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10月9-13日在广州暨南大学图书馆举行。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69篇,最终有57篇论文收录到论文集中。这批论文涉及“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大体分为7类:《金瓶梅》的文本及创作方法;主旨背景;版本、作者及评点;接受传播;金学学案;语言文献;比较研究。其中数位“金学”专家的论文都是多年来难得一见之作。
上册
代序一·第十二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开幕辞·黄霖 001
代序二·让“金学”之花越开越靓丽
——在第十二届(广州)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闭幕式上的总结发言·吴敢 001
一、文本及创作方法研究 001
《金瓶梅词话》回前诗留文考论·陈利娟·王齐洲 003
略论《金瓶梅》中的饮食礼仪及上元夜的习俗·杜明德 021
《金瓶梅》的饮食文化、物质文化与相关的汉语史料
——论食相、食物与食具·洪涛 031
钗头凤:《金瓶梅》中的首饰
——《〈金瓶梅〉名物考》之二·黄强 047
西门庆花园的主要空间节点·李辉 057
《金瓶梅》岁时节令描写梳理及表现特征·路瑞芳·霍现俊 073
《金瓶梅词话》的“宣卷”描写·罗立群 087
从“墙头密约”看《金瓶梅》渔色情节的结构模式特点·齐慧源 097
《金瓶梅》《红楼梦》“瓢”意象解析·乔孝冬 107
《金瓶梅》三大版本系统环境意象诗词比较·史小军·张静 117
《金瓶梅词话》中的因果报应·魏文哲 143
《金瓶梅》的戏中戏·徐秀荣 155
试论《续金瓶梅》的遗民意识·杨剑兵·陈秀妃 163
宋惠莲是属马的·叶桂桐 177
论《金瓶梅》中的葡萄架意象·张国培 183
《金瓶梅》中的时间设置·张进德 191
二、主旨背景研究 211
通俗美:《金瓶梅》的文本审视·付善明 213
从民国家庭小说生态看《金瓶梅》的示范意义·贺根民 227
帮闲:《金瓶梅》中的一面嘻哈芙蓉镜·兰拉成 243
《金瓶梅》中的临清社会
——兼谈《没有临清就没有〈金瓶梅〉》一书·王明波 253
从蒋竹山的婚姻悲剧看晚明社会转型期的乱象·王前程 263
赋法:《诗经》学视域下的《金瓶梅》批评观·王思豪 273
《金瓶梅词话》给予的社会学启示·王伟 291
《金瓶梅》与明清艳情小说的文学发展因素·张廷兴 299
三、版本、作者及点评研究 313
“崇祯本”眉批揭示其是《金瓶梅》祖本的事实·董玉振 315
兰陵笑笑生李贽说·方保营 321
张竹坡评点《金瓶梅》
——“中人以下”的评点模式·傅想容 333
加布伦兹译自满文的一百回《金瓶梅》德文译本能否称之为“全译本”?
——与苗怀明、宋楠二位学者商榷·李士勋 357
解“兰陵笑笑生”“笑笑先生”之谜·鲁歌 361
论《金瓶梅》崇祯本的两个系统·汪炳泉 369
第一奇书的一个重要版本
——苹华堂藏版《彭城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评议·
王军明·吴敢 391
下册
《金瓶梅词话》卷首[行香子]词源流琐考
——兼及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系初刻本新证·杨国玉 407
《金瓶梅词话》是正本·张传生 445
庞居士与《金瓶梅》·张传生 489
苹华堂本《第一奇书金瓶梅》发现记·张青松 501
《金瓶梅》版本数字化研究新论·周文业 505
四、接受传播研究 565
《金瓶梅》阅读研究·曾庆雨 567
从普通读者到深入研究:对普及《金瓶梅》阅读的体会与建议·董玉振 581
反思:我的《金瓶梅》阅读史·宁宗一 585
清代中期《金瓶梅》戏曲在北京的传播·史春燕 593
床笫呈欢禁忌?抑或皇统秩序颠覆焦虑?
——探析《金瓶梅》何以历代遭禁·谭楚子 609
从文学史看《金瓶梅》在民国初年的接受状况·徐志平 627
五、“金学”学案研究 649
手检目验三十载·历数版本谱华篇
——评王汝梅教授《〈金瓶梅〉版本史》·刘玉林 651
毛泽东、鲁迅、郑振铎等名人赞《金瓶梅》对我的影响·鲁歌 655
在双棔书屋,聆听吴晓铃先生论《金瓶梅》·王汝梅·吴华 695
毛泽东五评《金瓶梅》之鉴·张传生 701
朱星《金瓶梅》研究的成就与失误·周钧韬 711
六、语言、文献研究 727
《金瓶梅词话》校补例举·李申·杜宏 729
《金瓶梅词话》独特五莲方言探究·张传生 733
从编辑《金瓶梅语言研究论文集》的宗旨说起·张惠英 773
七、比较研究 781
土豪风范的历史审视
——“金瓶文化”之六·冯子礼 783
从《品花宝鉴》对照《金瓶梅》的现实之丑·黄子纯 803
从“反模仿”和“倒影”论,再看《金瓶梅》与《歧路灯》·马达
·张弦生 819
附录
第十二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综述·史小军·郭俐兵 825
编后记·史小军 835
代序一
第十二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开幕辞
(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会长·黄霖)
尊敬的胡军校长,尊敬的梅节先生、王汝梅先生、铃木阳一先生、陈益源先生,尊敬的中外新老朋友们:
大家早上好!
这次会议在暨南大学举办,首先要对学校、文学院与图书馆领导的大力支持与精心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于参与会议工作的暨大的所有师生员工的辛勤劳动与热情接待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会议有一个鲜明的亮点,即是同时举办了一个《金瓶梅》的版本及研究成果展与一场《〈金瓶梅〉版本知见录》的首发式。这一个展览,一个首发式,充分地展示了暨大研究《金瓶梅》的实力,同时也是对当前整个《金瓶梅》研究的有力推动。版本研究是《金瓶梅》研究的基础。自日本的长泽规矩也、乌居久晴、泽田瑞穗等做系统的研究与著录以来,近30年中国学者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拓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们正在把一个个谜团解开,为科学地研究《金瓶梅》铺平道路。
在我看到的这次会议的论文集电子文本中,开头几篇就是研究版本的,词话本、崇祯本、张评本都谈到了。有的文章还是写得很令人瞩目的。比如王军明、吴敢那篇谈张评本的文章,辨析得很细致。早在1985年,我最早注意到了张评本有无回评的两个系统以及前面的附论有多寡,或许是我搞批评史出身的缘故,总希望多一点批评文字,所以一直相信有回评的是原本,没有回评的是因书商牟利、节省成本所致。读了这篇持论相反的文章,使我不得不重新考虑这个问题。
写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一位新人。这也使我注意到这次会议所提交的论文中,有不少年轻人写的都相当有深度,至少是花了力气的。例如李奎、郭志刚写的《海外汉文报刊中的“金学”相关资料举隅》,陈利娟署名在前的《〈金瓶梅词话〉回前诗留文考论》,汪炳泉写的《论〈金瓶梅〉崇祯本的两个系统》,李辉的《西门庆花园的主要空间节点》,王思豪的《赋法:〈诗经〉学视域下的〈金瓶梅〉批评观》,史春燕的《清代中期〈金瓶梅〉戏曲在北京的传播》等,都是花工夫、有创意的。近来常听到朋友说,某某著名小说的研究水平远不能与前辈相比,这使我常考虑我们《金瓶梅》的研究,而从这次会议的论文来看,我看到了我们《金瓶梅》研究后继有人,前途灿烂。我相信后浪一定能越过前浪。
当然,老的一些朋友也宝刀未老。鲁歌先生多年不见,这次提交的文章很有分量,都是用事实来说话,包括在作者问题上不同意我的一些看法,都说得有理有据。另外我想特别提两篇文章,一篇是胡衍南先生的谈夏志清《金瓶梅》批评的文章,另一篇是张惠英的谈语言的研究“不能先有假设”。这两篇文章的意义都在研究方法上指出要从实际出发。上个月,我在横滨铃木先生主持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30年的回顾与瞻望”的会上说,我们的研究应该从脚做起,不要从头做起。即应该从材料、事实做起,不要廉价地跟风,去批发一些所谓新的理论、概念、提法来套原有的、现成的东西,特别不要跟着西方的一些不成熟的、极片面的,甚至有问题的东西来套。这样的研究是没有出息的。
30多年来,我们的《金瓶梅》研究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有成绩的。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思想解放、学术繁荣的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但在目前还是未能彻底消解社会对于这部书与对这部书的研究、出版、改编等等方面的偏见。对此,我们一方面应该充分看到这30年,在大家的努力下,与以往的300年相比,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应该充分相信,情况将会越来越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有关行政领导真正能领悟与接受毛泽东主席对这部书的评价。今年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我的一篇有关《金瓶梅》版本的论文就十分意外地得到了一等奖。尽管我最早的一本《〈金瓶梅〉漫话》在1986年就得到过由民间老百姓评出的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后来《金瓶梅考论》在1989年得到了北方十五省市的优秀图书奖,《金瓶梅大辞典》在1991年得到过全国古籍优秀图书奖,但这些都与今年得到的奖不同。因为那些基本上都是属于民间的、行业的、非官方的,在真正填表时是不算数的。真正属于所谓省部级以上的官方的一等奖给予《金瓶梅》研究成果,这似乎是第一次。这从一个方面也可说明《金瓶梅》及《金瓶梅》的研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与接受。总之,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关键是我们要走好自己的路。我们要脚踏实地而又挺胸昂首,意气风发地走在我们研究的大路上。
最后,祝会议开得圆满成功!祝暨南大学繁荣昌盛!
(2016年10月9日于暨南大学图书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用“奢华”来形容或许有些夸张,但绝对称得上是“匠心独运”。内页的纸张选择了一种略带米黄色的特种纸,不仅保护了视力,更增添了一种历史的温润感,完全匹配了书中所探讨的主题的年代感。印刷的清晰度达到了极高的标准,即便是最细微的脚注和引文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严谨的学术引用来说至关重要。而且,这本书的装订非常牢固,即便我经常需要反复查阅和折叠书页做笔记,它依然保持着完美的形态,丝毫没有松散的迹象。这种对实体书制作工艺的坚持,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对知识和读者的尊重,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原本对这类专业性极强的书籍有些畏惧,生怕自己无法跟上高深莫测的学术节奏。然而,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考虑到了不同读者的需求。虽然主体是严谨的学术探讨,但在开篇的几篇综述性文章中,语言却显得异常平易近人,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缓缓步入这片知识的迷宫。他们用清晰的脉络梳理了当前研究的前沿和空白地带,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我发现自己不再是懵懂地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开始主动思考,甚至对某些论述产生了建设性的疑问。这种“亦师亦友”的阅读体验,是我在其他许多专业书籍中很少获得的,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古朴典雅的风格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装帧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精心制作的。我本来以为学术论文集会比较枯燥,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却出乎意料地精美,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把握都恰到好处,让人阅读起来非常舒适。特别是那些插图和版式设计,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审美,看得出编辑团队在细节上花费了大量的心思。我甚至忍不住多翻看了几遍扉页和目录,光是看到那些论文的标题,就已经能感受到这次研讨会讨论的深度和广度。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本身就是对研究成果的一种肯定,让人更加期待内容本身的精彩。翻阅时,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味道,简直是读书人最享受的时刻,完全是沉浸式的体验。
评分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理论视野的开阔性令人印象深刻。它并没有局限在传统文献的解读上,而是将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文化景观。其中有一篇文章竟然结合了当代的媒介传播理论来分析古典文本的生命力,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充满了张力与启发性。读完后,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经典”二字的理解,意识到文本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不断地被新的时代和新的解读所赋予新的生命。这种动态的、批判性的研究态度,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它激励着读者,不仅要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更要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质疑和创见,真正将“研讨”的精神贯彻到底。这才是学术书籍应该具备的价值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密度实在太高了,我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才勉强读完前几篇摘要,感觉脑容量被瞬间扩大了好几个维度。里面的论证逻辑之严密,简直可以用“滴水不漏”来形容,每一个论点都有详实可靠的史料支撑,绝非空泛之谈。我尤其欣赏其中几位学者的研究方法,他们大胆地运用了跨学科的视角,将文学分析与社会学、历史学甚至是民俗学的理论框架巧妙地结合起来,为我们理解那个复杂时代的文化现象提供了全新的切入点。有些观点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甚至拿起我自己的旧作进行对比印证。这不仅仅是一套论文的汇编,更像是一场顶尖智慧的碰撞现场记录,让人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无穷魅力和持续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