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等。全书现存13篇,总结了春秋末期及以前的战争经验,揭示了一系列普遍性的军事规律,形成了系统的军事理论体系。本书以启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兵法产生兴趣为目的,在《孙子兵法》的原文、注释、译文的基础上,还特地加入了经典谋略的案例,让学生能更清楚地了解孙子的思想。此外,《三十六计》在每一计中增设了“计名探源”等栏目,结合古今中外的事例,从各个角度分析每一个计策,通俗易懂,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兵法中的哲理。
目录
孙子兵法
计篇第一 002
作战篇第二 016
谋攻篇第三 029
形篇第四 043
势篇第五 053
虚实篇第六 065
军争篇第七 079
九变篇第八 092
行军篇第九 102
地形篇第十 116
九地篇第十一 128
火攻篇第十二 149
用间篇第十三 159
三十六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172
第二计 围魏救赵 179
第三计 借刀杀人 185
第四计 以逸待劳 192
第五计 趁火打劫 198
第六计 声东击西 204
第七计 无中生有 210
第八计 暗度陈仓 216
第九计 隔岸观火 223
第十计 笑里藏刀 232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238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246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253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259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266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273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281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287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295
第二十计 浑水摸鱼 303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308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315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321
第二十四计 假道伐虢 327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332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339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348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357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364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371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378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385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392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397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404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 410
经典名著品读 417
名著阅读感悟 424
经典语句集锦 428
精彩书摘
孙子兵法
计篇第一
《计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说文解字》云:“计,会也,筭(算)也。”“筭(算)”是一种原始的计数工具,古代出兵打仗之前都要先在庙堂上用这种工具计算敌我优劣,叫“庙算”。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该篇主要讲如何在出兵前进行战略决策,文中对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军事预测决策的基本模式、原则和方法,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等等,均有精辟的见解。其中,“慎战”是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标准,“兵者,诡道也”是用兵的要领,“多算胜,少算不胜”是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
1.1 孙子曰:兵1者,国之大事2,死生之地3,存亡之道4,不可不察5也。
注释
1兵:本义为兵械,后引申为兵士、军队、战争,这里指战争。
2国之大事:国家的重大事情。
3死生之地:指地形上的死地、生地。
4存亡之道:指战场上的存亡胜败。
5察:考察,研究。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重大事情,地形上的死地与生地,战场上的存亡胜败,是不能不深入考察和研究的。
1.2 故经之以五事1,校之以计2,而索其情3: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4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5。天者,阴阳6、寒暑、时制7也。地者,远近、险易8、广狭9、死生0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q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w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e?士卒孰练r?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注释
1经之以五事:从五个方面分析研究。经,织布时用梭穿织的竖纱,编织物的纵线。这里做动词,意思是研究、衡量。五事,指下文说的“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
2校之以计:比较双方的条件。校,通“较”,比较。计,原指计算,这里引申为双方各自具备的条件,即下文所说“主孰有道”等“七计”。
3索其情: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索,探究。情,情势,情形。
4上:君王。
5不畏危:不害怕危险。一说此句无“畏”字,为“不危”(不危,即不违背。危,通“诡”,违背,违反)。
6阴阳:这里指昼夜、阴晴等气象变化。
7时制:指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
8险易:指战场地形的险阻与平坦。
9广狭:作战区域的广阔与狭窄。
0死生:死地和生地。死地即只能进攻、毫无退路的不利于作战的境地,生地则与之相反。
-智、信、仁、勇、严:孙子认为这是将帅必须具备的五种素质,后世称之为“五德”,即足智多谋、赏罚有信、爱抚士卒、勇敢果断、执法严明。
^曲制:关于军队编制的规定。曲,部曲,中国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制,制度,规定。
官道:对军队中各级官吏职责范围的规定。这里的“道”与上面的“制”意思相同,都是指制度,规定。
q主用:指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
w孰:谁,哪一方。
e兵众孰强:指哪一方军队更强大,这是就军队整体而言。
r士卒孰练:指哪一方士兵更训练有素,这是就单个士兵而言。
译文
所以要从五个方面来衡量,具体比较双方的条件,以此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王的思想一致,这样民众就可以为君王而生,为君王而死,而不害怕危险。所谓“天”,就是指昼夜与阴晴、冷热、四季节令的更替规律等。所谓“地”,就是指行程的远近、地形的险峻与平坦、作战区域的广阔与狭窄、作战区域是死地还是生地等。所谓“将”,就是看将领们是否具备智、信、仁、勇、严五种素质。所谓“法”,就是指部队的组织编制制度、军官的职责范围规定、军需物资的供应管理制度等。这五个方面,将领们没有谁没听说过,但只有透彻掌握了的人才能取胜,没有透彻掌握的人则不能取胜。因而还要具体比较双方的条件,以此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就是说:双方君主哪一方更有道义?哪一方将领更有才能?哪一方更占天时、地利?军中法令哪一方执行得更好?哪一方军队更强大?哪一方士兵更训练有素?奖赏与惩罚哪一方更严明?我凭着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以判断战争胜负的情形了。
1.3 将听1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注释
1听:听从,采纳(建议)。
译文
如果听从我的谋划,指挥作战必然取胜,我就留下;如果不听从我的谋划,指挥作战必然失败,我就离开。
1.4 计利1以听,乃为之势2,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3也。
注释
1计利:非常好的计谋。
2势:态势,指战争中一些随机和能动的变化因素。
3权:权变,变通。
译文
好的计谋被采纳后,还要营造出“势”,以辅助作战。(营造)“势”,就是根据情况灵活应变、准备。
1.5 兵者,诡道也1。故能而示之不能2,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3,乱而取之4,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5,卑而骄之6,佚而劳之7,亲而离之8,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9,不可先传也。
注释
1兵者,诡道也:用兵打仗,应以诡变为原则。诡,诡诈。
2能而示之不能:有能力攻打却伪装成不能攻打。示,向……表示,从文意来看,意思即伪装。后面几句的用法与此相同。
3利而诱之:贪利,就用利来诱惑它。
4乱而取之:处在混乱中,就趁乱攻取它。
5怒而挠之:敌军人员容易发怒,就去骚扰他们。挠,挑逗,骚扰。
6卑而骄之:敌军人员比较小心谨慎,就想办法使他们骄傲。卑,原意为卑微、谦恭,这里指小心谨慎。骄,这里做动词,使……骄傲。
7佚而劳之:休整得比较充分,就设法使它疲劳。佚,通“逸”,安逸。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疲劳。
8亲而离之:内部和睦,就离间其内部关系。离,离间,挑拨。
9胜:奥妙。
译文
用兵打仗,应以诡变为原则。所以,有能力攻打却装作不能攻打,想要攻打却装作不想攻打,要在近处行动却装作在远处行动,要在远处行动却装作在近处行动。敌军贪利,就要用利来诱惑它;敌军处在混乱中,就趁乱攻取它;敌军准备比较充分,就要加倍防备它;敌军比较强大,要暂时避开它的锋芒;敌军人员容易发怒,就去骚扰他们,激怒他们;对方比较小心谨慎,就要想办法使他们骄傲;敌军休整得很好,就设法使它疲劳;敌军内部和睦,就离间其内部关系。攻打敌军要在它没有准备的状态下乘机攻击,要在它意想不到的情况下突然袭取。这些都是军事家用兵的奥妙所在,是不可以事先传授和讲明的。
1.6 夫未战而庙算1胜者,得算多2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3矣。
注释
1庙算:在庙堂之中进行战略筹划,类似于今天讨论战斗方略的高层作战会议。庙,庙堂。
2得算多:获取胜利的条件多。算,即“筭(suàn)”,古代计数用的工具,此处引申为胜利的条件。
3见(xiàn):通“现”,呈现,显现。
译文
交战之前在庙堂上筹划得很周密,就知道战胜敌人的可能性很大,这是由于获取胜利的条件多;交战之前在庙堂上的筹划比较少,就不能够战胜敌人,这是由于获取胜利的条件少。事先周密筹划,获取胜利的条件就多,就能取胜,反之就不能取胜,更何况根本不做筹划的呢?我根据这些对比分析进行观察,胜负的情形就能看出来了。
马陵之战
魏国以庞涓为大将发兵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王派田忌、孙膑率军救援韩国。这一次,齐军依然采取围攻魏国首都的策略,往魏都大梁而去。身在韩国的庞涓接到魏国告急的消息,连忙传令部队回国。
公元前341年,孙膑为了打败庞涓,使用了一招减灶计。齐军进入魏国后,第一天在军营里垒十万个灶,第二天、第三天逐渐减少,最后只垒三万个。庞涓进入魏国后,发现了齐军安营扎寨的痕迹,叫人数一数齐军垒的灶,足足有十万个。庞涓心里一惊,认定齐军兵力不少,不敢轻敌。第二天,魏军继续往回赶,发现齐军所垒的灶只有五万个,第三天竟然只有三万个了。庞涓大喜,以为齐国士兵胆小怯战,不堪一击,于是丢下大部队,只挑选了精锐骑兵两万人,昼夜兼程追赶齐军。
孙膑料到庞涓当天黄昏必然到达马陵。孙膑叫士兵将道旁树木砍倒塞路,只留下一棵大树,又派一万名弓箭手左右埋伏,吩咐他们当树下亮起火光时,就一齐发箭。
庞涓黄昏时果然来到马陵,前面的士兵报告有树木塞路。庞涓令士兵搬开树木,忽然抬头看见一棵大树上隐隐有字,于是叫几个士兵一齐点起火来,庞涓在火光下细声读道:“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他大惊失色,还未反应过来,此时齐军早已万箭齐发。庞涓身负重伤,自知难逃一死,只得拔剑自杀。魏军大乱,齐军乘胜追杀,大胜而归。
在马陵之战中,孙膑因势利导,灵活运用“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的策略,以强示弱,减灶诱敌,一举歼灭魏军,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成皋之战
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在成皋(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西)与驻军在黄河北岸的刘邦对峙,楚军被汉军阻挡,汉军也难以攻下成皋。
这时,为了切断项羽军队的后路,刘邦派遣卢绾、刘贾率领两万多人绕过成皋,协助彭越袭击楚军的后方梁地,攻下了十多座城池,而且阻断了项羽的运粮路线。
项羽被迫率领军队往后进攻彭越,并令曹咎守成皋,临行前还对曹咎说:“一定要谨慎地守住成皋,如果敌军前来挑战,不要理会就是,千万不能和他们作战。我十五天之内必定打败彭越,到时再回来与你会师,一同击败刘邦。”
项羽走后,曹咎遵照项羽的命令坚守不出,刘邦得知后,就下令在成皋城边设台,每日在台上喊骂羞辱楚军。刚开始曹咎还能忍住不发怒,可刘邦兵士一连骂了好几天,而且越骂越难听。曹咎再也沉不住气了,一怒之下,率军渡汜水出战。到汜水中央时汉军突然出击,楚军一败涂地,成皋失陷,楚军的大量物资也被刘邦夺去。曹咎自知将命丧于此,又愧见项羽,于是在河边自刎而死。
夺取成皋对汉军一方意义重大,面对项羽一方的坚守,刘邦让手下不断羞辱楚军,骚扰、激怒他们,诱使对方出战,从而夺取成皋。这里运用的策略就是“怒而挠之”。
淝水之战
西晋末年,政治十分腐败,民不聊生,很多地方都发生了动乱。
在南方,晋琅玡王司马睿建立了东晋。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后来,苻坚统一了黄河流域,建立了前秦。
383年,苻坚为统一全国,不听从大臣们的建议,亲自率军攻打东晋,当他得知东晋军退守在寿阳(今安徽省寿县)附近时,心中大喜,企图一举歼灭东晋军主力。苻坚派尚书朱序(原为晋将,后被俘)去东晋军营劝降。朱序到了东晋军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他们提供了前秦军的军情。他告诉东晋大将谢石,前秦的主力大军在行进途中,现在应该主动出击。谢石听从了他的建议,决定转守为攻。
前秦的军队临淝水而布阵,东晋军利用前秦军急欲决战的心理,派使者用激将法劝前秦军后退,好让东晋军过河再战。前秦军诸将认为有诈,但苻坚刚愎自用,认为等到东晋军半渡时,再以骑兵冲杀就可以取得胜利。但前秦兵由于士气低落,结果一撤退就失去控制,此时朱序又在前秦军阵后大叫:“前秦兵战败了!”前秦兵信以为真,于是转身竞相奔逃。苻坚为流矢所伤,逃到淮北。
淝水之战以前秦的惨败而告终。
苻坚昧于“五事”,一意孤行,结果导致了前秦军的惨败。
檀道济唱筹量沙
430年,南朝宋将檀道济率军北伐北魏,一路东征西讨,攻下了不少城池。可第二年,宋军抵达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时,遭到北魏骑兵部队的截击,所带粮草也被焚烧,难以继续前进,因而开始撤退回朝。此时,檀道济部下有士兵投降北魏,将宋军缺粮的情报告诉了魏军,魏军立即追赶,企图一举歼灭宋军。
不久,宋军被追击的魏军包围。宋军粮草不足,又被魏军包围,军心逐渐不稳。檀道济没有退路,决定用一个“唱筹量沙”的办法蒙骗魏军。他命令士卒找来大量沙子,把仅有的粮食盖在沙上。
一天晚上,盛放粮食的大帐灯火通明,远远望去,雪白雪白的“粮食”堆满了大帐。一名士兵正拿着竹筹高声唱着计数,另外一名士兵拿着斗子在量“米”。魏军探子望见宋军一堆一堆的“粮食”,赶紧回去报告,说宋军粮食绰绰有余。魏军将领得知消息,大呼差点儿上当,赶紧将投降过来的宋兵抓起来杀掉了。
天亮以后,檀道济又命令士卒全部穿上盔甲,唯有他一人穿白色便服,带领部队从容出走。魏军看到此景,认为檀道济及其部队在被包围的情况下,如此大摇大摆地撤走,一定设有伏兵,所以不敢近前围歼。檀道济就这样安全地撤退回朝了。
在这个案例中,檀道济表现了一个为将者的智谋与勇略,他的做法也符合《孙子兵法》中的为将之道。
曲靖之战
明朝建立后,周围还有很多割据势力,其中云南仍被元朝的梁王所占据。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派兵两路南征云南。曲靖为云南东部门户,水陆交通要道,所以明军将曲靖作为南征第一站。
征南将军傅友德所率东路军于十二月中旬进抵曲靖,与元梁王部展开激战。当时梁王部将达里麻率精兵十余万人驻守曲靖白石江岸。
明军到达曲靖以前,副将军沐英建议傅友德出其不意,直捣曲靖,傅友德很是赞同。恰巧此时曲靖大雾弥漫,遮天蔽日。傅友德率军以大雾做掩护,加速前进,很快到达白石江。雾散后,达里麻见大军压境,仓皇失措。傅友德再次接受沐英的建议,在河岸边布阵,摆出渡河架势。达里麻打算趁明军渡河时发动攻击,但明军只摆架势不行动,达里麻也没有办法,两军就这样对峙起来。
两军对峙之时,沐英则率领数千人从下游渡过白石江,绕到达里麻的背后,擂鼓进军。一时间山呼海啸,响声震天。元军仿佛被打了一记闷棍,一时没有反应过来。趁着元军不知所措之机,沐英又率领精锐部队飞速攻进元军阵中,元军前军看后面乱了起来,不知什么情况,也向后退。对岸的明军趁此机会赶紧渡过白石江,傅友德命令明军万箭齐发,并且将石块一股脑儿投向元军,元军顿时大乱。沐英立刻发骑兵直捣大营,活捉达里麻,俘获万余人,占领了曲靖城。
这个案例是《计篇》“兵者,诡道也”的运用,具体体现为“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在这场战役中,明军将领技高一筹,从下游绕行到元军身后,对元军前后夹击。元军将领既不知道用类似的方法对付明军,又对明军的背后袭击缺乏准备,失败是必然的。
……
穿越古今的智慧瑰宝: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释义+解词+拼音)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几部著作,以其超越时空的智慧,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与行动。当“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这两颗璀璨的明珠并列,它们所汇聚的,便是中华民族千载以来军事、政治、外交乃至人生智慧的精髓。我们为您精心呈现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无障碍阅读精装版(释义+解词+拼音)》,并非仅仅是两部古籍的简单叠加,而是一次深度挖掘、系统梳理、精心编排的智慧呈现,旨在让古老的智慧以最清晰、最易懂、最贴近现代人的方式,焕发新的生命力。 一、 孙子兵法:军事思想的璀璨高峰 《孙子兵法》,这部诞生于春秋时期的军事经典,历经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其光辉丝毫未减。孙武,这位伟大的军事家,以其超凡的洞察力,深刻剖析了战争的本质、规律以及取胜之道。他所提出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开宗明义,强调了军事对国家存亡的决定性作用,也奠定了全书的基调。 核心理念的深度解析: 本书在“孙子兵法”部分,不仅为您呈现原文,更重要的是,通过详尽的释义,将孙子深邃的思想一一解读。我们不会止步于字面上的理解,而是深入探讨其背后所蕴含的战略思想。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这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其背后是关于情报侦察、信息分析、敌我态势评估的系统性论述。我们将为您解析,如何在现代的商业竞争、外交博弈乃至个人发展中,运用这种“知彼”的智慧,去了解对手,洞察市场,把握机遇。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这并非鼓励盲目冒进,而是强调在战略上的突然性、出奇制胜。我们会结合历史上的战例,以及现代战争和商业案例,阐释这种“出奇”的艺术,如何通过出其不意的策略,打破僵局,取得优势。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子将战略层次进行了清晰的划分,将“谋略”置于首位,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高明的境界。我们将细致解读,如何在不动干戈的情况下,通过巧妙的谋划、周旋的外交,实现目标,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道、天、地、将、法”五事分析: 这是孙子对战争要素的全面概括。我们将逐一解析每个要素的重要性,并探讨它们在不同时代、不同情境下的演变与应用。例如,“天”不仅仅是天气,更包含了天时、地理环境等宏观因素;“法”也并非仅指军事制度,更涵盖了组织管理、纪律约束等方方面面。 “因粮于敌,以战养战”: 这体现了孙子在后勤保障方面的辩证思想,如何在战争中实现自给自足,减少消耗。这种思想在现代企业运营中,同样具有启发意义,例如如何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和循环利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解词”的精准与通俗: 对于古代文献而言,词汇的理解至关重要。本书的解词部分,力求做到精准、权威,并兼顾通俗易懂。我们不仅会解释单字、词语的本义,还会结合上下文,阐释其在特定语境下的具体含义。例如,“诡道”并非简单的欺骗,而是指在战场上利用各种手段扰乱敌人判断、迷惑敌人视听的策略;“虚实”则涉及兵力的虚实、地形的虚实、士气的虚实等多个层面。通过深入的解词,您将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孙子原意的精髓,避免望文生义的误解。 “拼音”的辅助阅读: 为了方便广大读者,尤其是初学者或对古文音韵不熟悉的读者,《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无障碍阅读精装版(释义+解词+拼音)》特别加入了拼音注音。这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准确地朗读原文,感受古文的韵律之美,更能加深对词语的记忆和理解。从“其”的qí到“胜”的shèng,每一个音节都将带领您更轻松地走进古老的智慧殿堂。 二、 三十六计:制胜谋略的精炼集成 如果说《孙子兵法》是一部宏大的军事理论体系,那么“三十六计”则更像是分散在战国至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各种实用战术、策略的精炼总结。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阐述了在复杂多变的局面下,如何运用智慧和技巧,趋利避害,达成目标。 三十六计的经典呈现与现代应用: 本书对“三十六计”的解读,同样秉持了“释义+解词+拼音”的原则,并着重于挖掘其现代意义。 “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 这些耳熟能详的计策,其背后蕴含的不仅仅是军事上的权谋,更是对人心理、形势判断、资源利用的深刻洞察。我们将逐一分析这些计策的逻辑,并为您举例说明,如何在现代的商业谈判、市场竞争、人际交往中,巧妙地运用这些古老的智慧。例如,“围魏救赵”并非真的要围攻魏国,而是通过攻击敌人最薄弱的环节,迫使敌人回援,从而达到战略目的。这种“避实击虚”的思维,在现代商业策略中屡见不鲜。 “走为上,闭门却敌”: 这并非鼓励逃避,而是强调在不利局面下,保存实力,伺机再动的战略智慧。“走”是为了更好地“留”,以退为进,是一种更加长远的考量。我们将探讨,如何在面临困境时,做出最明智的选择,而不是鲁莽行事。 “美人计”、“空城计”: 这些计策则更侧重于心理战和迷惑战。我们将解析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以及在现代生活中,如何识别和防范类似的计策,或者在特定条件下,如何巧妙地运用。例如,“空城计”的成功,在于对敌人指挥官心理的准确把握,以及自身实力的隐匿。 “连环计”、“声东击西”: 这些计策则体现了战略的灵活性和多变性。我们将分析它们如何通过一系列的联动,或者制造假象,来达到预期的目的。在现代的营销推广、公关危机处理等方面,这些计策的影子随处可见。 “释义”的丰富与拓展: 三十六计的精髓在于其高度概括性和普适性。我们的“释义”部分,力求做到: 精炼原文,阐释核心: 用现代汉语对每一计进行精炼的解释,点明其核心思想和操作要领。 案例佐证,生动形象: 结合历史上的经典战例,以及现代生活中的鲜活案例,让抽象的计策变得生动具体,易于理解和记忆。 现代引申,启迪思维: 深入挖掘每一计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价值,从商业、管理、外交、人际关系等多个维度,拓展其应用范围,启发读者的思维。 “解词”的精细与准确: 与《孙子兵法》一样,“三十六计”中的许多词语也具有古语特有的含义,或者在特定语境下有其特殊的用法。我们的“解词”将详细解释这些词语,例如“调虎离山”中的“调”并非简单的“调动”,而是指通过某种手段,将对方引出其有利位置;“反客为主”中的“客”与“主”也并非简单的客人与主人,而是指局面的主动权与被动权。 “拼音”的标注与便利: 同样,每一计的原文都配有拼音注音,方便读者准确发音,提升阅读体验,加深对计策的记忆。 三、 无障碍阅读与精装品质 这本书的“无障碍阅读”体现在多个层面: 清晰的排版: 无论是原文、释义、解词还是拼音,都将以清晰、舒适的排版呈现,避免因阅读障碍而影响理解。 逻辑的梳理: 我们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编排,使得内容更加连贯,易于读者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语言的现代化: 在保证原文精髓不失的前提下,释义和解词部分将尽量使用现代汉语,避免晦涩难懂的古语,拉近古今读者的距离。 而“精装”则不仅体现在书籍的材质和装帧上,更代表了我们对内容打磨的精益求精,对知识传承的郑重态度。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瑰宝。 四、 穿越时空的智慧传承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无障碍阅读精装版(释义+解词+拼音)》,不仅仅是关于战争的书籍,它所蕴含的,是关于如何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如何应对挑战、如何实现目标的人生智慧。 战略思维的培养: 通过对孙子兵法的学习,您将学会从全局、长远的角度思考问题,制定周密的计划,并预见潜在的风险。 辩证思维的训练: 兵法中的许多论述,都体现了辩证的哲学思想,例如“以柔克刚”、“以弱胜强”。这些思想能够帮助您打破思维定势,更灵活地应对复杂局面。 洞察人性的智慧: 无论是战争还是生活,都离不开对人性的洞察。兵法和计策中,对于如何理解、预测和影响他人行为有着深刻的揭示。 风险管理的艺术: 孙子兵法强调“先胜而后求战”,即在充分准备、胜券在握的情况下才采取行动。这种风险规避的理念,在现代的投资、创业、项目管理中都至关重要。 人生发展的指南: 许多计策,如“欲擒故纵”、“李代桃僵”,虽然源于军事,但在现代职场和人际交往中,同样可以找到巧妙的应用,帮助您更好地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实现个人价值。 这本书,将帮助您: 更深刻地理解历史: 了解古代战争的策略,洞悉历史事件的背后逻辑。 更有效地分析现状: 运用古人的智慧,去分析当今商业竞争、社会现象的本质。 更明智地做出决策: 在面对人生和事业中的种种挑战时,能够权衡利弊,选择最优方案。 更从容地面对生活: 无论顺境逆境,都能以一种更加智慧、更加从容的心态去应对。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 无障碍阅读精装版(释义+解词+拼音)》,是献给所有渴望提升自我、追求卓越的读者的一份厚礼。它将带领您走进一个充满智慧的古老世界,从中汲取力量,启迪思考,最终在现代社会的浪潮中,乘风破浪,赢得属于自己的胜利。它是一次与智慧的对话,一次与历史的共鸣,更是一次对未来的深刻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