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全科醫學師資培訓指導用書(第2版)/國傢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全科醫生培訓“十三五”規劃教材》是國傢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全科醫生培訓“十三五”規劃教材。教材共分八章,第一章簡述瞭全科醫學的基本概念,便於帶教老師對全科醫學有一個基本的認識。第二章介紹瞭全科醫學師資的類彆及其角色定位。第三至五章作為《全科醫學師資培訓指導用書(第2版)/國傢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全科醫生培訓“十三五”規劃教材》的核心內容,按照臨床理論教學、實踐教學過程介紹瞭臨床醫學教學的方法、手段,特彆是在社區實踐教學中,介紹瞭實踐技能教學和適宜技術的教學,並通過案例教學的形式將醫學知識與臨床實踐能力教學有機地結閤起來,展現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方法,使教師能快地掌握教學方法與基本技能。第六至八章介紹瞭教學評價和教學管理。
《全科醫學師資培訓指導用書(第2版)/國傢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全科醫生培訓“十三五”規劃教材》的使用對象主要為全科醫生規範化培養的帶教老師,包括臨床基地師資和基層醫療機構的基層實踐基地帶教師資。
作者簡介
賈建國,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副院長,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和繼續教育學院臨床學係係主任。同時擔任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全科醫師分會副會長、教育部醫學教育臨床教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教育協會副會長。
1998年從事臨床醫學教育管理工作,積極參與首都醫科大學《外科學》課程建設和臨床技能培訓考核中心建設,積極組織進行課程體係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與研究,承擔瞭多項教學改革研究課題,作為負責人或主要成員參與人獲得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4項、國傢教學成果奬1項;發錶論文30餘篇,主編或副主編教材、專著6部。
謝苗榮,主任醫師,教授,醫學博士,急診醫學、全科醫學碩士研究生導師。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友誼醫院副院長,中華醫學會急診分會委員,北京醫學會急診分會常委,首都醫科大學急診醫學係副主任,北京友誼醫院急危重癥救治中心主任,首都醫科大學全科醫學院第二臨床學係主任,北京市全科住院醫師培訓基地主任,北京友誼醫院全科醫學教研室主任。曾任北京友誼醫院門診部主任兼急診科主任、醫務部主任兼急診科主任。長期從事急診醫學管理及全科醫學教育研究,主編著作、教材5部,主譯1部,副主譯1部,承擔省部級課題3項,發錶學術論文62篇。
畢曉明,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專業博士,研究員,哈爾濱醫科大學教務處處長。從事醫學教育教學管理工作20餘年。擔任教育部臨床醫學專業認證專傢、第四屆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教學研究分會理事、中國醫藥教育協會整閤醫學教育分會理事、首屆中國醫學模擬教學聯盟理事、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常務理事、黑龍江省高校優質課程聯盟副理事長、《高校醫學教學研究(電子版)》常務編委。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全科醫學發展現況與全科醫生定位
第一節 我國全科醫學發展現況
第二節 全科醫生
第三節 全科醫生培養模式簡介
第二章 全科醫學師資的類彆及其角色定位
第一節 教師基本素質與要求
第二節 教師職責
第三節 全科醫學教師培訓與教師隊伍建設
第三章 課堂教學
第一節 課堂教學教師基本要求
第二節 備課
第三節 說課
第四節 教案
第五節 課件準備
第六節 試講
第七節 授課方法
第八節 授課技巧
第四章 實踐教學及不同實踐教學方法
第一節 臨床實踐教學法
第二節 臨床小講課與專題講座
第三節 臨床教學查房
第四節 教學病例討論
第五節 臨床技能教學
第六節 基層實踐
第七節 實踐教學的其他問題
第五章 教學方法
第一節 教學方法概述
第二節 常用醫學教學方法介紹
第三節 醫學教學方法的比較與選擇
第四節 PBL教學法
第五節 案例教學
第六節 教學手段
第六章 教學評價
第一節 教學評價概述
第二節 課堂教學質量評價
第三節 學業成績評價
第七章 全科醫生接診能力考核工具(LAP量錶介紹)
第一節 LAP的來源與意義
第二節 LAP評估量錶的內容與構成
第三節 LAP的應用
第八章 教學管理
第一節 教學管理概述
第二節 教學管理原則
第三節 教學計劃管理
第四節 教學大綱管理
第五節 教學質量管理
第六節 教學檔案管理
參考文獻
中英文名詞對照索引
前言/序言
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對提高健康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同時人口老齡化和疾病譜變化也對醫療衛生服務提齣瞭新要求。為瞭深入貫徹國傢醫藥衛生體製改革的精神,《國務院關於建立全科醫生製度的指導意見》(國發[2011]23號)和《關於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製度的指導意見》(國衛科教發[2013]56號)先後頒布。全科醫生是綜閤程度較高的醫學人纔,主要在基層承擔預防保健、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診療和轉診、患者康復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體化服務,是居民健康的“守門人”。我國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形成統一規範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和“首診在基層”的服務模式,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2~3名閤格的全科醫生。由於多年來我國基層醫療衛生人纔隊伍建設相對滯後,閤格的全科醫生數量嚴重不足。為瞭培訓具有基層衛生服務能力的全科醫生,全科醫生培養的基地建設是重點,而基地建設中師資隊伍建設是核心。優秀的全科醫學師資既要掌握全科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又要瞭解全科醫學帶教重點和帶教方法;既要熟悉全科醫生培養體係和培養模式、全科醫生崗位職責要求和工作特點,又要掌握全科醫學的臨床思維模式。
本書的使用對象主要為全科醫生規範化培養的帶教老師,包括臨床基地師資和基層醫療機構的基層實踐基地帶教師資。臨床基地的帶教師資大多為專科師資,需要對全科醫學理念、全科醫生的功能定位與作用、工作方式、診療思維模式、教學重點、帶教方法等方麵深入瞭解,統一認識。基層實踐基地的師資重點是對全科醫學基本理論深入和係統的瞭解,提升臨床知識、規範服務方式,補充教育教學基本知識,豐富帶教經驗。所以本書第一章簡述瞭全科醫學的基本概念,便於帶教老師對全科醫學有一個最基本的認識。國傢關於建設全科醫生培訓製度的相關文件作為政策依托貫穿全書,將其列人參考文獻中以供全科帶教老師參考學習。本書圍繞臨床教學中所應用的教學基本理論、基本教學方法、最常用的教學手段展開編寫,力爭在每章節中盡可能有一個相關內容的案例,圍繞案例重點介紹相應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使用。全科醫生的培訓是一個係統工程,需要在臨床專科醫院強化臨床診療能力,在基層醫療機構學習掌握特有的崗位基本能力,如慢性病管理、健康檔案管理及公共衛生管理等。全科醫學的師資隊伍覆蓋臨床醫學的所有學科,其教師隊伍應組成為特有的教學團隊,是一個係統建設工程,需要帶教教師係統瞭解全科醫生培訓的內容和方法,在第二章中對此進行瞭介紹。臨床醫學學科的實踐性非常強,既需有豐富的理論基礎,又需有嫻熟的實踐操作能力;全科醫生麵對著不同人群,需要具有更多的人文知識,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第三至五章作為本書的核心內容,按照臨床理論教學、實踐教學過程介紹瞭臨床醫學教學的方法、手段,特彆是在社區實踐教學中,介紹瞭實踐技能教學和適宜技術的教學,並通過案例教學的形式將醫學知識與臨床實踐能力教學有機地結閤起來,展現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方法,使教師能更快地掌握教學方法與基本技能。全科醫生培訓教師作為團隊,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常常是分彆獨立開展教學活動的,而I臨床大部分教師又都是兼職從事教學工作,在這個意義上講,每位教師必須具備組織教學和教學管理的能力。在每一個教學活動後,都麵臨著評估教學過程和考核評價學員對傳授的知識與能力掌握情況,所以第六至八章介紹瞭教學評價和教學管理。接診能力是評價全科醫生崗位勝任力的重要核心指標,應用全科醫生接診能力評估工具可以綜閤評定培訓效果,第七章對此做瞭著重介紹。
本書邀請瞭國內十餘所知名大學長期從事全科醫生教學工作的管理專傢、臨床師資和基層實踐基地師資參加編寫,以保證本書的內容和質量。其中硃文華、江敏、周舟三位專傢對本書中部分章節的內容進行補充完善,我們在此錶示感謝。
由於我們接受係統的教學培訓時間及經驗有限,書中可能存在缺點和錯誤,寄望各位同仁及讀者提齣寶貴意見,並不吝指正,以便於本書能夠得到不斷完善。
賈建國謝苗榮
2017年7月
全科醫學師資培訓指導用書(第2版)/國傢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全科醫生培訓“十三五”規劃教材 圖書簡介 本書是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傢關於加強全科醫學人纔隊伍建設的戰略部署,特彆是在“十三五”期間,由國傢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牽頭組織編寫的,針對全科醫學師資的係統性培訓指導用書。作為國傢級規劃教材的第二版,本書旨在全麵提升全科醫學教育者的教學能力、科研水平、臨床實踐指導能力以及課程開發與管理能力,為我國構建高質量、可持續的全科醫學人纔培養體係奠定堅實基礎。 本書緊密圍繞國傢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需求,以及全科醫學學科的最新進展和發展趨勢,匯聚瞭國內全科醫學領域的資深專傢和優秀教育者,共同打造瞭一部內容詳實、體係完整、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指導意義的教材。全書分為多個章節,係統性地涵蓋瞭全科醫學教育的各個核心要素。 第一部分:全科醫學教育的理念與發展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全科醫學的本質、核心價值及其在國傢衛生體係中的地位。內容涵蓋全科醫學的定義、發展曆程、基本理論框架(如傢庭醫學、社區醫學、綜閤性醫學等),以及其在維護居民健康、提高醫療服務效率、促進醫療公平等方麵的關鍵作用。同時,也闡述瞭我國全科醫學發展的現狀、麵臨的挑戰以及“十三五”期間的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為師資培訓提供宏觀視野和戰略指導。 第二部分:全科醫學師資的核心素養與能力要求 本部分詳細闡述瞭優秀全科醫學師資應具備的核心素養和必備能力。這包括: 紮實的專業知識與臨床技能: 要求師資不僅在某一特定領域擁有深厚的造詣,更應具備覆蓋全科醫學的廣博知識體係,能夠理解和處理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的診療,以及在不同生命周期、不同人群中提供連續性、綜閤性的健康管理。書中將詳細梳理全科醫學的核心知識點,如常見傳染病、非傳染性疾病、老年醫學、兒童保健、婦女保健、精神衛生、急診醫學、康復醫學等。同時,強調師資應精通問診、體格檢查、常用診斷技術(如心電圖、影像學初步判讀)、基本操作技能(如注射、換藥、傷口縫閤、無菌技術)等。 優秀的教學能力: 涵蓋瞭多種教學方法和技巧的應用,包括但不限於: 理論授課能力: 如何清晰、係統地講解復雜的醫學概念,如何運用多媒體教學工具,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臨床帶教能力: 如何在門診、病房、社區等不同臨床環境中有效指導學生進行病史采集、體格檢查、診斷思維、治療方案製定、醫患溝通。如何通過示範、角色扮演、病例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 問題導嚮學習(PBL)和工作坊式教學: 介紹和指導如何在全科醫學教學中有效開展PBL,如何設計教學情境,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技能培訓與考核: 如何設計和實施技能培訓,如何進行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SCE)等多種形式的技能考核,確保學生掌握必要的臨床技能。 有效的科研能力: 強調全科醫學師資應具備一定的科研素養,能夠參與、指導或獨立開展與全科醫學相關的臨床研究、衛生服務研究、教育學研究等。書中將介紹科研選題、研究設計、數據收集與分析、論文撰寫等基本科研方法,鼓勵師資將科研成果應用於教學和臨床實踐。 先進的教育管理與評估能力: 引導師資理解全科醫學課程的設計原則,如何根據國傢教學大綱和崗位需求,開發和優化課程內容;如何進行教學評估,收集學生和同行反饋,持續改進教學質量。 第三部分:全科醫學核心課程的教學策略與方法 本部分聚焦於全科醫學教學中的關鍵課程模塊,並提供具體的教學策略和方法。 常見病、多發病診治: 針對不同係統(如呼吸、循環、消化、神經、內分泌、泌尿、皮膚、骨骼、耳鼻喉、眼科等)的常見疾病,指導師資如何進行係統性講解,重點突齣疾病的特點、診斷要點、治療原則、預後管理以及全科視角下的綜閤處理。 慢性病管理: 深入講解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腦卒中、骨關節炎、常見精神疾病(如抑鬱癥、焦慮癥)等常見慢性病的篩查、診斷、個體化治療方案製定、長期隨訪、患者教育、醫患共同決策以及多學科協作模式。 老年醫學: 涵蓋老年人生理心理特點、常見老年病(如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跌倒、失禁、營養不良)、老年綜閤徵的識彆與管理、安寜療護與姑息治療等。 兒童保健與常見病: 包括兒童生長發育監測、免疫接種、喂養指導、意外傷害預防、以及兒童常見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腹瀉、濕疹)的診治。 婦女保健與生殖健康: 涉及孕前保健、孕期保健、産後恢復、計劃生育谘詢、常見婦科疾病的篩查與管理、更年期保健等。 精神衛生與心理健康: 引導師資識彆和處理常見的精神心理問題,如抑鬱、焦慮、失眠、傢庭暴力、物質濫用等,並掌握基礎的心理乾預技巧。 急診急救: 培訓師資掌握常見急危重癥的初步識彆、現場急救、生命體徵監測、以及緊急轉運的原則。 康復醫學與社區衛生服務: 強調全科醫生在患者康復過程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與康復團隊協作。同時,深入闡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各項功能,包括預防保健、健康教育、基本醫療、慢病管理、雙嚮轉診等,以及師資如何指導學生熟悉和掌握社區工作流程。 醫患溝通與倫理: 教授師資如何有效與患者及傢屬建立信任關係,如何進行清晰、 empathetical 的溝通,如何處理醫患衝突,以及掌握全科醫學實踐中的各項倫理原則,如知情同意、隱私保護、醫德醫風等。 第四部分:全科醫學教育的創新與未來發展 本部分展望全科醫學教育的未來發展趨勢,並提供創新性的教學理念和實踐指導。 信息化與智能化教學: 探討如何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開發在綫學習平颱、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教學工具,提升教學的互動性和個性化。 跨專業教育與團隊協作: 強調全科醫學教育與其他學科(如護理、藥學、公共衛生、社會工作)的融閤,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 終身學習與持續專業發展: 鼓勵師資和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介紹各種繼續醫學教育(CME)的途徑和資源,以及如何建立個人專業發展計劃。 國際視野與比較醫學教育: 介紹國外全科醫學教育的先進經驗和模式,為我國全科醫學教育的改革提供藉鑒。 第五部分:附錄 附錄可能包含相關的國傢政策文件、全科醫學培訓標準、評估工具、推薦閱讀書目、以及常用醫學縮略語等,為讀者提供更全麵的支持。 本書的編寫風格力求嚴謹、實用、易懂,既有理論的高度,又不乏操作性的指導。每章通常包含教學目標、核心內容、教學方法建議、典型案例分析、以及思考題等,旨在幫助全科醫學教育者係統提升自身綜閤能力,有效履行教育、培訓和指導的職責,從而為我國培養齣更多優秀的、符閤時代需求的閤格全科醫生,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貢獻力量。 本書的齣版,標誌著我國全科醫學師資培訓體係的進一步完善,將有力推動全科醫學教育的質量提升和內涵發展,為實現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係的優化升級提供堅實的人纔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