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教程(第5版)

操作系统教程(第5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费翔林,骆斌 著
图书标签:
  • 操作系统
  • 计算机科学
  • 教材
  • 教学
  • 第五版
  • 计算机系统
  • 内核
  • 进程管理
  • 内存管理
  • 文件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392500
版次:5
商品编码:122417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31
字数:63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和灵魂,是计算机系统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基础和核心的系统软件,因而操作系统课程成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必修课,也是计算机应用从业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
  《操作系统教程(第5版)》在前4版的基础上进行全面修订,系统地介绍操作系统的经典内容和技术新进展,选择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开放源码操作系统Linux作为实例贯穿全书。
  《操作系统教程(第5版)》共8章,涵盖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设计原理和实现技术,尽可能系统、全面地展示操作系统的概念、特性和精髓。
  《操作系统教程(第5版)》重点突出、内容充实、逻辑清晰、详略得当,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操作系统的核心知识。
  与《操作系统教程(第5版)》配套的《Linux操作系统实验教程》(费翔林主编)已经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两本教材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完成操作系统教学任务。
  《操作系统教程(第5版)》既可作为高等学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本科的“操作系统”课程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供计算机技术和软件技术人员阅读和参考。

作者简介

  费翔林,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曾任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系教学副主任,计算机软件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41年生,毕业于南京大学数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操作系统和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展操作系统研究与教学工作,参与和完成多个国产操作系统研制任务,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七五”、“八五”、“九五”和”863”等科研项目,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6次:主持”操作系统原理与实践”国家精品课程,多次获省校级操作系统课程建设及优秀教学质量奖,编写的《操作系统教程》曾获国家优秀教材奖,并先后被列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操作系统概论
1.1 操作系统概观
1.1.1 操作系统与计算机系统
1.1.2 操作系统资源管理技术
1.1.3 操作系统定义和作用
1.1.4 操作系统功能和特性
1.2 操作系统形成与发展
1.2.1 人工操作阶段
1.2.2 执行系统阶段
1.2.3 多道程序设计与操作系统形成
1.2.4 操作系统发展与分类
1.3 操作系统基本服务和用户接口
1.3.1 基本服务和用户接口
1.3.2 程序接口与系统调用
1.3.3 操作接口与系统程序
1.3.4 Linux系统调用及实现机制
1.4 操作系统结构和运行模型
1.4.1 操作系统结构分类
1.4.2 操作系统结构设计
1.4.3 操作系统内核
1.4.4 操作系统运行模型
1.5 流行操作系统简介
1.5.1 UNIX操作系统
1.5.2 自由软件和Linux操作系统
1.5.3 IBM操作系统
1.6 本章小结
习题1

第2章 处理器管理
2.1 处理器状态
2.1.1 处理器
2.1.2 程序状态字
2.2 中断技术
2.2.1 中断概念
2.2.2 中断源分类
2.2.3 中断和异常的响应及服务
2.2.4 中断事件处理原则
2.2.5 中断优先级和多重中断
2.2.6 Linux中断处理
2.3 进程及其实现
2.3.1 进程定义和属性
2.3.2 进程状态和转换
2.3.3 进程描述和组成
2.3.4 进程上下文切换与处理器状态转换
2.3.5 进程控制和管理
2.4 线程及其实现
2.4.1 引人多线程的动机
2.4.2 多线程环境中的进程与线程
2.4.3 线程的实现
2.5 Linux进程
2.6 处理器调度
2.6.1 处理器调度层次
2.6.2 选择调度算法原则
2.6.3 作业管理与调度
2.6.4 低级调度功能和类型
2.6.5 作业调度和低级调度算法
2.7 Linux调度算法
2.7.1 Linux V2.4调度算法
2.7.2 Linux V2.6调度算法
2.8 本章小结
习题2

第3章 同步、通信与死锁
3.1 并发进程
3.1.1 顺序程序设计
3.1.2 并发程序设计
3.1.3 进程的交互:竞争和协作
3.2 临界区管理
3.2.1 互斥和临界区
3.2.2 临界区管理的尝试
3.2.3 实现临界区管理的软件算法
3.2.4 实现临界区管理的硬件设施
3.3 信号量与Pv操作
3.3.1 同步和同步机制
3.3.2 信号量与PV操作
3.3.3 信号量实现互斥
3.3.4 信号量解决5位哲学家就餐问题
3.3.5 信号量解决生产者-消费者问题
3.3.6 信号量解决读者-写者问题
3.3.7 信号量解决睡眠理发师问题
3.4 管程
3.4.1 管程和条件变量
3.4.2 管程的实现
3.4.3 管程解决进程同步问题
3.5 进程通信
3.5.1 信号通信机制
3.5.2 管道通信机制
3.5.3 共享内存通信机制
3.5.4 消息传递通信机制
3.6 操作系统并发问题解决方案小结
3.7 死锁
3.7.1 死锁产生
3.7.2 死锁防止
3.7.3 死锁避免
3.7.4 死锁检测和恢复
3.8 Linux同步和通信机制
3.8.1 Linux内核同步机制
3.8.2 System V IPC进程同步机制
3.9 本章小结
习题3

第4章 存储管理
4.1 存储器工作原理
4.1.1 存储器层次
4.1.2 地址转换与存储保护
4.2 连续存储管理
4.2.1 固定分区存储管理
4.2.2 可变分区存储管理
4.2.3 内存不足的存储管理技术
4.3 分页存储管理
4.3.1 分页存储管理基本原理
4.3.2 翻译快表
4.3.3 分页存储空间分配和去配
4.3.4 分页存储空间页面共享和保护
4.3.5 多级页表
4.3.6 反置页表
4.4 分段存储管理
4.4.1 程序分段结构
4.4.2 分段存储管理基本原理
4.4.3 分段存储管理共享和保护
4.4.4 分段和分页比较
4.5 虚拟存储管理
4.5.1 虚拟存储器概念
4.5.2 请求分页虚拟存储管理
4.5.3 请求段页式虚拟存储管理
4.6 存储管理方案及虚存页面替换算法小结
4.7 Linux虚拟存储管理
4.7.1 物理内存管理
4.7.2 进程虚拟地址空间管理
4.7.3 页表机制
4.7.4 缺页异常处理
4.8 本章小结
习题4

第5章 设备管理
5.1 I/O硬件原理
5.1.1 I/O系统
5.1.2 I/O控制方式
5.1.3 设备控制器
5.2 I/O软件原理
5.2.1 I/0软件设计目标和原则
5.2.2 I/O中断处理程序
5.2.3 I/0设备驱动程序
5.2.4 独立于设备的I/O软件
5.2.5 用户空间的I/O软件
5.3 缓冲技术
5.3.1 单缓冲
5.3.2 双缓冲
5.3.3 多缓冲
5.4 驱动调度技术
5.4.1 存储设备的物理结构
5.4.2 循环排序
5.4.3 优化分布
5.4.4 搜查定位
5.4.5 提高磁盘I/O速度的方法
5.4.6 Linux磁盘I/O调度算法
5.5 设备分配
5.5.1 设备独立性
5.5.2 设备分配及其数据结构
5.6 虚拟设备
5.6.1 问题的提出
5.6.2 SPOOLing设计与实现
5.6.3 SPOOLing应用
5.7 Linux设备管理
5.7.1 设备管理概述
5.7.2 字符设备
5.7.3 块设备
5.8 本章小结
习题5

第6章 文件管理
6.1 文件
6.1.1 文件概念和命名
6.1.2 文件类型和属性
6.1.3 文件存取方法
6.2 文件目录
6.2.1 文件控制块、文件目录与目录文件
6.2.2 层次目录结构
6.2.3 文件目录检索
6.3 文件组织与数据存储
6.3.1 文件逻辑结构
6.3.2 文件物理结构
6.4 文件系统功能及实现
6.4.1 文件类系统调用
6.4.2 文件共享
6.4.3 文件空间管理
6.4.4 内存映射文件
6.4.5 虚拟文件系统
6.4.6 文件系统性能和可靠性问题
6.5 Linux文件系统
6.5.1 Linux文件系统结构
6.5.2 VFS数据结构及管理
6.5.3 VFS文件系统调用实现
6.5.4 Linux文件系统高速缓存机制
6.5.5 Linux ext2文件系统
6.5.6 Linux proc文件系统
6.6 本章小结
习题6

第7章 操作系统安全与保护
7.1 安全性概述
7.2 安全策略
7.2.1 安全需求和安全策略
7.2.2 访问支持策略
7.2.3 访问控制策略
7.3 安全模型
7.3.1 安全模型概述
7.3.2 安全模型示例
7.4 安全机制
7.4.1 硬件安全机制
7.4.2 认证机制
7.4.3 授权机制
7.4.4 加密机制
7.4.5 审计机制
7.5 安全操作系统设计和开发
7.5.1 安全操作系统结构和设计原则
7.5.2 安全操作系统开发
7.5.3 信息系统安全评价标准简介
7.6 Linux安全机制
7.7 本章小结
习题7

第8章 操作系统技术新进展
8.1 多处理器与多计算机系统
8.1.1 并行处理系统分类
8.1.2 共享存储的对称式多处理机
8.1.3 集群系统
8.2 基于网络的计算模式
8.2.1 网络计算
8.2.2 分布计算
8.2.3 云计算
8.3 多核与超线程
8.3.1 多核的提出
8.3.2 多核处理器的技术优势
8.3.3 多核计算机系统设计考虑
8.3.4 多核操作系统设计考虑
8.4 并行处理环境下的同步与调度
8.4.1 同步粒度
8.4.2 并行环境下的同步
8.4.3 多处理器调度
8.5 本章小结
习题8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操作系统教程》198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1版,至今已近25年,其间计算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作为计算机系统核心与灵魂的操作系统也在不断发展中。为了适应这种趋势,满足高等院校操作系统课程教学的实际需要,本书第5版主要做了以下4方面的修订:
  (1)突出重点。集中论述操作系统核心内容,包括操作系统概念和原理、资源管理技术和并发程序设计技术等。
  (2)优化实例。以案例操作系统Linux的设计原理和核心算法为主线,突出操作系统概念和原理与案例操作系统技术和方法之间的衔接。
  (3)改写章节。删去第4版教材的第8章,改为“操作系统技术新进展”,介绍多处理器和多核操作系统设计要点,多处理器调度算法,并概要介绍网络计算、分布计算和云计算及其各类操作系统技术。
  (4)充实提高。对全书体系和组织作了适当调整和重组,对相关概念和定义作了进一步推敲和精炼。
  本书从服务用户、进程交互、系统实现和资源管理等四种观点来剖析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原理、设计和实现,既阐述传统操作系统基本概念、技术和方法,又介绍现代操作系统最新技术发展与应用。全书共8章,第1章描述基本概念;第2章、第4至第6章详细讲述资源管理技术;第3章通过揭示进程在系统中执行的本质过程、内在联系和状态变化,用动态观点来研究操作系统;第7章介绍安全与保护;第8章介绍操作系统新技术;每章最后一节均是小结。本书建议讲授54-60学时,第八章可作为讲座内容或选讲。
  操作系统是一门理论、实践与应用都很强的课程,如果仅仅学习理论知识很难达到理想教学效果。为此,我们把概念和原理与应用和实践内容区分开来,配套编写与出版《操作系统教程》(笫5版)和《Linux操作系统实验教程》,两本教材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完成教学任务。前者以讲授原理为主,并设计了模拟类实验配合原理教学同步进行,这是以原理为主的一学期必修课程;后者为操作系统实践提供指导,涵盖内核类和应用类实验,这是以实验为主的一学期选修课程。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第三版) 一、 引言:构建坚实的基础,洞悉数字世界的底层逻辑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系统,从智能手机到超级计算机,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数字生活的核心。然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仅仅是这些系统的用户,对于它们是如何工作的,内部究竟发生了什么,却知之甚少。这就像只知道汽车会开,却不了解发动机的原理和传动系统的构造。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第三版),英文原版名为《Computer Systems: A Programmer's Perspective》,由Randal E. Bryant和David R. O'Hallaron倾力打造,被誉为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圣经”之一。这本书并非一本传统的操作系统教材,它另辟蹊径,从程序员的视角出发,系统地阐述了计算机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它不仅仅讲解了操作系统的原理,更将操作系统置于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宏观框架之下,深入剖析了硬件、软件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交互关系。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强调的是“自顶向下”的学习方法。它不会一开始就枯燥地罗列操作系统的数据结构和算法,而是从程序员最熟悉的 C 语言出发,逐步引导读者深入到计算机系统的底层,理解代码是如何被执行的,数据是如何在内存中存储和管理的,以及如何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接口来控制和利用这些资源。这种方法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的编程体验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培养出真正能够驾驭复杂系统的编程能力。 本书并非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注重概念之间的联系和贯穿始终的主题。它旨在帮助读者理解“一切皆文件”的背后逻辑,理解“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精妙之处,理解“内存管理”的重要性,理解“进程与线程”的协作与冲突,理解“网络通信”的底层协议,以及理解“安全”问题如何在系统层面得到保障。通过对这些核心概念的深入探讨,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某些代码会运行得更快,为什么会出现某些性能瓶颈,以及如何编写出更高效、更安全、更健壮的程序。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第三版)适合所有对计算机系统有深入了解愿望的读者。无论你是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希望在打好扎实理论基础的同时,获得更贴近实践的认知;还是已经工作的软件工程师,希望提升自己的技术深度,理解代码在更广泛的上下文中的表现;抑或是对计算机底层运作原理充满好奇心的技术爱好者,本书都将是你的绝佳选择。它将为你打开一扇通往计算机世界核心的大门,让你不仅仅是使用者,更是能够理解并掌控它的人。 二、 全面而深入的知识体系:从二进制到分布式系统 本书的内容涵盖了从最基础的二进制表示到复杂的分布式系统,形成了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知识体系。它并非局限于操作系统的特定实现,而是聚焦于跨越不同体系结构和操作系统的通用原理。 1. 数据表示、运算与求值: 二进制的魅力: 本章是理解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基石。我们将从最基本的二进制数及其运算开始,探讨整数的表示(包括有符号和无符号整数)、浮点数的表示(IEEE 浮点标准)以及它们在计算机中的存储方式。理解不同数据类型在内存中的实际样子,对于理解后续的内存访问、指针运算以及数据结构至关重要。 机器级代码: 这一部分将深入剖析 C 语言代码是如何被编译器转换成机器代码的。我们将接触到汇编语言,了解指令集体系结构 (ISA) 的基本概念,以及各种指令如何操作寄存器和内存。理解机器码,能够帮助我们理解编译器的工作原理,并且在性能调优时,识别出低效的代码模式。 程序编码: 学习如何将高级语言(如 C 语言)中的表达式和控制流语句(如 if、while、for 循环)映射到低级机器代码。这包括理解函数调用约定、栈帧结构以及参数传递的机制。 2. 处理器体系结构: 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了解 CPU 的基本组成部分,如算术逻辑单元 (ALU)、控制单元、寄存器文件等。我们将探讨指令周期,以及指令是如何被取指、解码、执行和写回的。 流水线技术: 现代处理器通过流水线技术来提高指令执行效率。本章将解释流水线的工作原理,以及可能出现的“流水线冲突”及其解决办法。 缓存的重要性: 缓存是提升处理器性能的关键。我们将深入理解 CPU 缓存的工作原理,包括缓存块、缓存命中与不命中、缓存替换策略等。理解缓存对程序性能的影响,对于编写高效的代码至关重要。 3. 内存与链接: 内存的层次结构: 计算机系统中的内存并非单一的整体,而是存在一个多层次的存储结构,包括寄存器、一级缓存、二级缓存、主存 (RAM) 以及二级存储(硬盘)。本章将深入分析这些存储设备的工作原理、访问速度和容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内存管理: 操作系统负责管理整个系统的内存资源。我们将探讨虚拟内存的概念,理解地址翻译的过程,以及内存映射 (mmap) 的工作原理。这有助于我们理解程序如何访问内存,以及为什么程序可以访问比物理内存更大的地址空间。 程序的链接: 可执行文件并非一次性生成,而是需要经过编译、汇编和链接三个阶段。本章将详细讲解链接器的作用,包括符号解析、重定位等,以及静态链接和动态链接的区别。理解链接过程,有助于我们解决各种“找不到符号”的链接错误。 4. 虚拟内存: 虚拟内存的强大力量: 虚拟内存是操作系统最核心也最精妙的功能之一。本章将深入剖析虚拟内存的实现机制,包括页表、页目录、缺页中断等。我们将理解虚拟地址是如何被映射到物理地址的,以及操作系统如何利用虚拟内存来提供进程隔离、内存共享以及按需加载等功能。 内存分配: 学习 C 语言中的 `malloc` 和 `free` 等内存分配函数是如何工作的。我们将探讨堆的组织方式,以及垃圾回收的基本概念。 5. 并发与并行: 进程的概念: 进程是操作系统中一个独立运行的程序实例。本章将深入理解进程的创建、终止、状态转换以及进程间通信 (IPC) 的机制,如管道、信号量等。 线程的概念: 线程是进程内部更小的执行单元,它们共享进程的资源。我们将学习线程的创建、同步与互斥,以及如何避免竞争条件和死锁。 并行与并发的区别: 理解并发(在一段时间内交替执行)和并行(在同一时间执行)的区别,以及如何利用多核处理器来实现真正的并行计算。 同步机制: 学习各种同步机制,如互斥锁 (mutexes)、条件变量 (condition variables)、信号量 (semaphores) 等,以及如何正确地使用它们来保护共享数据,避免并发访问带来的问题。 6. 系统级 I/O: 文件系统: 学习文件系统是如何组织和管理磁盘上的数据的。我们将探讨文件、目录、 inode 等概念,以及文件系统的基本操作。 I/O 的实现: 了解操作系统如何通过系统调用来提供对文件、网络套接字等 I/O 设备的访问。我们将学习不同的 I/O 模型,如标准 I/O、缓冲 I/O,以及它们之间的性能差异。 网络 I/O: 深入理解网络通信是如何在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之间进行的。我们将学习套接字 (sockets) 的概念,以及 TCP 和 UDP 协议的基本工作原理,并了解如何使用它们进行网络编程。 7. 系统级虚拟化: 虚拟化的核心: 学习虚拟化技术是如何让一个物理硬件系统模拟出多个独立的虚拟硬件系统的。我们将深入理解虚拟化是如何通过虚拟机监视器 (VMM) 来实现的,以及它在隔离、资源共享和系统管理方面的优势。 容器技术: 了解现代容器技术(如 Docker)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与传统虚拟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8. 并行程序设计: 多线程程序设计: 学习如何设计和实现多线程的并发程序。我们将探讨常见的并发编程模式,以及如何利用多线程来提高程序的性能。 多进程程序设计: 学习如何利用多进程来处理并发任务,以及进程间通信的策略。 并行计算框架: 简单介绍一些并行计算的框架,如 OpenMP,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来编写高性能的并行程序。 三、 独特之处与学习价值:超越理论的实践指导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第三版)之所以备受推崇,在于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 程序员导向: 本书以程序员的需求为出发点,将晦涩的底层原理与日常的编程实践紧密结合。它不是简单地告诉读者“操作系统是什么”,而是解答“为什么操作系统这样工作”,以及“作为程序员,我如何利用它”。 统一的视角: 将计算机系统视为一个整体,从硬件到操作系统,再到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统一的、连贯的视角。这种全局观有助于理解不同层次的组件是如何协同工作的。 实践驱动: 书中大量的示例代码、实验练习以及案例分析,能够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通过动手实践,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技巧。 性能与安全: 本书不仅关注功能的实现,更强调程序的性能和安全性。理解底层机制,能够帮助读者写出更高效、更安全的代码,避免常见的性能陷阱和安全漏洞。 跨平台通用性: 虽然书中会涉及一些特定体系结构或操作系统的细节,但其核心原理是通用的,对于学习不同平台下的计算机系统都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为更高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书的内容是学习操作系统、编译原理、计算机网络、分布式系统等更高级课程的基础。扎实的理解本书内容,能够让你在后续的学习中事半功倍。 四、 结语:成为更优秀的程序员 《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第三版)是一本能够改变你对计算机系统认知的书籍。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次思维的启迪。通过阅读本书,你将能够: 摆脱“黑盒”思维: 真正理解代码在机器上的运行过程,不再将计算机系统视为一个神秘的黑盒。 写出更优化的代码: 深刻理解硬件和操作系统的限制,从而编写出更高效、性能更优的程序。 更好地排查问题: 当程序出现 bug 时,能够从更低的层次去定位问题,找到根本原因。 更自信地进行系统设计: 在进行系统设计时,能够充分考虑到性能、可伸缩性和安全性等因素。 培养成为一名卓越的工程师: 成为一名真正理解计算机系统底层运作的工程师,能够解决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如果你渴望深入探索计算机世界的奥秘,渴望成为一名更优秀的程序员,那么《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第三版)绝对是你不可错过的必读之作。它将带领你踏上一段激动人心的探索之旅,让你对计算机系统有一个前所未有的深刻理解。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有多年开发经验的工程师,我一直希望能够对操作系统有更深刻的理解,以便更好地进行性能优化和系统设计。《操作系统教程(第5版)》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这本书并没有过分强调那些已经被淘汰的过时技术,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当代操作系统设计中普遍适用的原理和机制上。它对并发控制的讲解,尤其让我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对比不同的锁机制(如自旋锁、互斥锁、读写锁)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适用性,让我对如何有效避免竞态条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对内存管理部分的阐述,也比我之前阅读过的任何书籍都要详细,它深入到页面置换算法的各种变体,以及TLB(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在加速地址翻译中的作用,这些细节对于理解操作系统的底层运作至关重要。此外,书中还涉及了文件系统的设计原则,比如日志文件系统(Journaling File System)如何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以及不同文件系统(如ext4、NTFS)的特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深入思考的角度,对于任何希望提升自己系统理解能力的开发者来说,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作者在驾驭复杂主题方面有着非凡的功力。我之前尝试过阅读一些关于操作系统理论的书籍,常常因为过于抽象而难以深入。但《操作系统教程(第5版)》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用一种极其清晰且有条理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难以理解的概念一一剖析。我尤其赞赏它在介绍进程和线程调度算法时,不仅仅给出了算法的描述,还详细分析了它们的时间复杂度和在不同工作负载下的表现。比如,在讨论实时调度时,它详细解释了EDF(Earliest Deadline First)和Rate Monotonic Scheduling(RMS)的优缺点,以及它们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场景。而且,这本书的循序渐进性做得非常好,每一章都建立在前一章的基础上,使得学习过程自然而然。即使是涉及到一些底层的硬件交互,比如中断处理和I/O机制,作者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阐述,并配以精炼的伪代码,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学习操作系统并非是枯燥的记忆,而是一个理解其内在逻辑和设计哲学的美妙过程。它成功地激发了我对操作系统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

评分

这本《操作系统教程(第5版)》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名刚开始接触操作系统课程的学生,我之前对这个领域一窍不通,甚至觉得它晦涩难懂,充满了枯燥的理论。然而,自从我翻开这本书,那种恐惧感瞬间消失了。作者的讲解方式非常生动有趣,仿佛在和我娓娓道来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而不是枯燥的技术说明。他用大量的图示和类比,将原本抽象的概念,比如进程管理、内存分配、文件系统这些,变得异常直观易懂。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多线程同步的时候,引入的那个“餐厅点餐”的比喻,瞬间就明白了互斥锁、信号量的作用和区别,简直醍醐灌顶!而且,书中的案例分析也相当贴合实际,让我能够看到理论是如何应用到现实世界中的。比如,它分析了Linux内核是如何处理中断的,读完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操作系统在背后默默为我们做了多少工作。即使是一些比较深入的概念,作者也能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从来不会让人感到被抛弃。对于我这样一个新手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指引方向的灯塔,让我对操作系统学习充满了信心和热情。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惊喜。我并非初学者,已经有一些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但《操作系统教程(第5版)》依然给了我很多新的启发。它没有停留在基础概念的介绍,而是深入探讨了许多现代操作系统设计中的关键技术和挑战。例如,关于虚拟化技术的章节,它不仅仅介绍了基本的原理,还讨论了不同虚拟化技术(硬件辅助、半虚拟化)的优劣,以及在云计算和容器化时代的应用。我尤其欣赏它对分布式操作系统的阐述,这部分内容在很多同类书籍中都被忽略了,但对于理解现代大规模计算系统至关重要。书中对一致性模型、分布式事务和容错机制的讲解,清晰且透彻,让我对分布式系统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它对性能优化的讨论也相当有价值,提供了许多实用的调优技巧和分析工具的使用方法。虽然这本书的篇幅不小,但内容安排合理,逻辑清晰,使得阅读过程虽然充满挑战,但回馈是巨大的。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操作系统视角,对于我进行更高级的研究和开发非常有帮助。

评分

从排版和内容组织的角度来看,《操作系统教程(第5版)》无疑是一本值得称赞的教材。我曾经翻阅过不少技术书籍,很多都存在内容陈旧、排版混乱的问题,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每一章的开始都有清晰的学习目标,便于读者了解本章的重点。在关键概念的介绍处,通常会使用加粗、斜体或者专门的框图来突出显示,使得知识点一目了然。作者在穿插讲解概念时,非常注重逻辑的连贯性,很少出现跳跃式的叙述。我特别喜欢它对系统调用的讲解,不仅阐述了系统调用的工作流程,还列举了大量常用的系统调用及其功能,并提供了相应的代码示例,这对于理解应用程序和操作系统之间的交互至关重要。而且,书中的习题设计也非常有深度,有些题目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章节的知识才能解答,这极大地锻炼了我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细节上做得非常到位,不仅内容扎实,而且阅读体验也非常流畅,是学习操作系统不可多得的佳作。

评分

考研使用 期待效果

评分

考研使用 期待效果

评分

孩子买的,好评。

评分

孩子买的,好评。

评分

孩子买的,好评。

评分

孩子买的,好评。

评分

考研使用 期待效果

评分

考研使用 期待效果

评分

考研使用 期待效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