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人只有在经历创伤或挫折之后才能发生巨大改变吗?不!平凡人也能为非凡事。从这些幸存者身上,我们应该看到不幸的另外一面,谷底反弹,比一帆风顺让人生更加丰富
◎“我是谁?”“我信仰什么?”以及更重要的,“我该如何生活?”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经历创伤的他们身上找到答案。
◎在经历创伤动荡之后,普通人如何创造非凡?破坏总是创造的开始,学会他们的自我疗愈法,在平凡中成就非凡。
内容简介
在经历创伤动荡之后,普通人如何创造非凡的人生?
不论是经历创伤,还是仅仅遇到挫折和困难,超级幸存者的经历*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获得奥运金牌的白血病患者,横穿大西洋的盲人,在卢旺达种族灭绝事件中幸存并在奥巴马政府任职的妇女:这些发掘生命潜能的非凡男女,从根本上偏离了自己的生活轨道,把生命中的不幸转变成了他们通往成功的强大动力。
知名心理学研究专家费尔德曼和克拉韦茨采访了许多经历创伤的人,了解这些人*自我、成就非凡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告诉我们:为何有些妄想是有益的,为何宽恕有益于身心健康,为何对死亡进行反思可以让我们生活得更好。或许,与直觉相反,我们学习的积极的思考方式并不总是一个好策略。
两位作者通过全新的科学发现和临床实验,讲述这些幸存者的故事,使我们从中获得启发,同时给我们以希望,悲剧不应让我们从原来充满活力的生活中退缩。
不论我们是谁,抑或需要面对怎样的困境,《幸存心理学》都会让我们重新思考应该如何面对生命中所有的挑战。
作者简介
戴维·B. 费尔德曼 博士
被认为是心理学领域*有希望成为世界级专家的学者之一。圣塔克拉拉大学咨询心理学副教授,他在堪萨斯大学获得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并完成了VA Palo Alto医疗保健系统的博士后研究。费尔德曼以前出版过两本书,也曾经为《今日心理学》杂志和《赫芬顿邮报》撰写文章,发表过许多学术论文。现居住于旧金山湾区。
李·丹尼尔·克拉韦茨
咨询心理学博士,毕业于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新闻学院。他一直致力于心理学的研究与写作,作品发表于《今日心理学》杂志、《赫芬顿邮报》、《纽约时报》以及其他公开出版物上。他与妻子和孩子生活在旧金山湾区。
精彩书评
菲利普·津巴多博士
斯坦福大学名誉教授,《纽约时报》畅销书《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作者
费尔德曼和克拉韦茨用鼓舞人心的叙事方式,优雅地整合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通过大量事例得出结论,把神话拉下神坛,并敏锐地洞察了人性中的核心问题:我们中的一些人如何从灾难和逆境中恢复,并创造了更加充满活力的生活。《幸存心理学》包含这些人性的秘密,请翻开此书……
亚当·格兰特
沃顿商学院教授,《纽约时报》畅销书《另一种选择》作者
《幸存心理学》这枚重磅炸弹,每位管理人员、家长、医生、老师、学生、教练和看护人员都需要读一读。我已经不记得我最后一次被一本书打动是什么时候了——更别说是一本基于科学的书了。
普罗·布朗森
《纽约时报》畅销书NurtureShock: New Thinking About Children作者
《幸存心理学》敢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怎样治愈自己?本书从真实的案例研究及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找到的答案与我们的设想大相径庭。
阿伦·罗斯顿
作家,电影《127小时》真正的主人公
《幸存心理学》是指导我们如何将逆境变成优势的实用指南,在阅读时,我一直在想:真希望十年前我就读过这本书!
琳达·埃勒比
Take Big Bites作者,艾美奖记者奖得主
幸存的痛苦是另外一种成功,但书中的这些幸存者做得比生存本身多得多,他们的故事值得你一读,或许有一天,你需要他们拥有的特质。
目录
第一章 幸存与超级幸存 ... 001
第二章 积极思维的悖论 ... 013
第三章 幻觉的真相 ... 037
第四章 我们自以为了解这个世界 ... 063
第五章 相伴 ... 089
第六章 起死回生 ... 113
第七章 福祸相依的信仰 ... 137
第八章 原谅的可能性 ... 171
第九章 正确的选择 ... 201
尾 声 ... 229
精彩书摘
灾难的幸存者都曾经徘徊在前进和退缩之间。
阿莎·梅夫拉娜一个人躺在纽约西村圣文森特天主教医疗中心一间小小的体检室里,这样想到。阿莎24 岁,有一头漂亮的黑发。2002 年,技术产业让全纽约市的年轻一代变成了新贵。
阿莎在一家创业公司里有一份很棒的工作,她自己还有一套公寓,问题是她的左乳被查出有一个珍珠大小的阴影。
阿莎猜测自己可能得了癌症,化验员严肃的表情似乎验证了她的猜想。然而,真正的磨难并不始于确诊,也不在于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活组织检查。8 个月的化疗期带来的对生活强烈的失控感,脱发,脸色蜡黄,阿莎也都一一扛了过来。
真正的磨难开始于医生宣布她的癌症已治愈,她可以重新回到社会的时候。她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的变化。她独自面对生死,别人在轻松地享受生活。同事们无聊地谈论着纽约的天气、星巴克里的长队、《美国偶像》(American Idol)的决赛选手。她的那些徘徊在死亡边缘的经历似乎湮灭在他人的日常生活中。人们重视的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阿莎想起以前,她自己也是这样。
这种生活对阿莎而言已经失去了任何意义,它空洞乏味。所以,她毫不犹豫地跳出了这个圈子。“我向上帝祈祷,再给我一次机会,让我做真正想做的事情。”阿莎说。
类似阿莎的癌症病人很多。
美国癌症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大约每年有1300 万人被确诊为癌症,20 年后,这个数字可能还会翻倍。《北美神经影像临床医学》杂志的预测也不乐观,每年全世界患上创伤性脑损伤的人数达到惊人的1000 万。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显示,每年有5000 万人遭遇车祸。联合国的调查表明,全球大概1/3 的女性曾被殴打、强奸、虐待。人们在生活中遭受创伤的概率很高,这些数据可能仅仅是冰山一角。
本书生发于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对很多人而言痛苦不堪。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全球股市暴跌,数百万人失业、无家可归,东日本大地震后地轴偏移了6 英寸a多,再加上防不胜防的恐怖主义活动,使得人们更加渴望安全感。我们如今就生活在这种环境中。
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教授朱迪思·赫尔曼将创伤称作弱者的苦难。而在多舛的命运面前,人人都是弱者。在《创伤与康复》(Trauma and Recovery)一书中, 赫尔曼这样写道:“创伤发生时,人瞬间受制于无法抗拒的力量。若是自然力量所致,我们说这是自然灾害。若是人为因素所致,我们称其为暴行。创伤危害之巨,非因其罕见,而是因为它超越了普通人对生活的承受力。”在经历不同类型的创伤后,大约1/4 的幸存者会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生活在痛苦、虚弱之中。其他人会表现得郁郁寡欢、焦虑不安。
创伤常使人消沉、悲观,陷入不可自拔的绝望,因此容易忽略人性中自有的强大的心理弹性。令人惊讶的是,甚至在还未走出创伤时,人们仍能欢笑、庆祝、表达爱意、创造,以及改变自我。我们这么说,并非无视创伤带来的痛苦。痛苦真实存在,但心理弹性的存在也并非虚言。人性令人难以置信及鼓舞人心之处在于,它并不像大众所想的那样脆弱,在经历一段苦难后,大多数幸存者都能恢复并重返正常生活。
更有些人不仅仅止步于恢复,他们“弹”得更远,相比从前有了不可思议的飞跃。赫尔曼在书中这样写道:“其中少数佼佼者受到生命的感召,积极融入了更广阔的世界。”他们重新调整生活方向后,感受到新的召唤,开始了一段新的旅程,帮助其他受害者,积极推动教育发展、法律改革等。这些人的行动远远超越了抵抗苦难本身。苦难,成为他们超越生活的起点。
我们称这些人为超级幸存者。
前言/序言
整本书中,我们所见到的都是原本可能毁灭一个人的创伤激起了幸存者们巨大的积极变化。但是人一定要经历巨大的创伤才能得到巨大的改变吗?
贝蒂对此的回答是:“有天我坐在办公室里,一群妓女来拜访我。 她们每个人都递给我一张一百英镑的支票。她们虽然并不认识这些孩子,但她们关心。她们也是这个城市的居民。”她说:“痛苦能改变你,信息也同样可以。”
贝蒂决定接受诺贝尔奖,因为这将有助于她的事业,让世界上更多人了解北爱的信息。甚至那些从没直接经历过北爱冲突的人,或许这些信息也让他们看见自己的内心,想要改变自己,帮助别人。
“我谨代表北爱尔兰所有一起工作过、游行过的女性接受这个奖项。”贝蒂说。
从开始意图描写不凡的人如何度过创伤,到后来在贝蒂等超级幸存者的帮助下,本书最终落脚于写我们每个人如何生活得更加完整。阿兰·洛克、马尔滕、凯西告诉我们如何在勇敢忠诚面对现实的条件下保持积极乐观;保罗和辛迪教导我们质疑所有假设,不论背后的含义如何;保罗和坎迪教给我们完整充实生活的前提是承认我们终将一死;詹姆斯·卡梅隆、马克·布塞讲述了信仰的美好和信仰的负担;艾伦·阿查亚和克莱门婷展示了原谅能够给予人的力量。阿曼达代表了拥抱爱、接受关怀的力量;阿莎和伊兰·利昂则奉劝我们别再浪费生命赐予的宝贵选择。
他们的故事旨在帮助我们理解深刻的希望度人于生命的苦厄的道理,从勇敢直面生活的路障开始,每个人都能成就不凡。
《潜行之歌:隐匿者的生存智慧》 引言 在喧嚣的世界里,总有一些身影选择默默退居幕后,他们的存在如同暗夜里的星辰,不耀眼,却自有其轨迹。他们并非逃避,而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与世界互动,一种“潜行”的方式。这不是怯懦,而是一种深邃的生存哲学,一种对喧嚣的回避,对内在秩序的守护。本书《潜行之歌》便是献给这些隐匿者的赞歌,深入剖析他们选择“潜行”的动机,他们赖以生存的智慧,以及他们在沉默中绽放的力量。 第一章:何以为“潜行”?——洞察隐匿的艺术 “潜行”,并非简单的回避或隐身,它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一种对外界过度刺激的策略性规避。在信息爆炸、社交媒体泛滥的时代,大多数人习惯于将自己暴露在公众视野下,渴望被看见、被认可。然而,总有一部分人,他们天生对嘈杂的环境感到不适,对过度曝光感到疲惫。他们选择将自己的锋芒内敛,将自己的存在感降低,如同在激流中找到一片静水,独自观赏风景。 这种“潜行”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一种对生命能量的珍惜。他们不是“不在”,而是“不被显化”。他们用一种更为谨慎、更为有选择性的方式与世界发生连接,将宝贵的能量用于滋养内在,而非消耗在外。 “潜行”的心理根源: 探讨高敏感人群(HSP)、内向者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不适感。分析对过度刺激的生理和心理反应,以及由此产生的“潜行”需求。 “潜行”的社会动因: 审视现代社会对“外向”和“成功”的定义,以及这种定义对不符合主流期望的个体造成的压力。理解“潜行”也是一种对僵化社会价值观的温和反抗。 “潜行”的误区辨析: 澄清“潜行”并非胆怯、孤僻或社交障碍。强调其主动性、选择性和对内在世界的丰富性。 第二章:潜行者的感官世界——细微处的洞察力 “潜行者”之所以能够在这种“不显化”的状态下生存,并获得内在的满足,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敏锐的感官和深刻的洞察力。他们如同艺术家,能够捕捉常人忽略的细节,在平凡中发现不凡。 他们的世界不是一片模糊,而是由无数精细的色彩和纹理构成。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阳光穿过窗棂投下的斑驳光影,远处传来的模糊人语,甚至是空气中微妙的气味变化,都能在他们那里被感知、被解读。这种对细节的敏感,让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事物,也更容易在纷繁复杂中找到秩序和意义。 视觉的深邃: 观察者,而非表演者。从人群中抽离,更清晰地审视动态。 听觉的精准: 过滤噪音,聚焦信息。从声音的细微处辨别情绪和意图。 触觉的敏感: 对环境的感知,对人际关系的微妙反应。 嗅觉与味觉的唤醒: 体验生活本真的滋味,从简单的感官享受中获得平静。 超越五感的直觉: “潜行者”往往拥有更强的直觉力,能够预感事物的走向,洞察隐藏的真相。 第三章:隐匿的策略——在不被看见中建立连接 “潜行”并非意味着与世界隔绝,而是以一种更加精妙、更少侵扰的方式建立和维系连接。他们懂得如何在不引起过度关注的前提下,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互动。 他们不是社交的中心,但可以是社交的润滑剂;他们不是舞台的主角,但可以是幕后的智囊。他们的影响力或许不那么显而易见,但却往往更为持久和深刻。他们懂得倾听,懂得观察,懂得在恰当的时机给予恰当的回应。他们的社交圈可能不大,但每一个连接都更为真诚和稳固。 “微互动”的力量: 眼神的交流,肢体的示意,简短而意味深长的话语。 “价值输出”的智慧: 在不经意间提供信息、解决方案或情感支持。 “关系维护”的艺术: 以非侵入式的方式保持联系,例如适时的信息分享,默默的支持。 “信任的建立”: 通过持续的可靠性和真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信息过滤与整合”: 在嘈杂的信息洪流中,筛选出对自己有意义的内容,并将其转化为内在的认知。 第四章:内在的富饶——宁静中的力量 “潜行者”之所以能够甘于不显化,是因为他们拥有一个极其富饶的内在世界。他们的能量来源并非外界的认可,而是源自内心的充盈和满足。 他们是优秀的思考者,是深刻的感受者。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创造之中,在独处的时间里,他们不是孤单,而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阅读、写作、思考、创作,这些活动构成了他们生命的主旋律。他们从这些活动中汲取力量,获得智慧,并最终将这份内在的力量转化为一种平和而坚韧的存在。 沉浸式思考: 深入钻研,形成独特的见解。 情感的深度体验: 细腻地感受喜怒哀乐,并从中获得成长。 创造力的爆发: 在安静的环境中,将想象力转化为现实。 自我对话与反思: 不断审视内心,实现自我完善。 “能量蓄积”: 在独处中恢复精力,为应对外界做好准备。 第五章:潜行者的生存哲学——和谐共存的智慧 “潜行”并非逃避,而是一种更为圆融的生存方式。他们懂得如何与这个世界和谐共存,如何在不扰乱他人生活的同时,确保自己的存在。 他们很少主动制造冲突,但也不会在原则问题上退缩。他们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姿态,在自己的边界内行走。他们懂得尊重他人的空间,同时也要求他人尊重自己的空间。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对过度喧嚣和扩张的反思。 “边界意识”的重要性: 划定清晰的个人界限,并学会守卫。 “非暴力沟通”的实践: 以温和的方式表达需求和感受。 “同理心”的运用: 理解他人的视角,寻求共赢。 “顺应自然”的原则: 不强求,不逆势而为。 “利他”的智慧: 在不牺牲自己的前提下,为他人提供帮助。 第六章:潜行者的未来——沉默中的回响 “潜行者”的存在,是对这个过度外化的世界的一种微妙提醒。他们的力量,并非来自镁光灯的照耀,而是源自内在的坚定和深邃。 他们也许不会成为人们口中的“明星”,但他们是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他们是安静的观察者,是深刻的思考者,是真正懂得生活本质的体验者。他们的“潜行”,并非一种终点,而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存在状态,一种在沉默中绽放的强大生命力。 “影响力”的重新定义: 认识到非显性影响力的价值。 “内心世界的丰富”: 成为自己生命中最坚实的依靠。 “长期主义”的坚持: 在不被关注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生命的意义”: 在平静中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与世界握手言和”: 在“潜行”中,找到与世界最舒适的相处之道。 结语 《潜行之歌》并非一本教你如何隐藏自己的指南,而是献给那些选择以另一种方式与世界互动的灵魂的颂歌。它揭示的是一种不被看见的智慧,一种在宁静中积蓄的力量,一种在不喧哗中传递的深刻。愿每一位在“潜行”之路上探索的灵魂,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共鸣,找到力量,找到属于自己最动人的“潜行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