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陈思和文集”之一种。全书分为《中国新文学整体观》《新文学整体观续编》《我们的学科》三辑,收录了作者198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新文学史研究的专题文章。作者打破一元化视角的研究方式,重构现当代文学史。其研究另辟蹊径,见解独到,曾在学界产生过很大影响。这是一部难得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佳作,也是一部出类拔萃的高校中国新文学史教材。
陈思和,1954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广东番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历任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系主任,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校务委员,校学术委员会、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著有《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人格的发展——巴金传》《新文学传统与当代立场》《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主编)等,主编“火凤凰文库” “火凤凰新批评文丛” “逼近世纪末小说选”等,另有编年体文集十多卷。
第一辑·中国新文学整体观
002 序:“新文学整体观”的构想
———答林爱莲问
009 中国新文学史研究的整体观
026 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两种启蒙传统
052 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现实主义
093 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浪漫主义
108 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现代主义
128 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忏悔意识
149 中国新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演变
172 《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再版后记
178 附录:方法·激情·材料
———与友人谈《中国新文学整体观》
第二辑·新文学整体观续编
184 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
218 先锋与常态
———现代文学史的两种基本形态
240 简论抗战为文学史分界的两个问题
245 当代文学观念中的战争文化心理
263 民间的浮沉: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解释
290 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
306 现代都市文化与民间形态
338 我们的抽屉
———试论当代文学史(1949—1976)的潜在写作
358 共名与无名:百年文学管窥
373 从“少年情怀”到“中年危机”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视角
394 《新文学整体观续编》后记
398 附录:关于现代文学研究的一封信
第三辑·我们的学科
406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概述
418 我们的学科:已经不再年轻,其实还很年轻
432 评“中国现代文学史多元共生新体系”
———范伯群先生的新追求和新贡献
448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
463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485 附录:上海文艺版《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序(郜元宝)
《文集》第六卷主要收了我的两本文学史论著。
第一辑《中国新文学整体观》,1987 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整整三十年前的一本书。那时我才三十三岁。上海文艺出版社是一家老牌出版机构,专出文艺类图书。他们有一套“文革”前就开始出版的现代文学研究丛书,还有一套在1986 年前后推出的新的文艺理论丛书,叫“探索书系”,打头的就是刘再复的《性格组合论》,名重一时。同时还有两种大型丛刊,一种是《美学》,另一种是《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丛刊》,都发表过重要的文献和文章。我之所以今天还能细细地介绍这些书刊,可以想象,三十年前我是多么喜欢这些出版物,也希望自己的书能够列入这些丛书出版。但是在编辑老师看来,我毕竟太年轻,没有资格进入高大上的殿堂,于是理论编辑室主任高国平老师就找我商量,他们想组织一个为青年批评家服务的平台,也就是集中出版青年批评家的小丛书。为了强调其“小”,高老师特意取了一个名字———“牛犊丛书”,有一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思。还决定不让作者自己写序,由责编与作者做一场对话放在书前,以代替序,还请人画漫画来代替作者的照片,等等,装帧设计都想好了。我闻之大喜,那时候我正在连续写作一个系列文章,都是用“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为题,在学界有一点好的反响。原本计划连续写十篇,结果才写了七篇,就匆匆结集出书,就是这本薄薄的《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大约七万字,因为丛书的
要求就是七到十万字。记得当时字数还有点不够,我就把一篇原本不属于这个系列的文章也编了进去,就成了八篇。那时的我是多么急功近利!后来钱理群教授还给我写了一封信,问我为什么不再好好地写下去,他在信里不无讽喻地说,这大概就是海派吧。
读《陈思和文集:新文学整体观》的过程,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深度对话。陈思和先生的文字,既有学者严谨的考据精神,又不乏文学家敏锐的感受力。他对于鲁迅、沈从文、茅盾等大家的作品,不仅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更着力于挖掘他们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根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新文学”的定义和理解,并非拘泥于形式上的革新,而是强调其精神内核——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启蒙精神的追求。这种追溯和辨析,让我对“新文学”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简单地标签化,而是看到了其复杂性、丰富性和延续性。
评分《陈思和文集:新文学整体观》是一部关于思想的文集,而不仅仅是关于文学的。陈思和先生的文字,充满了对中国现代文化命运的深沉关怀。他通过对新文学的研究,实际上是在梳理和反思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他对“文学如何介入现实”、“作家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等问题的追问,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阅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担当,也让我看到了文学作为一种思想载体,在塑造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深入思考的书。
评分初次翻阅这套《陈思和文集:新文学整体观》,着实被其厚重感和丰富的内涵所折服。陈思和先生作为中国新文学研究的泰斗,其学识之渊博、洞察之深刻,在这套文集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整套书并非零散的学术论文集,而是围绕着“新文学整体观”这一核心理念,编织成了一幅宏大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画卷。他不是简单地梳理某个时期、某个作家、某个流派的成就,而是试图勾勒出新文学从诞生、发展到演变的内在逻辑和外部关联。这种“整体观”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文学史背后更为宏观的社会、文化、思想变迁,体会到了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评分阅读《陈思和文集:新文学整体观》,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现代文学精神深处的窗户。陈思和先生在书中对“现代性”的探讨,尤其令我着迷。他不仅仅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外在的社会转型,更深入到文学的内部,剖析了现代性如何影响作家的个体经验、艺术观念以及审美取向。他对“启蒙”与“幻灭”、“个体解放”与“集体困境”等议题的细致梳理,让我看到了新文学在追求现代文明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反思和矛盾。这种对复杂性的呈现,使得他对文学史的论述更加立体、真实,也更能引发读者自身的思考。
评分《陈思和文集:新文学整体观》带给我的,是一种对文学的全新感知方式。陈思和先生的论述,常常能够跳出单一的文学范畴,将文学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场域中进行考察。他谈论小说,会触及哲学;他分析诗歌,会关注历史;他梳理文学思潮,还会牵扯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极大地拓展了我阅读文学作品的维度。我开始意识到,理解一部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本身,更要去探究其背后所承载的时代精神、文化基因以及作者所处的复杂语境。《整体观》恰恰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大框架,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来龙去脉。
评分同步感受新世纪文学。
评分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评分618买的,特别划算,有点过分优秀了。
评分一位教授的艺术欣赏之作。
评分对于文学深刻认识。有价值。
评分非常好清晰正版专业雅致
评分对于文学深刻认识。有价值。
评分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服务,物流给力,包装完整,相信京东
评分对于文学深刻认识。有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