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黄帝内经理论与实践(第2版)》上篇《黄帝内经》学术思想与体系部分,从《黄帝内经》成书、古代自然哲学思想以及《黄帝内经》学术体系和研读法等几个层面进行梳理;中篇《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研究选讲部分,侧重于《黄帝内经》的藏象理论、精气神理论、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理论展开阐释;下篇《黄帝内经》理论与应用部分遵循《黄帝内经》病证学理论指导,解读其理论与实践的应用。通过三大板块设计,凸显《黄帝内经》多学科研究的学术特点,解读《黄帝内经》的理论内涵、学术思想与应用。编委会根据“传承与创新并重,理论与临床结合”的编写思路,结合本课程的性质与内容,对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提纲及教材内容进行了审定,力求使教材做到准确地反映精髓,全面地介绍古今研究的成果,客观地反映学术界的进展。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黄帝内经》学术思想与体系
第一章 《黄帝内经》的成书与流传
第一节 《黄帝内经》的成书
一、《黄帝内经》书名的含义
二、《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
三、《黄帝内经》的作者
第二节 《黄帝内经》版本的变迁
第三节 《黄帝内经》文献研究
第二章 《黄帝内经》的学术体系
第一节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基本内容
一、气、阴阳、五行学说
二、藏象学说
三、经络学说
四、病因病机学说
五、病证理论
六、诊法学说
七、论治学说
八、养生学说
第二节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形成的基础
一、对人体内在解剖结构的认识
二、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
三、古代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
四、古代哲学思想的启迪
五、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
第三节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
一、从整体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二、从功能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三、从变化角度把握生命规律
第三章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黄帝内经》
第一节 道家思想与《黄帝内经》理论
一、道家主要哲学思想
二、道家思想对《黄帝内经》的影响
第二节 《黄帝内经》阴阳思想起源与应用
一、以卦象反映的阴阳内涵与关系
二、阴阳为古人对天地之气的总结提升
三、《周易》之“天尊地卑”与《黄帝内经》的重阳思想
四、《周易》阴阳模式及在《黄帝内经》中的应用.I
第三节 五行学说的起源与内涵
一、关于五行起源与内涵的几种传统认识
二、五行与五行生克说有不同的起源和内涵
第四章 《黄帝内经》研读法
一、泛读全文,建立架构
二、校勘训诂,义通理达
三、注证发微,阐明医理
四、对比思考,勤求博采
中篇 《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研究选讲
下篇 《黄帝内经》病证理论与应用
前言/序言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进一步适应新时期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和教学的需要,推动中医药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经人民卫生出版社研究决定,在总结汲取首版教材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第二轮)的编写工作。
经典医籍课程教学之目的,在于以仁术之道传后世济群生,正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余愿闻而藏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之后世,无有终时……”。中医研究生承担着继承和创新的重任,而经典是创新的源头,只有以中医经典为根本,系统学习和钻研,才能真正体悟医学经典之魅力,进而逐渐建立中医思维模式,真正运用中医理论去解决临床问题,切实提高中医临床能力。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高等教育的必修课,是因其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价值,是构建中医理论框架的基础,涵盖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而对于医学生在不同阶段《黄帝内经》的学习方法,经文中也早已有明确的阐释。《素问·著至教论》:“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日: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治侯王……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这里指出了,诵、解、别、明、彰为习医五步,背诵经文、理解经义、辨别疑似、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以弘扬经旨彰显功效,环环相扣,当是为良医的必由之路。《黄帝内经》课程的本科教学主要是通过“诵”“解”的方法使学生掌握《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理解其思维方法,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中医理论、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奠定基础,而研究生的《黄帝内经》课程,则需要通过“别”“明”“彰”提高其分析、解决中医学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独立从事理论和临床研究工作奠定基础。《灵枢·禁服》:“夫约方者,犹约囊也,囊满而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弗俱。”也强调了返约知要、博学精专的重要性。因此,与本科《黄帝内经》教学内容不同,研究生的《黄帝内经》教学应使学生把握《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深入到中医理论的“内核”层次,理解中医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方法学特点,掌握《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与其实践应用的观念、原则和方法,并为进一步开展中医理论与临床各学科的专题研究打好基础。
本教材上篇《黄帝内经》学术思想与体系部分,从《黄帝内经》成书、古代自然哲学思想以及《黄帝内经》学术体系和研读法等几个层面进行梳理;中篇《黄帝内经》学术思想研究选讲部分,侧重于《黄帝内经》的藏象理论、精气神理论、病因病机和治则治法理论展开阐释;下篇《黄帝内经》理论与应用部分遵循《黄帝内经》病证学理论指导,解读其理论与实践的应用。通过三大板块设计,凸显《黄帝内经》多学科研究的学术特点,解读《黄帝内经》的理论内涵、学术思想与应用。编委会根据“传承与创新并重,理论与临床结合”的编写思路,结合本课程的性质与内容,对课程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提纲及教材内容进行了审定,力求使教材做到准确地反映精髓,全面地介绍古今研究的成果,客观地反映学术界的进展。
由于《黄帝内经》的研究见仁见智,疏漏难免,希望关心中医学研究生教育的专家和使用本教材的师生,不吝赐教,以便今后进一步修订提高。
编者
2017年8月
《医宗金鉴》:集岐黄之大成,精岐黄之要义 卷一:总论——医之根本,治之纲领 《医宗金鉴》卷一,犹如医学殿堂的基石,奠定了全书的理论根基。此处并非简单罗列医理,而是深入剖析中医“形神合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认识论和方法论中的核心地位。它不仅是理解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抽象框架,更是指导临床实践的根本准则。 书中开篇便着重阐述了“精气神”三宝的重要意义。精,是构成人体的物质基础,是生命活动的能量源泉;气,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最高表现,是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的统称。精充则形体健壮,气足则生机旺盛,神清则思维敏捷。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维系着人体的健康。任何一方的亏损,都将引发一系列的生理紊乱,乃至疾病的发生。 接着,《医宗金鉴》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阴阳”理论。阴阳并非孤立的概念,而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消长的动态平衡。人体的生理活动,如营血的运行、脏腑的功能,无不体现着阴阳的制约与协调。病理状态下,阴阳失衡则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例如,阳气虚衰则寒象丛生,阴血亏损则热象显现。因此,掌握阴阳的相互关系,是辨证施治、调整阴阳平衡的关键。 “五行”学说的阐释更是将中医的辨证思维推向了极致。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属性,及其相互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被巧妙地应用于解释人体的脏腑功能、经络联系、病变传变,以及药物的归经、药性。肝属木,其生发条达;心属火,其温热搏动;脾属土,其承载运化;肺属金,其清肃收敛;肾属水,其封藏濡养。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保证了脏腑功能的协调运作;相克关系,则制约了过度亢盛,维持了生理功能的稳定。理解五行生克,才能洞察疾病的传变规律,制定出精准的治疗方案。 此外,卷一还对“病因”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它将病因分为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劳倦及其他(如外伤、虫兽、毒药等)。对每一类病因的致病特点、发病机制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并强调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整体观念。只有当机体正气不足,抵御外邪的能力减弱时,病邪方能乘虚而入,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诊法”方面,《医宗金鉴》虽然在后续篇章中会进行更详细的介绍,但卷一已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它强调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重要性,指出每一种诊法都蕴含着丰富的医学信息,只有综合运用,才能全面了解病情,做出准确的诊断。 总而言之,卷一《总论》不仅是医学理论的精华,更是中医思维模式的集中体现。它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精密的医学体系,使得读者在后续的学习中,能够理解理论的来源,掌握辨证论治的思路,从而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境界。它犹如航海图上的罗盘,指引着医学探索者们前行的方向。 卷二:辨证——病机探源,治法循证 《医宗金鉴》卷二,聚焦于“辨证”,这是中医认识疾病、指导治疗的核心环节。此卷并非简单列举病症,而是深入探究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即“病机”。通过对病机的深刻理解,方能制定出合乎病情的治法。 书中首先对“病机十九条”进行了详细阐释。这十九条是关于疾病发生、发展、传变的普遍性规律的高度概括,涉及寒热、虚实、阴阳、气血、痰饮、水肿、久病、气滞、血瘀、火毒、郁证、虚劳等多个方面。例如,“寒从外入,损于阳者,阳秘乃绝”阐述了寒邪侵袭人体,损伤阳气,导致阳气衰竭,生命力枯竭的过程;“火郁发之,讼则火攻之”则指出了火邪郁结于内,当以火攻法治疗的原则。这十九条病机,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所在。 随后,卷二系统地分析了“虚实”辨证。虚证,是指人体的正气不足,功能减退,表现为衰弱、疲惫、抵抗力下降等;实证,是指病邪亢盛,阻滞气机,表现为疼痛、肿块、高热、脉搏有力等。虚实辨证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治疗方法的选择。虚证当补,实证当泻,虚实夹杂则需根据具体情况,或补泻兼施,或先补后泻,或先泻后补,错综复杂,但都有其内在的逻辑。 “寒热”辨证,是认识疾病性质的重要手段。寒证,常表现为畏寒肢冷、精神萎靡、脉沉迟等;热证,常表现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脉数有力等。寒热的真假、寒热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治疗药物的选择。例如,治疗寒证多用温热药物,治疗热证多用寒凉药物。 “阴阳”辨证,是基于阴阳理论对疾病状态的进一步细化。如阴盛阳虚,表现为寒象;阳盛阴虚,则表现为热象。阴阳的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重要依据。 “气血痰饮辨证”也是卷二的重要组成部分。气为阳,血为阴,气的运行推动血的运行,血的运行濡养全身。气滞则疼痛,血瘀则癥瘕。痰饮的生成与运化失常,也是导致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辨析气血痰饮的异常,能够更准确地把握病变的根本。 此外,卷二还涉及“水肿”、“积聚”、“泄泻”、“黄疸”等具体病症的辨证。对于每一种病症,都从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辨证要点。例如,对于泄泻,既要区分寒热虚实,还要考虑饮食不洁、情志失调等多种因素。 《医宗金鉴》卷二,不仅是对疾病认识的系统性梳理,更是中医临床智慧的结晶。它强调了辨证的准确性,是有效治疗的前提。只有通过细致入微的辨证,才能抓住病机的关键,制定出“切中病机,对症施治”的治疗方针,从而达到“举一纲而万目张,一动而百骸应”的治疗效果。这部分内容,是每一个学习中医者必须深入掌握的核心知识。 卷三:方剂——验方荟萃,药理精要 《医宗金鉴》卷三,可谓是中医临床应用的宝库,它系统地介绍了各类方剂,并对其药理、配伍、用法、禁忌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此卷并非简单罗列药物组合,而是将方剂的运用,与辨证理论紧密结合,旨在指导临床实践,达到“辨证准确,用药精当”的目的。 书中首先对“方剂配伍原则”进行了系统性的讲解。这包括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证、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或针对兼证、兼病的药物;佐药,是协助君臣药的治疗作用,或消除君臣药的副作用,或针对其他兼证的药物;使药,是引导诸药直达病所,或调和药性的药物。这四种药物在方剂中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发挥疗效。 接着,《医宗金鉴》按照病症类型,分类介绍了各类方剂。例如,针对表证,介绍了如桂枝汤、麻黄汤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的方剂;针对里证,则有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等泻下攻积的方剂;针对虚证,有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等补气方剂,有归脾汤、六味地黄丸等补血滋阴方剂。每一种方剂的介绍,都包括了其组成、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禁忌等内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于常用方剂的“化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化裁,是指在经典方剂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病情的变化,增减药物,调整剂量,从而形成新的方剂,以适应更为复杂的临床情况。例如,针对不同的咳嗽,可以用杏苏散化裁出针对风寒咳嗽的方剂,或针对风热咳嗽的方剂。这种灵活的运用,体现了中医方剂学的精妙之处。 在药物的药理阐释方面,《医宗金鉴》并非是纯粹的药学书籍,而是侧重于讲解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机制,以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在介绍某温里散寒的方剂时,会阐述附子、肉桂等温热药的温阳散寒作用,并说明其如何与辛散的药物配合,共同达到温里驱寒的目的。 此外,书中也提及了“中病即止”的原则,即当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症状消失后,即可停止用药,避免药物的过度使用对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害。这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养生有度”的思想。 《医宗金鉴》卷三,是指导临床用药的实用手册。它不仅汇集了众多验方,更重要的是,它将辨证与用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读者能够理解为何要用此方、用此方为何有效。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读者能够掌握选择、运用方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从而在临床实践中,能够做到“得方而知其所以然,用药而明其所以然”。这部分内容,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关键环节,是医者救治病人的有力武器。 卷四:杂病——百病纷呈,辨治有序 《医宗金鉴》卷四,聚焦于“杂病”,这是对临床上各种疑难杂症进行的系统性梳理和辨治。此卷并非简单地列举病名,而是将辨证与治疗相结合,针对每一类杂病,从其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常用方剂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展现了中医在治疗复杂疾病方面的丰富经验和深刻智慧。 书中首先对“内伤杂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包括了“咳嗽”、“哮喘”、“胸痹”、“心悸”、“失眠”、“头痛”、“眩晕”、“胁痛”、“腹痛”、“泄泻”、“便秘”、“淋证”、“水肿”、“黄疸”、“疟疾”、“痹证”、“痿证”、“瘫痪”、“癥瘕”、“血证”、“消渴”等多种常见且复杂的内科疾病。 对于每一种杂病,作者都遵循了“辨证论治”的核心原则。例如,在论述“咳嗽”时,不仅区分了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痰湿咳嗽、燥咳、肝火犯肺咳嗽等不同证型,还详细列举了针对不同证型的辨证要点,如苔、脉、色等。随后,再根据不同的辨证结果,推荐相应的治疗方剂,如针对风寒咳嗽的杏苏散,针对风热咳嗽的桑菊饮,针对痰湿咳嗽的二陈汤等。 在“痹证”的论述中,《医宗金鉴》进一步细化了风湿痹、寒湿痹、湿热痹、瘀血痹等多种证型,并针对每一种证型,详细阐述了其病机特点和治疗原则。如风湿痹,强调了疏风、祛湿、通络的治疗原则;寒湿痹,则强调了温阳、散寒、通络的治疗原则。 “痿证”和“瘫痪”的论述,则体现了中医对运动系统疾病的深刻认识。对痿证,区分了肺痿、胃痿、脾痿、肾痿等不同类型,并强调了补益肺脾肾、滋阴养血等治法。对瘫痪,则根据其发生原因和表现,区分了中风后遗症、外伤瘫痪等,并提出了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补益肝肾等治法。 此外,卷四还对“妇科杂病”和“儿科杂病”进行了论述,这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精准,分科细致”的特点。妇科杂病包括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妊娠疾病、产后病等,儿科杂病则涵盖了小儿感冒、发热、咳嗽、泄泻、厌食、夜啼等常见病症。对这些疾病的论述,同样是建立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力求为临床提供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 《医宗金鉴》卷四的价值,在于它将抽象的医学理论,落实到具体的临床实践中。它通过对大量杂病的系统性梳理和辨治,总结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后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它证明了中医并非只擅长治疗一些简单的感冒发热,而是在处理复杂、疑难的杂病方面,同样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疗效。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医者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各种疾病,做出准确的诊断,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真正做到“手到病除,药到病愈”。 卷五:养生——未病先防,颐养天年 《医宗金鉴》卷五,将目光投向了“养生”,这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最高体现,也是医学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本卷并非是教人如何去“治病”,而是侧重于如何“防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健康,延缓衰老,达到颐养天年。 书中首先强调了“顺应自然”的养生观。中医认为,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生理活动必须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因此,在起居、饮食、情操等方面,都应顺应自然界的规律。例如,春季阳气生发,宜动而食甘,养肝;夏季阳气旺盛,宜晚睡早起,食苦,养心;秋季阳气内收,宜早睡早起,食辛,养肺;冬季阳气潜藏,宜早睡晚起,食咸,养肾。这种顺应自然的养生法,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外界环境对人体的影响,保持人体内部的平衡。 接着,《医宗金鉴》深入阐述了“精神调养”的重要性。中医认为,“情志致病”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都会损伤人体的脏腑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保持情志的平和,避免大喜大怒,学会调节情绪,对于维护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书中提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鼓励人们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培养高尚的情操,达到“怒不伤肝,喜不伤心,思不伤脾,忧不伤肺,恐不伤肾”的境界。 在“饮食调养”方面,《医宗金鉴》提出了“辨证施食”的原则。即根据个人的体质、季节、以及所患疾病的不同,选择适宜的食物。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类食物的性味、功效,以及哪些食物适合哪些人群,哪些食物不适合哪些人群。例如,强调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结构,并提倡“不食过饱,不食过饥,不食偏食”。 “起居有常”也是卷五的重要内容。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适度的运动,都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书中强调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并提倡“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适度的体育锻炼,如八段锦、五禽戏等,被认为是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重要手段。 此外,《医宗金鉴》还涉及了“导引”、“吐纳”等古代养生术。这些方法通过调和气息,疏通经络,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书中对这些养生方法的介绍,既有理论阐释,也有具体的操作方法,便于读者学习和实践。 《医宗金鉴》卷五,不仅仅是关于养生的技巧,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体悟。它告诉我们,健康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细心呵护。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读者能够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养生方法,从而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健康长寿”的人生目标。它提醒我们,医学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关于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更优雅地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