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谱例集(公共课3)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谱例集(公共课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央音乐学院作品分析教研室 编
图书标签:
  • 音乐理论
  • 曲式分析
  • 作品分析
  • 音乐课程
  • 高等教育
  • 公共课
  • 音乐教学
  • 音乐学
  • 教材
  • 谱例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ISBN:97878109603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911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谱例集(公共课3)》包括法国组曲八首、钢琴奏鸣曲(D大调)、第104交响曲、钢琴奏鸣曲(悲怆)、钢琴奏鸣曲(热情)等10首谱例。

内页插图

目录

1、法国组曲
阿勒芒德舞曲
库朗特舞曲
萨拉班德舞曲
加沃特舞曲
波洛奈兹舞曲
小步舞曲
布雷舞曲
吉格舞曲
2、钢琴奏鸣曲(D大调)
3、第一〇四交响曲(伦敦)
4、钢琴奏鸣曲(悲怆)
5、钢琴奏鸣曲(热情)
6、六交响曲(悲怆)
7、《皮尔·金特》组曲
晨景
奥赛之死
安尼特拉舞曲
在山神的宫中
8、《贝尔加玛斯克》组曲
前奏曲
小步舞曲
月光
帕赛比叶舞曲
9、五交响曲(命运)
10、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
现当代西方音乐导论:从印象主义到后现代的音乐图景 导论:聆听时代的脉搏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现当代西方音乐发展历程的导览。我们将跨越二十世纪至今的音乐变革,聚焦于那些塑造了我们今日听觉体验的关键流派、作曲家及其作品。本书并非一部技术手册,而是一份探索性的指南,旨在激发读者对这一时期音乐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独立聆听和理解复杂音乐语言的能力。我们将着重探讨音乐如何回应社会、政治和技术变革,以及作曲家们如何不断挑战传统规范,拓展音乐表达的边界。 第一部分:革命的序曲——印象主义与表现主义的色彩与焦虑(约1900-1920年代) 1. 印象主义的模糊边界:德彪西与拉威尔 本章深入剖析了印象主义音乐如何从绘画和文学艺术中汲取灵感,追求色彩的瞬间捕捉而非严谨的结构。我们将分析德彪西(Claude Debussy)如何运用全音阶、五声音阶和复杂的和声色彩,创造出“声响的雾霭”。重点作品分析将包括《牧神午后前奏曲》中对传统调性的消解,以及拉威尔(Maurice Ravel)在管弦乐配器上的精妙技巧,尤其是在《达芙尼与克洛伊》中的运用。本节强调了非功能性和声在构建情感氛围中的核心作用。 2. 维也纳的暗流:表现主义的心理深度 紧接着,我们将转向德奥地区,探索表现主义音乐对人类内心深处焦虑、恐惧和非理性情感的深刻挖掘。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在这一时期的探索至关重要,他如何从晚期浪漫主义的饱和和声走向无调性(Atonality)的解放?我们将细致考察其早期无调性作品的特征,探讨其与弗洛伊德心理学思潮的内在联系。阿尔班·贝尔格(Alban Berg)和安东·韦伯恩(Anton Webern)的早期作品,如何将这种内在张力推向极致,为后来的十二音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秩序与反叛——新古典主义与十二音体系的建立(约1920-1940年代) 3. 战后的回归:新古典主义的理性光芒 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促使一些作曲家寻求一种更为清晰、克制和结构化的表达方式,即新古典主义。本章将阐释斯特拉文斯基(Igor Stravinsky)如何“回到巴赫”的理念,但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将巴洛克和古典时期的形式(如奏鸣曲、协奏曲)用现代和声语言进行重新塑造。我们将对比分析其早期《彼得鲁什卡》与后期新古典主义作品,揭示其风格的转变及其对节奏的独特处理。同时,保罗·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的“ Gebrauchsmusik”(实用音乐)理念也将被探讨,它主张音乐应回归其社会功能。 4. 结构的革命:十二音技法的系统化与发展 勋伯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创立的十二音体系(Dodecaphony)代表了对西方音乐传统最激进的结构性挑战。本章将详细拆解十二音体系的运作原理:音列的构建、转换(逆行、倒影)及其在作品中的应用。我们将分析勋伯格《乐队组曲》和《古勒列传》中如何运用这一方法来组织整个作品的材料,确保所有音高获得平等的地位。同时,韦伯恩如何将十二音技法推向了更精细的“音点音乐”(Pointillism),将节奏、力度和音色置于与音高同等重要的地位,预示着未来序列音乐的发展方向。 第三部分:实验的浪潮——战后电子音乐与整体序列主义(约1945-1960年代) 5. 序列的扩张:从音高到所有参数的控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音乐创作进入了一个高度理论化和实验性的阶段。整体序列主义(Total Serialism)应运而生。在达姆施塔特夏日课程的推动下,布列兹(Pierre Boulez)等作曲家试图将十二音技法的逻辑扩展到节奏、力度、速度等所有音乐参数上,以实现对作品材料的绝对控制。我们将分析其早期作品的复杂节奏结构和严密的数学逻辑,探讨这种极端控制对听觉感知带来的挑战。 6. 声音的实验室:电子音乐与偶然性音乐的并存 面对新的技术和哲学思潮,作曲家们开始探索新的发声媒介。本章将区分两种主要的实验方向:一是电子音乐,包括皮埃尔·舍费尔(Pierre Schaeffer)的具象音乐(Musique concrète)——即对录制声音材料的剪辑和重组;以及早期电子合成器的运用,如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在科隆工作室的探索。二是约翰·凯奇(John Cage)的偶然性音乐(Aleatoric Music),通过随机过程(如《易经》或掷骰子)引入不确定性,挑战作曲家和听众对“作品”的传统定义,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极简主义和过程音乐。 第四部分:回归与多元——后现代的景观与开放性(约1970年代至今) 7. 新浪漫主义的回响与极简主义的呼吸 进入七十年代,对高度理论化和精英主义音乐的反思促使许多人寻求更直接、更具情感感染力的表达。本章将探讨极简主义(Minimalism)如何通过重复、微小变化和稳定的脉动,在听众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接受度。我们将分析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和史蒂夫·赖克(Steve Reich)如何利用过程和相位差来构建宏大的听觉结构,及其与非洲和东方音乐节奏的潜在联系。同时,对新浪漫主义(如潘德列茨基的早期作品)的考察,显示了对传统旋律和调性因素的谨慎回归。 8. 后现代的拼贴与融合:风格的杂糅与语境的转换 当代音乐的特征是高度的风格融合与语境的跳跃。后现代主义强调“回归修辞”,允许作曲家自由运用历史元素,但不再受制于历史的严肃性。我们将研究作曲家如何进行“风格模仿”(Pastiche)和“引用”(Quotation),模糊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的界限。重点将放在将非西方音乐元素纳入西方语境的努力,以及技术发展如何使个人风格的探索变得更加开放和多样化。本书最终将总结,当代音乐的真正“曲式”在于其不断变化的、拥抱矛盾与开放性的创作态度。 结语:开放的聆听姿态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装备读者以一套更具适应性的听力工具,去欣赏现当代音乐的内在逻辑和情感张力,无论其表面形式多么陌生。我们强调,理解这些作品的关键在于接受其打破常规的勇气,并尝试理解作曲家在特定历史语境下所做的选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让人眼前一亮,简洁而又不失专业感。我是一名刚刚开始接触曲式理论的学习者,之前对于乐曲的分析总是感觉云里雾里,像是在看天书。但当我翻开这本《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谱例集》后,这种感觉瞬间烟消云散。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收录的谱例非常有代表性,几乎涵盖了我们课程中讲解到的各种曲式类型,而且每一个谱例都经过了细致入微的分析。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结论,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去发现和理解音乐的结构。例如,在分析一段奏鸣曲式的时候,作者会先从主题的呈现开始,一步步地剖析呈示部、发展部和再现部的关系,并且会在关键的地方标记出乐句、乐段的划分,甚至连动机的演变和对比都清晰可见。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作曲家作品的对比分析,这让我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曲式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比如,在比较海顿和贝多芬的奏鸣曲式时,作者的分析就点出了古典时期和早期浪漫时期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处理上的细致差异,这种对比教学的方法非常有效,能让我在短时间内掌握不同风格的音乐特点。这本书的编排也十分合理,每一章都围绕一个核心的曲式展开,配套的谱例和分析讲解也紧密结合,让我能够一边看乐谱,一边理解分析过程,学习起来既高效又有趣。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非常震撼。作为一名对古典音乐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结构和思想。《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谱例集》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书中的谱例选择非常考究,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但更重要的是,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独特。他不仅仅是在复述乐谱,而是在解读乐谱背后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我特别喜欢关于奏鸣曲式中“冲突与解决”的分析,作者通过对主题的调性变化、节奏的对比以及旋律线的起伏的细致描绘,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音乐的戏剧性张力。书中对于一些小型曲式的分析,如二部曲式和三部曲式,也同样鞭辟入里。作者会从最基础的乐句和乐段入手,一步步引导读者理解它们是如何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乐章。我曾经反复聆听过某首曲子,但总感觉缺了点什么,直到我看了这本书的分析,才豁然开朗,原来是作曲家在某个地方巧妙地运用了某个曲式手法,才让整首乐曲充满了生命力。这本书让我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有了质的飞跃,我不再只是“听”音乐,而是开始“理解”音乐。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设计真的太巧妙了,完全是按照学习的逻辑来组织的。我是一名音乐系的学生,在学习曲式分析的过程中,我常常会遇到理论知识和实际谱例脱节的情况,感觉学到的东西很难应用到实际作品中去。《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谱例集》的出现,完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书中每一个章节都围绕着一个具体的曲式展开,并且都配有多首来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代表性谱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一段赋格的时候,不仅仅是将声部线条勾勒出来,更重要的是,他会深入分析主题和应答的动机是如何在不同的声部中巧妙地相互呼应,以及如何通过对位技巧来构建出乐曲的复杂织体。这种分析方式,让我能够跳出纯粹的记谱法层面,去理解作曲家是如何运用曲式手法来创造出音乐的动态和张力的。书中对于不同曲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阐述也十分到位,例如,作者会详细比较奏鸣曲式和回旋曲式在结构上的差异,以及它们各自适合表现的音乐内容。这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我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曲式分析框架,让我在面对任何一首作品时,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深入的解读。

评分

坦白说,刚拿到这本《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谱例集》的时候,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作为一个接触音乐理论不久的新手,我总是被各种乐理知识搞得头昏脑涨,特别是那些关于曲式的概念,总是感觉像是在背诵公式,抓不住重点。《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谱例集》最让我感到欣慰的地方,就是它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书中每一个谱例的分析,都不是简单地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提问和引导,让你自己去发现音乐的内在逻辑。我记得书中分析一段变奏曲的时候,作者并没有直接说“这是主题,这是变奏”,而是先让我们关注主题的几个关键特点,然后引导我们去观察每一个变奏在保持主题骨架的同时,是如何在节奏、旋律、和声、配器等方面进行变化的。这种“探案式”的学习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而且,书中选用的谱例非常贴合我们日常接触的音乐,不像一些学院派的书籍那样,只收录一些极少人接触的“高冷”作品。这本书的语言也十分平实易懂,即使是没有多少音乐基础的人,也能读得懂。我感觉这本书就像是一位耐心的老师,一点一点地把我从乐理的迷宫中牵引出来,让我看到了音乐分析的乐趣所在。

评分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的从业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既能满足教学需求,又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曲式分析教材。《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谱例集》的出现,无疑是给我带来了极大的福音。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精选的谱例,这些谱例不仅在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在结构上非常典型,能够清晰地展示各种曲式的特点。作者在分析时,语言严谨而又生动,避免了枯燥的术语堆砌,而是用一种更加直观的方式,将复杂的音乐结构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乐章之间、乐句之间、甚至音型之间的逻辑关系的解读。例如,在分析赋格的时候,作者不仅仅列出了模仿和对位,更深入地解释了主题在不同声部之间的运动轨迹,以及它是如何通过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来构建整个乐章的宏伟框架的。书中的一些图表和标记也非常有用,它们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抓住乐曲的核心骨架。我尝试着将书中某些乐曲的分析方法运用到我的课堂上,学生们的反馈都非常好,他们表示以前觉得抽象的曲式概念,现在变得具体可感了。而且,这本书的选曲跨度也很大,从中世纪复调到近现代的自由曲式都有涉及,这对于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非常有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