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作人间语

厌作人间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丁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现代诗
  • 情感
  • 人生
  • 哲理
  • 思考
  • 治愈
  • 文学
  • 原创
  • 内省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8747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811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24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世间每一片无望之地,肉身的存活都是难熬的酷刑。”

70后实力派作家阿丁全新短篇小说集

接续“讲故事”的文学传统 重述经典《聊斋志异》

失落、迷茫、绝望、温暖……写尽世间种种况味


内容简介

《厌作人间语》是阿丁暌违多年后推出的全新短篇小说集。

在这本书中,阿丁接续了鲁迅、尤瑟纳尔、芥川龙之介等作家重述经典名著的传统,以《聊斋志异》中的故事为底本进行了一次再创作。这些故事或惊悚、或恐怖、或温暖、或令人唏嘘感叹……阿丁用克制、准确、精到的文字为这些故事打上了鲜明的个人风格烙印,令其生发出了别样的光彩。

书中还收录一部分超短篇小说。这些小说灵动、耐读,可见出阿丁深厚的文字功力与天马行空的文学创意。


作者简介

阿丁,1972年出生,原籍保定。曾为麻醉医师,辞职后入媒体,先后在《重庆青年报》、《每日新报》、《新京报》做记者、编辑、主编。离开媒体后短暂做过出版人。果仁App(中短篇小说)创办者,兼主编。出版有《无尾狗》《寻欢者不知所终》《我要在你坟前跳舞唱歌》《胎心、异物以及其他》等。

目录

001 · 厌作人间语

008 · 天注定

032 · 乌鸦

056 · 蛩

060 · 六指

079 · 酒鬼

091 · 拉钩儿

102 · 世上最丑的海难幸存者

121 · 父亲的笑

126 · 新陈代谢

133 · 大师与鼠妇

143 · 你有那么好的命吗?

158 · 婚礼

160 · 好人

163 · 一丈青

164 · 遗言

165 · 紧箍咒

166 · 断舍离

167 · 群众演员

170 · 仁政

171 · 弃世者

172 · 祭品

174 · 训诫

175 · 非虚构

176 · 存在主义与撒尿

179 · 剧本

182 · 一个纳粹的阅读简史

187 · 日记三则

189 · The Meaningless

191 · 收藏家

194 · 一对近义词的区别

197 · Mystery Potion

201 · 独白接力

205 · 她

211 · 鼠小僧与猫

216 · 震后

227 · 真人

231 · 跋 除了人我现在什么都想冒充


精彩书摘

厌作人间语

傍晚,在老地方发呆。不知何时,一个老头出现在另一半长椅上。

老头手里一把折扇,扇面上五个隶变体墨字:

厌作人间语

“你不知道吧,我是个死过一回的人。”

他撩起汗衫,胸骨处有个纵向的伤疤。以我手为尺,得有一拃半。“心脏的毛病,开了胸,手术做了大半天,刚送回病房就没气儿了。”

“那您——”

“又活了是吧。”老头揸着五指,手腕外旋又内扣。明白了,这手势意指阴阳两界的往返。“就电影里头那个,那叫啥玩意儿来着(除颤器,我说),嗯,是这名儿,一对儿,摁我胸口上,一按电钮,腾腾地,我就往起蹦——我儿子说爸你打床上弹起来好几回都没动静,脸都死人色儿了。眼睁睁没救了,大夫都放弃了,喊我儿子到医办室签字。完事儿正要推太平间呢,你猜怎么着——”

“您缓醒过来了?”

“是啊是啊,停止抢救得有半个多钟头了吧,我这老心老肺居然又开始工作了。后来闺女跟我说,护士进来收拾,刚要拔插头,发觉我的心电图又开始蹦跶了。也多亏了医院黑,你不是下诊断说我都死透了吗?监护仪就不撤,多开一分钟就多收一分钟的钱。也亏了没撤,总之算是我命不该绝吧,又活过来了。”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您老命大,阎王爷不收您。”

“嘿,还真让你说中了,说了归齐还真不是命大,”老头弹嗽一声,头凑过来,压着嗓子说,“你信不,我还真到阴曹地府溜达了一圈儿,这话我跟谁说谁都说我神经病,没辙,你要是信我就跟你念叨念叨,要是不信我就——”

“信,您犯得着骗我吗,您说是吧?您老给讲讲吧,想听。”

“得,有你这句话我就没什么顾忌的了。你这人还不错,现如今没几个人爱跟我们老家伙唠嗑了,嫌烦。”老头说着说着停了,直瞄我手里的烟盒,“你这外国烟啊,没见过,挺贵的吧。”

“韩国的,便宜。您,要不来一颗?不是舍不得,是怕您——”

“来一颗。”老头直接把烟盒拿过去,抽出一支,我给他点上。“你是担心我动过大手术是吧?没事儿,我心里有底,阎王爷亲口告诉我了,还有十年阳寿呢,生死簿里我那页都亲眼瞧了,白纸黑字,别说你这烟,抽大烟都没事儿——话说你这烟,劲儿可不大——”

“嗯,劲儿小,尼古丁焦油含量都低。”

“咱接着说。那天还真有俩小鬼儿把我魂儿勾了去,我都飘起来了,扭头一看,身子还躺床上呢,插了满身管子。后来忽忽悠悠地,就觉着钻进了个筒子似的东西。那叫什么来着,年轻人都知道的那玩意儿,对对对,时光隧道,还带色儿的呢,脑瓜顶、脚底下,跟彩虹似的,根本就不像聊斋里说的黑漆麻乌的,那叫一个漂亮。话说俩小鬼儿夹着我胳肢窝,嗖嗖地飞,说话就到了。阎王殿也跟书里写的不一样,不是那么阴森森的,亮堂着呢。俩小鬼把我扔地上,就列立两厢。跟你说吧,打小我就胆儿大,不怯官不怯场,我支着身子四下打量,阎王坐正中,身子前头烟雾缭绕,跟舞台上放的白烟似的,看不真着。旁边的判官小鬼儿牛头马面倒瞅得挺清楚的,模样是戏里的模样,穿戴却都是现代的,款式像是那种中华立领。数小鬼儿最有意思,穿的跟迷彩服似的。判官是一身灰不拉叽的中山装,瞅着挺严肃,跟机关干部似的。这时候,牛头马面过来把我提溜起来,押我到一整面墙那么大的玻璃前让我看,可把我吓得不轻,这回书里说的还都是真的,刀山火海下油锅、拔舌地狱什么的,全有。还有个叫牛坑地狱的,凡是上辈子杀牛宰羊、残害牲口的,这会儿全在坑里嗷嗷叫唤,不像人声。有个胖子我还认识,他活着的时候我老买他的牛羊肉。坑里有猪牛羊狗骡马驴,还有鹿,都撒着欢儿蹦跶,不踩成肉泥不算完。看差不多了,又把我提溜回来,饶是我胆大也瘫地上了。这时候阎王爷开口了,说话嗡嗡的,跟埙发出来的声似的,倒还能听清。反正是历数我干过的不好的事呗。你这岁数应该没赶上,我那会儿比你现在年轻,一号召就干呗,热火朝天的,谁他妈知道过了些年就成坏事了啊。刚要争辩,就见阎王爷的大手打雾里伸出来一挥,我嘴就张不开了,跟拿502胶粘住了一样。他说我阳寿尽了,下辈子罚我当羊,吃一辈子草,养肥了就宰杀,千刀万剐片成片儿让人涮着吃。小鬼儿们就抬个架子过来,搭着一摞一摞毛皮,猪啊羊啊狼啊狗啊穿山甲,啥品种都有。我心想,嗬,阎王爷这是要开皮草行啊。我是又好奇又怕,只听他一声令下,就从队列里蹦出仨小鬼儿,俩反拧我肩膀,一个扯下张羊皮就往我肩上搭,刚搭上个边儿,判官捧着本大册子说话了:‘回禀大王,卑职查了他的档案,发现他多年前曾救过一个小童,有活人之德,按我冥律可抵罪。’我一听就乐了,还真有这么回子事。好像就是‘批林批孔’那年夏天,我跟我发小儿去玉渊潭游泳,刚下水,见有个小人儿扑腾,眼看要沉底儿了,就一把扯上了岸。孩子不大,约莫五六岁,轻,凑巧就在我眼皮底下,实话说也没费什么劲儿。我给他拍了背,抠了抠嗓子眼,那孩子吐了几口水,也就没事了,说了个‘谢谢叔叔’就走了。判官要是不说我还真没想起来。刚要下水游泳,我那发小就骂我缺心眼:‘你他妈傻呀,也不问问那孩子家哪儿的,让他家大人给你写个表扬信、送个锦旗伍的,你丫不就成英雄了吗?得,过这村没这店了。’我一想也是,想穿衣服追,可哪儿找去啊,那孩子早没影儿了。当时懊悔得我哟,甭提了。可你还别说,谁知道什么时候哪块云彩下雨呀,你瞧我都到阴曹地府了结果判官把这码事翻出来了,要不我这会儿都他妈羊肉片了,指不定被谁涮着吃呢。唉,话说回来人这辈子还真得多行善事,你可以不求回报,可说不定哪天、在哪件事儿上就回报了你。这不,我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闲言少叙,咱接着说。阎王爷接过档案,瞧我那页,核实无误之后,就吩咐小鬼儿放了我。结果您猜怎么着——羊皮都搭我肩膀上了,就那么一不大点儿的工夫,长一块儿了,一个小鬼儿根本就扯不动,四五个一起上,数着一二三猛一使劲——‘刺啦’一下子,疼得我哟,那罪可真不是人受的,不过疼就疼吧,总比变羊好吧你说。你瞧瞧,就左肩膀这儿,你摸摸,是不是跟老羊皮似的?”

“嗯……还真是。”

“羊皮扯下来,判官和阎王爷又训斥我一顿,跟在阳间的单位领导训人也没什么两样,反正就是让我从今往后好好做人,别为非作歹,你说我一老百姓能干出什么坏事来呀,随大溜儿呗。可我知道这会儿不是我说嘴的时候,阳间阴间一样,你可别轻易插嘴,更别跟领导抬杠,你就不停点头,嗯啊对是,人家说什么咱听什么。于是乎,没料想还有一桩意外之喜,鉴于我救过那小孩,阎王爷恩典,额外赐我十年阳寿。我心想这回可赚了,正美着,小鬼儿猛地推我一把,一脚踩空,眼前一黑,紧接着就没知觉了。再醒过来还在医院躺着,根本没动窝,心电图又开始蹦跶了。你说我这命——”

“大爷,对不住,打断您一下,”我说,“您好好瞧瞧,还能认出我来不。”

“你是——”老者上下左右打量我,“我们认识?”

“就没觉得眼熟?您再好好瞧瞧。”

“这么一说……还真有点儿眼熟,莫非是……在哪儿见过?”

“您想不起来也不意外,都三十多年了,换谁谁也认不出来。”

“莫非你是——”

“是啊,我就是七四年被您在玉渊潭救的那个小孩。”

“啊?不会吧,天底下还有这么巧的事?”

“可不是嘛,还真是奇了,不过比起您这奇遇,咱爷俩重逢也不算什么了吧,您说是不?”

“还真是……你都这么大了,嗨,我也是老糊涂了,这都小四十年了——”

“大爷,我得先请您原谅,那会儿我太小,不懂事儿,回去也不敢告诉家大人,怕挨打。过了得有两三年我才跟我爸说这事,我爸一听就说要寻您,他说您是我们家大恩人,可是都过去那么久了,我爸一工人,没门没路的,哪儿找您去啊,唉。真对不住您。得,不在这儿说了,咱爷儿俩南门涮肉去,得请您好好吃点儿喝点儿。”

“得嘞,这还真得去。你稍等啊,我得先给家里打个电话,告诉他们就别给我留饭了——话说你请大爷我一顿可不行,怎么着也得连请上十顿八顿的。”

“连请您仨月半年的都应该。回头我还得告诉我爸呢,我请完您,他接着。”

太阳在楼宇间渐渐隐去,起了微风。我搀着老头向饭馆走,一路说笑。假如路人的目光偶尔停留在我们身上,会认为这是一对父子。稍后,我和这老者将把酒言欢谈天说地,叙叙那些并不存在的旧。对我来说这轻而易举,我以虚构为生。

《聊斋志异·卷二·某公》


前言/序言

除了人我现在什么都想冒充①

马尔克斯有一位擅讲睡前故事的外婆,这位不知名的老人是他的第一位文学导师。然后才是卡夫卡、鲁尔福、海明威与福克纳……我曾经开过一个玩笑:对于有志于文学写作的青年人而言,有一个会讲故事的姥姥很重要。

此处的“姥姥”,未必就是指一位具体的老人,“她”的本质是“传统”,古老却不朽的文学传统。

我的确有这样一位姥姥,她曾经作为一个温暖而柔软的肉体在人世存在,而今她老人家已过世多年,墓木早拱。然而作为对我曾施加影响的“传统”,她还活在世上,在我的记忆中活灵活现。至今我还能轻易地从芜杂的记忆中辨析出她的声音、腔调和讲故事时的神态,我还可以随时召唤她皮肤的温度,以此在心寒难耐时取暖。当某个故事需要她卖个关子时,老人狡狯而调皮的眼波流动在我的记忆中依然鲜活无比。作为外孙,我以回忆来缅怀她。当我拥有足够的写作能力之时,她在我的小说中复活,虚构的姥姥与真实存在过的姥姥一样慈爱而真实,以这种方式,我可以轻而易举地变回孩童之身,随时随地钻进她的怀里,抱她,亲吻她,听她讲那些我至今还能记得的故事。

姥姥的故事是一切农村老太太的故事,不外乎鬼魂精怪。那时故事里的鬼魅就隐伏在窗外,随时会探出尖利的爪子破窗而入。她发觉了我在她怀里的颤抖,就不再讲,哄我睡觉,可我不干,尽管我的鼻尖已经感觉到了鬼魂阴冷的呼吸,可我还是缠着姥姥讲下去。再后来,大些了,识字了,姥姥却失明了。我就捧一本《白话聊斋》读给她听,姥姥听得饶有兴趣,几个故事读罢,老人松开盘坐的腿,两只小巧的足尖少女般踢动,她不无得意地跟我说:“这不跟姥姥给你讲的差不多嘛——”

我因此而更爱她,从来不觉得这是对蒲松龄先生的贬低。两位不同年代的老人是有共通之处的,茶棚下的蒲松龄与我的外婆,同属文学传统的薪火相传者,皆可亲敬。

郭沫若曾为蒲松龄故居题楹联一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聊斋志异》的确高人一等,它的高人一等即对人性的描摹呈现超乎他作。鲁迅先生也说,“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诞,诞而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处,示以平常,使花妖鬼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为什么“和易可亲、忘为异类”?当然是“多具人情”,当然是因为蒲松龄为其笔下的花妖狐魅注入的人性。有人每每提到文学性,那么何谓文学性?我的看法是,文学性即人性,即便二者不能完全等同,至少也可以说,流溢出真实人性的文字,就是具有文学性的作品。反推之,比如有人写人,读者读到最后一个字,也嗅不到丝毫人味儿,文学性就被他丢到姥姥家了。另有人写鬼写兽写花写草,却依然可撼动人心,这个本事,西方的杰克·伦敦与西顿、麦尔维尔和福克纳也是有的,他们笔下的狗狼鲸熊,在其毛皮之上,同样泛着人性之光。于这一层面之上,放之世界文学范畴,假如总是捧出四大名著晾晒,堪与今人以四大发明壮阳媲丑、媲鄙陋与狭隘,骨子里漫溢出的虚弱感实无不同。

能与西人比一比且不落下风的,《聊斋志异》是一个,《唐传奇》算半个。在世界短篇小说殿堂中,聊斋的成色并不输于其他作品。其世界声誉稍弱的原因,我想你可以从我的幼时读物《白话聊斋》中找到,那种蠢笨浅薄的现代汉语完全湮灭了蒲氏文言的美感,灵性与灵动毁之殆尽,堕落为货真价实的“失魂落魄”之作。少女婴宁的“我不惯与生人睡”变成白话文之后无邪娇憨之感尽失;《罗刹海市》里美丑媸妍的荒谬反差,被胡乱翻译之后荒诞感几乎不见;陶生醉酒幻化为菊,在白话文中根本就无法读出那种轮回寂灭的怅惘。所以啊,假如你热爱聊斋,就去读它的原文。假如你古文不够好,就让它够好,好到足以读出原文的妙处。别无他途。

而我最近在做的,并非将聊斋重译,那不是我的兴趣所在。该算是多年的一个不死心吧,犹如见猎心喜的猎人,如果不能将之变成自己的囊中物,难免心有不甘。对我来说,《聊斋志异》就如同一座储量丰富的小说之矿,不开采一番并化为己有实在说不过去。古人也说,遇宝山不可空手而归。重述聊斋——这是我认为的,向蒲留仙老先生致敬的最佳方式。这种事写《故事新编》的鲁迅干过,写《东方故事集》的尤瑟纳尔干过,芥川龙之介也干过。而据我阅读所得,卡尔维诺的《祖先三部曲》,也丝丝缕缕发轫于意大利童话(卡尔维诺亲自整理有上下两部《意大利童话集》)。既然先贤做过,我也斗胆试上一试。本书中有一篇《乌鸦》,就是据《席方平》而做。假如您读过原著,你会发现二者的不同——我已“狂妄”地将之重述得面目全非……

在蒲松龄的《席方平》中,阴间终究是有指望的,二郎真君最终以正义之神的角色为席氏父子伸了冤。而在我的“席方平”中,冥界没有任何指望可言,那里没有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单调的颜色与呆滞的几何体是我认为的无望之地的标志,凡此种种,皆是我内心投射,已与原作无关。我的席方平最后所遭受的酷刑,反而是无损躯体,也绝无疼痛地活着。

世上每一块无望之地,肉身的存活在我看来都是顶级的酷刑。近期体会尤深。

此后我还会写更多的篇目,我会变身为花妖树魅灵狐怨鬼,竭力勾勒“心中之鬼”。驱使我这么做的另一个缘由是:当你年齿渐增,当你阅世日久,当绝望不断打扮成希望,将更多更重的生而为人的屈辱与刺痛注入你的血脉与髓腔之时,会有一朵善恶杂交的花在你心里滋生,而此时我正在做的,就是拼力超越道德伦常善恶生死,心如止水地端坐在花之前,来一次不动声色的写生。

譬如一个勇气不足的厌世者,他之所以还苟活于世,原因或许只是基于这样一个念头:

“除了人我现在什么都想冒充”——虚构写作无疑是“冒充”他者,冒充世间万物、所有生灵的唯一可取的方式。因此不管上帝给我的寿命还余几载,我想我都赚到了。


《厌作人间语》是一部以叙事为核心的小说,它并非一部记录世俗言谈的作品,而是通过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探寻人性的幽深之处,以及个体在宏大社会背景下的挣扎与回响。故事发生在一个被遗忘的边陲小镇,那里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压抑感,仿佛时间在此凝固,往事如影随形。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名叫“尘”的年轻人。他生活在一个极其封闭的家庭,父母的教育方式严苛而古板,对他的期望更是沉重。从小,他就被灌输着“顺从”、“本分”等观念,被要求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想法。这种无形的束缚,如同空气中的尘埃,渗透进他的生活,让他逐渐对周遭的一切产生了疏离感,甚至是一种难以名状的厌倦。他厌倦的,并非人间之“语”——那些市井的喧嚣、街巷的议论,而是一种由压抑、不公、虚伪构成的生存状态。他渴望打破这种窒息,渴望找到属于自己的呼吸。 故事的开端,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镇上一个老者神秘失踪,这打破了小镇长久以来的平静。镇上的居民对此议论纷纷,各种猜测层出不穷,但更多的是一种习惯性的缄默和回避。然而,对于尘来说,这场失踪事件却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他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他隐约觉得,这场失踪背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这个秘密,似乎与他一直以来感受到的那种“厌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了寻找失踪老者,尘开始了他一段充满未知与危险的探索。他的脚步踏遍了小镇的每一个角落,从古老的寺庙到废弃的矿井,从阴暗的巷道到被遗忘的墓地。在搜寻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那位表面和蔼、内心却深藏秘密的镇长;那位沉默寡言、却拥有着惊人智慧的老药师;那位饱受欺凌、却依然心怀善意的年轻女子“月”;还有那位神秘莫测、似乎知晓一切的流浪汉。 这些人物,或善或恶,或愚昧或觉醒,他们的人生轨迹与尘的探索交织在一起,共同编织出一幅复杂而生动的人性画卷。尘在与他们的交往中,逐渐看到了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人性,看到了压抑下的反抗,看到了绝望中的希望。他开始明白,那些被强行压抑的情感和想法,并非毫无价值,它们是生命最原始的冲动,是反抗不公的种子。 随着调查的深入,尘发现,镇上的许多异常现象,包括老者的失踪,都与一份尘封已久的“契约”有关。这份契约,是小镇建立之初,为了某种目的而签订的,它剥夺了许多人的自由和权利,用一种看似“稳定”的方式,维持着小镇的秩序。而这份契约,正是“尘”心中那种“厌倦”的根源。它是一种无形的枷锁,束缚着每一个生活在小镇上的人,让他们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磨灭了棱角,丧失了激情。 尘的探索,不仅仅是寻找失踪的老者,更是一场对自己身世和整个小镇命运的追问。他发现,自己的家庭,以及镇上许多家庭,都与这份契约有着深刻的关联。他甚至发现,自己身上也背负着某种沉重的使命,而这份使命,正是为了打破这份压迫人性的契约。 故事的高潮,尘在一个被隐藏起来的古老祭坛中,找到了关于契约的真相,以及老者失踪的真正原因。他得知,老者并非失踪,而是为了寻找打破契约的方法,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份真相,如同晴空霹雳,让尘震惊,但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最终,尘选择了一条充满风险的道路。他没有选择沉默,没有选择逃避,而是勇敢地站出来,用自己的方式,去对抗这份不公正的契约。他的抗争,并非是以暴制暴,而是以一种更深刻的方式——唤醒沉睡的人们,让他们看到被蒙蔽的真相,让他们重新拥有选择的权利。 《厌作人间语》所描绘的,并非简单的善恶对决,而是一个个体在面对群体性压抑和不公时,所经历的精神蜕变。尘的“厌作”,是对僵化、虚伪、压抑的人间状态的拒绝,是对生命活力和真实情感的渴望。他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去寻找,去抗争,去改变。 这部作品,着重于刻画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成长。尘从一个被压抑、迷茫的少年,成长为一个敢于质疑、勇于担当的斗士。他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行动,都源于他内心深处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而他所遇到的那些人物,也并非是简单的背景板,他们各自有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困境,他们的人生轨迹,都折射出那个时代、那个小镇的缩影。 在叙事手法上,《厌作人间语》采用了多线叙事,通过尘的视角,穿插了其他人物的过往和经历,使得故事更加饱满和立体。语言风格上,作者力求朴实而富有张力,既有对人物内心细腻的描摹,也有对小镇环境压抑气氛的生动刻画。文字中不乏象征和隐喻,例如“尘埃”象征着压抑和遗忘,“月光”象征着希望和指引,这些都为作品增添了深度。 《厌作人间语》并非是关于“说话”的学问,而是关于“存在”的追问。它探讨的是,在一个充满限制的环境中,个体如何才能保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如何才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即使这种声音,是对既有秩序的一种挑战。它让我们反思,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否也存在着某种无形的“契约”,束缚着我们的手脚,压抑着我们的灵魂。 故事的结局,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皆大欢喜,而是留下了一些开放性的思考。尘的抗争,也许无法立刻颠覆整个小镇的命运,但他所点燃的火种,却已经在人们心中悄然蔓延。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即使在最黑暗的角落,也可能存在着反抗的力量,存在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厌作人间语》是一部关于觉醒、关于勇气、关于人性韧性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即使在最深的沉寂中,个体依然可以发出自己的呐喊,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希望依然可以闪耀。它告诫我们,不要被“人间语”的表象所迷惑,而要倾听内心的声音,去探寻真实的意义,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这是一部关于放下过去的包袱,勇敢走向未来的故事,是一部关于个体生命力量的赞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氛围营造,达到了令人窒息的程度。它不是那种直白的恐怖,而是一种渗透到骨髓里的、挥之不去的“存在主义”式的忧郁。场景的描绘极其写实,但人物的内心活动却常常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很多情感都隐藏在沉默和克制之下。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光影”的运用,明明是白日朗朗,但总觉得有一层薄薄的灰色的滤镜笼罩着一切,人物的对话总是显得小心翼翼,生怕打破了某种脆弱的平衡。这种压抑感让我想起一些老电影里那种长镜头下的静默,所有的冲突和爆发都积蓄在表面之下,每一次情绪的微小波动,都像是火山爆发的前兆。读到深夜,合上书本,我甚至会感觉现实世界的色彩都变得稍微黯淡了一些,需要花点时间才能将自己从那种沉重的情绪中抽离出来,重新回到日常的喧嚣中。这是一种强大的、近乎魔法般的影响力。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非常奇特,它不是线性的,更像是散落在不同时空中的碎片,需要读者自己去努力拼接。我经常发现自己读到第三章时,突然发现它在讨论一个第一章里已经提到过的人物童年往事,但叙述的角度完全不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理解。这种跳跃感,初读时让人非常迷惑,总觉得作者在玩什么文字游戏,让人抓不住重点。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体会到这种“非线性”布局的妙处——它模仿了记忆本身的运作方式,记忆从不是整齐划一的时间轴,而是由情绪和关键事件随机触发的联想链条。书中的意象也反复出现,比如“镜中花”和“枯井”,它们在不同的章节里,以不同的面貌出现,每一次都承载着不同的象征意义,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思考作者到底想通过这种反复出现的母题来暗示什么深层次的主题。这迫使我不再被动地接受故事,而是主动地去参与到意义的建构过程中。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光是装帧设计就透着一股子老派文人的劲儿,皮革封面,烫金的书名,让人忍不住想慢下来,像对待一件古董似的去翻阅。我本来是冲着最近流行的那种快节奏、强情节的小说去的,结果翻开这本,瞬间就被那种悠长、舒缓的叙事节奏给“拽”了进去。作者似乎不急于交代故事,而是花了大量篇幅去描摹环境,从江南水乡的潮湿烟雨,到北方古镇的萧瑟寒风,那种气韵扑面而来,仿佛真的能闻到泥土和青苔的味道。情节推进得极慢,像老电影的慢镜头,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好像被赋予了某种深沉的含义。读到一半的时候,我甚至放弃了去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只是沉浸在那份时间被拉长的宁静里。它不是那种读完会让你大呼过瘾的作品,但读完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境似乎也跟着那缓慢的河流沉淀了下来,对很多日常的琐事,突然有了更平和的视角。书页的质感也处理得很好,纸张略微泛黄,油墨的香味有一种陈旧的温暖感,非常适合一个人在深夜里,泡一壶茶,慢慢品味。

评分

我必须称赞作者在细节捕捉上的惊人天赋,尤其是在描绘那些转瞬即逝的“瞬间美学”方面。书里有一段对雨后庭院里苔藓上水珠的描写,寥寥几笔,但水珠的晶莹、苔藓的翠绿、以及阳光穿过树叶投射下的斑驳光点,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可以立刻被视觉化的画面。这些细节并非是情节的辅助,它们本身就是阅读的全部目的。作者似乎相信,只有通过对微小事物的极致描摹,才能触及到宏大宇宙的真理。这种写作手法,让我联想到了某些古典绘画中对于“留白”的处理,看似空无一物的地方,反而蕴含了无限的想象空间。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一幅巨大的、细节密集的画卷前驻足,你不需要急着去了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仅仅欣赏那些精妙的笔触和色彩搭配,就已经是一种极大的享受了。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观察世界”的哲学导论,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叙事作品。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它完全不迎合现代读者的习惯。首先,作者的遣词造句极其古奥,很多生僻的词汇和典故,让我不得不频繁地停下来查阅,这极大地打断了阅读的流畅性。那种感觉就像在攀爬一座布满青苔的湿滑石阶,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地确认支撑点。书中的人物对话也充满了某种疏离感和仪式感,他们说话的方式,比起日常交流,更像是舞台上的独白,字斟句酌,每一个字都像是经过了千锤百炼才得以呈现。我读到某些段落时,甚至感觉自己像是在面对一幅极其精细的工笔画,细节繁复到令人炫目,但整体的轮廓却似乎有些模糊不清。这绝对不是那种能让你一目十行,囫囵吞枣地读完的作品。它要求读者投入巨大的精力去“解构”每一个句子,去感受字里行间那些不易察觉的张力。对于追求轻松娱乐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一场折磨;但对于那些享受在文字迷宫中迷失的“老饕”来说,这或许是一种独特的饕餮盛宴。

评分

重新诠释聊斋,挺有意思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没有看完,不怎么喜欢这本书的,5颗星是给京东自营的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评分

重新诠释聊斋,挺有意思

评分

品相很不错,送货也快,看后再评价吧

评分

买回来还没开始看,希望好看一些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