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大转变时期东南文坛格局及文学走向研究

元末明初大转变时期东南文坛格局及文学走向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饶龙隼 著
图书标签:
  • 元末明初
  • 东南文坛
  • 文学史
  • 文学研究
  • 文化史
  • 转型期
  • 地域文化
  • 明代文学
  • 文坛研究
  • 历史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6122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152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东南文学生态之形成,在总体上有两大表征:一是元末明初南北文化被隔裂;二是东南文人呈地域群落分布。这不仅成为当时文坛格局的基本框架,而且影响着元明易代之际的文学走向。本书主要通过这两大表征详细论述了元末明初大转变时期东南文坛格局及文学走向。本书亦是作者多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其中提出了多项重要的文学理论观点,本书的出版对相关学术研究者及其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研究内容。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文化重心偏转
上编 东南文坛格局
第一章 金华文学群落
第二章 吴中文学群落
第三章 岭南文学群落
第四章 闽中文学群落
下编 明初文学走向
第一章 故家旧族的文化基质
第二章 江右儒学别派之弘传
第三章 西昌文学的雅正特质
第四章 西昌雅正文学之生长

前言/序言

元末扰乱,群雄割据,有若干文士在特定的环境里,聚合成相对独立的文学圈次;并在深广的文化区域范围内,自由滋长出多个次文学群落;又从中突出一个核心次群落,且在该核心次群落的带动下,形成更高级位的地域文学群落,从而将各次文学群落容纳其中。
及至应聘到明廷之后,各地文人以群落归附,齐聚朝堂,并驱较胜,进而扩展成泛文学群落,庙堂文事次第展开。这包括:扭转文化重心偏居东南的局势,促进南北儒学教化之平衡发展;结束文学群落多元并存的格局,使读书人学有所用而野无遗贤;全面推行文治并尊崇程朱理学,以解除武力集团对皇权的威胁;完成朝章制作和充任文学侍御,因以修饰文治并开出皇明大雅。当洪武时期,此四项任务,都付诸实施,并初见成效。但君臣都没有想到,竟然在不到数十年间,弄得各地域文学消歇,中央庙堂文学亦顿衰。此一易代之际特有的现象,值得研治中国文学者重视。至于如何探研这种现象,则应有深切到位的策略。
东南文学生态之形成,在总体上有两大表征:一是元末明初南北文化被隔裂;二是东南文人呈地域群落分布。这不仅成为当时文坛格局的基本框架,而且影响着元明易代之际的文学走向。至于如何探研这种现象,则应有深切到位的策略:先要基于它的整体性,来对之作出整体把握;次应立足它的规定性,来对之进行动态描述;还须照应它的复杂性,来对之实施焦点透视。这样才可望在特定时空维度中,还原地域文学群落的层级构造。由此可知,元末明初东南各地文学群落,实成为当代文学的主体构造;而呈地域群落分布的东南文坛格局及其变动,又构成元明易代大转变时期文学活动的主线。这是一种罕见而特异的文学形态,与盛国时期的常规文学形态不同,其主导方面不在中央庙堂,而在政化不通的地方文苑。


书名: 元末明初大转变时期东南文坛格局及文学走向研究 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元末明初这一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时期,东南地区文学发展的独特面貌与内在脉络。此阶段,历经朝代更迭,社会结构调整,思想观念激荡,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本书并非简单罗列名家名作,而是致力于考察这一时期东南文坛的整体格局,探讨其文学思潮的演变,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学艺术特征和艺术追求。 一、 历史大背景下的文学嬗变 元末明初,中原王朝由蒙元易主,至朱明取而代之,这不仅是政权的更替,更是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冲突,社会经济的重塑,以及思想观念的颠覆与重构。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中,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不可避免地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元代文学的余韵与挑战: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杂剧、散曲等文体在民间广为流传,白话文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元末社会的动荡不安,也使得部分文人面临着生存与理想的困境。他们对现实的批判,对乱世的忧愤,以及对传统的追怀,都构成了元代文学的底色。 明初的重建与新气象: 明朝建立后,统治者致力于恢复和重建社会秩序,提倡儒家正统思想,对文学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科举制度的完善,对文学的规范化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新的政治格局和思想导向,也促使文人开始反思和调整自己的文学观念与创作方式。许多文人从元末的动荡中走出,寻求更为稳定的创作路径,或是在传统中汲取力量,或是在新的社会语境下探索新的表达。 二、 东南文坛的地理意象与区域文化 本书将目光聚焦于“东南”地区,这里是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自古以来便是文人荟萃之地。在元末明初的大转变时期,东南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传统以及经济活力,共同塑造了其文坛的独特格局。 地理的印记: 东南地区气候温和,物产丰饶,水网密布,交通便利。这些地理特征不仅孕育了独特的江南文化,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山水风光、田园生活、市井百态,都成为文人笔下的常客。同时,海疆的开放与交流,也为东南文学带来了更为广阔的视野。 文化基因的传承与演变: 东南地区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但同时又兼具吴越文化的精巧与灵动。在元末明初这一特殊的历史节点,这种文化基因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与融合。一部分文人自觉或不自觉地继承了宋代理学和明道学的思想,强调修身养性,追求道德完善;另一部分文人则在战乱的洗礼中,更加关注现实人生,强调个体的情感抒发和自由精神。 区域经济与文人群体的互动: 东南地区发达的商品经济,为文人群体提供了相对优越的物质条件,也催生了更为活跃的文人社群。城市经济的繁荣,使得文人可以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民情,他们的作品也更易于在民间传播。同时,一些富商巨贾也会赞助文人活动,或收藏书画作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人的创作取向和艺术品味。 三、 文学思潮的激荡与流派的分野 元末明初的东南文坛,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思潮碰撞与流派分野。 复古思潮的兴起与争议: 面对元末文学的某些“粗率”与“江湖气”,明初一些文人倡导复古,提倡学习唐宋古文大家,主张“文必秦汉,诗必建安”。这种复古思潮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文学的创作,但也有人批评其过于僵化,束缚了文学的创新。 公安派的萌芽与影响: 虽然公安派的正式崛起是在明中叶,但其“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思想,在元末明初的一些文人作品中已经有所显现。他们更加注重个体情感的真实表达,反对雕琢和套语,这种对“性灵”的追求,预示着明代文学更加自由与个性的发展方向。 现实主义的关照: 尽管经历了政治动荡,但仍然有一部分文人,将目光投向现实社会,他们的作品中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以及对乱世的忧虑。这种现实主义的关照,是任何时代文学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诗歌与散文的演进: 在诗歌领域,既有对唐诗宋词的继承与创新,也有新的格律和意境的探索。散文方面,古文运动的余波仍在,但同时白话散文的萌芽也在悄然生长,为后来的明代小品文奠定了基础。 四、 文学形态的转型与艺术风格的特征 元末明初的东南文坛,不仅在思潮上呈现出变化,在文学形态和艺术风格上也经历了重要的转型。 文体演变的新动向: 杂剧、散曲等在元末依然活跃,但明初随着科举制度的规范,诗、文等传统文体重新占据主流。然而,市民文化的兴盛也催生了话本、小说等通俗文学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通俗文学以其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的特点,吸引了更广泛的读者群体。 叙事艺术的探索: 在小说、戏曲等叙事性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情节安排更为曲折生动,叙事技巧也日益成熟。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以及对社会生活的描绘,都显示出新的进步。 语言风格的多样化: 东南地区方言的丰富,以及市民文化的渗透,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学语言更加贴近口语,富于表现力。无论是典雅的文言,还是生动的白话,都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审美趣味的转向: 经历了元末的动荡,明初的文人更加追求稳定与平和的审美情趣。然而,对个体情感的细腻描绘,对人生际遇的深刻体悟,仍然是这一时期文学的重要主题。同时,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更加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寄托。 五、 文献梳理与研究方法 本书在研究过程中,将广泛借鉴和梳理相关的历史文献、文学史著作、以及历代学者对元末明初东南文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将采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结合历史学、文学史学、社会学等视角,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对现象进行细致分析。 文献的价值与局限: 我们将认真对待现存的各类文献,包括当时的诗文集、笔记、史书、以及后人的评论等,力求从中发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要认识到文献的局限性,如史料的残缺、记载的偏颇等,并审慎地进行考证和分析。 研究方法的创新: 除了传统的文本细读和历史考证,我们还将尝试运用更具现代性的研究方法,例如对文人群体进行个案分析,考察其生活经历、社交网络与创作之间的关系;对文学作品进行跨文本比较,揭示其内在联系与差异;以及结合区域文化研究,更深入地理解东南文坛的地域特色。 结论: 本书《元末明初大转变时期东南文坛格局及文学走向研究》期望通过对这一关键历史时期东南地区文学发展的细致考察,呈现出一幅生动而复杂的文学画卷。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溯,更是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探索,以及对文化变迁过程的深刻体悟。通过对这一时期的文学格局和走向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中国文学史的演进脉络,以及社会变革对文学创作所产生的不可磨灭的影响。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孤立地看待文学,而是将其置于宏大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之下,考察文学与时代、文学与社会、文学与文人的多重互动关系。它将揭示元末明初东南文坛如何在动荡与变革中,孕育新的生机,形成新的格局,并为明代文学的繁荣奠定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著作的视角令人耳目一新,它没有停留在宏观叙事对时代巨变的简单罗列,而是将镜头聚焦于一个特定且关键的地理区域——东南文坛。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罕见的洞察力,能够捕捉到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看似微小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文化脉动。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不同地域文人群体之间互动模式的细致剖析,比如沿海与内陆士人思想的碰撞、地方性知识如何在新的权力结构下被吸收或排斥的过程。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交界点,亲眼见证了文学生产方式的重构。它不只是在描述“发生了什么”,更在追问“为什么是这样发生的”,对儒学复兴思潮在这一特殊时期的“在地化”处理,给予了深入且富有层次的解读,远超一般断代史研究的表层描摹。

评分

这部研究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对“文学走向”这一宏大命题的具体化和可感化处理上。作者没有空泛地谈论明代文风的总体趋势,而是通过对特定文学体裁——比如民间叙事文学与精英士大夫诗歌——在元末明初这一转折期中的相对地位变化,来勾勒出整体的文化变迁图景。我特别关注到作者对于“地方性知识产权”转移的分析,即原本依附于地方政治或宗族网络的文学生产如何在新中央集权建立后,被迫或主动地进行自我重塑以适应新的朝廷审美和选官制度。这种将文学史观察维度从文人个体提升到文化生态层面的尝试,为我们理解传统社会中文化权力流动的机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案例和理论模型。

评分

读完此书,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于历史的“不可逆转性”与“偶然性”之间的微妙共存。作者精准地捕捉到了在王朝更迭的巨大惯性下,那些微小的文化选择是如何累积成不可逆转的文化地形的。例如,在对特定流派领袖的分析中,我们看到了一些似乎是出于个人选择的枝节末节,最终却被历史放大,成为定义未来数十年文坛风向的决定性因素。这种对“微小枢纽”的捕捉,使得全书充满了宿命般的悲剧感和历史的必然感。它让我们意识到,文坛的演进并非一条平滑的曲线,而是由无数次关键的、充满张力的断裂点和转向点所构成的复杂网络,而这本书,就像一个高精度的雷达,成功地标示出了这些关键的坐标点。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堪称精妙,它如同一个由无数精密齿轮咬合而成的钟表,每一章、每一节的逻辑推进都显得严丝合缝,且充满张力。叙事节奏的把握极为高明,时而如疾风骤雨般铺陈大量史料证据,展现出无可辩驳的论证力量;时而又戛然而止,留出大片空白供读者对所呈现的文学现象进行反思和冥想。对于那些习惯于线性叙事的研究者来说,这种非线性的、多维度的呈现方式或许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但一旦进入作者构建的思维框架,便会发现其内在的统一性与深刻性。尤其在处理那些涉及文人政治站队与艺术表达冲突的案例时,作者的笔触极为克制而老辣,没有简单地贴上“忠”或“不忠”的标签,而是深入探究了创作主体在生存压力下的复杂心态,这使得论断更具人性的厚度和历史的温度。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学术密度相当高,它对于专业术语和典故的运用达到了近乎苛刻的程度。这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对于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来说,这无疑是一场知识的盛宴,能从中汲取到大量此前未曾注意到的细微差别和新的研究靶点;但对于抱着一般兴趣的读者而言,初读时可能会感到有些吃力,需要频繁地查阅注释或背景资料。然而,一旦克服了最初的门槛,你会发现这份“厚重”绝非故作姿态,而是作者对自身研究对象的全面掌控的体现。它拒绝迎合,坚持以最高标准进行学术对话,这种对知识纯粹性的坚守,在当前浮躁的学风中,是值得我们高度赞赏和敬佩的品质。它真正做到了让史料为观点服务,而非让观点牵引史料的断裂式拼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