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防洪工程技术史

中国古代防洪工程技术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毛振培,谭徐明 著,路甬祥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科技史
  • 防洪工程
  • 水利工程
  • 工程技术
  • 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科技史
  • 水利史
  • 工程史
  • 古代文明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山西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0943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973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01
字数:6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防洪工程技术史》是我国一部系统的防洪工程技术史学术专著。全书以中国古代防洪工程建设和防洪工程技术为主要内容,分析影响洪水灾害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系统阐述了先秦、秦汉、三国至五代、宋元、明代、清代各历史时期防洪工程技术发展的历史面貌。具体分析了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政治经济背景和江河形势下,所采取的防洪方针及防洪工程技术,阐释古代防洪思想的演进过程及防洪工程主要科技水平的起源与发展,并简要介绍各时期主要治水人物的业绩及主要的防洪著述。对于重大防洪工程,记述其建设的背景、决策的过程、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工程的规模与工期、工程的难度及相应的工程措施。还另列一章探索古代传统防洪工程技术的当代研究与借鉴。《中国古代防洪工程技术史》可供水利、历史、地理、环境、灾害与减灾、文物与考古工作者,以及有关专业院校师生阅读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主要江河防洪工程技术发展的自然与社会背景
一、洪水与洪灾
二、黄河防洪的自然与社会背景
三、长江防洪的自然与社会背景
第二节 古代防洪工程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古代防洪工程的兴起
二、古代防洪工程技术的发展
三、古代防洪规划的进步
四、古代防洪工程技术发展进程的启示
第三节 古代防洪史研究的进展
一、近代的研究
二、当代研究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防洪工程的起源
第一节 新石器时代的治水传说
一、共工氏壅防百川
二、鲧障洪水
三、大禹治水
第二节 夏商周时期江河堤防的初步形成
一、堤防的起源
二、堤防的修守
第三节 先秦时期防洪工程技术的初步成就
一、对洪水和河流泥沙的初步认识
二、早期的堤防技术
三、埽工技术
四、早期的城市防洪排水
五、防洪管理
第四节 先秦典籍有关洪水与治水的记述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秦汉时期黄河水患与治理成就
第一节 汉代治黄思想的大讨论
一、对后世影响较大的几种治黄主张
二、贾让的“治河三策”
第二节 汉代三次重大的治黄工程
一、西汉的瓠子堵口
二、西汉的王延世堵口
三、东汉的王景治河
第三节 汉代南方的蓄洪工程建设
一、绍兴鉴湖
二、余杭南湖
第四节 秦汉时期防洪工程技术的主要成就
一、对洪水泥沙的认识
二、堤工技术
三、护岸技术
四、堵口技术
五、滩地引河技术
六、防洪管理
第五节 秦汉防洪的历史著述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三国至五代时期防洪建设的初步发展
第一节 三国至五代防洪工程建设的展开
一、大江大河的治理
二、河湖洼地的防洪排涝工程
三、沿海地区海塘工程的兴起
四、水攻与城市防洪
第二节 三国至五代防洪工程技术的主要成就
一、海塘工程技术
二、堰坝工程技术
三、堤工技术
四、防洪管理
第三节 三国至五代有关防洪的著述
一、《水经注》
二、其他论及防洪的著述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宋元时期防洪工程技术趋于成熟
第一节 宋元时期对防洪思想的探索
一、关于治黄方针的争议
二、对太湖治理方略的不同主张
第二节 宋元时期的防洪工程建设
一、黄河的治理
二、其他江河的治理
三、太湖的治理
四、海塘工程建设
第三节 宋元时期防洪工程技术的主要成就
一、堤工技术
二、埽工技术
三、堵口技术
四、河道疏浚技术
五、海塘工程技术
六、北宋汴京的城市防洪
七、防洪管理
第四节 宋元时期的主要防洪著述
一、两宋时期的防洪著述
二、金、元时期的防洪著述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明代防洪工程技术的发展
第一节 明代防洪思想的进步
一、明前期(洪武至嘉靖年问)治黄以“分流治河”为主导
二、明后期(隆庆至崇祯年间)“束水攻沙”治黄方略的形成
三、黄、淮、运综合治理思想的探讨
四、海河的治理主张与水利营田的争论
第二节 明代的防洪工程建设
一、黄河的治理
二、淮河的治理
三、其他江河的治理
四、长江流域湖区的治理
五、海塘工程与沿海拦潮闸的兴筑
第三节 明代防洪工程技术的主要成就
一、堤工技术
二、坝工技术
三、海塘工程技术
四、水力疏浚技术
五、护岸护滩技术
六、防洪管理
第四节 明代重要的防洪专著
一、刘天和的《问水集》
二、万恭的《治水筌蹄》
三、潘季驯的《河防一览》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清代大江大河防洪形势日趋严峻与防洪工程技术的进步
第一节 清代大江大河防洪思想的演进
一、治黄方略的争论
二、治江主张的讨论
三、海河治理的不同意见
四、对珠江防洪的认识
第二节 清代的防洪工程建设
一、黄河的治理
二、长江的治理
三、淮河的治理
四、海河的治理
五、珠江的治理
六、辽河的治理

前言/序言

  洪水漫溢河岸或溃决堤防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危害,形成洪水灾害。在世界范围尤其在我国,洪水灾害是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主要自然灾害。防洪工程是为了防御洪水灾害所兴建的水利工程。古代大江大河防洪工程的兴建,往往是经过廷议后由皇帝决定的,而防洪思想的讨论则更多地在治水官员、朝廷重臣以及文人学士中展开。因此,古代防洪工程技术有别于其他的工程技术。
  古代人们在和洪水灾害的长期斗争中,为今人留下了蜿蜒曲折的黄河大堤、横亘东西的长江干堤、捍御潮灾的江浙海塘、星罗棋布的圩垸围堤等规模宏,大的防洪工程,留下有关防洪的历史文献更是汗牛充栋。研究这些历史典籍,可以发现古代人们对洪水、泥沙、水流运动的认识,及其防洪工程建设的实践经验,积累了丰富的防洪基础学科知识。其中,古代防洪治河的思想,对我们今天的防洪建设和河道整治仍具有借鉴和启迪作用。如,汉代贾让给洪水以去路、谋求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明代潘季驯“束水攻沙”和“束水归槽”的治黄思想,“蓄清刷黄”综合治理黄、淮、运的思想,“淤滩固堤”的思想,蓄滞超额洪峰流量的思想等等,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作用。古代传统的防洪工程技术,特别是堤防技术、埽工技术、海塘技术、抢险技术,以及修防管理的经验,至今仍有所应用。基于历史典籍的深入发掘和研究,特别是在认识灾害的双重属性、运用历史模型建立防洪决策支持系统的应用性研究方面,如今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也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创造了条件。
  《中国古代防洪工程技术史》共分八章。第一章总论,第二章至第七章分述各历史时期防洪工程建设和防洪工程技术的发展,第八章总结古代传统防洪工程技术的历史借鉴。总论章分析影响大江大河洪水灾害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综述历史时期防洪事业发展进程的历史脉络,系统介绍古代防洪工程技术,简述近现代对古代防洪思想与工程技术的继承与发展。第二章至第七章,按照防洪事业发展的阶段性,划分为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三国至五代时期、宋元时期、明代、清代六个历史时期。各章分别记述各时期主要的防洪思想、防洪工程建设、防洪工程技术成就和防洪著述,力求归纳该时期防洪的特点。古代防洪事业的发展和防洪工程的建设,更多的是同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和江河形势密切相关,因此各章防洪工程节主要记述工程建设的背景、决策过程、方案与实施、工程规模及工期;而涉及工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则另列一节,按专业分类记其主要的技术成就。由于历史时期各地区开发的先后不同,防洪工程需要防御的对象和范围也有主有次,因此各章节之下所设的目也不尽相同,总以突出该时期的重大事件和主要内容为原则。古代传统防洪工程技术的历史借鉴章,主要研究古代防洪工程技术对防洪基础科学的贡献,古代传统防洪工程技术在当代的应用,以及古代防洪方略对当代防洪的启示。鉴于各历史时期的主要工程技术成就在相应章节已有详细记述,第八章只作提纲挈领的分析归纳,不再复述史实。
《中国古代防洪工程技术史》一书,深入探究了中国古代在面对洪水挑战时所发展出的独具匠心、世代相传的防洪工程技术体系。本书并非仅是对技术名词的堆砌,而是将这些技术置于特定的历史、地理、社会和经济背景之下,展现其孕育、演变、实践以及对中华文明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全书围绕“技术”这一核心,但又不止于纯粹的技术层面。它首先追溯了中国古代防洪技术的起源,从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河流的初步认识和简易的筑堤行为,到夏商周时期国家初建,对水患的初步治理 efforts。在这一阶段,本书将详细梳理文献记载、考古发现等证据,分析早期人类如何通过观察水流、地势,结合劳动工具的进步,逐步掌握基本的筑堤、疏浚等技能,以及这些技术如何与早期的农业文明相互促进,塑造了早期聚落的分布和发展。 接着,本书重点聚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这是一个国家力量开始显现,大规模水利工程得以实施的时代。本书会详细介绍这一时期出现的更系统化的治水理念,如“导”、“堰”、“蓄”、“排”等原则的初步形成,以及具体技术手段的革新。例如,灌溉与防洪的结合,早期闸门、堤坝的结构优化,以及如何利用地形、地质条件进行选址和设计。本书还将讨论这一时期出现的著名水利家,如李冰父子在都江堰的治水成就,不仅仅是其工程技艺的展现,更是当时社会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国的水利技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迎来了新的发展。本书会分析这一时期由于民族融合、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治水需求和技术变化。在南方地区,稻作农业的发展促使了更加精细的圩田、沟渠系统的构建,以及如何利用水网进行排灌和运输。在北方,由于黄河泛滥的威胁,人们在堤防的加固、分洪蓄洪设施的完善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本书将详细解析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的建筑材料、施工方法,以及如何将天文、历法知识运用于防洪规划。 宋元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对防洪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书将重点阐述这一时期防洪工程技术的专业化和精细化。例如,对水文观测手段的改进,对各种堤坝形式(如土堤、石堤、竹笼堤)的改进和创新,以及水库、分洪区的建设。本书还会深入探讨宋代在水利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如何将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形成一套有效的防洪体系。同时,提及一些重要的水利文献和图籍的出现,它们记录和总结了丰富的防洪经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明清时期,是古代中国防洪工程技术集大成并进一步发展的阶段。本书将花费大量篇幅,深入剖析这一时期规模宏大、体系完备的防洪工程。详细介绍堤防体系的层级划分,如主干堤、副堤、堤外护岸等,以及它们各自的功能和建造要求。本书还会详细介绍分洪、蓄洪、排涝等一系列配套工程的设计与应用,如分洪闸、蓄洪区、排水系统的构建。在此基础上,本书会深入分析明清时期在筑堤材料、施工工艺、测量技术等方面的具体实践,比如对夯土技术的精进,对石料加工和砌筑技术的成熟运用,以及如何利用当时最先进的测量仪器进行精度控制。同时,本书也将梳理这一时期官方和民间在防洪工程中的角色分工,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章的制定。 除了对各类工程技术本身的阐述,本书还关注技术背后的支撑。它将探讨古代中国人如何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并将这种哲学思想融入到防洪实践中。例如,如何根据水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工程措施,如何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本书还会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防洪技术上的交流与融合,以及这些技术如何随着人口迁徙、商业贸易传播到更广阔的区域。 此外,本书还将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代防洪工程进行案例分析,如都江堰、郑国渠、大运河沿岸的堤防系统、以及江淮流域的圩田体系等。通过对这些工程的详细解读,展现其设计理念、技术特点、施工过程、维护管理以及它们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本书的另一重要特色是,它并非孤立地看待技术,而是将其置于技术传播、知识传承的视角下进行审视。本书会探讨古代是否有专门的水利技术学校或传承体系,技术知识是如何通过师徒相传、经验总结、文献记载等方式得以传承和发展的。还会分析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技术失传的风险以及如何应对。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防洪工程技术史》是一部系统梳理、深入研究中国古代防洪工程技术发展的学术专著。它以丰富的史料为基础,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全面而深入地展现了中华民族在与水患长期斗争中,所积累的宝贵智慧、辉煌成就和不朽遗产。本书旨在让读者深刻理解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及这些伟大的工程技术如何塑造了中国的地理面貌,支撑了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的时候,就觉得沉甸甸的,仿佛里面承载着千年的智慧与汗水。我并非专业人士,只是一个对历史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翻开第一页,就被那些古老的名字吸引住了——那些默默无闻却又功勋卓著的工匠、官员,以及那些为了抵御洪水的挑战,付出了毕生心血的先辈们。书中对那些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水利工程的描述,比如都江堰、郑国渠,细致入微,仿佛我亲眼目睹了它们是如何在荒芜的大地上拔地而起,如何巧妙地驯服奔腾的江河。不仅仅是宏大的工程,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古人对水文、土壤、气象等自然规律的观察与理解,那种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即使放在今天,也令人肃然起敬。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防洪策略的对比分析感到震撼。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古人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技术,比如北方地区注重蓄洪、疏导,南方地区则强调筑堤、分洪。这些看似朴素的方法,却蕴含着丰富的经验智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一次又一次地守护了家园,保障了农业生产,稳定了社会秩序。书中对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与防洪工程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的阐述,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工程技术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智慧与勇气并存的史诗。我反复翻阅,每次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感受到古人无穷的创造力。

评分

我是一名对军事史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总觉得古代的工程技术,常常与军事战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恰恰印证了我的想法。我惊讶地发现,在中国古代,许多防洪工程的修建,不仅仅是为了保障民生,更对边防、战争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书中对一些结合了军事功能的防洪设施的描述,比如那些利用水势作为防御工事的例子,让我耳目一新。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如何利用河流的天然屏障,以及如何通过水利工程来限制敌军的行动,甚至创造有利的作战环境的论述。这让我看到了古代军事家和工程师们,是如何将军事智慧与工程技术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战争模式。书中对于不同朝代统治者在防洪和军事上的投入,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分析,也让我对古代国家的治理和军事实力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喜欢书中对那些著名战役中水利因素的分析,这让我看到了地理环境和工程技术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防洪,更是关于智慧、战略以及如何利用自然之力来达成特定目的的一部深刻解读。

评分

我是一名地理学爱好者,一直对古代中国的地理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很感兴趣。这本书简直就是我的“宝藏”。它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古代不同朝代在防洪方面的思想演变和技术创新,从最初的简单筑堤、围堵,到后来更为复杂的调水、蓄洪、分洪体系的建立,这其中蕴含的不仅仅是工程学的进步,更是人类认知自然、改造自然过程的缩影。书中对每一项工程的介绍,都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社会动因、经济支持以及管理机制。例如,书中对历代水利官员的选拔、考核和责任制度的描述,让我看到了古代统治者对防洪事业的重视程度,也理解了为何这些工程能够得以长期维护和有效运作。对于不同地区河流的特性,如黄河的“地上河”现象,以及长江、淮河等河流的洪水特点,书中都有非常详尽的介绍,并由此引申出因地制宜的防洪对策。这种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叙述方式,让我能够清晰地把握古代防洪工程的整体脉络和发展逻辑。而且,书中还涉及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比如古代的测量工具、施工材料的选用、防洪队伍的组织等等,这些细节的呈现,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趣味性,仿佛我正置身于那些古老的工地,与古人一同挥洒汗水,共同面对滔天的洪水。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代中国历史文化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历史的厚重感,常常体现在那些默默无闻的工程技术中。这本书,就是这样一本让我感到“厚重”的书。它以一种极为详尽的方式,为我展现了中国古代防洪工程的宏伟画卷。书中对每一项重大工程的介绍,都仿佛是一次深入的实地考察,从选址、设计、施工到后期的维护,都细致入微。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防洪经验的总结和提炼,这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防洪技术的演进脉络。它不仅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类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的过程。书中对一些古代关于防洪的文献、著作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当时人们对水患的认知和思考。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人民与水共舞、与灾害搏斗的生动史诗。我常常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来自遥远时空的智慧和勇气,一种对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由衷赞叹。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大型工程的修建,是检验一个国家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的试金石。这本书,恰恰为我提供了这样一个绝佳的窗口。书中对各个朝代防洪体系的建立、管理和运作机制的详细阐述,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在应对大规模灾害时的优势和劣势。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如何通过层层递进的行政指令,来调动全国的资源,组织人力物力,共同完成防洪任务的描述。这让我看到了古代中国高效的动员能力和组织能力。书中对一些古代官员在防洪事务上的权责划分、奖惩制度的分析,也让我对古代中国的行政管理体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喜欢书中对一些古代奏折、政令的引用,这让我能够直接感受到古代政治运作的实际情况。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技术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能力、行政管理智慧的深刻剖析。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觉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被低估的。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这一点有了更深的体会。它详尽地描绘了那些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了生存和发展,先辈们是如何凭借他们的勤劳和智慧,与洪水这一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抗争的。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防洪技术的细致描述,让我惊叹于古人的创造力。他们不仅仅是模仿自然,更是通过长期的实践和观察,总结出了一套套行之有效的应对方法。例如,书中关于“束水攻沙”等针对黄河水患的策略,就充分体现了对河流特性的深刻理解和巧妙运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一些具体工程案例的分析,比如都江堰的“分水利”,它不仅仅是为了防洪,更是为了灌溉和航运,这种多功能性的设计,充分展现了古代工程的整体性思维。书中对于这些工程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得以修建和维护的阐述,也让我对古代社会的组织能力和资源调配能力有了新的认识。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技术,更是在感受一种精神——一种面对困难不屈不挠、依靠智慧和劳动去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这让我对中华民族的韧性和创造力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佩。

评分

我是一个对古籍和历史文献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总觉得那些埋藏在故纸堆里的信息,往往蕴含着不为人知的智慧。这本书,就像是一本精心整理过的“大百科全书”,将中国古代防洪工程的浩瀚知识,系统地呈现出来。书中对史料的引用和考证,让我看到了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也让我能够追溯到那些古老文献中的蛛丝马迹。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学派、不同时期关于防洪思想的梳理和辨析,这让我能够看到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演变过程。它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关于如何认识自然、如何与自然相处这一哲学思考的体现。书中关于“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等思想在防洪工程中的体现,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人深刻的哲学智慧。我喜欢书中对那些经典案例的深入剖析,比如那些为了治理黄河而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这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文明演进的宏大叙事。我常常在阅读中,感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共鸣,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与那些伟大的先辈们一同思考,一同奋斗。

评分

我是一名对经济史颇感兴趣的读者,一直觉得,宏大的工程往往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这本书,恰恰为我打开了了解中国古代经济史的新视角。书中对各个朝代防洪工程的投入、管理以及其对农业生产、商业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的分析,让我看到了水利工程在中国古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如何通过修建防洪工程来保障粮食安全,从而稳定社会经济的论述。这让我看到了古代统治者在经济发展和灾害应对上的战略考量。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防洪工程是如何与当地的经济结构、社会制度相互适应和影响的分析,也让我对古代中国经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喜欢书中对那些与防洪工程相关的经济文献、财政记录的引用,这让我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经济运行的机制。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技术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经济如何与自然力量博弈、如何在挑战中寻求发展的深刻解读。

评分

我是一名对古代科技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总觉得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在很多方面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在防洪工程技术方面的杰出贡献。书中对那些精巧的设计、创新的材料以及先进的施工方法的描述,让我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那些被现代科技所认可的古代技术的梳理和分析,比如那些巧妙的测量工具、先进的筑堤技术、有效的泄洪方式等等。这让我看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前瞻性。书中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防洪技术的发展差异以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的探索,也让我对中国古代科学体系的形成和演变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喜欢书中对那些古代科技典籍的引用和解读,这让我能够追溯到那些古老智慧的源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科技如何服务于民生、如何应对挑战的生动写照。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很着迷,总觉得这些无形的东西,常常体现在古人的物质创造中。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防洪工程背后所蕴含的深邃的哲学思考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书中对“天人合一”思想在防洪工程中的体现,让我看到了古人如何试图通过理解自然规律,来与自然和谐共处。他们不是简单地征服自然,而是力求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的规律来达到防洪的目的。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一些防洪工程的艺术性描述,那些依山傍水的堤坝,那些巧妙设计的泄洪闸,都展现了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感。这种朴实无华、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学,正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精髓所在。书中对一些古代诗人、文人墨客对防洪工程的描绘,也让我看到了文化与工程之间的互动,以及防洪工程如何成为古代文人心中的壮丽景观。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学习技术,更是在感受一种古老的东方智慧和审美情趣,一种对自然、对生命、对和谐的深刻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