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因为我自己住在非洲,对于莱辛有关非洲的作品,我更能认同。以我个人的意见,它们也是莱辛作品中*出色的。
——恺蒂
十六岁时,她离开了学校,在城里的一个公司找到了工作。所谓城里,就是那种像蛋糕上的葡萄干那样密布在南部非洲的小城。她觉得很高兴,她好像天生就适宜做打字、速记、簿记,以及写字间里那一套例行公事的惬意工作。她喜欢那种平平稳稳、有条不紊的刻板工作,尤其喜欢这里人与人之间那种友好而又各不相涉的气氛。到了二十岁,她有了一份好工作,结交上了一些朋友,在城市生活中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地方。几年以后母亲死了,她实际上只剩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了,因为父亲被调到另一个火车站去工作,离她有五百英里的路程。她难得看到父亲。父亲虽然觉得她为自己争了光,却对她不闻不问(这样说是比较中肯的)。父女俩甚至连信也不通,他们不是喜欢写信的人。父亲不在眼前,玛丽倒觉得愉快。她孤零零地一个人生活,一点也不觉得害怕,反而喜欢这样。从某方面说,丢开父亲倒是为母亲生前的痛苦报了仇。她从来没有想到父亲也会痛苦。如果有人提到这一点,她总是要反驳:“他有什么可痛苦的呢?他不是个男人吗?他大可以随心所欲。”她从母亲身上继承了一种刻板的女权思想。其实这种思想对她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她在南部非洲过的是无忧无虑的独身女人的生活,她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幸运。她怎么会知道呢?她一点儿也不了解别的国家的情况,也没有一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情况。
譬如说,她从来没想到过:她父亲只是个铁路局小职员,母亲由于经济压力,一生不幸,以致最终憔悴而死,作为这种家庭出来的女儿,现在居然能够过着南部非洲富裕之家的小姐生活,这是多么不容易。她可以随着自己的心意去做事,如果想结婚,也可以随便嫁给什么人。这些事情,她从来没有想到过。“阶级”这个名词在南部非洲是不存在的,而和它意义相当的“种族”这个名词,对她来说,指的是她工作的那个公司里的听差,别的女人们的用人,以及大街上一群群散漫的土人,这些人她都不大去注意。她知道这些土人一天天变得“脸皮厚起来了”(这是当时流行的说法),可是她实在和他们毫无关系。他们和她是两路人。
她这种平静而舒适的生活一直过到二十五岁,没有遇到一点波折。就在这时,她父亲死了。于是,她害怕记起的那段童年生活,从此被切断了最后一根记忆的纽带,从此她和台阶上的那所肮脏小屋、鸣叫的火车以及父母之间的争吵全都一刀两断了,一点儿牵扯也没有了!她自由自在了。殡葬了父亲回到公司以后,她盼望着生活照目前的样子继续过下去。她很快活。这也许就是她唯一的好品质,此外她没有一点儿引人注目的特点,虽然以她二十五岁的年龄来说,她正处在人生中最美丽的时期。称心如意的生活使她显得容光焕发;她是个苗条的姑娘,举止却不太灵活,留着一头时髦的浅棕色头发,碧蓝的眼睛显得很严肃,衣着也很漂亮。她的朋友都把她描写成一个秀丽的金发碧眼的美人儿,因为她总爱模仿孩子气的电影明星的打扮。
到了三十岁,生活没有一点儿变化。在三十岁生日那一天,她感到一种隐隐约约的惊异,这种心情也还算不上什么不愉快—因为她没觉得境遇有什么变化—她只是惊异于年华的飞逝。三十岁了!听上去年纪不小了,可是这与她毫不相干。她并没有庆祝自己的生日,而是把它忘了。玛丽还是十六岁时的玛丽,她居然会有这种感慨,几乎使她自己感到荒唐。
她现在已经当上了老板的私人秘书,薪金相当可观。如果她想住公寓,她完全有能力租一套,过上舒适体面的生活。她目前的情况确实挺称心如意。她的相貌是南部非洲白人那种平凡的相貌,她的声音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那种声音:低平而单调,还有些含糊。她的衣着也和别人没什么不同。无论什么都不会妨碍她独立生活,她也可以驾着自己的汽车独来独往,在小范围内交友应酬。她完全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但是这又违背了她的本性。
她住在女子俱乐部里—这本是为了帮助那些收入较差的女子而创办的,可是她在那里住了那么久,却并没有人叫她搬出去。她爱住在这里,是因为这里能使她回想起学校生活。她当初才不愿意离开学校呢。她喜欢那一群群的姑娘。大家在一个大饭厅里一起吃饭;看完电影回到家里,总会看见有个朋友待在她房间里,等着和她聊一会儿天。在俱乐部里,她是有些威信的,与一般人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她比别人年长了好几岁的缘故。她简直成了个未出嫁的安安适适的姑母,大家都来向她倾诉心里的烦恼。玛丽从来不会做出大惊小怪的样子,也从不责备人家,不搬弄是非。她好像有些超凡脱俗,摆脱了一切琐碎的烦恼。她的表情有点儿生硬不自然,有些害羞,因此也少了许多遭人怨恨和妒忌的麻烦。她好像很洁身自好,这是她的长处,但也是她自己不肯承认的弱点;一想到跟人家亲近、应酬交往,她就觉得讨厌,甚至觉得厌恶。她跟那些年轻小姐相处,总是带着些微疏离的意味,那样子似乎在明明白白地说:我可不愿意跟你们搞在一起呢。她自己并没有感觉到这一点。她住在俱乐部里够快乐的。
在公司里工作的时间久了,已经拥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出了俱乐部和公司,她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很有生气的。不过在某些方面,这种生活仍是被动的,因为它完全仰仗别人。她不是那种会主动发起社交活动的女子,也不是社交场合中受众人瞩目的中心人物,她仍然是一个要人家“带出去”的姑娘。
她的身世实在是相当不平凡的。造成这种身世的客观条件现在已经过去了,女人们每逢情况完全变化了的时候,总爱回首往事,就好像回想一个逝去的黄金时代一般。平时总有一个男人跟她在一起。“带她出去”的男人数也数不清,大家都把她当作姐妹看待。玛丽竟成了他们那么好的朋友!在她成百个女朋友中找不出一个知己,而在她成百的男朋友中又何尝有一个知己?他们都带她出去过,或者现在正在带她出去。他们中也有已经结了婚的,便邀她到他们家里去玩。镇上一半的人都是她的朋友。晚上,她总是去参加落日晚会(这些晚会总要挨到午夜才散场),或者上舞厅去跳舞,再不就是看电影。有时候她一星期要看五次电影。不到十二点,她决不上床睡觉,有时甚至还要迟些。她的生活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周又一周、一年又一年地过下去。对于还没有结婚的白种女人来说,南非真是个美妙的地方,可是对她来说,却没有像一般未婚妇女那样享受到这里的好处。一年年过去了,她的朋友们都结婚了,她已经替别人做了十来次女傧相;别人的孩子都一个个长大了,她还是个老处女。但她还是像往常一样人缘好、疏离、清高,像往常一样心安理得,在公司里工作还是像往常一样起劲、自得其乐,除了晚上睡觉以外,从来没有孤独的时候。
……
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触动,在于它对“时间”和“记忆”的独特处理方式。它没有按照日历的顺序来讲述故事,而是让过去、现在乃至某种预感中的未来,在同一页纸上交织共存。角色们的内心独白,常常是多层记忆的叠加和辩驳,让人清晰地感受到人类意识流的复杂性与不可靠性。它揭示了一种真相:我们所认知的现实,无非是记忆经过无数次筛选和重构后的产物。这种对心智深处的挖掘,非常深刻,它不是那种一目了然的心理描写,而是通过场景、对话的细微偏差,让你自己去体会那种内在的撕裂和统一。读完后,你会开始质疑自己对自身经历的把握,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文学手法。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尤其是封面那深邃的墨绿色调,让人联想到某种沉静而又充满生命力的东西。内页的纸张质地也相当考究,拿在手里有一种沉甸甸的、阅读的仪式感。我特别喜欢它在排版上的一些细节处理,比如章节之间的留白和字体的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对文字本身的尊重。初翻阅时,我就被它那种古典而又略带先锋的现代气息所吸引。那种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座年代久远的图书馆,却发现里面陈列的都是跨越时代的珍宝。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忍不住想一遍遍摩挲。那种对实体书质感的执着,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难得和珍贵。它让我愿意放慢翻页的速度,去感受油墨与纸张接触的那种微妙的触感。
评分从结构上来说,这本书的组织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它似乎摒弃了传统线性叙事的框架。它更像是一系列精心排列的碎片,这些碎片在不同的章节中相互折射、相互呼应。你可能读到一半,会猛然发现某个前文提到的微不足道的细节,突然在当前的情境中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这种非线性的编排,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密度和回味性。我甚至觉得,它更像是某种音乐结构,有着反复出现的母题和变奏,只是载体是文字。每一次重读,你都会在新的角度上去寻找那些隐藏的、相互关联的线索,就像重新拼凑一幅复杂的马赛克,每一次都能发现新的图案组合。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画面来形容读完这本书后的感受,那可能是一片无边无际的、被雾气笼罩的旷野。你看不清远方,只能专注于脚下的每一步,以及周围那些若隐若现的剪影。这本书似乎不太关心提供明确的答案或清晰的叙事线索,它更像是在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情绪的场域。很多情节的转折点都处理得非常模糊和跳跃,留下了巨大的解读空间。我欣赏这种克制,它避免了过度解释带来的平庸。它尊重读者的智力,允许我们根据自己的生命体验,在那些留白处填补上独属于自己的色彩和声音。读完后,那种怅惘若失感混合着一种被启发的兴奋,久久不能散去。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必须得说,简直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迷宫。它时而如同潺潺溪流,轻柔地叙述着旁人难以察觉的生活片段,细腻得让人屏住呼吸,生怕惊扰了那份脆弱的美感;可下一秒,笔锋又陡然一转,变得如同狂风骤雨,充满了哲思的重量和对存在本身的拷问。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有些句子结构太过复杂、意象太过密集,需要时间去消化和咀嚼。这种阅读过程本身,就构成了一种独特的体验,它强迫你走出舒适区,主动参与到意义的建构中去。这种挑战性,恰恰是那些平铺直叙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它让“阅读”从被动接收变成了主动的探索。
评分宝贝收到了,很喜欢!
评分正在看她的传记
评分喜欢啊啊哈哈哈哈哈哈买
评分新版本,莱辛作品系列,非常值得入手推荐
评分又囤了一批,买多了价格就是重要因素
评分喜欢啊啊哈哈哈哈哈哈买
评分喜欢啊啊哈哈哈哈哈哈买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莱辛成名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