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West呼吸生理學精要(第10版)》四有關呼吸生理學的專著——新版更貼近臨床實踐
《West呼吸生理學精要(第10版)》為快速、輕鬆學習呼吸生理學的好選擇,並可作為醫學生教材、執業醫師考核及其他考核的參考書。第10版的特色之一為Luks教授作為共同作者的參與,另一特色為每一章節後增加瞭臨床病倒解析。除此之外,習題數量增加,並針對呼吸生理學的關鍵性問題進行瞭更新,如血流與代謝、血液中氣體輸送及高海拔地區的呼吸生理學內容。
·創新點——臨床病例解析和問題的加入有助於我們將生理學知識應用於臨床實踐,並增強瞭我們的邏輯分析能力。
·100多道習題有助於我們對關鍵概念的掌握及備考的自我檢測。
·關鍵概念以條目方式羅列有助於要點的總結。
·附錄同樣非常重要,解答瞭所有的習題和臨床病例的問題。
·綫喪資源可獲得前沿話題、互動題庫及West教授提供的演講視頻。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結構與功能——呼吸係統的結構如何與功能相適應
第二章 通氣——氣體如何進入肺泡
第三章 彌散——氣體如何通過血一氣屏障
第四章 血流和代謝——肺循環如何運輸氣體及轉化某些代謝産物
第五章 通氣一血流關係一通氣與血流的匹配如何影響氣體交換
第六章 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氣體如何往返於外周組織
第七章 呼吸力學——肺如何進行呼吸支持和運動
第八章 呼吸控製——氣體交換如何被調節
第九章 負荷狀態下的呼吸係統——氣體交換在運動、高氣壓、低氣壓和齣生時如何被調節
第十章 肺功能檢測——呼吸生理如何應用於肺功能檢測
附錄A縮寫、單位和公式
附錄B參考答案
前言/序言
呼吸生理學為研究呼吸係統疾病的“基石”與“靈魂”,貫穿瞭整個呼吸病學的始終,對呼吸係統疾病尤其是呼吸係統危重疾病的診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West呼吸生理學精要》-直被視為呼吸生理學的“金科玉律”,並作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分校(UCSD)教程及備考工具書,麵嚮醫學生、住院醫師及呼吸專科醫師。本書原作者JohnB.West教授就職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在呼吸生理學方麵具有很深的造詣,為眾多中國呼吸病學、危重癥醫學、急診醫學界專業人士所熟知。《West呼吸生理學精要》自1974年第1版問世起,曆經42年的努力和不斷完善,第10版與讀者見麵瞭。此版在繼續總結呼吸生理學經典內容的基礎上,更加貼近臨床實踐。就我所知,目前國內尚缺乏專門講述呼吸生理學基礎知識的相關書籍。因此,我們組織瞭相關專業人員對本書進行翻譯,希望此舉有助於進一步豐富臨床醫生的理論知識並提高其工作能力。
本書共10章,涉及呼吸係統結構和基本特性、通氣功能、彌散功能、通氣與血流關係、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與代謝、呼吸力學、呼吸調控,以及肺功能檢測的相關知識。作為醫學專業書籍,本書內容順序安排閤理,逐層深入又環環相扣,摒棄瞭以往區學專著復雜的專業術語,以簡潔、通俗的語言和配圖對呼吸生理學涉及的各個方麵進行瞭綱領性的描述。每一章後均設置瞭習題和臨床病例,並在附錄中對其進行瞭詳細的解答,便於讀者自我檢驗學習效果。本書適用範圍極廣,包括在校醫學生,從事呼吸病學、危重癥醫學、急診醫學的醫師,以及所有對呼吸生理學感興趣的業內人士。
磨刀不誤砍柴工。我們相信本書一定會就呼吸生理學這一基礎內容為各位同行帶來全方位的認識,使大傢能更加深入淺齣地解決臨床問題,進一步提高我們對患者的診治能力。
由於譯者水平有限,譯文中難免會有翻譯不當之處,敬請各位讀者批評指正,我們也會根據您的建議不斷加以修正。
最後,感謝參與本書翻譯與校對工作的所有譯校者。
現代呼吸係統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呼吸係統疾病是全球範圍內最常見的健康問題之一,從急性感染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廣泛譜係,它們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瞭嚴重影響,並構成瞭巨大的公共衛生挑戰。本書旨在深入探討現代呼吸係統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策略,為臨床醫生、研究人員以及對該領域感興趣的專業人士提供一份全麵而詳實的參考。 第一部分:呼吸係統的基礎與病理生理學 在深入探討疾病之前,理解呼吸係統的正常功能至關重要。本書的開篇將詳細闡述呼吸解剖學的關鍵結構,包括氣道、肺泡、肺血管以及支持呼吸運動的胸廓和呼吸肌。我們將逐一剖析氣體交換的基本原理,包括肺泡-毛細血管膜的擴散過程,氧氣和二氧化碳的轉運機製,以及它們在血液中的結閤形式與調節。深入理解這些基礎知識,是準確診斷和有效治療呼吸係統疾病的基石。 隨後,本書將聚焦於呼吸係統疾病的核心病理生理學。我們將詳細解析幾種最普遍和最具代錶性的呼吸係統疾病的發生機製。 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COPD作為一種進展性、不可逆的疾病,其核心在於氣流的受限。我們將深入探討其主要組成部分——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的病理改變。慢性支氣管炎的特徵是氣道內分泌物增多、黏膜充血腫脹以及氣道壁縴維化,導緻氣道狹窄和咳嗽、咳痰癥狀。肺氣腫則錶現為肺泡壁的破壞和肺泡腔的擴大,導緻肺組織彈性減退,氣體交換麵積減少,以及氣體滯留。我們將分析吸煙、空氣汙染等環境因素在COPD發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以及遺傳易感性(如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癥)的重要性。炎癥是COPD發病機製中的核心環節,我們將詳細闡述氣道和肺實質中各種炎性細胞(如中性粒細胞、巨噬細胞、淋巴細胞)的募集、激活及其釋放的介質(如蛋白酶、氧化應激産物、細胞因子)如何協同作用,導緻氣道重塑和肺組織破壞。 哮喘: 哮喘是一種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其特點是可逆的氣道高反應性。我們將重點闡述哮喘發作時的氣道炎癥,包括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等參與的過敏性炎癥反應,以及白三烯、組胺等介質的作用。氣道平滑肌痙攣是哮喘急性發作的主要原因,我們將探討其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機製。此外,氣道重塑(如基底膜增厚、氣道平滑肌增生、黏液腺增生)也是哮喘長期發展的重要病理改變,我們將分析其對肺功能的影響。我們將區分不同類型的哮喘,如過敏性哮喘、非過敏性哮喘、運動誘發性哮喘等,並探討其各自的病因學特點。 限製性肺疾病: 特發性肺縴維化(IPF): IPF是一種原因不明的、進行性的、緻死性的肺縴維化疾病。我們將深入探討IPF的病理特徵,包括肺泡上皮細胞的損傷、異常的細胞外基質沉積、以及肺成縴維細胞的過度增殖和活化。我們將分析多種潛在的病因學假說,如遺傳因素、環境暴露、病毒感染等,並探討它們在啓動和維持肺縴維化過程中的作用。我們將重點關注IPF的進展性特點,以及縴維化如何逐漸取代正常的肺組織,導緻氣體交換功能嚴重受損。 其他間質性肺疾病: 本部分還將涵蓋其他重要的間質性肺疾病,例如結締組織病相關性間質性肺病(如類風濕關節炎、係統性硬化癥)、過敏性肺炎、以及藥物誘導的間質性肺病。我們將分析這些疾病的特異性病理改變,以及它們在臨床上的錶現差異。 肺部感染: 肺炎: 肺炎是肺實質的急性炎癥,通常由細菌、病毒或真菌引起。我們將詳細介紹不同病原體引起的肺炎的病理學特徵,包括細菌性肺炎的病竈性炎癥、病毒性肺炎的間質性炎癥以及真菌性肺炎的播散性病變。我們將討論宿主防禦機製在抵抗感染中的作用,以及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感染的特殊錶現。 肺結核: 肺結核是由結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感染性疾病。我們將重點解析結核分枝杆菌在肺內的定植、復製以及宿主免疫反應(尤其是細胞免疫)如何形成結核結節。我們將討論原發性肺結核和繼發性肺結核的病理學區彆,以及結核病如何導緻肺實質的破壞和縴維化。 肺血管疾病: 肺栓塞(PE): PE是由於血栓堵塞肺動脈或其分支引起的危及生命的疾病。我們將詳細闡述血栓形成的三要素(高凝狀態、血管內皮損傷、血流淤滯)在深靜脈血栓形成(DVT)中的作用,以及DVT如何成為PE的主要來源。我們將分析血栓在肺血管中引起血流動力學改變、氣體交換障礙以及右心負荷增加的病理生理機製。 肺動脈高壓(PH): PH是指肺動脈收縮壓升高。我們將區分不同類型的肺動脈高壓,包括肺動脈性肺高壓(PAH)、左心疾病相關性肺高壓、慢性肺疾病和/或低氧相關性肺高壓、以及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壓(CTEPH)。我們將深入探討PAH的血管重塑機製,包括血管平滑肌增生、內皮功能障礙以及血栓形成,這些機製最終導緻肺血管阻力增加。 第二部分:現代呼吸係統疾病的診斷技術 準確的診斷是有效治療的前提。本書將係統介紹當前用於診斷呼吸係統疾病的各類現代技術。 影像學檢查: 胸部X光片: 作為最基礎的影像學工具,胸部X光片在篩查和診斷多種肺部疾病方麵仍具有重要價值。我們將討論X光片上各種病變的典型錶現,如浸潤影、結節、空洞、胸腔積液等。 計算機斷層掃描(CT): CT檢查在呼吸係統疾病的診斷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們將詳細介紹高分辨率CT(HRCT)在診斷間質性肺疾病、支氣管擴張等疾病中的優勢,以及螺鏇CT在檢測肺栓塞、肺癌等方麵的應用。我們將分析CT圖像上各種形態學改變的意義,例如磨玻璃影、網格影、蜂窩肺、囊腔、實變等。 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CT): PET-CT在肺癌的診斷、分期和療效評估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我們將探討其在識彆代謝活躍病竈方麵的能力。 肺功能測試(PFT): 肺量計: 肺量計是評估肺通氣功能最常用的設備。我們將詳細講解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FEV1/FVC比值等關鍵參數的意義。我們將通過PFT結果的解讀,區分阻塞性、限製性以及混閤性肺功能障礙。 殘氣量與總肺容量測定: 通過氣體稀釋法或體積描記法測定殘氣量(RV)和總肺容量(TLC),對於評估肺氣腫和胸廓限製性疾病具有重要意義。 彌散功能測定(DLCO): DLCO用於評估肺泡-毛細血管膜的氣體交換能力,對於診斷和評估間質性肺疾病、肺血管疾病等至關重要。 支氣管激發試驗: 用於診斷咳嗽變異性哮喘等氣道高反應性疾病。 支氣管鏡檢查: 支氣管鏡檢查是直接觀察氣道內部結構、獲取組織樣本的金標準。我們將詳細介紹不同類型的支氣管鏡(硬質和軟質),以及其在診斷氣道狹窄、腫瘤、感染、異物吸入等疾病中的應用。我們將重點講解支氣管鏡下活檢、刷檢、灌洗液收集等技術,以及它們在病理診斷中的重要性。 動脈血氣分析: 動脈血氣分析是評估氧閤、通氣和酸堿平衡狀態的“金標準”。我們將詳細解讀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pH值、血氧飽和度(SaO2)等參數,以及它們在判斷呼吸衰竭類型和嚴重程度中的作用。 其他診斷方法: 我們還將介紹其他輔助診斷技術,如運動試驗(評估運動耐力)、食管測壓(評估吞咽功能與誤吸)、血清學檢測(如自身抗體、腫瘤標誌物)、微生物學檢測(如痰培養、抗酸染色)等,並闡述它們在特定疾病診斷中的價值。 第三部分:呼吸係統疾病的治療策略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係統地闡述針對不同呼吸係統疾病的現代治療策略,強調個體化治療和多學科協作。 藥物治療: 支氣管擴張劑: 短效和長效β2受體激動劑、抗膽堿能藥物(M受體拮抗劑)在緩解氣道痙攣、改善通氣方麵扮演著核心角色。我們將詳細介紹這些藥物的作用機製、適應癥、用法用量以及副作用。 吸入性糖皮質激素(ICS): ICS是治療哮喘和COPD炎癥的關鍵藥物,我們將深入探討其抗炎機製、選擇性以及與其他藥物的聯閤應用。 其他藥物: 黃嘌呤衍生物、白三烯受體拮抗劑、止咳藥、祛痰藥、抗生素、抗病毒藥物、抗真菌藥物、抗結核藥物、以及針對肺動脈高壓的靶嚮治療藥物(如內皮素受體拮抗劑、磷酸二酯酶-5抑製劑)等,都將在本書中得到詳細闡述。 氧療: 氧療是改善低氧血癥的基石。我們將討論不同類型氧療設備(鼻導管、麵罩、高流量濕化氧療)的適用範圍,以及長期氧療(LTOT)在慢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作用和益處。 無創通氣(NIV)和有創通氣(MV): NIV(如CPAP、BiPAP)在治療急性呼吸衰竭、COPD急性加重等方麵具有顯著優勢。我們將詳細介紹NIV的工作原理、適應癥、禁忌癥以及並發癥。對於需要機械通氣的患者,我們將深入探討有創通氣的模式、參數設置、以及機械通氣相關性肺損傷(VILI)的預防與管理。 外科治療: 肺癌手術: 肺葉切除、肺段切除、全肺切除等手術方式在早期肺癌治療中是首選。 肺移植: 對於終末期肺疾病患者,肺移植是唯一的選擇。我們將探討肺移植的適應癥、術前評估、術後管理以及並發癥。 其他手術: 如胸腔鏡下肺大皰切除、支氣管袖段切除等。 康復治療: 肺康復: 肺康復是改善呼吸係統疾病患者運動耐力、生活質量的重要手段。我們將重點介紹肺康復的組成部分,包括運動訓練、呼吸肌訓練、教育、營養支持和心理社會支持。 介入治療: 支氣管鏡介入技術: 如肺減容術(BvF)、氣道支架置入術、異物取齣術等。 呼吸係統疾病的個體化管理: 精準醫學在呼吸疾病中的應用: 隨著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的發展,精準醫學為呼吸係統疾病的治療提供瞭新的視角。我們將探討分子診斷在選擇靶嚮治療藥物中的作用,例如EGFR突變在非小細胞肺癌治療中的應用。 多學科協作: 呼吸係統疾病的復雜性往往需要呼吸科、胸外科、影像科、病理科、重癥監護科、康復科、營養科、心理科等多學科的密切閤作,纔能為患者提供最佳的診療方案。 結語 本書力求通過係統、深入的論述,為讀者呈現呼吸係統疾病診斷與治療領域的最新進展和實踐經驗。我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幫助臨床醫生更準確地診斷,更有效地治療,並最終改善患有呼吸係統疾病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書內容嚴謹,邏輯清晰,語言流暢,旨在成為一本值得臨床醫生和相關專業人士案頭常備的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