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和文集:新文学整体观

陈思和文集:新文学整体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思和 著
图书标签:
  • 陈思和
  • 新文学
  • 文学史
  • 文学理论
  • 中国现代文学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批评理论
  • 文学批评
  • 二十世纪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812062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3131
包装:精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为“陈思和文集”之一种。全书分为《中国新文学整体观》《新文学整体观续编》《我们的学科》三辑,收录了作者198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新文学史研究的专题文章。作者打破一元化视角的研究方式,重构现当代文学史。其研究另辟蹊径,见解独到,曾在学界产生过很大影响。这是一部难得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佳作,也是一部出类拔萃的高校中国新文学史教材。


作者简介

陈思和,1954年出生于上海。祖籍广东番禺。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教学名师。历任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系主任,现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校务委员,校学术委员会、校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学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著有《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人格的发展——巴金传》《新文学传统与当代立场》《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主编)等,主编“火凤凰文库” “火凤凰新批评文丛” “逼近世纪末小说选”等,另有编年体文集十多卷。


目录

第一辑·中国新文学整体观

002 序:“新文学整体观”的构想

  ———答林爱莲问

009 中国新文学史研究的整体观

026 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两种启蒙传统

052 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现实主义

093 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浪漫主义

108 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现代主义

128 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忏悔意识

149 中国新文学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演变

172 《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再版后记

178 附录:方法·激情·材料

  ———与友人谈《中国新文学整体观》

第二辑·新文学整体观续编

184 试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锋性

218 先锋与常态

  ———现代文学史的两种基本形态

240 简论抗战为文学史分界的两个问题

245 当代文学观念中的战争文化心理

263 民间的浮沉:从抗战到“文革”文学史的一个解释

290 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

306 现代都市文化与民间形态

338 我们的抽屉

  ———试论当代文学史(1949—1976)的潜在写作

358 共名与无名:百年文学管窥

373 从“少年情怀”到“中年危机”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视角

394 《新文学整体观续编》后记

398 附录:关于现代文学研究的一封信

第三辑·我们的学科

406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发展概述

418 我们的学科:已经不再年轻,其实还很年轻

432 评“中国现代文学史多元共生新体系”

  ———范伯群先生的新追求和新贡献

448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

463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485 附录:上海文艺版《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序(郜元宝)


前言/序言

《文集》第六卷主要收了我的两本文学史论著。

第一辑《中国新文学整体观》,1987 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整整三十年前的一本书。那时我才三十三岁。上海文艺出版社是一家老牌出版机构,专出文艺类图书。他们有一套“文革”前就开始出版的现代文学研究丛书,还有一套在1986 年前后推出的新的文艺理论丛书,叫“探索书系”,打头的就是刘再复的《性格组合论》,名重一时。同时还有两种大型丛刊,一种是《美学》,另一种是《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丛刊》,都发表过重要的文献和文章。我之所以今天还能细细地介绍这些书刊,可以想象,三十年前我是多么喜欢这些出版物,也希望自己的书能够列入这些丛书出版。但是在编辑老师看来,我毕竟太年轻,没有资格进入高大上的殿堂,于是理论编辑室主任高国平老师就找我商量,他们想组织一个为青年批评家服务的平台,也就是集中出版青年批评家的小丛书。为了强调其“小”,高老师特意取了一个名字———“牛犊丛书”,有一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意思。还决定不让作者自己写序,由责编与作者做一场对话放在书前,以代替序,还请人画漫画来代替作者的照片,等等,装帧设计都想好了。我闻之大喜,那时候我正在连续写作一个系列文章,都是用“中国新文学发展中的……”为题,在学界有一点好的反响。原本计划连续写十篇,结果才写了七篇,就匆匆结集出书,就是这本薄薄的《中国新文学整体观》。大约七万字,因为丛书的

要求就是七到十万字。记得当时字数还有点不够,我就把一篇原本不属于这个系列的文章也编了进去,就成了八篇。那时的我是多么急功近利!后来钱理群教授还给我写了一封信,问我为什么不再好好地写下去,他在信里不无讽喻地说,这大概就是海派吧。



陈思和文集:新文学整体观 一、 时代的回响与文学的脉络 《陈思和文集:新文学整体观》并非对某一特定文学作品的孤立解读,而是陈思和先生作为一位资深文学评论家、理论家,在中国新文学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中,对文学本体、文学史发展、文学与社会文化关系的深刻反思与系统梳理。本书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整体观”,旨在打破以往对新文学的碎片化、片面化认识,力求从更宏观、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视角,把握新文学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与多元面向。 陈思和先生的创作,始终与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息息相关。他的研究,不是空穴来风的理论构建,而是植根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丰富而复杂的现实体验。从早期受鲁迅、茅盾等左翼文学思潮的影响,到后来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审视,再到对中国本土文化精神的回归与发掘,他的思考始终围绕着“中国性”与“现代性”的张力展开,试图在中国这样一个独特的文化语境中,理解和阐释新文学如何回应时代呼唤,如何塑造民族精神,如何反思历史经验。 本书的“整体观”,首先体现在对新文学史的重新审视。陈思和先生认为,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并非线性前进的单一路线,而是充满了各种复杂的互动、断裂与融合。他关注被边缘化、被忽略的文学现象和作家,试图发掘那些被淹没在主流叙事之下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他强调,理解新文学,必须将其置于整个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大背景下,考察其与社会思潮、政治运动、经济发展、文化教育等各个层面的互动关系。例如,他在探讨二十世纪初期文学变革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内部的风格演变,更会追溯其背后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的深远影响,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扬弃。当他分析五四新文学对“国民性”的批判时,也会深入探究这批判背后所承载的民族自救的焦虑与理想。 “整体观”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对文学本身的本体论追问。陈思和先生并不满足于仅仅叙述文学史的事件,他更关注文学的内在机制、美学特征以及其独特的功能。他会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中,寻找其共通的美学追求与艺术规律。他会深入分析叙事结构、语言风格、意象运用、人物塑造等文学元素,探讨它们如何共同构建起一部作品的意义世界。例如,在解读一位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时,他不会仅仅停留在对其“内心世界”的描绘,而是会深入分析其叙事策略如何服务于对现代人孤独、疏离、焦虑等境遇的深刻揭示,以及其语言的实验性如何拓展了文学的表现力。 二、 新文学的多元生成与复杂演变 《陈思和文集:新文学整体观》的精髓在于其对新文学多元生成机制的细致考察。新文学的出现,并非仅仅是西方文学思潮的简单移植,而是在中国本土文化土壤上,与外来影响发生复杂化学反应的产物。陈思和先生着力揭示了这种“在中国化”的生成过程,以及由此产生的丰富多样的文学形态。 他关注的首先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开启的启蒙与革命的文学传统。这一时期的文学,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思想史。陈思和先生会深入分析这一传统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例如,从早期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到对民族解放的呼唤,再到对社会不公的揭露。他会考察鲁迅的杂文如何成为思想武器,茅盾的小说如何描绘社会众生相,冰心的散文如何传递温柔的母性关怀。他还会关注这一传统在不同政治语境下的变异与发展,探讨其如何在特定历史时期承担起教化、动员、凝聚社会共识的特定功能。 然而,陈思和先生的“整体观”绝不局限于此。他同样高度重视新文学内部的“现代性”探索,即对个体生命体验、内在情感世界、以及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深入挖掘。这其中,自然包括了被誉为“现代派”的文学流派。他会细致分析张爱玲、沈从文、郁达夫、施蛰存等作家如何在中国都市的繁华与没落、乡村的淳朴与寂寥中,捕捉个体情感的微妙变化,描绘人性的复杂与脆弱。他会解读他们如何运用精巧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去呈现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孤独,以及在历史变迁中个体命运的无常。他还会探讨他们作品中潜藏的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审视,以及在现代文明冲击下,个体如何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复杂情境中寻找自我。 本书还会深入探讨革命文学之外,那些更具“学院派”色彩、或更侧重于个体抒情的文学现象。例如,对“新月派”诗歌的艺术探索,对“语丝派”散文的精致与幽默的分析,以及对早期现代小说叙事技巧的考察。陈思和先生会从文学本体的角度,去理解这些流派和作家对于汉语的创新运用,对于新形式、新体裁的实验,以及他们如何在中国文学史的版图上,占据着不可或缺的独特位置。 更重要的是,“整体观”要求我们认识到,这些看似不同甚至对立的文学传统,并非完全割裂,而是在复杂的互动中共同塑造了新文学的面貌。例如,左翼文学与现代派文学之间,既有思想上的论战,也有艺术上的相互借鉴。陈思和先生会尝试在思想的碰撞与艺术的交流中,寻找它们之间潜在的联系与张力,从而呈现一个更为立体、更富于层次感的新文学图景。 三、 文学与社会文化的深度互动 《陈思和文集:新文学整体观》将文学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场域中进行考察,强调文学并非独立自足的存在,而是与社会、历史、文化、政治、哲学等诸多因素相互激化、相互塑造。陈思和先生认为,只有理解了文学与这些外部因素的复杂关系,才能更深刻地把握新文学的意义与价值。 他会深入分析文学如何回应时代的需求,如何参与社会转型。例如,在民族危亡之际,文学如何成为唤醒民众、凝聚力量的工具;在社会改革时期,文学如何反思历史,探寻未来之路;在经济发展与文化转型期,文学如何审视现代化的得失,以及对个体精神造成的冲击。他会考察不同时期的文学如何反映特定阶级的利益,如何表达特定群体的诉求,以及如何塑造或颠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 同时,本书也会关注文学与哲学、美学等思想领域的深层关联。陈思和先生会探讨不同哲学思潮如何影响文学创作,例如,尼采的存在主义、萨特的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以及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思想,如何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留下的印记。他也会分析文学理论的发展如何反过来影响文学创作的走向,例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接受美学等理论的引入,如何改变了我们理解和评价文学的方式。 “整体观”还体现在对文学与文化精神的互证上。陈思和先生会探讨新文学如何塑造或重塑中国人的民族精神、文化心理。例如,对“国民性”的批判,对“五四”精神的传承,对“民族魂”的呼唤,以及对现代人孤独、焦虑、失落感的抒写,都折射出中国人在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深刻的精神变迁。他会分析文学如何记录历史的伤痛,如何反思历史的教训,以及如何在民族记忆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其对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进行对话的视角。陈思和先生并非将中国新文学视为封闭的孤岛,而是积极地将其置于全球文学发展的脉络中进行考察。他会分析中国新文学如何借鉴、吸收西方文学的经验,以及中国文学的独特魅力如何对世界文学产生影响。他会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观念的交流与碰撞,以及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学如何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融入世界文学的大家庭。 四、 理论的深化与方法的创新 《陈思和文集:新文学整体观》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陈思和先生在理论构建与研究方法上的探索与创新。他力求突破传统文学史研究的窠臼,提出更具前瞻性和批判性的理论框架。 “整体观”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理论视角。它强调从宏观、系统、联系的维度来考察文学现象,反对片面化、孤立化、概念化的研究倾向。这种视角要求研究者具备开阔的视野、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陈思和先生在书中,会不断地示范这种“整体观”的运用,例如,在分析某一位作家时,他会将其置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学流派、以及与其他作家的关系中进行考察,从而揭示其作品的深层意义。 在研究方法上,陈思和先生也展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他既继承了传统的历史文献学、文本分析法,又积极借鉴了社会学、文化学、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与方法。他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理论研究必须服务于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对文学现象的准确把握。例如,在分析某一部现代小说时,他可能会运用叙事学理论来剖析其结构,运用文化研究的视角来解读其社会内涵,同时也会回归到文本本身,细致品味其语言的艺术魅力。 本书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其批判性精神。陈思和先生在肯定新文学成就的同时,也毫不回避其存在的问题和局限。他对一些被过度神化或被简单否定的文学现象,都进行了审慎的辨析和批判性的反思。他鼓励读者以独立的思考去审视文学,去发现文学的真谛。 总而言之,《陈思和文集:新文学整体观》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它以其宏大的视野、深刻的洞察、创新的理论和严谨的研究,为我们理解和研究中国新文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它不仅是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次全面梳理和深刻阐释,更是对文学本体、文学与时代关系、以及文化精神的深刻追问。这部文集,将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更加立体、更加丰富、更加具象化的新文学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读《陈思和文集:新文学整体观》的过程,像是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进行深度对话。陈思和先生的文字,既有学者严谨的考据精神,又不乏文学家敏锐的感受力。他对于鲁迅、沈从文、茅盾等大家的作品,不仅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更着力于挖掘他们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根源。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新文学”的定义和理解,并非拘泥于形式上的革新,而是强调其精神内核——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启蒙精神的追求。这种追溯和辨析,让我对“新文学”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再是简单地标签化,而是看到了其复杂性、丰富性和延续性。

评分

《陈思和文集:新文学整体观》是一部关于思想的文集,而不仅仅是关于文学的。陈思和先生的文字,充满了对中国现代文化命运的深沉关怀。他通过对新文学的研究,实际上是在梳理和反思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他对“文学如何介入现实”、“作家如何承担社会责任”等问题的追问,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阅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担当,也让我看到了文学作为一种思想载体,在塑造民族精神、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深入思考的书。

评分

初次翻阅这套《陈思和文集:新文学整体观》,着实被其厚重感和丰富的内涵所折服。陈思和先生作为中国新文学研究的泰斗,其学识之渊博、洞察之深刻,在这套文集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整套书并非零散的学术论文集,而是围绕着“新文学整体观”这一核心理念,编织成了一幅宏大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画卷。他不是简单地梳理某个时期、某个作家、某个流派的成就,而是试图勾勒出新文学从诞生、发展到演变的内在逻辑和外部关联。这种“整体观”的视角,让我看到了文学史背后更为宏观的社会、文化、思想变迁,体会到了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评分

阅读《陈思和文集:新文学整体观》,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现代文学精神深处的窗户。陈思和先生在书中对“现代性”的探讨,尤其令我着迷。他不仅仅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外在的社会转型,更深入到文学的内部,剖析了现代性如何影响作家的个体经验、艺术观念以及审美取向。他对“启蒙”与“幻灭”、“个体解放”与“集体困境”等议题的细致梳理,让我看到了新文学在追求现代文明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反思和矛盾。这种对复杂性的呈现,使得他对文学史的论述更加立体、真实,也更能引发读者自身的思考。

评分

《陈思和文集:新文学整体观》带给我的,是一种对文学的全新感知方式。陈思和先生的论述,常常能够跳出单一的文学范畴,将文学置于更广阔的文化场域中进行考察。他谈论小说,会触及哲学;他分析诗歌,会关注历史;他梳理文学思潮,还会牵扯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极大地拓展了我阅读文学作品的维度。我开始意识到,理解一部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文字本身,更要去探究其背后所承载的时代精神、文化基因以及作者所处的复杂语境。《整体观》恰恰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大框架,让我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来龙去脉。

评分

同步感受新世纪文学。

评分

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啦

评分

618买的,特别划算,有点过分优秀了。

评分

一位教授的艺术欣赏之作。

评分

对于文学深刻认识。有价值。

评分

非常好清晰正版专业雅致

评分

对于文学深刻认识。有价值。

评分

非常好的书,非常好的服务,物流给力,包装完整,相信京东

评分

对于文学深刻认识。有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