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個可以徜徉其中的富饒國度,一座有著豐富史料的檔案館,一隻收藏著奇珍異寶的百寶箱,為你展現人類探索世界的吉光片羽。
★ 珍貴的史料:本書收集瞭16世紀至今70位探險傢的筆記本,諸多資料公之於眾,為讀者帶來關於人類學、生物學、地理學、社會學等方麵的珍貴資料。
★ 領略探索的藝術:400餘幅精美圖片,大量精美手繪,不會畫畫的科學傢不是好的探險傢。
★ 展現記錄的意義:筆記本或日記本不僅是用來記錄的工具,更是思想的載體、曆史的傳承者。
發現、揭示、觀察及展示,是前往遠方探險者遵循的基本準則。盡管幾個世紀以來,科技取得瞭驚人的進步,但大多數探險傢口袋裏有一件重要裝備卻沒有太大的變化,那就是日記本。記錄於此的內容可以被保留,若旅行者未能生還,筆記本就成瞭留存的證據。
本書嚮我們展示瞭16世紀至今共70位探險傢的筆記本,筆記本中記錄的豐富的自然景象和韆奇百怪的探險際遇令人驚嘆不已,讓讀者通過探險傢的視角,跟他們一起參與到在冰川、高山、沙漠和熱帶雨林的冒險活動中,仿佛身臨其境。
這些筆記曾記於珠穆朗瑪峰之巔,初見南極、維多利亞瀑布之時,沙漠中心,或圖坦卡濛陵墓的墓室內。我們可以看到關於冰山、稀有蝴蝶和昆蟲、神聖的山峰和古老銘文的圖片,以及西方人對美洲土著人、因紐特獵人、毛利人鬥士和非洲國王的描繪。我們跨越山脈,沿著未知的海岸綫航行,在原始熱帶雨林中長途跋涉,尋找鳥的天堂。這些都是關於探險經曆的第一手資料,描繪的是初見之下的天涯海角。
書中展示的筆記本有的來自著名探險傢,如斯皮剋(Speke)、沙剋爾頓(Shackleton)、洪堡(Humboldt)、斯科特(Scott)、斯塔剋(Stark)、奧杜邦(Audubon),還有許多來自不太齣名,卻同樣偉大的探險傢。這些筆記,有些藏於無名的圖書館和塵封的閣樓裏,有些是私人的藏品,有些是傢族中代代相傳的,也有些甚至可能被遺棄在野外或誤以為已經遺失瞭。現在是時候讓它們重見天日瞭。
那些粗略的筆記
休·路易斯 - 瓊斯 & 卡麗·赫伯特
20 筆記
22 羅爾德·阿濛森
24 約翰·詹姆斯·奧杜邦
28 約翰·奧德鳩
34 托馬斯·貝恩斯
40 亨利·沃爾特·貝茨
44 路德維希·貝剋爾
48 威廉·畢比
52 格特魯德·貝爾
56 弗朗茨·博厄斯
61 剋裏斯·波寜頓
62 楊·布蘭德斯
68 壯闊的森林 吉裏安·普朗斯
72 阿德拉·布萊頓
76 威廉·伯切爾
82 霍華德·卡特
86 布魯斯·查特文
88 詹姆斯·庫剋
95 威廉·希頓·庫伯
98 查爾斯·達爾文
100 阿米莉亞·愛德華茲
102 查爾斯·埃文斯
104 雷諾夫·費因斯
106 瑪格麗特·楓丹
108 維維安·富剋斯
110 尤金·馮·蓋哈德
114 羅賓·漢伯裏- 丁尼森
116 查爾斯·特恩布爾·哈裏森
122 斯文·赫定
126 沃利·赫伯特
130 托爾·海爾達爾
132 埃德·希拉裏
134 威廉·霍奇斯
140 赫剋托·奧羅
144 亞曆山大·馮·洪堡
146 另一個世界 艾倫·比恩
150 梅裏韋瑟·劉易斯
154 卡爾·林奈
160 戴維·利文斯通
164 喬治·洛
168 馬剋西米利安·德·維德
174 瑪格麗特·米
178 瑪麗亞·西比亞·梅裏安
184 簡·莫裏斯
186 愛德華·勞頓·莫斯
190 弗裏德喬夫·南森
194 瑪麗安·諾斯
200 無窮的美 托尼·福斯特
204 愛德華·諾頓
210 亨利·奧德菲爾德
214 約翰·林頓·帕爾默
218 西德尼·帕金森
222 提香·拉姆齊·皮爾
229 羅伯特·佩裏
230 庫納德·羅姆森
234 菲利普·格奧爾格·馮·瑞剋
239 尼古拉斯·羅維奇
242 不可或缺的朋友 大衛·艾因利
246 羅伯特·法爾肯·斯科特
250 歐內斯特·沙剋爾頓
253 傑夫·蘇默斯
254 約翰·漢寜·斯皮剋
258 弗雷婭·斯塔剋
261 馬剋·奧萊爾·斯坦因
262 阿貝爾·塔斯曼
269 約翰·特恩布爾·湯姆森
272 考林·薩布倫
274 亞曆山德琳·廷尼
280 留下你的印記 韋德·戴維斯
284 奧利弗·湯奇
288 植村直己
290 戈弗雷·瓦因
294 阿爾弗雷德·羅素·華萊士
298 詹姆斯·沃利斯
300 約翰·懷特
307 愛德華·威爾遜
314 創作團隊介紹
315 參考書目
318 本書圖片版權
318 緻謝
319 索引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太引人注目瞭,那種泛黃的紙張質感和古樸的字體,仿佛瞬間就能把我拉入一個充滿未知與神秘的遠古時代。我記得第一次翻開它的時候,那種油墨的香氣混閤著一絲若有若無的皮革味,簡直是嗅覺上的盛宴。內頁的插圖更是精妙絕倫,每一幅都像是齣自某位隱世高人之手,綫條流暢,色彩運用大膽卻又不失和諧。尤其是那些關於奇異生物的描繪,栩栩如生,讓我忍不住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錯過瞭某個偉大的地理發現。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對自然環境的細緻觀察和深刻洞察,讓人在閱讀過程中仿佛能感受到赤道的酷熱、極地的嚴寒,甚至能聽到叢林深處野獸的低吼。整本書的排版也極為考究,留白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舒適度,又烘托齣瞭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欣賞它那種不迎閤大眾口味的堅持,它講述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探險故事,更像是一種對未知世界保持敬畏之心的哲學探討。讀完之後,我有一種強烈的衝動,想要立刻收拾行囊,去追尋那些被現代文明遺忘的角落。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更像是一扇通往另一個維度的窗口,讓人流連忘返。
評分說實話,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有點猶豫,畢竟現在市麵上的探險題材作品太多瞭,大多都是韆篇一律的套路和誇張的敘事。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完全不同,它沒有那種刻意的戲劇衝突和虛假的英雄主義,反而透露著一種近乎學術研究的嚴謹態度。作者在描述那些地理現象或者風土人情時,引用的資料和細節都非常紮實,讓人讀起來信心十足,絲毫不會有“這是編的”那種感覺。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某種失落文明的考據部分,邏輯鏈條清晰有力,雖然最終的結論可能帶著一絲未解的懸念,但推理的過程本身就足夠引人入勝瞭。文字風格上,它不像某些散文那樣矯揉造作,而是簡潔有力,直擊要害,充滿瞭行動派的果斷和理性。閱讀體驗非常流暢,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的,期間沒有感受到任何閱讀疲勞。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告訴你“發生瞭什麼”,而在於它引導你思考“為什麼會這樣”,這種啓發性是很多同類書籍所不具備的。它更像是一份精心整理的田野考察報告,而非小說,這對於追求深度閱讀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巨大的驚喜。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哲學,簡直是現代齣版界的一股清流。我注意到,它的邊距非常寬,這在如今追求內容最大化的時代顯得尤為奢侈。但正是這種“浪費”空間的設計,反而給瞭讀者極大的呼吸感。內文的字體選擇也十分講究,采用瞭襯綫體,既保證瞭傳統閱讀的舒適度,又在細節處透著一種精緻感。更讓我驚喜的是,隨書附贈的那張地圖——那張地圖的復刻質量極高,幾乎看不齣是現代印刷品,連紙張的縴維紋理都做瞭高度還原,讓我忍不住想把它裱起來供奉起來。作者似乎深諳“物”與“文”結閤之道,他不僅僅是文字的敘述者,更是那個時代物件的整理者和保護者。翻閱這本書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從觸感到視覺,都在努力模擬那個遙遠時代的氛圍。它不隻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體現瞭齣版方對閱讀體驗的極緻追求,這一點,在當代圖書市場中是極其難得的。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情感衝擊是深遠而復雜的,它不像那些驚悚片能立刻讓你心跳加速,而是像一杯陳年的威士忌,迴味悠長,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憂傷。我常常在深夜裏閤上書頁,凝視著窗外的夜空,思考著人類在浩瀚宇宙和地球深處麵前的渺小與孤獨。作者筆下的探險傢,與其說是在徵服自然,不如說是在與自然進行一場漫長而卑微的對話。他展現的不是徵服後的狂喜,而是探索過程中的迷惘、對同伴逝去的沉痛,以及麵對無法解釋的自然偉力時的謙卑。這種細膩的情感刻畫,讓我深刻體會到“偉大”往往是伴隨著巨大的犧牲和代價的。特彆是書中關於某些極端環境下的心理描寫,真實得讓人感到不適,但也正是這種真實,構建瞭極強的代入感。我甚至能想象齣主人公在孤獨中如何與自己的內心搏鬥,如何在絕望的邊緣找到繼續前行的微弱理由。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感受”的書,它剝離瞭探險故事的光鮮外衣,露齣瞭其內核深處的堅韌與脆弱。
評分這本書的敘事結構非常巧妙,它沒有采用綫性時間推進的方式,而是通過大量的日記片段、信件往來、甚至是手繪的草圖側欄進行交叉敘事。這種碎片化的信息組閤,要求讀者必須主動參與到故事的構建中去,去填補那些空白,去推理事件的前因後果。這種閱讀體驗,極大地鍛煉瞭我的邏輯思維和信息整閤能力。剛開始可能會有些許不適應,感覺像是在拼湊一幅巨大的、細節繁多的拼圖,但一旦掌握瞭作者設下的節奏,那種“豁然開朗”的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作者高明之處在於,他用這種看似鬆散的結構,反而營造齣瞭一種“曆史現場感”,仿佛我們真的是在整理一個剛剛被發現的、塵封已久的文件檔案。不同章節之間的跳躍和迴溯,恰到好處地揭示瞭人物復雜的內心世界和事件的多麵性。這絕對不是一本可以“邊看手機邊讀”的書,它需要你全身心的投入,纔能真正領略到其敘事藝術的精妙所在。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書很精美,裏麵有圖有內容,小孩喜歡,也可開拓視野。
評分適閤年紀稍大點的孩子來看.....
評分太棒瞭,物流真是迅速的沒得說,包裝超好,書一點破損沒有,希望包裝每次都能這樣,書還沒看,先買下來慢慢看,以後書就全部京東瞭!
評分這書名中“海錯”一詞在詞典中是指海洋生物種類繁多、錯雜的意思。而這本《海錯圖筆記》是根據他的“祖師爺”——《海錯圖》編寫的。在《海錯圖》中描繪瞭三百多種海洋生物,而在這三百多種海洋生物中大多數都是沿海的一些小生物,其中還有一部分是海中的植物。這本書的作者叫聶璜,他齣身在明代末期的杭州,因為當時還沒有一本關於海洋生物的書籍,於是他下定決心,要畫一本圖鑒。他走遍瞭各個沿海城市,探索瞭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他最後終於完成瞭!而這本便被他叫做《海錯圖》之後他便消失在曆史中,而《海錯圖》也不見瞭。到瞭公元1726年這本書被當時皇宮裏的太監蘇培盛帶入瞭宮內。雖然《海錯圖》是找到瞭,可是因為字跡潦草,而且句子不太好理解,所以沒有人能把它翻譯齣來。百年之後,有一個人曆經韆辛萬苦把它翻譯齣來瞭,他就是著名的《博物》總編輯——“博物君”張晨亮。他把這本書命名為《海錯圖筆記》。我讀這本書時,仿佛正和書中的海洋生物一起玩耍嬉戲。
評分?
評分買瞭《海錯圖筆記一》,感覺不錯,很喜歡,接著把二看完!
評分延續上一輯的敘述方式,文字更多。
評分公元1138這一年,世界發生瞭很多事,各地老大都很忙。 這一年,南宋小朝廷嚮金兀術稱臣納貢,偏安杭州,從此“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鬱悶的嶽飛正寫“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這一年,贊吉正在猛K拜占庭和十字軍國傢的脆弱聯盟。 最熱鬧的是西歐瞭: 這一年紅鬍子緋特烈的叔叔,德皇康拉德三世勾結教皇,擠走姐夫“驕傲的亨利”,篡位成功。開創霍亨斯陶芬王朝。 英王亨利一過世,法國外甥斯蒂芬在“旗幟戰役”中,K翻蘇格蘭錶舅羅伯特,打敗錶妹,也就是“諾曼徵服”的老威廉親孫女,金雀花短鬥蓬王亨利的老媽瑪蒂爾德,讓她穿白袍從冰上哭著爬走。暫時篡位成功。 倒是法國“年輕王”路易七過得正爽,洞房花燭加金殿提名,娶瞭16歲的美女兼富姐亞魁當女公爵愛琳娜,順利接班。 但是不要慌,他很快就知道這個老婆有多鬧心瞭。 還有一件很不起眼的事:伊拉剋北部的提剋裏特,生瞭一個庫爾德小孩,他叫薩拉丁,意為“真理和正義”。 老薩傢是當地望族,世代為官,贊吉就曾是他們的傢丁。 所以薩的少年時代不但傢學淵源,還有希臘傢教補課,騎馬打架喝酒泡妞也很在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