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国际 金瓶梅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第十二届国际 金瓶梅 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霖,史小军 编
图书标签:
  • 金瓶梅
  • 明代文学
  • 学术研讨会
  • 文学研究
  • 古典小说
  • 性文化
  • 社会生活
  • 文化研究
  • 文学批评
  • 红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6256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026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第十二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10月9-13日在广州暨南大学图书馆举行。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69篇,最终有57篇论文收录到论文集中。这批论文涉及“金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大体分为7类:《金瓶梅》的文本及创作方法;主旨背景;版本、作者及评点;接受传播;金学学案;语言文献;比较研究。其中数位“金学”专家的论文都是多年来难得一见之作。

内页插图

目录

上册

代序一·第十二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开幕辞·黄霖 001

代序二·让“金学”之花越开越靓丽

——在第十二届(广州)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闭幕式上的总结发言·吴敢 001


一、文本及创作方法研究 001

《金瓶梅词话》回前诗留文考论·陈利娟·王齐洲 003

略论《金瓶梅》中的饮食礼仪及上元夜的习俗·杜明德 021

《金瓶梅》的饮食文化、物质文化与相关的汉语史料

——论食相、食物与食具·洪涛 031

钗头凤:《金瓶梅》中的首饰

——《〈金瓶梅〉名物考》之二·黄强 047

西门庆花园的主要空间节点·李辉 057

《金瓶梅》岁时节令描写梳理及表现特征·路瑞芳·霍现俊 073

《金瓶梅词话》的“宣卷”描写·罗立群 087

从“墙头密约”看《金瓶梅》渔色情节的结构模式特点·齐慧源 097

《金瓶梅》《红楼梦》“瓢”意象解析·乔孝冬 107

《金瓶梅》三大版本系统环境意象诗词比较·史小军·张静 117

《金瓶梅词话》中的因果报应·魏文哲 143

《金瓶梅》的戏中戏·徐秀荣 155

试论《续金瓶梅》的遗民意识·杨剑兵·陈秀妃 163

宋惠莲是属马的·叶桂桐 177

论《金瓶梅》中的葡萄架意象·张国培 183

《金瓶梅》中的时间设置·张进德 191

二、主旨背景研究 211

通俗美:《金瓶梅》的文本审视·付善明 213

从民国家庭小说生态看《金瓶梅》的示范意义·贺根民 227

帮闲:《金瓶梅》中的一面嘻哈芙蓉镜·兰拉成 243

《金瓶梅》中的临清社会

——兼谈《没有临清就没有〈金瓶梅〉》一书·王明波 253

从蒋竹山的婚姻悲剧看晚明社会转型期的乱象·王前程 263

赋法:《诗经》学视域下的《金瓶梅》批评观·王思豪 273

《金瓶梅词话》给予的社会学启示·王伟 291

《金瓶梅》与明清艳情小说的文学发展因素·张廷兴 299

三、版本、作者及点评研究 313

“崇祯本”眉批揭示其是《金瓶梅》祖本的事实·董玉振 315

兰陵笑笑生李贽说·方保营 321

张竹坡评点《金瓶梅》

——“中人以下”的评点模式·傅想容 333

加布伦兹译自满文的一百回《金瓶梅》德文译本能否称之为“全译本”?

——与苗怀明、宋楠二位学者商榷·李士勋 357

解“兰陵笑笑生”“笑笑先生”之谜·鲁歌 361

论《金瓶梅》崇祯本的两个系统·汪炳泉 369

第一奇书的一个重要版本

——苹华堂藏版《彭城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评议·

王军明·吴敢 391


下册

《金瓶梅词话》卷首[行香子]词源流琐考

——兼及现存《新刻金瓶梅词话》系初刻本新证·杨国玉 407

《金瓶梅词话》是正本·张传生 445

庞居士与《金瓶梅》·张传生 489

苹华堂本《第一奇书金瓶梅》发现记·张青松 501

《金瓶梅》版本数字化研究新论·周文业 505

四、接受传播研究 565

《金瓶梅》阅读研究·曾庆雨 567

从普通读者到深入研究:对普及《金瓶梅》阅读的体会与建议·董玉振 581

反思:我的《金瓶梅》阅读史·宁宗一 585

清代中期《金瓶梅》戏曲在北京的传播·史春燕 593

床笫呈欢禁忌?抑或皇统秩序颠覆焦虑?

——探析《金瓶梅》何以历代遭禁·谭楚子 609

从文学史看《金瓶梅》在民国初年的接受状况·徐志平 627

五、“金学”学案研究 649

手检目验三十载·历数版本谱华篇

——评王汝梅教授《〈金瓶梅〉版本史》·刘玉林 651

毛泽东、鲁迅、郑振铎等名人赞《金瓶梅》对我的影响·鲁歌 655

在双棔书屋,聆听吴晓铃先生论《金瓶梅》·王汝梅·吴华 695

毛泽东五评《金瓶梅》之鉴·张传生 701

朱星《金瓶梅》研究的成就与失误·周钧韬 711

六、语言、文献研究 727

《金瓶梅词话》校补例举·李申·杜宏 729

《金瓶梅词话》独特五莲方言探究·张传生 733

从编辑《金瓶梅语言研究论文集》的宗旨说起·张惠英 773


七、比较研究 781

土豪风范的历史审视

——“金瓶文化”之六·冯子礼 783

从《品花宝鉴》对照《金瓶梅》的现实之丑·黄子纯 803

从“反模仿”和“倒影”论,再看《金瓶梅》与《歧路灯》·马达

·张弦生 819


附录

第十二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综述·史小军·郭俐兵 825

编后记·史小军 835

前言/序言

代序一
第十二届国际《金瓶梅》学术讨论会开幕辞
(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筹)会长·黄霖)
尊敬的胡军校长,尊敬的梅节先生、王汝梅先生、铃木阳一先生、陈益源先生,尊敬的中外新老朋友们:
大家早上好!
这次会议在暨南大学举办,首先要对学校、文学院与图书馆领导的大力支持与精心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于参与会议工作的暨大的所有师生员工的辛勤劳动与热情接待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会议有一个鲜明的亮点,即是同时举办了一个《金瓶梅》的版本及研究成果展与一场《〈金瓶梅〉版本知见录》的首发式。这一个展览,一个首发式,充分地展示了暨大研究《金瓶梅》的实力,同时也是对当前整个《金瓶梅》研究的有力推动。版本研究是《金瓶梅》研究的基础。自日本的长泽规矩也、乌居久晴、泽田瑞穗等做系统的研究与著录以来,近30年中国学者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拓展,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们正在把一个个谜团解开,为科学地研究《金瓶梅》铺平道路。
在我看到的这次会议的论文集电子文本中,开头几篇就是研究版本的,词话本、崇祯本、张评本都谈到了。有的文章还是写得很令人瞩目的。比如王军明、吴敢那篇谈张评本的文章,辨析得很细致。早在1985年,我最早注意到了张评本有无回评的两个系统以及前面的附论有多寡,或许是我搞批评史出身的缘故,总希望多一点批评文字,所以一直相信有回评的是原本,没有回评的是因书商牟利、节省成本所致。读了这篇持论相反的文章,使我不得不重新考虑这个问题。
写这篇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一位新人。这也使我注意到这次会议所提交的论文中,有不少年轻人写的都相当有深度,至少是花了力气的。例如李奎、郭志刚写的《海外汉文报刊中的“金学”相关资料举隅》,陈利娟署名在前的《〈金瓶梅词话〉回前诗留文考论》,汪炳泉写的《论〈金瓶梅〉崇祯本的两个系统》,李辉的《西门庆花园的主要空间节点》,王思豪的《赋法:〈诗经〉学视域下的〈金瓶梅〉批评观》,史春燕的《清代中期〈金瓶梅〉戏曲在北京的传播》等,都是花工夫、有创意的。近来常听到朋友说,某某著名小说的研究水平远不能与前辈相比,这使我常考虑我们《金瓶梅》的研究,而从这次会议的论文来看,我看到了我们《金瓶梅》研究后继有人,前途灿烂。我相信后浪一定能越过前浪。
当然,老的一些朋友也宝刀未老。鲁歌先生多年不见,这次提交的文章很有分量,都是用事实来说话,包括在作者问题上不同意我的一些看法,都说得有理有据。另外我想特别提两篇文章,一篇是胡衍南先生的谈夏志清《金瓶梅》批评的文章,另一篇是张惠英的谈语言的研究“不能先有假设”。这两篇文章的意义都在研究方法上指出要从实际出发。上个月,我在横滨铃木先生主持的“中国古典小说研究30年的回顾与瞻望”的会上说,我们的研究应该从脚做起,不要从头做起。即应该从材料、事实做起,不要廉价地跟风,去批发一些所谓新的理论、概念、提法来套原有的、现成的东西,特别不要跟着西方的一些不成熟的、极片面的,甚至有问题的东西来套。这样的研究是没有出息的。
30多年来,我们的《金瓶梅》研究不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有成绩的。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思想解放、学术繁荣的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但在目前还是未能彻底消解社会对于这部书与对这部书的研究、出版、改编等等方面的偏见。对此,我们一方面应该充分看到这30年,在大家的努力下,与以往的300年相比,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另一方面也应该充分相信,情况将会越来越好,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有关行政领导真正能领悟与接受毛泽东主席对这部书的评价。今年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我的一篇有关《金瓶梅》版本的论文就十分意外地得到了一等奖。尽管我最早的一本《〈金瓶梅〉漫话》在1986年就得到过由民间老百姓评出的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后来《金瓶梅考论》在1989年得到了北方十五省市的优秀图书奖,《金瓶梅大辞典》在1991年得到过全国古籍优秀图书奖,但这些都与今年得到的奖不同。因为那些基本上都是属于民间的、行业的、非官方的,在真正填表时是不算数的。真正属于所谓省部级以上的官方的一等奖给予《金瓶梅》研究成果,这似乎是第一次。这从一个方面也可说明《金瓶梅》及《金瓶梅》的研究,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与接受。总之,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关键是我们要走好自己的路。我们要脚踏实地而又挺胸昂首,意气风发地走在我们研究的大路上。
最后,祝会议开得圆满成功!祝暨南大学繁荣昌盛!

(2016年10月9日于暨南大学图书馆)


《金瓶梅》研究的新视域与前沿探索 ——第十二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金瓶梅》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瑰宝,历经数百年风雨,其深邃的艺术魅力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始终吸引着海内外学者的目光,引发着持续不断的学术探讨。第十二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学者,以跨学科、多维度的研究视角,对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与创新的思考。本次论文集,正是这场思想盛宴的精粹汇编,它不仅梳理了《金瓶梅》研究的最新成果,更开启了诸多前沿性的研究课题,为我们理解这部经典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为深刻的洞见。 一、 全新视角下的文本解读与意义阐释 传统的《金瓶梅》研究,往往聚焦于其社会批判、道德警示、文学价值等方面。本论文集则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胆拓展了文本解读的维度。学者们运用了诸如叙事学、接受美学、符号学、图像学,乃至认知科学等多种现代学术理论工具,对《金瓶梅》的文本细节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精细剖析。 有研究深入探究了《金瓶梅》的叙事策略,揭示了其“以少总多”、“藏奸巧”的叙事艺术,以及多线叙事、视角转换等复杂结构所蕴含的意义。例如,有学者从“说书人”的视角出发,分析了其作为叙事声音在文本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这种声音来引导读者的阅读期待和情感投射。另有研究则关注文本中的“留白”与“暗示”,认为正是这些未被完全言说的部分,构成了《金瓶梅》无穷的想象空间,使之能够承载不同时代、不同读者的多元解读。 在人物研究方面,本论文集超越了简单的人物类型化分析,而是致力于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与多重性。西门庆不再仅仅是一个道德败坏的富商,而是被置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下,考察其作为权力、财富、欲望交织体的时代典型意义。潘金莲的形象,在新的研究中,也摆脱了单一的“荡妇”标签,被置于父权制、商品经济、女性欲望等多种社会因素的交织中,呈现出更为复杂、更具争议性的人格塑造。其他如李瓶儿、孟玉楼、孙雪娥等女性形象,也得到了更为细致的审视,她们的生存策略、情感纠葛,以及在男性主导社会中的挣扎与选择,都成为研究的焦点。 此外,本论文集还对《金瓶梅》中的大量俗语、谚语、歇后语等语言现象进行了系统梳理与深入解读,认为这些充满民间智慧的语言,不仅增强了文本的生动性和地方特色,更折射出明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理解当时社会文化的重要窗口。 二、 跨学科对话与前沿理论的引入 《金瓶梅》研究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跨学科的融合与创新。本次研讨会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将各自的专业知识与《金瓶梅》的解读相结合,为我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 环境史、医学史、经济史、社会史等领域的专家,将《金瓶梅》视为珍贵的历史文献,从中挖掘出丰富的社会生活信息。例如,有学者利用文本中的饮食、服饰、居所、疾病等细节,重建明代市井生活的图景,考察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生活习惯以及健康状况。对瘟疫的描写,也成为学者们研究明代疾病传播、社会应对机制的重要依据。 经济史的研究者则聚焦于《金瓶梅》中对商业活动、金融运作、消费模式的细致描绘,分析了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结构、人际关系以及个体命运的影响。西门庆家族的商业帝国,不仅是小说中的情节驱动力,更是明代商业资本兴起的生动例证。 艺术史、戏剧史、民俗学等学科的学者,则从图像、表演、民间信仰等角度切入,拓展了《金瓶梅》的研究边界。对书中屡次出现的插图、版画的分析,揭示了其与文本的互动关系,以及在传播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对小说中戏曲表演、节日庆典、民间习俗的考察,则让我们看到了《金瓶梅》作为一部“活着的”文学作品,如何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紧密相连。 近年来兴起的数字人文研究,也开始应用于《金瓶梅》的研究中。利用大数据分析、文本挖掘等技术,学者们尝试对《金瓶梅》中的人物关系、情感网络、语义演变等进行量化研究,为传统的文本解读提供了新的佐证和视角。 三、 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金瓶梅》 《金瓶梅》自诞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本论文集中有大量研究聚焦于《金瓶梅》在东亚及西方世界的传播与接受。 在东亚地区,尤其是在日本和韩国,对《金瓶梅》的研究由来已久,并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传统。本论文集收录的研究,梳理了日本学者对《金瓶梅》的早期翻译、解读及其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分析了其如何影响了日本当时的本土文学创作。对韩国学界在《金瓶梅》研究上的新进展,以及其与中国《金瓶梅》研究的互动,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而在西方世界,对《金瓶梅》的翻译与研究,则是一个相对晚近但发展迅猛的领域。本论文集中的一些研究,关注了《金瓶梅》在西方的翻译策略、接受过程中遇到的文化隔阂与误读,以及其如何被西方学者纳入世界文学的视野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金瓶梅》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也为我们反思自身文化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挑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 《金瓶梅》的当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在当下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金瓶梅》为何依然能够激发如此强大的研究热情?本论文集中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金瓶梅》所揭示的人性欲望、权力腐蚀、社会变迁等主题,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学者们通过对《金瓶梅》的解读,反思当代社会的种种现象,如消费主义的盛行、权力寻租的蔓延、人际关系的疏离等,试图从中汲取智慧,启迪当下。 此外,对《金瓶梅》的持续研究,也为我们探索中国古代文学的特质、中国古代社会的复杂性,以及中国文化在世界文明中的独特性,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展望未来,《金瓶梅》的研究仍将充满无限可能。随着新理论、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以及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第十二届国际《金瓶梅》学术研讨会所开启的诸多研究方向,必将得到更深入的拓展,为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部伟大的文学经典,贡献出更加丰硕的成果。本论文集,正是这一宏大研究图景中的重要节点,它凝聚了当今《金瓶梅》研究的智慧与力量,为我们洞悉过去,启迪未来,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用“奢华”来形容或许有些夸张,但绝对称得上是“匠心独运”。内页的纸张选择了一种略带米黄色的特种纸,不仅保护了视力,更增添了一种历史的温润感,完全匹配了书中所探讨的主题的年代感。印刷的清晰度达到了极高的标准,即便是最细微的脚注和引文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这对于严谨的学术引用来说至关重要。而且,这本书的装订非常牢固,即便我经常需要反复查阅和折叠书页做笔记,它依然保持着完美的形态,丝毫没有松散的迹象。这种对实体书制作工艺的坚持,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对知识和读者的尊重,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件可以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原本对这类专业性极强的书籍有些畏惧,生怕自己无法跟上高深莫测的学术节奏。然而,这本书的编纂者显然考虑到了不同读者的需求。虽然主体是严谨的学术探讨,但在开篇的几篇综述性文章中,语言却显得异常平易近人,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你缓缓步入这片知识的迷宫。他们用清晰的脉络梳理了当前研究的前沿和空白地带,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极大地降低了入门的门槛。我发现自己不再是懵懂地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开始主动思考,甚至对某些论述产生了建设性的疑问。这种“亦师亦友”的阅读体验,是我在其他许多专业书籍中很少获得的,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对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那种古朴典雅的风格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遥远的时代。装帧的质感也非常好,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是精心制作的。我本来以为学术论文集会比较枯燥,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却出乎意料地精美,字体的选择和行距的把握都恰到好处,让人阅读起来非常舒适。特别是那些插图和版式设计,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审美,看得出编辑团队在细节上花费了大量的心思。我甚至忍不住多翻看了几遍扉页和目录,光是看到那些论文的标题,就已经能感受到这次研讨会讨论的深度和广度。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本身就是对研究成果的一种肯定,让人更加期待内容本身的精彩。翻阅时,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味道,简直是读书人最享受的时刻,完全是沉浸式的体验。

评分

我必须得说,这本书的理论视野的开阔性令人印象深刻。它并没有局限在传统文献的解读上,而是将视野投向了更广阔的文化景观。其中有一篇文章竟然结合了当代的媒介传播理论来分析古典文本的生命力,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充满了张力与启发性。读完后,我甚至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对“经典”二字的理解,意识到文本的意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不断地被新的时代和新的解读所赋予新的生命。这种动态的、批判性的研究态度,是这本书最宝贵的财富。它激励着读者,不仅要学习前人的研究成果,更要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质疑和创见,真正将“研讨”的精神贯彻到底。这才是学术书籍应该具备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密度实在太高了,我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才勉强读完前几篇摘要,感觉脑容量被瞬间扩大了好几个维度。里面的论证逻辑之严密,简直可以用“滴水不漏”来形容,每一个论点都有详实可靠的史料支撑,绝非空泛之谈。我尤其欣赏其中几位学者的研究方法,他们大胆地运用了跨学科的视角,将文学分析与社会学、历史学甚至是民俗学的理论框架巧妙地结合起来,为我们理解那个复杂时代的文化现象提供了全新的切入点。有些观点颠覆了我原有的认知,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嚼,甚至拿起我自己的旧作进行对比印证。这不仅仅是一套论文的汇编,更像是一场顶尖智慧的碰撞现场记录,让人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无穷魅力和持续的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