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本书甄选作者十余年潜心创作的短篇小说精华,共66篇,其中近半数都曾入选各地中学语文试卷。巩高峰的小说,短小精悍,意蕴深远,将讽喻与深情熔于一炉,常于简素文字之中,寓奇崛之情节。结尾往往出人意料又发人深省,极富“欧?亨利式”的风味,故深得语文出题者的青睐。
66篇小说,从乡村到城市,从校园到家庭,题材涵盖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本书中,你将看到一个“非常会讲故事的人”,如何揪住日常生活中一个细小线头,便能抽丝剥茧、构思铺排,编织成一篇精妙小说。
作者简介
巩高峰,《青年文摘》资深编辑,畅销书作家。
中考、高考语文试卷阅读理解题常驻嘉宾,29万浙江考生提刀赶来的目标。2017年6月,因短篇小说《一种美味》入选2017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以“草鱼”和“诡异的光”走红网络,网友昵称“鱼叔”。
著有“青春三部曲”(《一觉睡到小时候》《把世界搞好啊,少年》《十八岁出门吃饭》)和小说集《父亲的黑鱼》。
精彩书评
世界上有些事情是与文凭学历没有多大关系的,比如写作。高峰并无多高深的知识,但他善觉又有悟,身边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就都有了灵性,在他的笔下有了独特的意义。有意思的是,他没上过大学,但他的篇章却进入了高考试卷,引发莘莘学子去觉和悟。因此,我以为读本书真是在体味另一种人生。
——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前发言人 王旭明
“老”了的除却年岁,亲情、感念、故事也都会老去吗?对生命深切的追问和反省是勇者所为,而开掘得深,往往需要这样的勇气。
——北京四中语文教师 王志彬
《小鞋子》的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颇具欧·亨利小说之风。烘托、铺垫的手法,小说结尾的赏析,主旨意蕴的探究,都是命题人青睐的命题点。
——北京丰台二中特级语文教师 陈维贤
《小作文》贴合中学生写作实际,方便学生快速进入阅读情境,又能启发理性的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写作的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一级语文教师 洪学佳
《她长的像我妈》将母爱的平凡与伟大、母亲的柔弱与坚强表现得圆融自然,篇幅短小、蕴藉深厚。文字间浓浓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悲悯情怀,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些正为出题者所看重。
——北京101中学一级语文教师 王立敏
《一觉睡到小时候》就是物质贫困中开出的一朵花。请记住——无论生命生长在多么贫瘠的土地,保持美和善,让心花始终怒放,终有一天太阳会照耀你!
——北京市第八中学高级语文教师 孙烨
没做过巩高峰文章阅读理解的青春,是不完整的!
——网友
目录
序
水
雪途
垃圾箱
爱只一个字
省下三百块钱
蛀牙
两肋
怎么不上天呢
人人说我乌鸦嘴
你怎么如此坚韧
二十岁的年轮长在夏天
坐在街边抽烟
冬雨兜头
请说好普通话
一种美味
等待那只手
六点钟准时响起的电话
她长得像我妈
一觉睡到小时候
父亲的黑鱼
亲你的左脸颊
村里来了个洋教师
小老师
小鞋子
小初吻
小作文
奶奶老成了老奶奶
十七岁那年的五枚硬币
一只不符合审美标准的猫
用咳嗽来思念
用铭记来忘记
叛逆第十三
补丁
请妈妈吃顿便饭
阳光多少钱一平米
弟兄
第一场胜利
父亲的怀抱
香蕉也叫Banana
……
精彩书摘
一种美味
他清晰地记得,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他甚至觉得,他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这种感觉在随后下地干活回来的父亲和两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验证。
他有些受宠若惊。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上树掏鸟窝,扒房檐偷瓜摘桃。因此,每天的饭都没准时过,啥时肚子饿了回家吃饭,都要先挨上父亲或母亲的一顿打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
那天不一样,母亲把双手在围裙上擦了又擦。母亲终于接过那条鱼时,他忽然有一点点失望,那条本来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鱼,在母亲的双手之间动弹时,竟然显得那么瘦小。
准确地说,在那之前他没吃过鱼,唇齿间也回荡不起勾涎引馋的味道。他相信两个哥哥应该也极少尝过这东西——在母亲的安排下,他们手忙脚乱地争抢母亲递过的准备装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天!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隐约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还有慢慢浓起来的期待。
父亲坐在灶前看着火苗舔着锅底,一边简单地埋怨了几句,似乎是嫌母亲把鱼洗得太干净了,没了鱼腥味。这已经是意外里的意外了,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埋怨时母亲正在把那条鱼放进锅里,她轻手轻脚,似乎开了膛破了肚的草鱼还会有被烫痛的感觉。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鱼真的还没死,还在锅里游呢。说着,母亲还掀了锅盖让父亲看。父亲保持着笑意,不愿起身。
母亲拿着装了葱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着等水烧开。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吴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美味,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张皇什么呢?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忽然鲜香扑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扇动鼻翼,有些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他相信装得越多,可供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细节。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响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他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一切的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的铁嘴铜牙的表情。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的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全家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问题。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项了,他刚把火点着,第二把柴火他就抓着了一个粘粘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前言/序言
序:高考考砸了会怎样?
2017年夏天,因为一个意外,我误入了很多人的青春……
说的是2017年的高考。
浙江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选用了我9年前的小说《一种美味》。因为这篇文章,我上了6天热搜,微博粉丝增长了25万,无数人一起给我叫出一个新外号:鱼叔。
高考第一天,我正在扬州出差,做“青年文摘青春分享会”的活动。当天语文考试刚一结束,我的微博就诡异地热闹起来……
先是几百上千,然后是成千上万的私信、评论、转发。大家无外乎是来吐槽+质问:你的《一种美味》,文章结尾那个“诡异的光”到底有什么意义?!
说实话,当时我没想到这件事后来会因为高考发酵到那么大影响力,从高考考生辐射到老师、家长、师兄师姐(大学生)、师弟师妹(高一高二、初中生),甚至从浙江波及到全国各地的高考生、陌生人……然后几乎是全社会。
和所有的热点事件一样,先出新闻,记者在考场外采访,得到一堆学生和老师对阅读理解太难的吐槽;然后是当事人,无数高考考生跑到我微博吐槽;之后是流行语:“一条草鱼”“诡异的光”;之后是表情包,各种衍生的段子、语录……
也因此,失去联系多年的老师、同学、朋友、文学社社友,甚至一些一面之交有我名片的人,纷纷跟我重新建立了联系。最隆重的是,我微博上两天多出的那25万以高考生为主的粉丝,从此成为了一个甜蜜的负担。
他们考试当天中午放弃了休养生息的时间,来微博询问、撩我、围观+吐槽。考完来我微博下面排队刷话题,先后把#巩高峰##转发了那么多锦鲤,却败给一条草鱼##诡异的光##心疼浙江高考生#等话题刷上了热搜前十。为了打发考后闲暇,他们在我微博评论里刷评论,“诡异的光”到处都有,连我2012年发的微博都没能幸免。大家叫着要看我别的文章,催我发出了《父亲的黑鱼》《奶奶老成了老奶奶》《等待那只手》等旧文。还逼着我做《一种美味》的阅读理解,我不回应,大家就集体画一地调侃“过气网红的挣扎”,我回应了,大家又把#巩高峰回应诡异的光#推上热搜……
所以,往年都是高考作文题上热搜的,今年诡异地换成了阅读理解。大家就此应该能感受到网络的威力有多大。
高考成绩公布之前,大家到我微博是去围观、吐槽、撩骚、开玩笑的,大家刷“诡异的光”和“草鱼之父”这些梗,以及各种搞笑的草鱼表情包、B站恶搞视频,真的就是高考之后打发无聊的空闲时间的。即使有些大学生、初中生和高一高二的同学考试前来许愿、考试分数出来后来还愿,也不过是紧张的学习和考试生活里的一抹情绪释放,彼此都知道是玩笑。
我不觉得这些算是什么烦恼和困扰,好玩嘛,我平日里也正经不过三秒的。能有机会跟这么多小朋友,甚至和我外甥同龄的同学交流,我觉得浪费一些时间也没关系,这种机会并不会很多,甚至可能只有这一次。而且我工作所在的《青年文摘》的读者群,也正好是这一群体,生活和工作兼顾了。、
可是接近高考成绩开始公布时,不仅微博热搜被#高考成绩##浙江高考成绩公布##高考#等话题强势霸占,我微博的画风也突变了,转发、评论和私信内容转变风向(特别是大批浙江考生),让气氛有点尴尬起来,变得紧张和压抑了。
看着重新蜂拥起来的私信发进来,几乎全变成了接下来要考试的同学的许愿,有的连发几十条私信,只求能给一个祝福和回复,我心软也回复了。
后来才知道,大家在微博、QQ空间疯狂转发我的微博九宫格图,当成考前转运锦鲤……
我小看了同学之间传递情绪的紧张,也承认,大家的焦虑也多少传染给了我,因为实在有些心疼这些参加期末、定级、毕业和高考的小朋友。
学生时代当然是开心的,但不是全都开心,而那很少的一些烦恼,就集中在考试周。特别是大批同学参加的是在他们眼里很可能决定一生命运的高考。
回想当年,我虽然没有参加过高考,但是从小到大考试我可没少考,每次重大考试的那几天,我都会拉肚子,心慌,还睡不着,考试前肯定会撕手上的皮,还要无数次去厕所,有时快开考了,心慌得连小便都解不出来。这种症状即使在我后来参加自考的时候都有,但这也不丢人,因为每个人都需要释放的渠道。
记得当年中考的时候,因为农村的学生要去县城,我第一次去了我们泗县,在小旅馆和同学们一起住了两天。大家都紧张,可是只有我,每次考试回来都找不到旅馆的大门,甚至直到考完走的那天,我也不知道旅馆的门窗朝的是哪个方向。
这种焦虑造成那两天我都没怎么正经吃饭,直到考完试,我跑遍了县城的几个书店和书摊,把省下的饭钱全部花完(却没有买到当年火到洛阳纸贵的《白鹿原》),背着比去参加考试时带的资料还重的一堆书回家,那种满足感才驱散了考试的焦虑。
所以特别理解大家,高考成绩公布前后,心里慌乱、无措、茫然,整个人放空的状态,不知道要做点什么,因为做什么都心不在焉,这些都很好理解。只要大家愿意,我可以给每个心里没底的小朋友都摸摸头,把我还算不错的运气稀释了分给大家好涨点分。
可是我也想多嘴两句,大家平日里听多了父母的唠叨,肯定不喜欢这些。但我还是要告诉你,无论是什么考试,走出考场,一切就都是已经发生的现实——试已经考完了,分数已定。
这一切,用我很喜欢的一部小说的名字,就是《尘埃落定》了。
既然是考试,肯定会有人考得好,有人考得不那么好。考得好的,分数满意的,大家这个年纪,青春得意须尽欢,尽情释放吧,注意安全就好。
而考得不好的,听我再啰嗦几句——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即使分数还没公布,自己考得怎么样,大概多少分……考砸了的肯定心里不舒服,所以来我微博发泄情绪,没关系,尽管放马过来。
但高考是“独木桥”、“高考决定命运”的时代真的早已过去了,大家身在局中可能不清楚、不相信,这没关系,我们在局外的人看得很明白。
现在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读了大学浪费时光的人很多,不读大学却每天修复、修炼自己的人也很多,人生过成什么样子,真的不是完全由一次高考决定的。
我之前写过一句话:“高考很大,可对人生来说,也就是刚刚上路吧。”看起来很矫情,但现实就是这样,不信大家去问问已经上了大学的师兄师姐,是不是这样。
而且从现实的角度看,如果一件事里,所有人都奔着同一条道去,机会显然就太少太少了。而且作为最被我们成年人看好的95后,有条件要挤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挤到热闹的那条路的行为,本身也不够酷。是吧?
我没有参加高考,这是目前为止我人生三大遗憾之首。但这种遗憾是因为自己没有经历过竞争最惨烈的一场考试,没有机会证明自己到底是个学习小能手还是个废柴而已,而不是遗憾人生没能读大学。
我中专毕业之后,被同学骗去做过传销、在河北冬天的街头卖了几个月馒头、当了几个月洗浴中心的门童、在福州的一个脏兮兮的仓库里上了四年班……不怕大家笑话,挨过饿,忍过冷,被洗浴中心的客人言语羞辱,甚至买火车票换个城市去找工作都要借钱,算是惨到尘埃里了。
我不是想卖惨,我只是想说,即使灰头土脸两手空空地混到26岁,之后我也还是做了一直想做的文字编辑工作,虽然它很普通;来到了可以看话剧的城市,虽然它雾霾很多、槽点更多;我甚至可以写字卖书,完成了当一个二三流作家的愿望,虽然这个梦想看起来无比之小……
如果你希望把人生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只要你是真的想,就应该能。
最差最差你们也不会有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那样辛苦艰难的生活,再差再差也不会混到我26岁之前的那种生活处境,对吧?
其实高考分数出来的那几天,我有点愧疚,因为微博私信太多,没办法每个许愿的人都回复。所以借着这本书的机会,送给所有已经高考完毕的同学一句话:所有的遗憾都是过去,那不是未来。
至于即将和将来要参加高考的同学:这是一场重要的考试,但是它发生在我们人生的考场上,高考真的只是起跑线。拼了命,尽了兴,就够了。
《一味人间》 序曲:炊烟里的光阴故事 在时光的长河里,总有一些味道,它们不仅仅是舌尖上的触感,更是深深烙印在生命中的记忆。这些味道,或许来自祖母手中那团带着烟火气的面团,或许来自街角小巷那碗热气腾腾的鲜汤,又或许来自某个遥远的午后,阳光洒落在案板上,为一碟简单的小菜镀上一层温柔的金边。《一味人间》并非一本烹饪指南,也不是一本美食评论集,它是一扇窗,透进的是寻常百姓家的生活气息,是柴米油盐里蕴藏的诗意,是平凡日子里那些被味蕾唤醒的,关于爱、关于成长、关于失去与怀念的,娓娓道来的故事。 这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充满人间烟火气的世界。这里没有奢华的餐桌,也没有惊艳的摆盘,只有最朴实的食材,最家常的做法,以及其中流淌着的,最真挚的情感。我们将跟随笔触,去感受清晨市场里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去触摸菜叶上沾染的露珠,去聆听灶膛里噼啪作响的火苗,去品味那碗承载着岁月沉淀的粥,去体会那盘简单却足以慰藉人心的家常菜。 每一道菜,每一个味道,都是一个引子,牵引出一段人生。那些酸甜苦辣咸,不正是我们走过的,感受过的,经历过的人生百味吗?《一味人间》试图捕捉的,正是这种“味”与“情”的交融,是食物背后,那些鲜活的,有温度的,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故事。 第一章:晨曦中的第一缕香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城市的脉搏也随之苏醒。而在这份苏醒的喧嚣到来之前,总有一股温和的香气,率先在空气中弥漫开来,那是厨房里的味道,是家庭苏醒的信号。 在故事的开篇,我们将聚焦于那些最寻常不过的早餐。比如,在北方的一个小院里,老奶奶亲手揉制的葱油饼。面团在她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揉、擀、抹油、撒葱花、卷起、切段、压扁……每一个动作都带着千锤百炼的熟练,又仿佛蕴含着某种古老的仪式感。煎锅上滋滋作响,金黄色的饼面散发出诱人的焦香,咬一口,酥脆的外壳下是层层叠叠的软糯,葱花的辛香与面粉的麦香在口中交织,这不仅仅是早餐,更是对新一天的祝福,是对家庭成员辛劳的默默肯定。 又或者,在南方一间临河的小屋里,一碗鲜美的鱼汤面。清晨的河水泛着微光,新鲜打捞的鱼在滚水中煮得鱼肉雪白,鱼汤浓郁奶白。将筋道的面条放入汤中,撒上一撮碧绿的葱花和几颗提鲜的海米,这碗鱼汤面,不仅仅是唤醒身体的早餐,更是海边人家对大海馈赠的感恩,是对生活的热爱。 故事还会描绘那些在异乡为生活奔波的人们,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厨房里,用有限的食材,复刻着家乡的味道。那一份热气腾腾的饺子,那一口熟悉的豆浆油条,或许就能在一瞬间,将他们从孤独和疲惫中拉回到温暖的港湾。这些晨曦里的味道,是能量的补给,更是心灵的慰藉,它们是生活最基础的保障,也是最温暖的开始。 第二章:午后阳光下的慢时光 当太阳升到最高点,午后的阳光倾泻而下,整个世界仿佛都慢了下来。这时的味道,不再是匆忙的唤醒,而是悠闲的品味,是家庭成员围坐在一起,分享生活点滴的温馨时刻。 或许是一盘刚刚出炉的炸春卷。油锅里的金黄色,带着诱人的酥脆,咬下去“咔嚓”一声,内里包裹着饱满的蔬菜馅或是肉馅,鲜香四溢。这或许是孩子们放学后最期待的零食,也是午后茶歇时,大人眼中闪烁着童趣的光芒。炸春卷的香气,填满了整个屋子,也填满了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声。 又或者,是一碗清凉解暑的绿豆汤。在炎热的夏天,一碗冰镇的绿豆汤,入口即化,清甜爽口,瞬间驱散了身体的燥热。这碗汤,或许是母亲看着孩子挥汗如雨,精心熬煮的。里面的绿豆,每一颗都吸饱了阳光和水的精华,也承载着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 故事还会描写那些老旧的时光里,午后里才有的味道。比如,下午茶时间,奶奶小心翼翼地端出一盘自家烘焙的曲奇饼干,形状各异,香气扑鼻。那些刻着童年印记的饼干,每一块都带着甜蜜的回忆,也带着岁月的沉淀。 午后的时光,因为这些味道而变得更加悠长和惬意。它们不仅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情感的交流,是家庭成员之间,最柔软的连接。在这些慢时光里,生活中的烦恼仿佛都被稀释,只剩下纯粹的,淡淡的幸福。 第三章:暮色四合的温暖肴 当暮色渐浓,一天中最有人情味的一餐——晚餐,也随之拉开序幕。这时的味道,不再是简单的填饱肚子,而是对一天的总结,对亲人的慰藉,是对家的归属感的确认。 这里将描绘一桌丰盛却不失家常的晚餐。或许是一道炖得酥烂入味的红烧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每一块都裹满了浓郁的酱汁,香气扑鼻。这道菜,或许是父亲最爱的家常菜,也是母亲无数次重复却依然充满诚意的一道。吃着这块红烧肉,不仅仅是满足了口腹之欲,更是感受到了家中的温暖和爱。 又或者,是一锅热气腾腾的饺子,手工包制的,大小不一,却都饱含着包饺人的心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蘸着醋蒜汁,吃着热腾腾的饺子,聊着一天的趣事,这是一种最朴实,也最动人的家庭温馨。饺子的形状,仿佛也承载着家庭成员的祝福,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故事还会深入到那些在外求学或工作的游子,他们思念家中味道的心情。或许是一碗家乡特有的面条,或许是一盘从小吃到大的家常菜,这些味道,是他们在外漂泊时,最坚实的后盾,是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无法割舍的牵挂。 晚餐的味道,是团聚的味道,是爱的味道,是归属的味道。在这些味道里,我们可以卸下白天的疲惫,感受家庭的温暖,重新汲取前进的力量。它们是日落时分,最温暖的光芒,是内心深处,最坚实的依靠。 第四章:夜深人静的思念味 夜深人静,白天的喧嚣渐渐散去,万籁俱寂。在这份宁静中,一些味道,会悄然爬上心头,勾起那些被时间尘封的,或深藏的,或微甜,或微涩的思念。 或许,是一杯淡淡的麦茶。在某个寂静的夜晚,独自一人,泡上一杯暖暖的麦茶,香气淡淡的,入口微苦后回甘。这味道,会让人想起遥远的童年,想起那个在田埂上追逐蝴蝶的自己,想起那些已经远去的朋友,想起那些曾经陪伴在身边,如今已不在的人。 又或者,是一块母亲做的,带点过甜的,简单的蛋糕。也许它不符合现今流行的审美,也许它的口感也并不完美,但它却是童年时期,最奢侈的甜蜜。当再次尝到这熟悉的味道,那些关于成长的回忆,那些关于母爱的点滴,都会如潮水般涌来,温暖而又带着一丝伤感。 故事还会描绘那些,在失眠的夜晚,翻箱倒柜,寻找儿时零食的场景。那小小的,包装已经泛黄的糖果,那一口熟悉的味道,仿佛能将人拉回到那个无忧无虑的年代,将那些曾经的忧伤和烦恼,暂时地压制下去。 夜深人静的味道,是思念的味道,是回忆的味道,是时间沉淀的味道。它们是一种情绪的触媒,让那些被忙碌生活忽略的情感,得以自由地流淌。它们或许带着一丝淡淡的忧伤,但更多的是一种对过往的珍视,对生命中那些美好瞬间的怀念。 尾声:味道里的生命轨迹 《一味人间》最终试图表达的,是味道与生命的紧密联系。我们的一生,便是由无数种味道构成的。从呱呱坠地时,第一口母乳的甘甜,到牙牙学语时,第一次尝到的水果的酸甜,再到成年后,品尝到的,代表着责任与担当的,各种滋味。 味道,不仅仅是食物本身的属性,它承载着我们的人生经历,我们的情感变化,我们的成长足迹。它让我们记住一个人,记住一个地方,记住一段时光。它在我们最迷茫的时候,给予指引;在我们最孤独的时候,给予慰藉;在我们最幸福的时候,分享喜悦。 这本书,没有刻意去追求某种极致的美食体验,也没有去探究什么高深的烹饪技巧。它只是将目光投向了我们身边的,最寻常不过的生活。那些在柴米油盐中,在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中,在厨房里氤氲的蒸汽中,所散发出的,最真实,最动人的,关于“一味人间”的故事。 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读者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些关于味道的回忆,那些关于生活的情感。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一味人间”。而这些味道,终将汇聚成我们生命中最独特,也最深刻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