外吸收光谱的表示方法 81
第2节 基本原理 81
一、振动能级和振动光谱 81
二、振动形式与振动自由度 83
三、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及吸收峰峰数 84
四、吸收峰强度 85
五、吸收峰峰位与影响吸收峰峰位的因素 85
六、特征区与指纹区 89
七、特征峰与相关峰 89
第3节 有机化合物的典型红外吸收光谱 90
一、脂肪烃类化合物 90
二、芳香烃类化合物 92
三、醇、酚、醚类化合物 93
四、羰基类化合物 95
五、含氮有机化合物 98
第4节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100
一、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100
二、仪器性能 101
三、试样制备 101
第5节 定性与结构分析 102
一、定性鉴别 102
二、纯度检查 102
三、定量分析 103
四、结构分析 103
习题 106
第7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110
第1节 基本原理 110
一、原子吸收光谱的产生 110
二、基态原子数与原子总数的关系 110
三、原子吸收线的形状及谱线变宽 111
四、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 113
第2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113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主要部件 114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118
第3节 实验技术 118
一、溶液的制备 118
二、测定条件的选择 119
三、干扰及其抑制 120
四、定量分析的方法 121
五、分析方法的评价 122
习题 123
第8章 色谱法 124
第1节 色谱法的起源、历程及分类 124
一、色谱法的起源 124
二、色谱法的历程 124
三、色谱法的分类 125
第2节 色谱过程与术语 127
一、色谱过程 127
二、色谱图 128
三、常用术语 128
习题 132
第9章 经典液相色谱法 133
第1节 液-固吸附色谱法 133
一、基本原理 133
二、吸附剂 135
三、色谱条件的选择 137
四、操作方法 137
第2节 液-液分配色谱法 138
一、基本原理 138
二、载体 139
三、固定液及其选择 139
四、流动相及其选择 139
五、操作方法 139
第3节 离子交换色谱法 140
一、离子交换树脂 140
二、离子交换平衡 141
三、操作方法及应用 142
第4节 空间排阻色谱法 143
一、基本原理 143
二、凝胶的分类 144
三、操作方法及应用 145
第5节 薄层色谱法 146
一、基本原理 147
二、固定相 147
三、展开剂 148
四、操作方法 149
五、定性分析 151
六、定量分析 152
七、特殊薄层色谱法 156
第6节 纸色谱法 159
一、基本原理 159
二、实验方法 159
三、应用 161
习题 161
第10章 气相色谱法 163
第1节 概述 163
一、气相色谱法的分类 163
二、气相色谱法流程 163
三、气相色谱法的特点与应用 164
第2节 色谱法基本理论 164
一、塔板理论 164
二、速率理论 167
第3节 固定相及其选择 169
一、液体固定相 169
二、固体固定相 172
第4节 气相色谱仪 173
一、气路系统 173
二、进样系统 173
三、分离系统 175
四、检测系统 177
五、计算机系统 181
第5节 分离条件的选择 182
一、色谱柱的总分离效能指标——分离度 182
二、色谱分离方程式 182
三、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 185
第6节 定性及定量分析方法 187
一、定性分析 187
二、定量分析 187
第7节 应用与示例 190
第8节 气相色谱法的发展趋势 192
一、顶空气相色谱法 192
二、裂解气相色谱法 194
三、色谱联用技术 195
习题 197
第11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199
第1节 概述 199
第2节 高效液相色谱仪 200
一、高压输液系统 200
二、进样系统 202
三、分离系统 204
四、检测系统 204
五、计算机系统 207
第3节 基本理论 208
一、Giddings速率理论方程(柱内效应) 208
二、柱外谱带展宽(柱外效应) 210
三、管壁效应 210
第4节 各类高效液相色谱法 210
一、液-固吸附色谱法 210
二、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211
第5节 改善分离度的方法 216
一、对流动相的要求 216
二、改善分离度的方法 216
第6节 分析方法 217
一、定性分析 217
二、定量分析 218
第7节 发展与趋势 218
一、超高效液相色谱和快速高分离度液相色谱 218
二、联用技术 220
三、其他研究进展 222
习题 222
第12章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224
第1节 概述 224
一、毛细管电泳的特点 224
二、毛细管电泳的分类 224
第2节 毛细管电泳的基本理论 225
一、电泳和电泳淌度 225
二、电渗和电渗率 226
三、表观淌度和权均淌度 228
四、分离效率和分离度 229
第3节 毛细管电泳仪 230
一、流程及主要部件 230
二、进样方式 232
第4节 毛细管电泳法的分离模式 232
一、毛细管区带电泳 233
二、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 234
三、毛细管凝胶电泳 235
四、毛细管电色谱 235
五、非水毛细管电泳 236
第5节 毛细管电泳的应用与进展 236
一、离子分析 236
二、药物分析 237
三、手性化合物分析 238
四、氨基酸分析 239
五、核酸分析及DNA测序 239
六、新进展及热点问题 240
习题 241
参考资料 243
附录A 标准电极电位表(25℃) 243
附录B 主要基团的红外吸收峰 247

精彩书摘

  《仪器分析》:
  一、仪器分析法的发展过程
  仪器分析的形成和发展与电子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计算机技术与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从化学分析到仪器分析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20世纪初,由于工农业和科学技术等的发展,对分析化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推动分析化学突破了经典分析为主的局面,开创了仪器分析的新阶段,开始出现仪器分析方法及较大型的分析仪器。
  20世纪40~50年代,由于材料科学的兴起促进了仪器分析的发展,各种新材料和新技术在分析仪器中得到应用,使分析仪器灵敏度、选择性和分析速度进一步提高。
  20世纪60~70年代,计算机与分析仪器的结合,加快了分析仪器的数据处理的速度,初步实现了仪器的自动控制,使许多以往难以完成的任务,如实验室的自动化、图谱的快速检索及复杂的数学统计均可轻而易举地完成。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命科学的发展也促进仪器分析的发展,需要对多肽、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进行分析,对生物药物进行分析,对超微量生物活性物质如单个细胞内神经传递物质进行分析以及对生物活体进行分析。
  目前仪器分析正在围绕以下几方面快速地发展。
  (1) 更高的灵敏度、更低的检出限、更小的绝对样品量、实现微损或无损分析。
  (2) 更高的分辨率、更好的选择性、更小的基体干扰。
  (3) 更高的准确度、更好的精密度。
  (4) 更快的分析速度,实现原位、活体、实时分析。
  (5) 仪器的自动化、智能化、微型化、多机联用化。
  (6) 更多的信息,更完善的多元素同时检测能力及价态和形态分析。
  (7) 更宽的应用范围,如遥测、极端或特殊环境中的分析。
  联用分析技术已成为当前仪器分析的重要发展方向。将几种方法结合起来,特别是分离方法(如色谱法)和检测方法(红外光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的结合,汇集了各自的优点,弥补了各自的不足,成为解决复杂体系分析及推动蛋白组学、基因组学、代谢组学等新兴学科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
  联用分析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
  ……
《科学的显微镜:洞察物质世界的精密探针》 前言 人类对物质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止。从远古时期对星辰的仰望,到如今对亚原子粒子的追踪,我们总是不懈地寻求更深层次的理解。而在这漫长的求知旅程中,工具的发展始终是推动认知边界拓展的关键。如果说文字是思想的翅膀,那么,现代科学的翅膀便是那些精密而神奇的仪器。它们如同被赋予了超凡视力的显微镜,能够穿透事物的表象,揭示隐藏在微观世界的奥秘;它们又如同技艺精湛的解剖师,能够分离、识别、量化,甚至预测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本书并非一本关于特定科学领域的教科书,也非某一门技术的操作手册。它的诞生,源于一个更宏大的愿景: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描绘现代科学研究中那些“看不见”却至关重要的“探针”的壮丽画卷。我们希望通过对一系列经典且极具代表性的科学仪器及其背后原理的深入浅出地阐述,让读者领略科学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体会科学家们如何借助这些“慧眼”与“巧手”,不断挑战认知极限,揭示宇宙的规律,解答自然的疑问。 我们相信,理解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科学文献,理解科学发现的来龙去脉,更能激发对科学探索本身的兴趣与敬畏。这是一种对“知道‘为什么’和‘如何’知道”的求索,是一种对科学思维模式的培养。因此,本书试图做到:在保持科学严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使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语言,将那些常常被视为高深莫测的原理化繁为简,让科技的魅力触手可及。 第一章:量化的艺术——物质世界的尺度探寻 自古以来,人类对“量”的追求就从未停歇。从早期的长度、重量单位的约定,到如今对微观粒子的质量、能量的精确测量,量化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石。然而,我们肉眼所能感知和测量的范围是有限的。要理解一个原子的大小,要区分两种极为相似的化合物,要测量一颗遥远恒星的温度,就需要超越感官的限制,借助特殊的工具。 本章将深入探讨那些用于精确测量物质“多少”的精密仪器。我们将从基础的 质量测量 开始,回顾天平演变的历史,了解现代 电子天平 如何利用电磁力实现亚毫克级的精准,并触及 痕量物质分析 的重要性,例如在食品安全、环境监测等领域,即使是极其微量的污染物质,也需要被精准地捕捉。 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 长度与尺寸的测量。从宏观的尺寸测量,到微观世界的 光学显微镜,我们将了解其成像原理,是如何利用光的衍射和聚焦来放大微小结构的。但即便如此,光学显微镜也面临衍射极限的挑战。因此,我们将进一步探索 电子显微镜 的奇妙世界,包括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和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我们将揭示它们如何利用高能电子束代替光子,突破衍射极限,获得远超光学显微镜的超高分辨率图像,看到单个原子排列的晶格结构,以及细胞的精细内部构造,展现物质世界的“纤毫毕现”。 此外,本章还会涉及 体积与流速的测量。在化学反应、生物过程等领域,精确控制和测量流体的量至关重要。我们将介绍 移液管、量筒、滴定管 等经典体积测量工具,以及 流量计 在连续过程中的应用。这些看似简单的工具,在科学实验中却扮演着“定量”的基石角色,任何一个微小的误差都可能影响整个实验的成败。 第二章:光谱的语言——揭示物质的“指纹” 物质与其所处的电磁环境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相互作用。当电磁波与物质发生作用时,会产生吸收、发射、散射等现象。这些现象的规律性,如同物质独有的“指纹”,能够准确地识别出物质的种类、结构,甚至含量。光谱技术,就是解读这些“指纹”的通用语言。 本章将聚焦于 光谱技术 的多样性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将从最基础的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入手,解释物质如何吸收特定波长的紫外或可见光,以及这种吸收强度与物质浓度的关系。我们将看到,这种技术如何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食品添加剂检测、环境水质监测等领域。 随后,我们将深入 红外光谱 的世界。红外光与物质分子的振动模式紧密相关,每种化学键在红外光谱中都有其特征吸收峰。我们将探讨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 如何通过快速扫描获得高分辨率的红外光谱图,从而精确鉴定有机化合物,甚至分析材料的分子结构与化学键的性质。 再往更深的层次,我们将接触 核磁共振波谱(NMR)。NMR利用原子核在磁场中的特殊行为来提供有关分子结构、构象甚至动态过程的详尽信息。我们将了解 质子核磁共振(¹H NMR) 如何揭示分子中的氢原子分布,以及 碳-13核磁共振(¹³C NMR) 如何描绘碳骨架,共同构建出三维的分子模型。NMR在药物研发、蛋白质结构解析、材料科学等前沿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本章还将简要介绍 原子光谱技术,如 原子吸收光谱(AAS) 和 原子发射光谱(AES),它们如何用于测量样品中金属元素的含量,在冶金、地质、医学等领域有着重要应用。我们将体会到,通过分析物质与不同波段电磁波的相互作用,我们就能“听”懂物质发出的“声音”,解读其内在的秘密。 第三章:分离的智慧——纯净探求的艺术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常常需要将复杂的混合物分解为纯净的组分,以便对单个组分进行深入研究,或者获得高纯度的目标物质。这个过程,即为 分离。分离技术的发展,是提高分析精度、实现物质制备的关键。 本章将带领读者探索那些用于“分而治之”的神奇技术。我们将从经典的 色谱技术 开始,详细介绍 气相色谱(GC) 和 液相色谱(LC) 的基本原理。我们将理解,它们是如何利用不同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系数的差异,实现对混合物的有效分离。我们将深入了解 高效液相色谱(HPLC) 如何通过优化填料和流动相,实现对微量、热不稳定物质的高效分离和定量分析。 接着,我们将探讨 质谱技术(MS)。质谱仪能够测量分子的质量-电荷比,从而确定物质的精确分子量,并通过分析其碎片离子来推断分子结构。我们将了解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和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 如何将色谱强大的分离能力与质谱精准的鉴定能力结合,成为现代分析化学中的“金标准”,在药物鉴定、环境污染物溯源、蛋白质组学研究等领域发挥着核心作用。 此外,本章还会涉及 电泳技术。 凝胶电泳 和 毛细管电泳 利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迁移速率差异来实现分离,尤其适用于对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和分析。我们将看到,这些技术如何帮助科学家们区分不同大小、不同电荷的分子,揭示生命过程中的复杂分子机器。 第四章:结构的雕琢——物质世界的精细刻画 认识物质,不仅在于知道它是什么,还在于理解它如何构成,如何组织。物质的结构,从微观的分子排布到宏观的晶体形态,决定了其宏观性质和功能。探索和解析物质结构,是理解和改造物质的关键。 本章将聚焦于那些能够“看清”物质微观结构的精密仪器。我们将回顾 X射线衍射(XRD) 的强大能力。通过分析X射线在晶体结构中的衍射图样,我们可以精确地确定晶体中原子或分子的排列方式,解析出物质的晶体结构。我们将了解XRD在材料科学、矿物学、药物晶型研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接着,我们将深入 扫描探针显微镜(SPM) 的世界。这类显微镜,如 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和 原子力显微镜(AFM),能够在原子尺度上“触摸”和“看见”物质表面。我们将理解,STM如何利用量子隧穿效应,在原子尺度上绘制出物质表面的三维图像,而AFM则通过测量探针与样品表面的原子间作用力来成像,能够应用于各种导电和绝缘样品。我们将看到,这些技术如何开启了纳米科学的大门,让我们能够操纵单个原子,构建纳米器件。 此外,本章还将简要介绍 拉曼光谱。拉曼光谱利用光与物质分子振动产生的非弹性散射来提供关于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信息,其分辨率和灵敏度使其成为表征复杂材料和生物分子的重要工具。 结语 从量化艺术的精湛,到光谱语言的解读,从分离智慧的运用,到结构雕琢的精细,本书带领读者穿越了一系列科学研究的核心领域。我们所介绍的每一项技术,每一个仪器,都代表着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探索未知、揭示真理的有力武器。 这些仪器并非孤立存在,它们常常协同工作,构成复杂的科学研究体系。一种技术获得的线索,可以为另一种技术提供方向;一个仪器的发现,可以催生新的技术诞生。这种方法的融合与创新,正是科学不断前进的动力。 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能够对科学研究的“台前幕后”有更深的理解。当您在新闻中看到一项新的科学突破时,您可以想象科学家们是如何借助这些精密仪器,一步步逼近真相的。当您在使用某种先进材料或接受某种药物治疗时,您可以体味到背后有多少关于物质结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科学知识在支撑。 科学的魅力,在于其不断挑战已知,在于其对未知世界永不满足的探索欲。而那些精密而神奇的仪器,正是我们延伸感官、拓展认知的翅膀,带领我们飞向更广阔的科学天空。愿这本书能点燃您对科学的兴趣,激发您对探索的渴望,让我们一同在理解物质世界的过程中,感受科学的无限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仪器分析的书,更像是一本打开科学奥秘的钥匙。我一直认为科学研究应该是枯燥乏味的,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非常宏大的视角,将仪器分析置于整个科学体系中进行阐述,让我看到了它在各个学科领域的渗透力。从天文学到生物医学,从环境监测到材料科学,几乎没有哪个领域能脱离仪器分析的支撑。书中对各种技术的讲解,既有深入的理论分析,又不失通俗易懂的阐释。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科学方法的演进”这一章节印象深刻,它让我理解了仪器分析是如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以及这些进步又如何推动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科学之旅,我看到了无数科学家们为了探索未知世界而付出的努力和智慧。它也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享受到的科技成果,都离不开一代代科学家的不懈奋斗。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各种前沿技术和研究方向,让我对未来的科学发展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让我对科学研究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简直太棒了,虽然书名听起来有点枯燥,但内容却让我耳目一新。我之前一直觉得仪器分析离我们很远,只存在于实验室里,但这本书用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把各种高大上的仪器分析技术,比如色谱、光谱、质谱等等,都讲得明明白白。它不仅仅是介绍原理,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理解这些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如说,我一直很好奇我们吃的食品里到底有没有添加剂,或者喝的水是不是真的纯净,这本书就用仪器分析的视角,让我看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如何被找到的。作者的语言非常幽默,时不时还会穿插一些小故事,让我完全不会感到疲倦。甚至连那些复杂的化学公式和图表,在作者的解释下都变得易懂起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如何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的部分,这简直就是一本实用指南,让我觉得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我至少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去寻找答案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的认知都提升了一个维度,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很多现象背后,都有着如此精密的科学原理在支撑。它也激发了我对科学探索的兴趣,让我开始思考,还有哪些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揭开。这本书绝对是我最近读过的最值得推荐的书籍之一,无论你是学生、研究者,还是一个对科学充满好奇心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我一直觉得科学是属于少数人的,但这本书让我觉得,任何一个有好奇心的人都可以走进科学的世界。作者在书中用了很多比喻和类比,将那些抽象的仪器分析原理,讲得像生活中的小故事一样有趣。比如,它把色谱分离比作一次“寻宝之旅”,把光谱分析比作给物质“拍X光片”,这些生动的描述,让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就掌握了重要的科学知识。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数据解读”的部分,它不仅仅教你如何操作仪器,更重要的是教你如何理解仪器给出的数据,以及如何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这就像是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你需要知道语法,更要知道如何用这门语言来表达思想。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索和发现,而仪器分析就是我们探索和发现的重要工具。它让我看到了科学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也让我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充满了兴趣。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对科学望而却步的门外汉,而是有能力去理解和欣赏科学之美的一个普通人。

评分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探索未知世界的新视角,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仪器分析的书,更是一扇通往科学前沿的窗口。我一直对宇宙的奥秘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恰能提供一些非常有趣的线索。它讲述了如何利用先进的仪器分析技术,来研究遥远的星体,分析它们的成分,甚至追溯宇宙的起源。那些关于望远镜、光谱仪、质谱仪如何在太空中工作的描述,简直就像科幻小说一样引人入胜。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探讨了仪器分析在寻找地外生命中的作用,这简直是太令人激动了!它让我意识到,我们对宇宙的探索,离不开这些精密仪器的支持。除了天文领域,书中还涉及了生物基因测序、药物研发等前沿领域,让我看到了仪器分析在推动人类健康和寿命方面的巨大贡献。读这本书的过程,让我感到非常震撼,也让我对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充满了敬畏。它让我明白,科学的进步是没有止境的,总有新的技术和方法在不断涌现,推动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的拓展,让我学会用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科学和世界。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感到非常“实用”的书,它没有空洞的理论,全是实打实的干货。我一直觉得很多科学书籍都过于理论化,读起来像是嚼蜡一样,但这本《仪器分析》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本操作手册,或者说是一本解决问题的指南。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原理、操作步骤、优缺点以及适用范围,让我觉得如果我真的需要进行某种物质的分析,这本书可以给我提供最直接的帮助。它不像是一些教科书那样,只会告诉你“是什么”,而是会告诉你“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样做有什么意义”。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案例分析,它会把一个具体的分析问题摆在读者面前,然后一步一步地展示如何运用仪器分析的方法来解决它。这种“解决问题”的导向,让我觉得学习起来非常有成就感。而且,书中还列举了很多实际应用场景,让我看到这些分析技术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比如在食品安全检测、环境保护、疾病诊断等等方面。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科学”有了更具象化的认识,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工具和方法,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