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陈思和先生怀人纪事的散文,以及陈思和先生回忆自己少年时代生活的《1966—1970:暗淡岁月》。在这些怀人纪事的散文里,陈思和先生一一写出了在他的人生道路上给以他深刻影响的人物,如巴金、贾植芳、冰心、郑超麟、匡互生、章培恒、曾华鹏、钱谷融、潘旭澜、李子云、周介人、褚钰泉等。 本书不仅是一册怀人记事的散文集,而且是一册20世纪知识分子精神变迁史。书中谈到的巴金、冰心、贾植芳、钱谷融、李子云、程乃珊等人的生死、休咎、出处、浮沉都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悲欢离合和波谲云诡。正是有了这个知识分子群像的塑造,陈思和先生的学术人生道路才被落实到了实处。
陈思和,1954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广东番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历任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系主任,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校务委员,校学术委员会、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著有《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人格的发展——巴金传》《新闻学传统与当代立场》《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主编)等,主编“火凤凰文库”“火凤凰新批评文丛”“逼近世纪末小说选”等,另有编年体文集十多种。
第一辑 《星光》
巴金
巴金写完《随想录》以后
“我最后还要用行动来证明”
——九十岁以后的巴金先生
激流尽处应是黎明
我心中的巴金先生
“人”字应该怎样写
——贾植芳先生印象
殊途同致终有别
——记贾植芳先生与贾芝先生
感天动地夫妻情
——记贾植芳先生和任敏师母
我心中的贾植芳先生
五年来的思念
初见冰心
朱东润先生
章培恒先生
世界杯还没有结束,您怎么就走了?
——告别潘旭澜教授
楚狂陈子展
忠厚长者许杰
潇洒老人施蛰存
春风化雨
——钱谷融教授印象
康乃馨不再飘香
——怀念王瑶教授
只知耕耘,不问收获
——毕修勺先生印象
怀念毕修勺先生
永远的浪漫
——怀念吴朗西先生
为自由而抗争的灵魂
——纪念无名氏先生
独秀峰下的风景
——告别郑超麟老人
纪念柯灵先生
怀念李子云老师
遥忆周介人
怀念褚钰泉
怀念程乃珊
记忆中的张瑞芳
沈谦先生
想念秀丽
燿德不见了,文学衰落了
香港文坛“左翼”领军人物
——曾敏之先生
假如中国现代小说也有“大传统”
——纪念夏志清先生
陈映真先生
《星光》跋
第二辑 《1966—1970:暗淡岁月》
代序:上海的旧居
凤凰村的邻居
做父亲的人
舅舅的婚事
一笔带过的往事
看“批判电影”去
走路的回忆
家务事
《水浒》这部书
靖南中学
季节轮换
向工人阶级学习
一切总在变化中
无聊才读书
惶惑的日子
后记
第三辑 琐记
母亲的手
平安的祈祷
——《草心集》代题记
中秋
西安
上海的旧居·飞龙大楼
上海的旧居·太仓坊
黑水斋说
书架故事
一段回忆
高考
遥忆大学路
我的老师们
复旦的精神
想起了《外国文艺》创刊号
杭州会议与寻根文学
回忆与感激
朝花夕拾未能忘
《这一片人文风景》序
学术的摇篮与旗帜
——祝贺《文学评论》创刊六十周年
《萌芽》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记忆
三十年治学道路回顾
编年体文集(1988—1999)新版后记
附录一:少年成长与学术姿态
——读陈思和的《1966—1970:暗淡岁月》(刘俊)
附录二:多年以后,我们何以忆及过往
——读《1966—1970:暗淡岁月》(袁一月)
附录三:陈思和著述目录
巴金写完《随想录》以后
九十岁的巴金整天坐在客厅里。客厅的面积虽然大,光线却不怎么好,有些阴暗滞闷,给人生出一种沉重的感觉。老人在客厅向南的门口置一张小桌子,坐在那儿慢慢地拆阅信件,整理旧稿,或者写一些短札。他身体不好,动作相当迟缓,有时从桌上拿一杯茶喝,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只有在天气比较好的上午,老人才走到前面草坪上散一会儿步,或者来了客,他就坐到客厅前面由平台改建的阳光房里,我不知道怎样称呼这种房间,德语叫做Wintergarten(冬天的花园),这是个很好听的名字,不过我不记得巴金的房里养什么花。
从巴金的客厅联想到北京冰心的客厅:它们在表面上真是完全不一样。冰心老太太的客厅兼卧室小而明亮,充满灵气,盆花、字画、窗明几净,处处显示了女主人公开朗、祥和的性情。冰心和巴金受到人们的崇敬不仅是因为他们年纪大,成了当今文坛上硕果仅存的少数几位老寿星,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灵青春依旧,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发挥了重要影响。不过细细比较起来,老太太总有些天真、率性、心态自由,而巴金老人则更加沉重、疑虑,他的感情似乎总是陷在那一团噩梦中挣扎不开。巴金的疑虑来自他对中国的政治斗争有过于丰富的经验,他那些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言论连同那种表达言语的形式,都是出自他的肺腑深处,沉重感反而增加了老年巴金的魅力,这是一种深谙中国社会,充满东方人智慧的生存与斗争的艺术。
读过《随想录》的人都说巴金是当代中国活得最痛苦的老人,这个社会正在逐渐走向开放,人人都有权利追求事业成功,财富增长,名利双收,出国自由,生活享受以及心情欢悦,只要能追求的似乎都是合理的,人人都轻松自如。唯独巴金,还在一字一句地写他的忏悔录。他沉浸在噩梦的恐怖中,把自己作为箭垛,一鞭一条血痕地解剖自己、指责自己,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二十年前的民族劫难。这种对世人的爱心与对自己的苛刻情绪近似宗教,可是在所谓“后现代型”的社会里,却变得多么的不合时宜。人们在仪式上保持了对老人的尊重,但他的警告却被视为杞人之忧。
老人终于放下了笔。1986年6月到8月,他一口气写下《官气》《“文革”博物馆》《二十年前》《怀念叶非英兄》《三说端端》《老化》和《怀念胡风》七篇文章,心中一团火如岩浆喷发,滚滚而出。整整八年的自我清理一旦到了总算账的时候,再也不必顾虑,憋在心中的真话终于倾吐出来。《随想录》最后完成过程也相当戏剧化,据说是因为“稿件传达中的偶然失误”,这七篇文章一时未能在香港《大公报》上刊出,而是先由中新社记者对外发布消息,公开了最后七篇随想的题目,并宣布巴金将“搁笔小休”。似乎是老人在《随想录》推向高潮的同时传达出另一个信息:这将是我的最后一次发言了,让我把话说完吧,我将与读者告别,再也不给这个大欢喜的世界添加什么不祥预言了。
也许,老人在这八年中被老病、噩梦、冷风折磨得够疲倦了。他确实需要静心调养,放开那些惹人心烦的念头,做一个正常的人吧,一日三餐,平平安安,儿女继承父业,写小说编刊物有口皆碑,更有第三代承欢膝下,说不尽的天伦之乐。老人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写完《随想录》于今,七年过去。巴金主要的工作就是编他的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从1986年起陆续出版《巴金全集》,仿佛是接着《随想录》而来的又一项大工程。起先几年是根据过去十四卷《巴金文集》本修订,任务还不大重。可是渐渐的,老人读旧作生出了感慨,他用给责任编辑王树基先生写信的形式,逐卷地谈论他重读旧作的感受。
依巴金自己的说法,他始终在矛盾中编印旧作。巴金是个真诚的人,他一向认为作家要拿自己的作品与读者交流。七十年来,他写下那么多小说、散文、译著、特写、书信以及各种议论文字,掏出自己的一颗心来,激励读者与他一起寻求光明。那一篇篇火一样热情的文字中贯穿着他一生追求的思想信仰、人格理想和战斗精神,读这些文字不能不激起他对人生的热爱。譬如,《爱情的三部曲》曾经是巴金最喜欢的一部作品,它描绘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群知识分子在信仰与理想的激励下与黑暗势力搏斗的故事。这些作品后来遭到了粗暴的批评,人们硬要把小说中写的故事和历史教科书里讲的革命对照起来,指责巴金歪曲地描写了革命。巴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编造故事,而对它的真实性却讳莫如深,这种阴影一直延续到“文革”以后,在《创作回忆录》中,巴金一遍又一遍地谈他创作各种作品的体会,独独对《爱情的三部曲》避而不谈。我曾经猜想,这也许是老人要在心中保留一块属于自己的纯洁的领地,不愿意再违心地说一些话去获求人们的理解吧。但在这次编印全集时,老人终于发言了,他在跋里承认小说中人物的原型来自他的一些同志,他称他们为“理想主义者”,称赞他们“忠于理想,不停止地追求理想,忠诚地,不声不响地生活下去,追求下去”。老人甚至重申他当年说过的“我不怕……我有信仰”的话,并强调了这种对生活,对人民的“信仰”,他从未失去过。我无法猜测老人是否把他想说的话都已说出来了,字里行间似乎仍有些闪烁其词的味道,但他终究是为自己曾经走过的道路大声地发出辩护,终究是四十年来第一次不用检讨的口吻来回顾往事了——这是一个方面。
但是面对自己的旧作,老人也不能不承认,他的生命历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曲折,这就是他为了迎合时代不得不编造一些大话空话假话,甚至是一些在政治运动中违心发表的批判他人的言论。对于这类文章,有些人看来只是一份昨天的历史,不该由老人来负责。听说有学者为一位已故的作家编著作目录时收入了这一类文字的标题,作家的家属就出来干涉,说这么做是给这位作家“抹黑”。这位作家的家属认识到这类文字不是什么光彩的历史,算是明智,但她没有勇气让已故丈夫去承担这个责任,她希望人们永远忘掉这段不光彩的历史,这又是多么怯懦的行为。我想这种矛盾心理巴金也一定经历过,但他终于掮着黑暗的闸门站立了起来,他同意把这些文字编入全集,为的是永远让后代看清一个人在历史中的悲剧。为此,他在一篇跋里悲哀地说:“白纸上写满黑字,我就这样浪费了六十年的生命,现在才明白编印全集是对我自己的一种惩罚。”这种心理,几乎与《随想录》是一致的。
说起巴金的全集,就不能不说一桩与我有关的事情。《全集》第十六卷是《随想录》,前十五卷是原来《文集》本所收的作品以及1949年后出过集子的作品。从第十七卷开始,收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未收集作品,包括序跋、特写、书信、日记以及未发表的手稿。巴老在六十年代有两部书稿未出版,一部是中篇小说《三同志》,这是写志愿军的故事,1961年写成,因巴金自己不满意,一直未出版。“文革”后曾将其中一部分改写成短篇小说《杨林同志》,这是巴金“文革”后唯一发表的一篇小说;另一部是写于1965年末到1966年初的访越散文集,书名是《炸不断的桥》,连序跋附录共十二篇,其中七篇均已发表,另有五篇因“文革”发生而未发表。这两部手稿在巴老书橱里置放多年,这次编印全集,他同意收入,因我与李存光兄在帮王树基先生搜集巴老集外卷的文稿,老人便将两部书稿交我影印。他认为《三同志》是一部失败的著作,那天特意在小说书稿前写下这么一行字:
废品,《三同志》,一九六一年写成,我写了自己不熟习的人和事,所以失败了。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巴金
九〇年一月八日
这本书的气质,如同一位久经世事的智者,娓娓道来,却字字珠玑。它不像那些追求速度和轰动的作品,而是以一种沉稳的步调,引领读者深入探索。故事的展开,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如同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在不知不觉中,将你牢牢吸引。 我着迷于作者对情感的处理方式。他并非直接宣泄,而是通过情节的铺陈、人物的互动,让情感自然地流淌。那些深沉的爱恋,隐忍的痛苦,亦或是淡淡的忧伤,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过于煽情,也不显得苍白。这种克制而又饱满的情感表达,反而更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它并没有试图给出什么宏大的答案,而是鼓励你去思考,去感受。它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的真实,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初次接触这本书,就被其独特的叙事风格所吸引。它没有遵循传统意义上的线性叙事,而是以一种更加跳跃、更加非线性的方式,构建了一个 intricate 的故事网络。这种安排,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迷宫,每一步都可能带来新的发现。 作者对于语言的运用,堪称艺术。他能够将寻常的词汇,组合成极富冲击力的句子,或是在平淡的描述中,暗藏着令人惊叹的意象。这种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使得作品在内容之外,本身就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于人物心理的描摹,极其细腻。作者能够深入到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他们复杂的思绪和纠结的情感。这种对人性的深度挖掘,让每一个角色都栩栩如生,充满了真实感。
评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超越现实的体验。它仿佛为我打开了一个通往另一个维度的窗口,在那里,我看到了熟悉的世界,却又以一种全然不同的视角。作者构建的叙事,时而宏大,时而微观,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和张力。 我被书中那些充满想象力的场景所震撼。那些描绘,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我的脑海中徐徐展开。我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在创作时,所倾注的心血和智慧。 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引发了我对于存在本身的思考。它并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而是抛出了许多问题,鼓励我去探索,去追寻。这种开放式的结局,反而让我对接下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动力。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便被那股沉静而又辽阔的气息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夜晚,头顶是触手可及的繁星,脚下是无垠的大地。书中的文字,时而如涓涓细流,轻柔地抚过心田,描绘出细腻的情感世界;时而又如磅礴的巨浪,激荡起内心的澎湃,引发深刻的思考。作者的笔触,精准地捕捉了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那些隐藏在平凡生活下的不平凡。 每一个字句,都仿佛经过了精心雕琢,却又显得那么自然流畅,没有丝毫斧凿的痕迹。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试图用华丽的辞藻来堆砌,而是用最朴素、最真挚的语言,直抵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读到某些段落时,我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反复咀嚼,仿佛在品味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它所触及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更是生命中的种种况味,那些关于爱、关于失落、关于成长、关于追寻的永恒主题。 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是一次阅读的体验,更像是一次灵魂的对话。在作者的文字构建的世界里,我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更广阔的可能性。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细节,那些被遗忘的情感,都在这本书的映照下,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评分当我拿起这本书时,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只是随意地翻阅。然而,正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它却在我未曾预料的转弯处,展露了令人惊叹的风景。作者对于人性的洞察,可谓是入木三分。他笔下的人物,没有脸谱化的好坏之分,而是充满了复杂的矛盾和真实的挣扎,每一个角色都仿佛是从现实生活中走出来,带着各自的伤痕与期盼。 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细节的描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场景,却常常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或是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绝佳注脚。例如,一个眼神的闪烁,一次不经意的动作,都可以被作者赋予深刻的含义,让读者在细品之下,豁然开朗。这种“言外之意”的表达方式,使得整个作品充满了张力,也赋予了读者极大的解读空间。 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故事,更是关于观察。作者用他敏锐的眼睛,捕捉到了生活中那些不易察觉的规律和连锁反应。每一次阅读,我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对周遭的人和事,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悟。
评分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服务,物流给力,包装完整,相信京东
评分同步感受新世纪文学。
评分一位教授的艺术欣赏之作。
评分东西很好,我很喜欢,快递给力
评分东西很好,我很喜欢,快递给力
评分又是一次愉快的購物,京東的貨物就是好,尤其是售後服務搞得不錯?。
评分陈思和老先生的书非常值得收藏。
评分当代中国新文学的整体审视。
评分当代中国新文学的整体审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