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蓝》是一本“失常”之书,恰如巴塔耶自己所说,“《天空之蓝》中种种骇人的异常之举都源于当时撕扯我的苦难。失常是《天空之蓝》的根基。”巴塔耶试图以为狂怒所裹挟的主人公、悖于伦常的越界行为、赤裸裸的暴力和权力关系,这样令人心神不安的故事来揭露生活多面的真实,探求故事可能的面貌,革新小说的样式。
《天空之蓝》是巴塔耶结稿于1935年的小说,正值西班牙内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故事以主人公亨利·托普曼为第一人称,讲述了这个青年纠缠于三个女性之间,在欧洲城市中酗酒、狂欢、哭泣、迷茫、绝望的黑色流浪生活。整个故事沉浸在压抑、阴沉而绝望的氛围之中,影射了法国知识分子阶层在动荡的时局与暗流涌动的政治势力面前,茫然无措的精神状态。除去创作背景的政治色彩,小说内容洋溢着浓厚的历史氛围,包含着关于20世纪30年代法国左派知识分子的政治寓言;同时,细心的读者也能从中读到巴塔耶理论的影子。
作者介绍:
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1897—1962),法国著名哲学家、评论家、小说家,博学多识,思想庞杂,其作品涉及哲学、伦理学、神学、文学、经济学等众多领域。巴塔耶的思想上承尼采、克尔凯郭尔、萨德的批判倾向,下启20世纪后期法国诸家思潮,对福柯、德里达、波德里亚等人的影响尤深,颇具反叛精神,被誉为“后现代的思想策源地之一”。
译者介绍:
施雪莹,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在读博士生,从事法语文学与翻译研究,译有《三孔桥》(卡达莱著)等。
前言/1
引言/7
第一部分/21
第二部分/25
噩兆/27
母性之脚/46
安东尼奥的故事/93
天空之蓝/105
死者之日/148
译后记/171
或多,或少,人都悬于故事中,悬于小说里,由它们为之揭露生活多面的真实。只有这些时而读来令人心神不安的故事,才能让他直面命运。所以我们必须怀抱热烈之情感去探求故事可能的面貌——探求如何将努力付诸小说的革新,抑或更甚,付诸小说的永生中去。
我想以沉重的文字表达自我。
但这并非是在暗示单凭狂怒的爆发或苦难的考验就足以确保故事所蕴含的揭示的力量。我这么说不过意在言明《天空之蓝》中种种骇人的异常之举都源于当时撕扯我的苦难。失常是《天空之蓝》的根基。但我从未觉得这个源头有足够分量,所以1935年结稿后,我放弃了出版计划。现在,1957年,读过手稿并为之动容的朋友们希望我能发表这部作品。我最终决定相信他们的判断。
——巴塔耶
……
前言
或多,或少,人都悬于故事中,悬于小说里,由它们为之揭露生活多面的真实(La vérité multiple)。只有这些读来时而令人心神不安的故事,才能让他直面命运。所以我们必须怀抱热烈的情感去探求故事可能的面貌——探求如何将努力付诸小说的革新,抑或更甚,付诸小说的永生中去。
以不同的技巧削弱对已知形式的厌怠之感,确实为许多人孜孜追求。但我不明白——如果我们想知道小说可能的样子——如何能不首先了解并确定一个基准。揭示生命种种可能的故事不一定发出呼唤,但当它呼唤,便会激起一阵狂暴,失了这份激情,故事的作者就会对任何超越界限的可能视而不见。我相信:只有令人窒息的、不可完成的挑战,才能让作者找到途径,到达极目之外的彼方,那正是疲于世俗陈规所圈定的有限此间的读者所期待的。
我们如何还能流连于作者早已敏锐地超越了的那些书本之间呢?
我想提出这个原则。我放弃为之证明。
我要做的只是给出一些契合我论断的书目(寥寥数本……我还可以举出其他,但无序本身就是我意愿的尺度):《呼啸山庄》《审判》《追忆逝水年华》《红与黑》《欧仁妮·德·弗朗瓦尔》《死刑判决》《萨拉辛》《白痴》《欧仁妮·德·弗朗瓦尔》由萨德侯爵所作(收录于《爱之罪》);《死刑判决》系莫里斯·布朗肖所写;《萨拉辛》系巴尔扎克的短篇小说,相对不为人所知,但确是其作品中数一数二之作。
我想以沉重的文字表达自我。
但这并非在暗示单凭狂怒的爆发或苦难的考验就足以确保故事所蕴含的揭示的力量。我这么说不过意在言明《天空之蓝》中种种骇人的异常之举都源于当时撕扯我的苦难。失常是《天空之蓝》的根基。但我从未觉得这个源头有足够的分量,所以1935年结稿后,我放弃了出版计划。现在,1957年,读过手稿并为之动容的朋友们希望我能发表这部作品。我最终决定相信他们的判断。不过我自己多少已经把这部作品遗忘了。
1936年起,我就决心不再想它。
更何况,在此期间,西班牙内战与世界大战的爆发,都让与这本小说情节相关的历史事件显得微不足道:在悲剧本身面前,又怎会有人去关心预示它的征兆呢?
上述原委与小说本身给我带来的不满与不适相吻合。但这些情况现在都变得很遥远了,以至我可以说是在事件最炙手可热时写下的故事,也同其他故事一样,统统成了作者刻意置于某段不值一提的过往中的选择。今时今日,我的精神状态已与这本书出现时大相径庭;不过到头来,这个当时具有决定性的缘由,现在也显得无足轻重,我决定相信朋友们的判断。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不解的是,作者对“时间”的操控,简直达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有时候,一个微不足道的动作,比如主角拿起一杯水,可以被拉长到占据整整三页的篇幅,其中穿插着他对水分子结构、杯子材质、乃至反射光线的物理分析。而另一些至关重要的转折点,比如一场决定命运的审判,却在两段话内草草收场,仿佛作者突然想起了还有截止日期要赶。这种时间感知的严重失衡,让阅读体验变得极其不连贯和令人沮丧。你无法沉浸其中,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是会迎来漫长而无意义的细节铺陈,还是会错过一个关键的情节点。我甚至怀疑,编辑在校对时是否漏掉了大量的跳页,或者作者自己对叙事节奏的把控,已经完全脱离了人类的正常感知范围。试图去理解这种“非线性叙事”,到最后,我只感觉自己的耐心被这种混乱的时间线碾压得粉碎,读完后,我需要花很长时间来重新校准自己对正常故事流动的预期。
评分论及人物塑造,这本书几乎是在向我们展示“功能性角色”的典范,但缺乏灵魂的注入。比如那个声称是主角导师的“智者”,他所有的台词都像是从一本老旧的哲学教科书里直接摘抄出来的,充满了陈词滥调和正确的废话,没有一丝一毫的个人特色。他仿佛只是一个移动的知识库,随时准备抛出一段关于命运或自由意志的说教,然后安静地退场。即便是被描述为主角的宿敌,那个冷酷无情的执行官,其动机也停留在“服从命令”和“维护秩序”这种肤浅的层面。我们从未深入了解过他是否也有过梦想,是否也被这个制度压迫,他所有的残忍都像是程序设定好的,而非源于复杂的人性挣扎。因此,当主角终于决定反抗时,我感受不到那种史诗般的冲突感,因为对手缺乏足够的深度去支撑这场对抗。我期待的是两个有血有肉的灵魂碰撞,得到的结果却像是两个程序在执行各自的脚本,平淡无奇,缺乏必要的张力与回味。
评分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过度雕琢”。每一个句子似乎都被作者反复打磨、拧巴,力求达到一种极致的文学美感,结果却适得其反,变得矫揉造作,读起来十分费力。大量的形容词和副词堆砌,让原本清晰的画面变得模糊不清。比如,描述一个简单的“悲伤”,可以写成“那股源自灵魂深处、如陈年冰雪般凝固、又似遥远海潮般反复拍打着心室壁垒的、难以名状的、渗透至骨髓的哀恸”。初读时或许会觉得作者文采斐然,但持续下去,就会变成一种折磨,读者需要不断地在大脑中进行“简化”处理,才能从这些华丽的辞藻下挖掘出故事的真正意图。我更偏爱那种直击人心、朴实有力的文字,能够带来一气呵成的阅读快感,而不是这种仿佛在进行一场文字的“行为艺术”展览,让我时刻保持警惕,生怕漏掉哪个拗口的修辞手法,严重影响了阅读的流畅性和情感的自然流动。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尤其是在描写那个“失落的方舟”的探险时,展现出了一种近乎癫狂的想象力。虽然叙事风格从前半段的沉闷写实,骤然转向了魔幻的、近乎意识流的叙事,让前后割裂感极强,但那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确实抓住了我的眼球。作者似乎在这里卸下了所有的束缚,用大量色彩斑斓的、甚至是有些怪诞的比喻,构建了一个迥异于开篇的神秘空间。然而,这种突兀的风格转变,更像是作者在炫耀他能写出“酷炫”的场景,而非服务于故事的主线。我花了大量时间去解读那些象征意义——那些漂浮的几何体、低语的空气,它们到底代表着什么?是主角潜意识的投射,还是一个更高维度的文明遗迹?最终,作者给出的解释含糊不清,像是在用最复杂的语言描述一个最简单的概念,这种故作高深的叙事手法,反而让我感到了一种被愚弄的恼火。它给你打开了一扇通往奇迹的大门,却又在你要踏入时,立刻把门锁死,留下一堆令人费解的符号,仿佛在嘲笑读者的智商不足以领悟其“深意”。
评分这本书的开篇,简直像一记闷棍,直接把我砸进了那个名叫“灰烬之城”的炼狱。作者对环境的描摹细致入微,那种常年不见天日的压抑感,扑面而来,让你几乎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硫磺味和绝望的气息。主角“铁锤”的出场,更是一个败笔,他浑身是伤,眼神里充满了对世界的不信任,那种刻意的“硬汉”形象,读起来让人感觉像是生硬地塞进故事里的工具人。情节推进慢得像是在爬行,前一百页都在交代这个城市的等级制度、资源分配的残酷性,以及那些权力阶层虚伪的面具。我本以为会看到一些关于反抗或希望的火花,结果全是些家长里短的生存挣扎,读到一半时,我差点以为自己错拿了一本社会学报告而非小说。角色间的对话也极其干涩,充满了术语和行话,没有一丝人性的温度,让人感觉不到他们为何而活,为何而斗争,整个故事的底色,就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毫无亮光的铅灰色。我甚至开始怀疑作者是否真的理解“人物弧光”这个概念,或者他根本就不在乎读者是否能与书中的人物建立任何情感连接。
评分为了一种巴塔耶的新小说。
评分这本能出已经是很难得了~
评分酗酒者的巴黎生活
评分正品,物美价廉,包装好,京东的东西还是不错的
评分这本能出已经是很难得了~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
评分书籍很新,也很正版,值得信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