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法以其浩博的文献积累和诗之创作的切实讲求成为中国诗学的主要内容,并以句法为中心的字法、属对、篇法、声律、用韵、用事、脱化和体制等诗法讲求形成相对自足的学理体系和一门之学,不仅在“诗用”的层面落实“诗本”的设定,而且作为“诗本”的作用显现可借以归纳、总结和提升为重大的诗学理论。中国诗法学的系统阐释在整个中国诗学具有极度扩大研究领域、完善体用系统结构的重要学术意义,本书研究正是期以建立中国诗法学的学理体系,显示建立一门之学的重要价值,并以创作学、哲学、考据学、语言学以及中西诗学理论的参照突破唐宋以降诗法讲求的范囿,旨在建立开创性和开放性的阐释体系,并融通自《诗经》直至晚近的整个中国诗和诗学理论的历时性进程,建立诗法学的中国诗史和诗学史。 本书首先从中国哲学推及诗学的体用思辩,在诗本层面统摄所有诗法的讲求,期以建立一个完整的诗学体系,并为诗法学的阐释搭建总体的框架。惟以汉语单音独字和稳定声调的应用对比西方多音节文字,才能认识中国诗的本质特点尤其是形式的优越性。进而基于汉语以及汉字的特性形成一定的句式和体制,声调的应用又导致格律的产生,所以继论三、四、六言体制,而五、七言以有单音可资句法锻炼,故合而论之。并以积字成句、积句成章,属对成于两个单句的组合,故以句法为中心合并论述。而用事、借代、成辞及其脱化以其“文言性”的历史积淀显示诗道高雅的尊古意识和历史空间,最后以表现手法贯通自《诗》以迄晚近的整个诗史,形成中国诗法学的完整阐释体系。
易闻晓,男,1963年6月生,江西宜丰人。1998年2月毕业于杭州大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并获文学硕士学位,2010年6月毕业于浙江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并获博士学位,2002-200年在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曾在暨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工作。现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贵州省核心专家,兼任中国赋学会、贵州省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韵文学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理事,贵州省国学研究中心主任、贵州师范大学黔学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公安派的文化阐释》、《中国古代诗法纲要》、《中国诗句法论》、《诗赋研究的语用本位》、《会山堂初集》等。
本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2BZW013)的结项成果,于2016年12月5日,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贵州师范大学社科处组织专家对本项目进行初审。南开大学查洪德教授认为本项目是很厚重的开创性成果,具有理论的自信、体系的梳理,将诗法将诗法放到哲学层面和中西学术背景去考察,具有国际视野,而且由于项目负责人的创作实践,所以体悟入微。复旦大学罗剑波教授认为本项目价值非常大,是以传统文论为中心,西为我用,具有创作的体会体验*真实。贵州师范大学史光辉认为本项目从材料出发,很实在,又有系统性和开创性,新的诗法学建立起来了。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蔡中孚主任认为,本项目立意高远,视野开阔,文字高明,味道醇厚,规范严格。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钟西辉认为:本项目极大促进了中国诗学和诗法学的体系建构,研究方法*越了诗法本身,具有不同学科的“局外”观照,从文字学、哲学、考据学、创作学进行阐释,是独特的优势,尤其第八章阐述诗歌演变的诗法特征,立意很高,宏观而概括,建立了诗法的诗学史。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选用了一种沉静的深蓝色,搭配烫金的书名“中国诗法学”,低调却又不失格调。纸张的手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略带哑光,翻阅时能感受到一种纸质特有的温暖。我尤其喜欢的是它的排版,字体清晰,行距适中,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书中的插图虽然不多,但都恰到好处,或是诗歌意境的写意描绘,或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书画作品,都为全书增添了一份文化底蕴和艺术美感。翻开书页,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鼻而来,这种纯粹的阅读体验,在如今快节奏的数字时代显得尤为珍贵。我把它放在书架上,无论是从视觉还是触觉上,都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沉甸甸的知识和宁静致远的东方美学。每次拿起它,都仿佛能与那些穿越千年的诗魂对话,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它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值得细细品味和珍藏。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在学术的严谨性和内容的趣味性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虽然主题听起来可能有些“硬核”,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并没有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他巧妙地将一些复杂的理论概念,用生动的语言和贴切的例子进行阐释,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研究的读者,也能够轻松理解。书中对于中国古代文人创作诗歌的背景,以及诗歌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都有着细致入微的描绘。这让我感觉到,诗歌并非只是孤芳自赏的艺术,而是与时代、与社会、与人生紧密相连的。读这本书,仿佛在与历史对话,在倾听古人的心声。它不仅让我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诗歌这一载体,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和热爱。
评分我一直对古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现代学术体系的视角下,如何重新审视和解读这些经典。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试图将中国诗歌的创作、欣赏和传承规律,与现代法律学的概念和方法进行一种融汇和阐释。刚拿到这本书时,我被它严谨的学术气质所吸引。书中对诗歌的“法”这一概念的探讨,从字源、本义到引申意义,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让我对“诗法”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在文中穿插了大量古代诗歌的经典案例,并尝试用一种更加系统化、结构化的方式去分析这些诗歌的内在逻辑和艺术张力。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以往我可能更多地从感性的角度去理解诗歌,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种理性的、结构化的分析框架。它让我看到,在看似自由奔放的诗歌创作背后,其实存在着一些深刻的、可以被我们理解和把握的“规则”和“体系”。这不仅加深了我对中国诗歌的理解,也让我对文学的本质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颇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中国诗歌发展脉络,同时又能提供深入解读的书籍。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诗歌作品,而是从一个更为宏观和理论性的角度,探讨了中国诗歌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特质和演变规律。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不同流派、不同诗人风格的辨析,以及对影响诗歌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的梳理。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这本书的内容既有广度又不失深度。它帮助我构建了一个更加清晰的中国诗歌图谱,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各个时期诗歌的风格差异和艺术成就。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中国诗歌的整体认知又上了一个台阶,对于很多曾经模糊的概念和联系,现在都变得豁然开朗。
评分我之所以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它尝试用一种全新的、跨学科的视角来审视中国诗歌。在现代学术研究中,跨界融合是提升研究深度和广度的重要途径。这本书将中国传统的诗歌研究,与现代法学理论中的一些核心概念进行对接,这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意义。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法”的概念,这样一个通常与秩序、规则、约束相关的词汇,与充满感性、自由、创造力的诗歌结合在一起的。书中对“诗法”的解读,既有对传统文学理论的尊重,又融入了新的学术思考,这种对话式的研究方法,让我耳目一新。它挑战了我以往对诗歌的固有认知,让我开始思考诗歌创作和欣赏中可能存在的某种“内在法则”或“规范性”。这种思维的拓展,对于任何一个喜欢深度思考的读者来说,都是一种难得的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