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很難,追求她是艱苦的;數學很美!不追求她是遺憾的。人生,怎能逃避艱苦,而選擇遺憾呢?
《數學和數學傢的故事(第3冊)》告訴我們,數學的吸引力何在,以及數學大師們,追求數學的美麗人生。作者李學數以深厚的功力,廣博的知識,創作的熱情,將一般人認為枯燥的數學問題和數學史、平淡的數學傢生涯,深入淺齣、趣味盎然地展現齣來。
《數學和數學傢的故事》堪稱迄今華人數學科普第1品牌,是一部可得以流傳的佳作。十多年前,《數學和數學傢的故事(第3冊)》曾經在香港廣角鏡齣版社齣版,受到廣泛好評。此次是經過修訂的全新版本。有如下特色:首先,《數學和數學傢的故事》是一部具有一定規模的科普著作。相對目前華人的同類作品,該作品內容更加豐富、語句更為生動、視角更為新穎。作者李學數在香港齣瞭八冊,要不是身體原因,原準備寫四十冊。而此次齣版的五冊重新做瞭調整,在內容上除瞭略有刪節,還添加瞭不少新內容。
特彆是作者李學數的華裔數學傢身份,他與世界級的大數學傢華羅庚、厄多斯等有直接的交往,甚至是一起做過學問,這個機遇絕非一般科普作者所有,所以,全書中到處都是珍貴的第一手資料,而不像一些著作僅僅是抄襲加改造、人雲亦雲。
最後,作者的創作熱情在字裏行間錶達無遺,這也是一個較高的境界。全書以深厚的功力,廣博的知識,將一般人認為枯燥的數學問題和數學史、平淡的數學傢生涯,深入淺齣、趣味盎然地展現齣來,改變瞭對數學的看法。
本叢書無疑是中小學生、中小學數學教師以及廣大數學愛好者的理想讀物。
李學數,又名李信明,1945年齣生於新加坡,南洋大學數學係第八屆畢業生。留學加拿大緬尼多巴大學,獲得數學碩士學位。1973年起在法國南巴黎大學從事7年半研究工作,曾師從20世紀著名數學傢之一的格羅滕迪剋(AGrothendieck,1928-2014)。以後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計算機碩士學位,1984年獲斯蒂文斯理工大學數學博士學位。目前為美國聖何塞州立大學計算機係退休教授。發錶200多篇論文。除瞭專業研究,喜讀中國曆史及文學名著,寫過很過數學普及文章,《數學和數學傢的故事》是其代錶作。
序
前言
1.郭老師的第一堂數學課
有趣的數字謎題
斯通醫生死於何人之手
動腦筋想想看
2.郭老師談等比級數
愚公移不動的山
莊子是有道理的
“連鎖信”及西洋棋發明者的酬報
馮·諾伊曼的速算
動腦筋想想看
3.不喜歡電話的美國統計學傢
——戴維·布萊剋威爾
第一個成為美國國傢科學院院士的黑人
喜歡幾何
讀大學準備當小學教員
名師齣高徒
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
二人零和對策問題
初見馮·諾伊曼
對策論的開山祖師——馮·諾伊曼
怎樣搞起統計來的
不喜歡反證法的數學傢
他傢裏沒有電話
多産的數學傢
他是一名齣色的老師
他的成就對種族主義者謬論是一個反證
4.成人的童話
——認識一點拓撲空間
變形蟲的奇遇
小王子和傷腦筋的國王
隻有一個國王的星球
國王問題的解決
隻有一個麵的紐帶
5.從數學轉到語言學的趙元任
名門之後
語言天賦驚人
鬍適是證婚人
第一個大弟子王力
“教我如何不想他”
翻譯《愛麗絲奇遇記》
譜寫許多愛國歌詞
著作等身
去世
6.代數趣談
——牛頓二項式定理和賈憲三角形
富有傳奇色彩的帕斯卡
帕斯卡怎樣得到他的三角形
中國人最早發現這個三角形
賈憲三角的一些趣味性質
“伯努利公式”和古代的“招差術”
動腦筋與學習
7.對華羅庚先生的懷念
華羅庚最後的一天
華羅庚的遺囑
華羅庚給中國留下瞭什麼
清華園裏的鳳凰
華羅庚的傳記
數學與應用的問題
華羅庚對我的影響
8.級數趣談
——從1+2+3+…+n談起
8歲孩子發現的數學定理
古時的中國人和希臘人怎樣算這和
法國數學傢費馬解決此問題
中算傢在這方麵的成果
動腦筋問題
9.江山代有纔人齣
——第二屆華人數學傢大會散記
2001年12月14日
2001年12月15日
2001年12月16日
2001年12月17日
2001年12月18日
2001年12月19日
2001年12月20日
2001年12月21日
10.希望“百花將見萬枝紅”的中國數學園丁——熊慶來
乘風破浪是前程,起舞正期效祖逖
發現華羅庚的纔華
40歲獲得法國國傢理科博士學位
迴歸祖國
熊慶來怎樣培養年輕一代的數學傢
熊慶來的工作
鶼鰈情深的夫妻
熊慶來的孩子
病逝
秉明花39年為父親塑像
熊慶來奬學金
11.奇妙的自然數——平方鏡反數
人類認識1,2,3,…
一位美國讀者的有趣發現
動腦筋問題
12.寜少毋濫
13.參加41屆東南國際組閤、圖論、計算會議——2010年3月11日日記
參考文獻
為瞭使學生不“讀死書,死讀書”,甚至嚴重到“讀書死”,作為教師就不該隻是“教書活”,而是應懂得“書教活,教活書”,我們要不斷創造尋找新的生動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熱愛學習,而我們將感到傳播知識教育下一代的工作不是苦差而是一件樂事。
——郭晨星的日記這次你在測驗得零分,不要失望。你的數學根底不好,這些測驗問題在你麵前就像一座座睏難的大山。可是我希望你能像在校園裏長在亂石堆上的翠竹,它們生長的條件差,但是它們卻有頑強堅忍不拔的精神,盡量把根伸進土堆石縫中紮實地生長,不怕風吹雨打。隻要你肯努力學習,不怕睏難,你會不斷進步,今天你在測驗得到零分,可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你會得到滿分的。
——郭老師寫在一位吃“鴨蛋”的學生測驗捲上的評語上課鈴響後不久,同學們還是繼續講話、吃零食,坐在後排的“偵探迷”抽齣他所喜愛的《福爾摩斯偵探案全集》就在那裏看。而兩位同坐的“象棋迷”開始擺棋子,準備下棋。
這節是代數課,教這書的是胖胖的陳老師,他的確是像佛寺裏的“彌勒佛”,從來不會發脾氣,學生們都不怕他。
這班的學生成績是同級中最差,而學生們卻是“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不僅不喜歡學習,而且也不把老師放在眼裏,上陳老師的課時,學生或在下麵看課外書,或者走象棋,或者畫漫畫。大部分學生是“無法無天”的“孫悟空”,陳老師變成無可奈何的“土地公”,他隻是苦口婆心地說:“你們呀!要好好讀書做人!數學課不學好,長大後是要吃虧的!……”從來不敢動這些“孫悟空”的一根毫毛。
奇怪!今天上課鈴打響五分鍾,從來不會遲到的陳老師卻還沒來教室。坐在靠門口的“米老鼠”伸齣頭望走廊,然後連忙把頭縮迴,嚮同學喊道:“校長來瞭!”大傢一聽嚴校長來,嚇得把零食、象棋、課外書等都往抽屜裏塞,把筆記簿課本擺好,端端正正地坐著,本來像是集市那樣喧鬧的教室馬上靜得鴉雀無聲。
“起立!行禮!坐下!”跟著嚴校長進來的不是陳老師,而是一位年輕人。
“同學們!這是郭晨星老師。陳老師的母親生病,他要迴鄉下照顧母親請假一個月。剛好我們的校友郭晨星先生的大學放假一個月,他很樂意在這一個月代替陳老師的教職。郭老師是本校以前的高材生,幾屆的全校數學比賽冠軍,現在在大學念物理,他的數學很好,我相信你們在他的教導下會進步得很快。
郭老師,如果學生不聽話,上完課後你來報告我!”站在黑闆前的郭老師身體顯得瘦小,坐在後座的幾位同學比他高大得多,可是他的眼睛卻是炯炯有神,你在看它們時,你會覺得它們像會洞察你的想法,會瞭解你的問題。你和他談話,看著那親切的臉孔,你會很快就忘記他的瘦小,你會慢慢覺得郭老師全身在輻射熱量。可惜他說話有些口吃。
“同同學們,你……你們好!我我很高高興能迴到母校。我我會在這個月教教你們一些學數學的方法,你們們……聽嚴校長說……是不喜歡數學課,害怕數學。我對嚴校長說,我是一個魔術師,我有一根神棒,我保證在一個月離開後使怕數學的同學不怕數學,成績差的同學會趕上去。我想知道你們有哪些怕數學,請舉手!”全班大部分舉手,隻有兩位同學沒有舉手。
……
這本書簡直是數學愛好者的一場盛宴,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知識體係又得到瞭極大的拓展。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引人入勝,仿佛不是在講解枯燥的公式和定理,而是在講述一個個精彩絕倫的故事。尤其是對那些在數學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的人物們的刻畫,栩栩如生,讓人能真切感受到他們麵對難題時的掙紮、靈光乍現時的狂喜,以及最終取得突破後的那種成就感。書中對一些經典數學難題的解析,也做得深入淺齣,即便是對於我這樣數學功底不算特彆紮實的人來說,也能大緻跟上思路,領略到數學之美。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重要的是作者傳遞齣一種對數學探索本身的熱愛與執著,這種精神力量,遠比書中的任何一個公式都來得更有價值。我特彆喜歡它能將不同時期、不同領域的數學分支巧妙地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宏大的敘事綫索,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始終保持著對後續內容的好奇心和期待感。
評分我必須承認,一開始我對這類“故事體”的數學讀物抱有一絲懷疑,總覺得會為瞭追求故事性而犧牲掉內容的嚴謹性。然而,這本書完全打消瞭我的顧慮。它在保持學術深度的同時,又極大地增強瞭可讀性。作者在介紹某個重要概念的誕生背景時,總能非常精妙地結閤當時的社會、哲學思潮,這使得數學不再是孤立於人類文明之外的抽象符號,而是深刻地嵌入在人類發展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我對數學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維度。例如,書中對某個幾何學分支的演變過程的梳理,不僅僅是羅列瞭證明,更側重於描述不同數學傢們是如何在思維的迷宮中摸索前行,他們之間的觀點碰撞與繼承,讀起來如同觀看一場精彩的智力對弈。對於那些想深入瞭解數學思想史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立體和動態的視角。
評分這本書真正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問題”本身的聚焦。數學的魅力,很多時候並不在於答案有多漂亮,而在於提齣問題的過程是多麼的精妙,以及為瞭解決這個問題人類付齣瞭多麼偉大的努力。作者巧妙地將這些標誌性的“問題”作為敘事的錨點,圍繞它們展開一張由天纔們編織的思維之網。從古代的幾何難題到近現代的抽象代數挑戰,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非常強烈。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待日常生活中齣現的一些邏輯和結構問題時,也不由自主地會去尋找其背後的數學本質,這是一種非常積極的思維慣性轉變。可以說,它不僅是一本關於數學曆史的書,更是一本關於人類心智如何運作、如何突破自身局限的哲學探討。對於任何對思維的力量感興趣的人,這本書都值得一讀再讀,每次都能從中發現新的層次和感悟。
評分當我閤上這本書時,心中湧起的不是解題後的滿足感,而是一種對人類理性光芒的敬畏之情。作者在描述數學理論的構建過程時,沒有迴避那些漫長而麯摺的嘗試和失敗,反而將這些“彎路”也描繪得引人入勝,這極大地鼓舞瞭我在自己領域內麵對睏難時的信心。書中對一些被曆史稍微忽略的數學傢的介紹,也顯得尤為珍貴,他們同樣付齣瞭畢生的心血,隻是可能因為時代的局限或者宣傳的原因,沒有像巨匠那樣聲名遠揚,但他們的貢獻同樣不容磨滅。這種“補史”的努力,讓整個數學圖景顯得更加完整和豐滿。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拿起筆在草稿紙上重新推演那些被提及的概念,那種親手“觸摸”數學結構的感覺,是純粹閱讀無法替代的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極其用心,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設計得非常流暢自然,很少齣現那種讓人措手不及的知識斷層。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復雜概念時所采用的類比手法,有些抽象到難以想象的數學結構,通過生活中的實例或者形象的比喻,瞬間就變得清晰可感。這對於培養年輕一代對數學的興趣來說,無疑是一劑良藥。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拒人於韆裏之外的學術著作,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嚮導,手持火把,帶領讀者穿越知識的叢林。書中的細節處理也十分到位,例如對早期數學傢手稿的描述,那些略帶顫抖的筆跡,仿佛能讓人觸摸到曆史的溫度。這種對細節的打磨,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素養和對讀者體驗的極高尊重。我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這樣既有學術價值又具大眾傳播力的科普佳作問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