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的臣民:明代泰州学派平民儒学之政治文化研究》内容简介:本书以明代极富特色的泰州学派平民儒学为研究对象,从政治文化立场予以研究,选取典型个案予以剖析,系统探讨其政治文化特征。本书研究指出,平民儒学兼具平民阶层与士大夫儒学的两重性,因而存在深刻矛盾。平民儒者对儒家政治价值的认同,使其主动履行政治义务,发挥了维护政治秩序的独特政治功能。平民儒学通过赋予“百姓日用”以“道”的含义,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体意识,对传统政治价值与政治秩序形成某种冲击。他们以讲学等方式参与社会教化,进而演化为一种社会政治运动。泰州学派平民儒学的思想与实践表明,中晚明时代的平民阶层虽表现出某种主体觉醒,但在全新的社会阶层出现之前,它始终突破不了小农社会与王权专制政治的网罗。由于与士大夫儒学的高度同质性,最终使平民儒学具有启蒙因子的思想萌芽风干、淹没于士大夫阶层主流政治文化中。“主动的臣民”成为平民儒者的宿命。
作者:贾乾初
贾乾初,1971年生于河北省沧县。2007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2014年山东大学政治学流动站博士后出站。现为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行政思想、中国政治文化。已出版专著《孙中山民生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版),参著《中国儒学发展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中国政治思想通史·明清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发表学术论20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节传统政治文化与解释主义研究范式
第二节为什么是泰州学派平民儒学
第三节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泰州学派的研究状况
第一章愚夫愚妇:平民儒学语境中的“人”
第一节主流儒家语境与王阳明的转折
第二节百姓日用:“愚夫愚妇”从身体到实践
第三节愚夫愚妇:异动及其归宿
结语
第二章个案王襞:平民意识的自我确认
第一节平民意识——王襞继承的心斋之学的关键
第二节反身乐学的平民意识底色
第三节王襞与泰州学派平民儒学传统
结语
第三章翊赞王化:泰州学派平民儒者的政治认知
第一节政治认知与传统中国的政治认知
第二节平民儒者及其政治认知
第三节平民儒者政治认知的基本特征
结语
第四章个案韩贞:平民儒者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功能
第一节平民儒者政治态度及其表达方式
第二节平民儒者的政治功能
第三节平民儒者的弘道激情及其空间
结语
第五章布衣王道:平民儒者的政治理想
第一节政治理想界说
第二节平民儒者政治理想及其特质
第三节平民儒者政治理想的内在矛盾
结语
第六章大成师道:平民讲学与政治社会化
第一节泰州学派平民讲学及特征
第二节大成师道的政治文化意涵
第三节平民讲学的没落
结语
结论:平民儒学与政治文化的变迁
参考文献
附录一:王一庵平民儒学思想析论
附录二:林东城心学思想初探——兼论泰州学派的分化
后记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古朴中透着一丝坚韧的气质,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选择典雅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这对于一本深入探讨明代学术思想的著作来说至关重要。我刚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严谨的叙事风格所折服。他似乎并不急于抛出宏大的结论,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带领读者走进那个特定时空的思想脉络之中。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史料的精细打磨,每一个引文、每一次注释都显得那么掷地有声,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的心跳与挣扎。这种扎实的学风,让人在阅读时感到无比的踏实和信赖。它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通俗解读,而是真正的学术力作,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领悟其中蕴含的深意。
评分读罢此书,我对“文化传承”有了全新的理解。作者对于泰州学派思想在不同代际间的流变和地方性变异的探讨,可谓是洞幽烛微。他没有将这个学派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而是细致地描摹了不同阶段、不同地域的学者们如何吸收、转化和再创造这些核心理念。这种动态的、流动的历史观,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性的思想片段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公允,他没有简单地进行褒贬,而是试图还原思想诞生的社会情境,让读者自行去衡量其历史价值与局限。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明代思想史的作品,更是一部关于知识分子如何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思想独立性的生动教材。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对话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一直在与既有的明史研究范式进行一场高水平的“慢对话”。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总能精准地指出前人研究中的盲点或解释的局限性,然后提供一套更具解释力的替代框架。这种建构性的批判,让整本书充满了思辨的火花。阅读时,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精巧的逻辑链条是如何将看似不相关的史料联系起来的。它要求读者不仅要吸收信息,更要学习一种批判性的研究方法。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研究明代中晚期政治文化史的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参照系和方法论范例。
评分从装帧设计到内容深度,这本书都散发着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品质。它不是那种为了赶时髦而仓促问世的快餐式历史读物,而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需要时间去触摸和感受其纹理。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鲜为人知的士人个体与地方士绅群体间的互动细节时,作者的文字充满了人情味,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讨论变得可感可知。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只是这次的田野在遥远的明代历史现场。它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地方性知识”在宏大历史叙事中所扮演角色的浓厚兴趣。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成功地将宏观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体命运编织成了一张密实的网。我原本以为对“学派”的研究会显得有些枯燥和概念化,但作者的笔触极其生动。他巧妙地将泰州学派的理论建构与其在地方社会中的实际运作联系起来,展现了儒家思想如何在普通士人乃至平民阶层中生根发芽,并最终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政治态度。尤其是在分析那些地方精英如何运用这些学说来应对地方治理的挑战时,那种鲜活的画面感跃然纸上。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所谓的“精英文化”与“民间实践”之间的关系,发现二者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紧密得多。这本书为我们理解明代社会结构提供了一个极其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