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上海市2015年10月啓動黃浦江東岸濱江開放空間貫通工作,黃浦江東岸開放空間貫通項目是推動上海市轉型發展,提升城市綜閤競爭力和整體城市品質的重要戰略舉措,是浦東新區“十三五”重點項目。《東岸漫步:黃浦江東岸公共空間 貫通開放建設規劃》記錄黃浦江東岸濱江開放空間貫通的過程,展示上海在城市發展中綜閤效益的平衡的基礎上,以人為本的整體發展戰略,展現國際大都市城市形象,豐富世界濱水城市規劃發展的新理念、新方法。
內頁插圖
目錄
東岸濱水空間的再生 序言
百年大計,世紀精品 前言
百年浦江
“上海浦”與“黃浦江”
黃浦江與上海港
人民之江
印象東岸
規劃範圍
曆史溯源
歇浦路
其昌棧
民生碼頭
陸傢嘴
南棧、中棧和北棧
白蓮涇
耀華
三林塘
轉型機遇
總體目標
眾繪東岸
公眾參與——再把黃浦江喚醒
參與特點
問捲設計
調研結果
國際方案徵集——畫張新美的畫捲
特色岸綫的營造
生態環境的再造
慢行交通的重組
獨特故事的演繹
青年設計師競賽——到江邊散步去
競賽主題
方案評選
意象東岸
整體意嚮
核心策略
鋪綠——增生態、強自然
穿綫——五綫聯動,三綫先行
鑲嵌——聚焦人文設施和工業遺跡的保護
覆蓋——提供各類便民服務設施
點亮——打造各具特色的主題區段
漫步東岸
文化長廊
楊浦大橋濱江綠地
歇浦路8號保留建築——原亞細亞火油棧
洋涇綠地
民生藝術港
新華灣
船廠濱江綠地
多彩畫捲
陸傢嘴北濱江綠地
豐和路節點廣場
觀鳥濕地淺灘
陸傢嘴南濱江綠地
由隆花園住宅
浦東美術館
藝術生活
東昌綠地
老白渡綠地
藝倉美術館
北棧綠地
中棧綠地
船塢綠地
南棧綠地
南碼頭綠地
創意博覽
白蓮涇公園
慶典廣場
世博公園
後灘公園
耀華綠地
生態休閑
前灘國際友城公園、休閑公園
上中路綠地
三林濱江綠地
終點廣場
魅力東岸
活力
開放通達的網絡係統
暢行連續的慢行係統
便捷智慧的服務設施
人文
特色多元的公共空間
古今輝映的地方文脈
協調矚目的視覺景觀
自然
親水怡人的綠色岸綫
安全彈性的濱水界麵
水綠交融的生態格局
東岸——世界濱水城市空間的新實踐 後記
緻謝
前言/序言
根據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黃浦江兩岸綜閤開發始於2000年,經過十多年來的不斷努力,黃浦江兩岸地區功能、環境得到很大改善和提升,生産岸綫已逐步置換為生活岸綫,為進一步推進濱江公共空間建設奠定瞭紮實基礎。2015年,上海市發布《黃浦江兩岸地區公共空間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明確提齣兩岸濱江公共空間貫通開放將成為黃浦江兩岸深度發展、功能提升的重中之重。2017年初,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在調研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貫通開放工作時強調,“兩岸開發,不是大開發而是大開放,開放成群眾健身休閑、觀光旅遊的公共空間,開放成市民的生活岸綫”,集中推進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貫通,真正讓廣大市民共享黃浦江兩岸開發的成果,讓市民重迴濱水是建設上海全球城市和黃浦江世界級濱水區的應有之義,核心所在。
根據上海市委、市政府的總體工作要求,2015年10月,浦東新區區委、區政府率先啓動黃浦江東岸公共空間貫通開放工作。高水平的規劃是實現高品質貫通的前提。2016年2月,由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與浦東新區政府攜手,全麵啓動黃浦江東岸公共空間貫通規劃設計工作。在此過程中,按照“開門辦規劃”的原則,創新性地采用“眾創眾規”的規劃設計模式,由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領銜的規劃編製團隊,荷蘭West8公司、KCAP公司,法國TER公司,美國Terrain公司和澳大利亞Hassell公司五傢國際設計團隊,30餘傢大眾和專業媒體,330位來自不同國傢的青年設計師,16000名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參與瞭東岸公共空間貫通概念方案國際徵集、青年設計師競賽、社會公眾意見調查和規劃調整優化等工作。全球視野、國際標準,規劃設計充分藉鑒瞭紐約環曼哈頓U形岸綫區域整體設計、巴黎塞納河沿岸城市更新設計等國際優秀案例,發揮優秀設計團隊優勢,
引進濱水開放空間規劃建設的國際標準範式、設計理念,用於指導黃浦江東岸公共空間貫通藍圖製訂、標準提齣的全過程。經過近一年的緊張工作,在以鄭時齡院士領銜的專傢組指導和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牽頭的國內外聯閤設計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形成黃浦江東岸公共空間貫通規劃設計藍圖。2016年12月,《浦東新區黃浦江沿岸單元(楊浦大橋至徐浦大橋)控詳規劃局部調整(暨浦東新區黃浦江濱江開放貫通規劃)》編製完成,並通過上海市政府審批同意。該規劃是全市率先完成的一張貫通藍圖,是指導項目實施的法定依據和統籌協調黃浦江東岸公共空間貫通開放工作的重要平颱。
本次黃浦江東岸貫通的公共空間(楊浦大橋一徐浦大橋段)擁有22公裏長的連續岸綫,具有獨特的曆史、自然和資源優勢。根據規劃,未來的浦江東岸沿綫將以“世界級濱水區、市民共舞颱和都市森林帶”為目標,以“藍綠交響樂和百姓上河圖”為意嚮,以“都市生活與濱江空間交織互動”為核心理念,以岸綫、碼頭、綠廊作為主要的開放空間載體,以低綫親水道、中綫跑步道和高綫騎行道三條主綫串聯沿江重點區域和重要節點,與水上遊綫及空軌預留綫共同構成東岸貫通開放的“五綫譜”。同時強化曆史風貌保護、工業遺跡、碼頭遺存和濱江臨水的文脈傳承,挖掘曆史內涵,彰顯上海因水而生、因水而興的曆史淵源和獨特魅力。結閤公眾的公共服務需求,水陸聯動,統籌規劃,全麵覆蓋和布局具有浦江東岸特色的自然環境、標誌景觀、運動休閑場所和配套服務設施,增強大眾休閑活動和公共活動參與度和便捷性。以楊浦大橋下兒童主題濱江公園為起點,拉開瞭“東岸漫步”的前奏,文化長廊段(楊浦大橋一浦東南路)、多彩畫捲段(浦東南路一東昌路)、藝術生活段(東昌路一白蓮涇)、創意博覽段(白蓮涇一川楊河)、生態休閑段(川楊河一徐浦大橋),共同譜寫浦東濱江22公裏“藍綠交響”的華彩樂章。
2016年以來,根據全市統一部署和安排,在市相關委辦局、各實施主體和社會各界的群策群力和大力支持下,經過艱苦不懈的努力,東岸貫通工程先後完成編製規劃、打通堵點、細化方案、並聯審批、實施組織等一係列動作,2017年3月進入工程全麵實施階段。2017年5月底前實現貫通開放10公裏(浦東南路一張傢浜段5公裏、世博後灘段3公裏、前灘段2公裏);9月底實現貫通開放15公裏(新增楊浦大橋一浦東南路段5公裏);年底前將實現22公裏全綫貫通開放。按照“先貫通,後提升”的總體安排,“通、綠、亮、管、服、用、動、文、品”,多措並舉、多式聯動、前後一體,浦東濱江公共空間還將不斷豐富服務設施、提升各類服務功能、增強文化內涵、強化生態功能,在打造世界一流濱水公共空間的道路上繼續前行。
在此,謹以此書嚮長期關心、關注、支持浦東開發開放,關心、關注支持浦東濱江公共空間貫通開放的社會各界錶示真誠的感謝!
東岸漫步:黃浦江東岸公共空間 貫通開放建設規劃 內容梗概 《東岸漫步:黃浦江東岸公共空間 貫通開放建設規劃》並非一本描繪具體故事、人物或虛構情節的文學作品,而是一份嚴謹、係統且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規劃與設計報告。其核心內容聚焦於上海黃浦江東岸(浦東側)公共空間的全麵梳理、評估、策略製定與實施藍圖,旨在將這條原本零散、功能單一的濱江地帶,轉變為一個連續、開放、多元且富有活力的城市公共客廳。 本書並非對某一個曆史事件的追溯,也非對某一類人群生活的細膩描摹,它是一份關於城市未來發展方嚮的深度思考與行動指南。其內容涵蓋瞭從宏觀的城市發展戰略到微觀的景觀設計細節,從曆史文脈的傳承到未來科技的融入,從生態環境的保護到公共服務的優化,力求為黃浦江東岸公共空間的貫通與開放提供一套全麵、科學且可操作的規劃方案。 詳細內容解析 1. 現狀分析與問題診斷: 空間肌理與現狀評估: 對黃浦江東岸現有公共空間進行全方位的調查與梳理,包括其地理範圍、長度、現有設施(綠化、步道、碼頭、建築等)、使用現狀、交通可達性、景觀風貌等。 功能碎片化與連接斷點: 識彆並分析當前濱江公共空間存在的斷點、障礙物(如高架橋、工業區、私有圍欄等),以及功能上的單一性和碎片化現象,如部分區域僅為綠化帶,缺乏服務設施;部分區域被阻隔,阻礙瞭連續的步行和騎行體驗。 環境與生態挑戰: 評估現有濱江區域的環境質量、生態狀況,識彆可能存在的汙染源、生態脆弱點,以及對濱水生態係統的保護與修復需求。 公眾需求與使用體驗: 通過調研、訪談等方式,深入瞭解不同人群(居民、遊客、商務人士、運動員等)對濱江公共空間的使用偏好、功能需求及體驗痛點,發現現有空間在滿足多樣化需求方麵的不足。 管理與維護現狀: 分析現有公共空間的管理體製、維護機製,以及可能存在的效率低下、協同不足等問題。 2. 規劃願景與目標設定: “東岸漫步”的願景闡釋: 明確“東岸漫步”作為黃浦江東岸公共空間貫通開放的核心理念,將其定義為一個連接過去與未來,融閤自然與人文,服務全年齡段人群的,具有國際一流水平的濱水公共活動廊道。 戰略目標確立: 貫通性目標: 實現濱江公共空間的連續性,打通步行、騎行、觀景的無障礙通道,連接沿江主要節點。 開放性目標: 最大限度地嚮公眾開放濱江地帶,打破物理和心理上的圍牆,增加公共可達性。 多元化功能目標: 引入復閤型功能,滿足休閑、娛樂、文化、體育、商業、生態展示等多樣化需求,形成活動亮點。 景觀品質目標: 提升濱江整體景觀風貌,塑造具有地域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濱水景觀。 生態友好目標: 優先考慮生態保護與修復,構建健康、可持續的濱水生態係統。 智慧化管理目標: 引入智慧技術,提升公共空間的管理效率、服務水平和遊客體驗。 3. 空間結構與功能布局: 總體空間結構模型: 提齣黃浦江東岸公共空間的總體空間結構,可能采用“一心、多廊、節點”等模型,明確核心區域、主要的活動廊道以及重要的功能節點。 功能分區與主題段落: 根據現狀特點、曆史文脈和未來發展方嚮,將濱江公共空間劃分為若乾個功能段落或主題區,例如: 曆史文化展示區: 保護和活化沿江的工業遺存、曆史建築,講述上海近代工業史和浦東開發開放的故事。 休閑生活體驗區: 設置休憩廣場、兒童遊樂區、寵物活動區、露天咖啡館、藝術裝置等,滿足市民日常休閑需求。 體育健身活動區: 規劃專業或半專業的跑步道、自行車道、健身場地、水上運動碼頭等。 濱水生態示範區: 重點進行生態修復,打造濕地公園、觀鳥區,展示多樣的濱水植物,成為城市生態綠肺。 活力商業與文化創意區: 引入符閤濱江特質的商業業態,如精品零售、特色餐飲、展覽空間、演藝場所等。 科技創新與未來體驗區: 探索運用新技術,如VR/AR體驗、智能導覽、無人機錶演等,展現上海作為科技創新中心的形象。 節點設計與特色營造: 對重要的濱江節點(如碼頭、公園入口、觀景平颱、曆史遺跡點等)進行重點設計,賦予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景觀特色,形成“步步有景,處處有味”的體驗。 4. 貫通開放策略與實施路徑: 物理貫通策略: 針對現狀斷點,提齣具體的貫通方案,如新建跨綫橋、下穿通道、步道延伸、拆除圍牆、改造現有障礙物等。 交通組織優化: 規劃便捷的公共交通接駁,優化步行和自行車道的網絡設計,確保不同區域之間的可達性。 公共服務設施配置: 閤理布局公共廁所、休息座椅、垃圾分類設施、導嚮標識係統、 emergency response points等,提升遊客的便利性和舒適度。 綠化景觀提升: 采用多層次、多樣化的植物配置,強調季相變化和本土物種的應用,構建富有層次感和生態價值的濱江綠化體係。 海綿城市理念融入: 在景觀設計中融入雨水收集、透水鋪裝等海綿城市技術,增強濱江區域的生態韌性。 曆史文化保護與傳承: 製定詳細的保護規劃,明確曆史建築、工業遺存的保護範圍和利用方式,使其成為公共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 智慧化管理係統建設: 規劃建設智慧導覽、信息發布、環境監測、安全管理、設施維護等一體化智慧平颱,提升管理效能和用戶體驗。 公眾參與與社區融閤: 強調在規劃和實施過程中引入公眾意見,鼓勵社區參與,將濱江公共空間打造成真正屬於市民的場所。 5. 實施保障與可持續發展: 分期建設規劃: 製定詳細的分期建設計劃,明確各階段的重點任務、時間節點和投資估算。 管理運營模式: 探討多樣化的管理運營模式,如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社會協同等,確保濱江空間的長期活力。 法律法規與政策支持: 梳理相關的法律法規,提齣政策建議,為規劃的落地提供政策保障。 生態環境保護與監測: 建立長期的生態環境監測機製,確保濱江生態係統的健康發展。 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評估: 從經濟、社會、環境等多個維度評估規劃實施的效益,並建立相應的評估反饋機製。 總結 《東岸漫步:黃浦江東岸公共空間 貫通開放建設規劃》是一份綜閤性的城市規劃報告,它以黃浦江東岸的公共空間為研究對象,通過深入的現狀分析、清晰的願景目標、科學的空間規劃、務實的實施策略,旨在將這條濱江地帶從當前的狀況提升到一個麵嚮未來、服務全民、兼具生態價值與人文魅力的國際級濱水公共空間。本書的內容詳實,邏輯嚴密,是理解上海城市發展戰略、濱水空間利用模式以及城市公共生活品質提升的重要參考。它所展現的,是一幅關於城市空間重塑、功能再造與價值提升的宏大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