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的臣民:明代泰州学派平民儒学之政治文化研究

主动的臣民:明代泰州学派平民儒学之政治文化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贾乾初 著
图书标签:
  • 明代
  • 泰州学派
  • 平民儒学
  • 政治文化
  • 社会思潮
  • 明史
  • 儒学
  • 地方文化
  • 知识分子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519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778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玛珈山法政文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2
字数:2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主动的臣民:明代泰州学派平民儒学之政治文化研究》内容简介:本书以明代极富特色的泰州学派平民儒学为研究对象,从政治文化立场予以研究,选取典型个案予以剖析,系统探讨其政治文化特征。本书研究指出,平民儒学兼具平民阶层与士大夫儒学的两重性,因而存在深刻矛盾。平民儒者对儒家政治价值的认同,使其主动履行政治义务,发挥了维护政治秩序的独特政治功能。平民儒学通过赋予“百姓日用”以“道”的含义,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主体意识,对传统政治价值与政治秩序形成某种冲击。他们以讲学等方式参与社会教化,进而演化为一种社会政治运动。泰州学派平民儒学的思想与实践表明,中晚明时代的平民阶层虽表现出某种主体觉醒,但在全新的社会阶层出现之前,它始终突破不了小农社会与王权专制政治的网罗。由于与士大夫儒学的高度同质性,最终使平民儒学具有启蒙因子的思想萌芽风干、淹没于士大夫阶层主流政治文化中。“主动的臣民”成为平民儒者的宿命。

作者简介

作者:贾乾初


贾乾初,1971年生于河北省沧县。2007年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获法学博士学位,2014年山东大学政治学流动站博士后出站。现为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行政思想、中国政治文化。已出版专著《孙中山民生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年版),参著《中国儒学发展史》(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中国政治思想通史·明清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中国古代行政管理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发表学术论20余篇。

目录

目录

绪论

第一节传统政治文化与解释主义研究范式

第二节为什么是泰州学派平民儒学

第三节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与泰州学派的研究状况

第一章愚夫愚妇:平民儒学语境中的“人”

第一节主流儒家语境与王阳明的转折

第二节百姓日用:“愚夫愚妇”从身体到实践

第三节愚夫愚妇:异动及其归宿

结语

第二章个案王襞:平民意识的自我确认

第一节平民意识——王襞继承的心斋之学的关键

第二节反身乐学的平民意识底色

第三节王襞与泰州学派平民儒学传统

结语

第三章翊赞王化:泰州学派平民儒者的政治认知

第一节政治认知与传统中国的政治认知

第二节平民儒者及其政治认知

第三节平民儒者政治认知的基本特征

结语

第四章个案韩贞:平民儒者的政治态度和政治功能

第一节平民儒者政治态度及其表达方式

第二节平民儒者的政治功能

第三节平民儒者的弘道激情及其空间

结语

第五章布衣王道:平民儒者的政治理想

第一节政治理想界说

第二节平民儒者政治理想及其特质

第三节平民儒者政治理想的内在矛盾

结语

第六章大成师道:平民讲学与政治社会化

第一节泰州学派平民讲学及特征

第二节大成师道的政治文化意涵

第三节平民讲学的没落

结语

结论:平民儒学与政治文化的变迁

参考文献

附录一:王一庵平民儒学思想析论

附录二:林东城心学思想初探——兼论泰州学派的分化

后记



主动的臣民:明代泰州学派平民儒学之政治文化研究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明代泰州学派兴起背后的深层历史动因,剖析其“平民儒学”的特质,并重点考察其在明代政治文化领域所产生的广泛而复杂的影响。 明代,作为一个承前启后、大一统的王朝,其社会结构、思想文化和政治生态都经历了深刻的演变。在这一时期,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其内涵与实践却从未停止过变动与重塑。传统的士大夫阶层在解读和实践儒学时,往往侧重于维护等级秩序、强调道德修养的精英路径。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活力的增强以及社会阶层的流动,一股新的思想力量开始在社会基层涌动,挑战并丰富着原有的儒学格局。泰州学派,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土壤中孕育并蓬勃发展起来的,它以其鲜明的“平民化”倾向,为我们理解明代思想史和政治文化史提供了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视角。 一、 泰州学派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 本书首先将回溯明代中叶的社会图景,细致描绘当时的经济繁荣、城市扩张、商人阶层地位的提升以及士人阶层内部的分化。这些社会变迁不仅冲击了传统的 agrarian society 的根基,也为新的思想观念提供了生长空间。同时,我们将考察泰州学派的思想渊源,重点梳理其与阳明心学的内在联系。王阳明“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为后学者提供了打破僵化教条、回归个体生命体验的可能性。泰州学派的创始人王艮,作为阳明学的重要传人,在继承阳明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发展。 二、 “平民儒学”的内涵与特征 本书的核心在于对泰州学派“平民儒学”特质的深入剖析。我们将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 思想的普及性与易懂性: 泰州学派的学者,如王艮、颜钧、何心隐等,更加注重将儒学思想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相结合。他们倡导“百姓日用即是道”,将儒家所追求的道德理想落实到衣食住行、人际交往等具体实践中。这种通俗化的表达方式,使得儒学不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而是可以被广大民众理解和践行的生活智慧。我们将通过分析其著述、语录,展示其如何用浅显的语言解释深奥的道理,如何鼓励普通人通过日常实践达到圣贤境界。 价值取向的世俗化与人本化: 相较于传统儒学对政治伦理、君臣父子等宏大叙事的侧重,泰州学派更强调个人的内在价值、人格独立和情感的真实。他们不排斥物质生活,甚至肯定其合理性,将个人的功业、家庭的幸福视为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价值取向的转变,反映了明代社会商品经济发展下,个体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现实生活更积极的关注。我们将考察泰州学派如何在肯定个体价值的同时,将其纳入社会伦理的框架之内。 行动导向与实践精神: “知行合一”在泰州学派那里得到了更彻底的实践。他们不仅强调“知”,更注重“行”,鼓励人们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并在实践中体认和检验真理。这种行动导向,使得泰州学派的学者具有更强的社会参与感和改造现实的动力。我们将探讨他们如何鼓励民众参与公共事务,如何看待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与担当。 对传统权威的某种程度的挑战: 虽然泰州学派并未公开反叛朝廷,但在其思想中,存在着对僵化、脱离实际的儒家正统教条的某种批判。他们更强调个体良知的判断,而非一味遵从外部的规训。这种对个体良知力量的强调,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传统等级制度的界限,为“主动的臣民”概念埋下了伏笔。我们将分析其思想中隐含的对僵化礼教、官场虚伪的讽刺与反思。 三、 泰州学派的政治文化影响 泰州学派的“平民儒学”并非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学术思潮,它深刻地渗透到明代政治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塑造“主动的臣民”形象: 这是本书探讨的核心议题。“主动的臣民”并非指反抗朝廷的叛逆,而是指那些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在既有政治体制内发挥能动性,并以良知为依据行事的臣民。泰州学派倡导的“百姓日用即是道”,鼓励个体在日常生活中体认道德,这使得他们即便在作为臣民时,也能够基于内心的道德判断来行动,而不是被动地服从。他们关注民生,体恤民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实践中。我们将通过分析其学者的言行,以及其思想在社会基层产生的回响,来阐释这一“主动的臣民”形象的生成过程。 对士大夫阶层的影响: 尽管泰州学派被认为是“平民儒学”,但其思想也对部分士大夫阶层产生了影响。一些开明的士大夫在看到泰州学派思想的活力与社会根基后,开始反思传统士人阶层的局限性,并尝试将儒学思想与更广泛的社会现实相结合。这种互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明代思想的多元化。 对民间社会组织与文化的影响: 泰州学派的思想为明代蓬勃发展的民间社会组织提供了思想资源。其倡导的社群互助、道德实践等理念,在各种地方性组织、会馆、书院中得到体现。其通俗化的教义也促进了民间讲学会、善书的传播,丰富了明代的民间文化。 挑战与争议: 泰州学派的思想也并非一帆风顺,它面临着来自正统儒学的质疑与批评。一些保守派士大夫认为其思想过于“浅近”、“危险”,甚至可能动摇纲常伦理。本书也将客观呈现这些争议,分析泰州学派如何回应这些挑战,以及这些争议本身所折射出的明代思想界的复杂图景。 与政治权力的复杂关系: 泰州学派在与政治权力的关系上,表现出复杂性。一些学者虽然思想激进,但仍试图在朝廷框架内施展抱负。另一些学者则因其鲜明的思想立场而受到排挤甚至迫害。我们将审视泰州学派的学者如何在个人信仰与政治现实之间寻求平衡,以及他们的思想对明代政治文化生态造成的具体冲击。 四、 研究方法与价值 本书将采用历史学、思想史、文化史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文献考证、思想梳理、案例分析等手段,力求对泰州学派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解读。通过对泰州学派“平民儒学”的重新审视,本书旨在: 丰富和深化对明代思想史的认识: 揭示思想史发展中被忽视的、来自社会基层的强大力量。 重新理解儒学的现代转型: 泰州学派的探索,为儒学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化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 揭示“臣民”概念的丰富内涵: 挑战对“臣民”的刻板印象,展现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能蕴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为理解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提供新的视角: 关注普通民众在政治文化形成中的作用,以及思想与社会实践的紧密互动。 本书致力于呈现一个充满活力、富于创见的明代思想与政治文化图景,强调思想的生命力在于其与现实的互动,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能动作用。 泰州学派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一种哲学思潮的兴衰,更是关于一种精神的韧性,一种对个体价值的坚守,以及一种在既定秩序下寻求意义与贡献的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古朴中透着一丝坚韧的气质,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体选择典雅又不失现代阅读的舒适度,这对于一本深入探讨明代学术思想的著作来说至关重要。我刚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那种严谨的叙事风格所折服。他似乎并不急于抛出宏大的结论,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一步步带领读者走进那个特定时空的思想脉络之中。阅读过程中,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史料的精细打磨,每一个引文、每一次注释都显得那么掷地有声,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们的心跳与挣扎。这种扎实的学风,让人在阅读时感到无比的踏实和信赖。它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通俗解读,而是真正的学术力作,需要沉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能领悟其中蕴含的深意。

评分

读罢此书,我对“文化传承”有了全新的理解。作者对于泰州学派思想在不同代际间的流变和地方性变异的探讨,可谓是洞幽烛微。他没有将这个学派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而是细致地描摹了不同阶段、不同地域的学者们如何吸收、转化和再创造这些核心理念。这种动态的、流动的历史观,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认知。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性的思想片段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公允,他没有简单地进行褒贬,而是试图还原思想诞生的社会情境,让读者自行去衡量其历史价值与局限。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明代思想史的作品,更是一部关于知识分子如何在复杂环境中保持思想独立性的生动教材。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对话能力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一直在与既有的明史研究范式进行一场高水平的“慢对话”。作者在论证过程中,总能精准地指出前人研究中的盲点或解释的局限性,然后提供一套更具解释力的替代框架。这种建构性的批判,让整本书充满了思辨的火花。阅读时,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那些精巧的逻辑链条是如何将看似不相关的史料联系起来的。它要求读者不仅要吸收信息,更要学习一种批判性的研究方法。对于任何想要深入研究明代中晚期政治文化史的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具启发性的参照系和方法论范例。

评分

从装帧设计到内容深度,这本书都散发着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品质。它不是那种为了赶时髦而仓促问世的快餐式历史读物,而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需要时间去触摸和感受其纹理。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鲜为人知的士人个体与地方士绅群体间的互动细节时,作者的文字充满了人情味,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讨论变得可感可知。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深入的田野调查,只是这次的田野在遥远的明代历史现场。它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边界,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地方性知识”在宏大历史叙事中所扮演角色的浓厚兴趣。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成功地将宏观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个体命运编织成了一张密实的网。我原本以为对“学派”的研究会显得有些枯燥和概念化,但作者的笔触极其生动。他巧妙地将泰州学派的理论建构与其在地方社会中的实际运作联系起来,展现了儒家思想如何在普通士人乃至平民阶层中生根发芽,并最终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政治态度。尤其是在分析那些地方精英如何运用这些学说来应对地方治理的挑战时,那种鲜活的画面感跃然纸上。这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所谓的“精英文化”与“民间实践”之间的关系,发现二者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紧密得多。这本书为我们理解明代社会结构提供了一个极其细腻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