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正山堂茶经金骏眉》分十章,以历史为起点,条分缕析,客观系统地介绍了金骏眉红茶的历史渊源和传承发展,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图文并茂,融专业性、理论性、实用性、可读性于一体,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相较于2011年出版的《中国名茶元正金骏眉》,无论是在广度、深度,还是在高度、精度上,都有很大提升,我认为值得一读。相信它的出版会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并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简介
徐庆生,江西广丰人,硕士研究生,副研究员、高级评茶师、福建省茶叶学会会员、厦门茶叶学会副会长、厦门百人评茶团团长。
公开出版有《走进三农》《中国名茶金针梅》
《中国名茶丛书名门双姝》《茶叶对外贸易实务》《品读通仙》等书籍,现供职于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徐希西,女,祖籍江西广丰,华侨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茶文化方向硕士研究生,酷爱红茶文化,现供职于厦门烟草公司。
二人合作公开出版了《中国名茶元正金骏眉》《中国历史名茶铜钹山河红》。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和”是茶之魂,“静”是茶之性,“雅”是茶之韵,品茶必须讲究艺术。……要品得其真,一是境要宜;二是具要雅;三是水要好;四是汤要沸;五是品要当。五者俱佳,才臻完美。
“就坐不知香在屋,推窗时有蝶飞来。”《正山堂茶经金骏眉》再次让我心生感慨,金骏眉不仅似充满青春活力的韶颜稚齿,后韵悠长;而且还似穿越千年风霜的耄耋老者,内涵厚重。愿武夷红茶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的征程中,勃发新姿展新颜!
——刘德章
★洋洋洒洒一本茶经,看似品鉴金骏眉,实则酝酿着大智慧:溯源红茶历史中有对往来古今的嘹望观取,考察珍品精心培育间是对世事代谢的洞察体会,畅谈品饮文化时更涵对人情事象的悉心熨帖……正是一杯两盏清茶,三番五轮人生。
——陆永建
目录
序一
序二
引言
壹 地蕴之灵说桐木
一、地理位置特殊
二、生态环境优越
三、生物资源丰富
四、自然景观优美
五、世界红茶的发源地
六、金骏眉从这里诞生
贰 百魅仙姿有玄机
一、关于正山小种
二、中国红茶Black Tea与正山小种茶名的由来
三、探秘红茶技术与发现生物宝库
四、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
叁 三代执着修正果
一、江润梅延续正山小种生产
二、江素生苦觅桐木茶叶出路
三、江元勋没有丢掉“祖宗”
肆 红茶翘楚金骏眉
一、什么是金骏眉
二、金骏眉研发诞生
三、邓林提名创建正山堂
四、权威专家对金骏眉品质的鉴定
五、金骏眉命名及内涵解读
伍 精耕细作出佳茗
一、金骏眉生产
二、金骏眉加工
陆 拨开迷露看远山
一、品质特征
二、辨别
三、贮藏
柒 出闽联姻一壶春
一、“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正山堂地方茶生产要柰
三、正山堂地方茶分布与内涵
捌 啜玉含珠论品饮
一、茶境
二、茶具
三、选水
四、煮汤
五、品鉴
玖 茶通天地续文化
一、正山堂茶艺
二、正山堂之歌
三、正山堂茶著
四、正山堂红茶博物馆
五、正山堂茶诗词
六、正山堂茶联
七、正山堂书画院
八、正山茶业研究所
九、正山堂茶之旅
一〇、红茶世家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一一、为世界制作最好红茶
拾 饮茶益寿福万家
一、茶是良药
二、饮茶益寿
三、红茶药用成分
四、红茶独特的保健功能
附录一 天道酬勤活生香
附录二 群英荟萃酿甘露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世界各地引种的茶种、采用的栽培方法、加工的工艺、品饮的方式,以及茶礼茶仪、茶俗茶风、茶艺茶会、茶道茶德,直接或间接都是由中国传播出去的。可以说,茶已成为中国一个具有鲜明特征的文化符号。
正山堂江氏先祖始创红茶,开创了世界红茶之源,名为正山小种,被公认为红茶鼻祖;后流传于世,漂洋过海,成为世界统饮名茶。
2005年,正山小种第二十四代传人江元勋先生,颠覆传统红茶制作工艺,用奇种茶树品种的芽尖,研究创制了金骏眉。它的创新与突破,开启了中国顶级红茶的业界传奇,引发了国内的红茶热,为中国红茶的重新崛起做出了贡献。如今的金骏眉,已成为中国红茶卓越品质的代表和象征。
徐庆生从武夷山下走出来,虽非专业茶人,却在茶界游走已久。他不仅喜茶爱茶,对茶文化亦颇有研究,且著述颇丰。先后公开出版了《中国名茶金针梅》《中国名茶元正金骏眉》《中国名茶丛书名门双姝》《茶叶对外贸易实务》《品读通仙》《庄夏礼茶文化传承》《中国历史名茶铜钹山河红》等茶书,有诸多独到的见解。
在《中国名茶元正金骏眉》的基础上,庆生经过多年潜心钻研,这次又与徐希西一起撰写了《正山堂茶经金骏眉》一书。该书分十章,以历史为起点,条分缕析,客观系统地介绍了金骏眉红茶的历史渊源和传承发展,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图文并茂,融专业性、理论性、实用性、可读性于一体,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相较于2011年出版的《中国名茶元正金骏眉》,无论是在广度、深度,还是在高度、精度上,都有很大提升,我认为值得一读。相信它的出版会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并产生积极的影响。
“就坐不知香在屋,推窗时有蝶飞来。”《正山堂茶经金骏眉》再次让我心生感慨,金骏眉不仅似充满青春活力的韶颜稚齿,后韵悠长;而且还似穿越千年风霜的耄耋老者,内涵厚重。愿武夷红茶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的征程中,勃发新姿展新颜!
以上是我初读《正山堂茶经金骏眉》的点滴感受,权当为序。
《茶道通鉴:从古至今的茗饮文化史》 第一章:茶之源流——中华文明的绿色脉动 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梳理中华茶文化的悠久历史与丰富内涵,探寻“茶”这一片小小叶子如何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最终演变为影响深远的文化现象与生活方式。我们不局限于某一种茶或某一地域的实践,而是力求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微的茶史全景图。 1.1 远古的萌芽:神农尝百草与早期利用 茶的起源笼罩在一层神秘而古朴的色彩之中。本书将从考古发现与早期文献记载入手,探讨茶叶最初作为药用植物的地位。从《神农本草经》中对茶的模糊记载,到西南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将茶作为日常饮品和交换媒介的史实,勾勒出茶叶从山野走向人类餐桌的漫长历程。我们将重点分析巴蜀地区,特别是云南、四川一带,作为茶树起源地的独特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 1.2 汉魏六朝:从药用到饮品的转折点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过渡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和文人雅士对清静之境的追求,茶开始摆脱单纯的药用范畴,逐渐成为士大夫阶层提神醒脑、助禅修的饮品。我们详细考察了此时期有关饮茶习俗的零星记载,分析了茶具的初步发展——从粗粝的陶器到初具形态的茶碗——以及饮茶方式从煮饮向煎茶转变的早期迹象。 1.3 盛唐气象:陆羽与茶的审美觉醒 唐代是中华茶文化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本书将用大量篇幅剖析陆羽及其不朽著作《茶经》。我们不将《茶经》视为孤立的文本,而是将其置于唐代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探讨陆羽如何系统化、理论化了饮茶的各个环节,从茶园管理、采摘、制作、器具选择到煮水冲泡的技艺,奠定了后世茶道的基础。同时,我们将考察“煎茶法”的盛行,以及茶文化如何与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深度融合,成为“风雅之事”。 第二章:宋代的精致与内敛——斗茶文化的兴衰 宋代,中国的饮茶风尚进入了追求极致、内敛雅致的阶段。宋徽宗时期,皇帝本人对茶道的推崇,将茶推向了宫廷与士林的中心。 2.1 点茶法的普及与茶具的革新 宋人抛弃了唐代的煎茶法,转而采用“点茶法”,即研磨成细末的茶饼投入盏中,以沸水点注,并用竹筅击拂,使茶汤表面泛起一层洁白的沫饽。这种技艺要求极高的手法和对水温的精准控制。本书将详细介绍宋代标志性的茶器——建盏(天目釉),分析其独特的釉色如何成为“斗茶”的焦点,以及其对后世茶具美学的影响。 2.2 斗茶的社会意义 “斗茶”不仅是技艺的比拼,更是社会身份和审美趣味的展示。通过对宋代笔记、文集的梳理,我们探讨了斗茶如何渗透到市民阶层和民间娱乐中,以及“茶百戏”(茶汤上的拉花艺术)的出现,标志着茶在视觉艺术上的高度成就。 第三章:明清转型——散茶的崛起与制茶工艺的革命 明代初期,朱元璋下诏废团饼茶,直接导致了中国饮茶史的一次颠覆性变革——从紧压茶向散茶(叶茶)的全面过渡。 3.1 蒸青与炒青:绿茶工艺的定型 散茶的出现要求制茶工艺必须围绕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茶叶的本真风味和形态。本书详细介绍了明代早期绿茶制作技术的成熟,特别是炒青工艺的广泛应用,使得茶汤更为清澈,口感更为鲜爽。我们追溯了这一工艺的地域性传播及其对不同地区绿茶风味的影响。 3.2 六大茶类的确立与地域特色 随着制茶技术的精细化,传统意义上的“六大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的雏形在明清两代逐渐稳定。我们将分别介绍这六类茶的典型代表及其核心制作工艺,例如,乌龙茶(青茶)的摇青与做青技术,以及黑茶的渥堆工艺,这些都体现了古代制茶师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与人工干预的完美结合。 第四章:茶之广布——世界贸易中的中国茶叶 茶叶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深刻影响了全球贸易格局和不同文明的饮茶习惯。 4.1 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 茶叶的输出路线并非单一路线。我们分析了茶叶通过茶马古道向西藏、蒙古等少数民族地区输送的历史,这些茶叶(多为紧压茶或黑茶)是如何被当地牧民视为生存必需品的,形成了独特的“边疆茶文化”。同时,探讨了茶叶经由海路远销欧洲的过程,从最初的贡品到被荷兰、英国等东印度公司垄断的大宗贸易品。 4.2 饮茶习惯的异化与本土化 当茶叶抵达西方后,如何被当地人接纳并改造?我们将对比分析英国对红茶的偏爱(源于其更耐储存、更适合加入牛奶的特性),以及俄国人对茶的“俄式喝法”(加果酱、柠檬等),展现了文化交流中“去中国化”的适应性过程。 第五章:现代茶业的挑战与传承 进入近现代,全球工业化和新的种植技术对传统茶业构成了冲击,但也催生了新的发展机遇。 5.1 工业化冲击与有机茶的兴起 大规模机械化采摘和加工对传统手工制茶技艺构成了挑战。本书探讨了如何在保证效率的同时,维护传统工艺的精髓,以及当代消费者对“安全”、“健康”的关注如何推动有机茶、生态茶园的复兴。 5.2 茶艺的当代复兴与文化输出 当代茶艺的回归,是对宋明两代饮茶美学的重新审视。我们分析了现代茶艺表演如何融合了传统礼仪与现代舞台美学,以及茶道精神(如“和、静、清、寂”)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不同地域新式茶馆和茶文化空间的观察,展望了中国茶文化在未来世界舞台上的角色定位。 结语:一叶知乾坤 《茶道通鉴》通过对历史的纵深挖掘和对工艺的细致剖析,旨在揭示中国茶文化中蕴含的哲学思想、生活美学和人文精神。茶,不仅是解渴之饮,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