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和數學傢的故事(2)》是一部數學科普著作。全書以作者李學數深厚的功力,廣博的知識,將一般人認為枯燥的數學問題和數學史、平淡的數學傢生涯,深入淺齣、趣味盎然地展現齣來,改變瞭大傢對數學的看法。《數學和數學傢的故事(2)》內容豐富,語句生動,視角新穎,是中小學生、中小學數學教師以及廣大數學愛好者的理想讀物。
係列叢書《數學和數學傢的故事》是一部具有一定規模的科普著作。相對於目前華人的同類作品,該作品內容更加豐富、語句更為生動、視角更為新穎。作者李學數以深厚的功力,廣博的知識,將一般人認為枯燥的數學問題,深入淺齣、趣味盎然地展現齣來。該書是華人科普書中一部可以流傳的佳作。
序
前言
1.你也可以發現數學定理
有生活的地方就有數學
發現數學定理的秘訣
發現的工具是歸納和類比
數學歸納法
學會聯想和類比
有沒有靈感這個東西
動腦筋,想想看
2.同餘在日常生活中及算術和數論上的應用
猜猜星期幾的遊戲
同餘的重要性質
古代印度的傳說
7,13,17,19的整除性的判定法
11的整除性判定法
用同餘找3和5的整除判斷法
整數錶示為平方數和的問題
偶完全數的一個巧妙性質
圓上的格點問題
自學材料
3.數學界的奇人妙事
反抗潮流的羅素
不喜歡迴信的懷特海
辛格和日本廟簽
意外死亡的弗蘭剋·亞當斯
4.應用數學傢錢偉長
清貧齣身
清華唯一低於標杆刻度的新生
錢偉長的中學教育
念文科的料
以前讀書的方法不行
錢偉長在清華拼搏
馬約翰改變他的體質
錢偉長的學習方法
獲庚子賠款奬學金留學
獲名師指導鶯啼初唱
迴歸祖國
五十年代
逆境中的堅持
成為上海工業大學校長
為祖國的四個現代化而執言
關心青年思想
漢字計算機輸入的貢獻
當代李冰活用知識的例子
錢偉長的學術貢獻
5.中國數學東傳日本
日本的“算聖”
珠算東傳日本
近代日本數學的發展
日本維新之啓示
6.從巴比倫的記數法說到商殷的天乾地支
巴比倫的數學
巴比倫人為什麼用60進製
商殷的天乾地支
7.中國獨特的計算工具
——算籌和算盤
籌的起源
籌算除法
用籌錶示負數
籌算的缺點
珠算的起源
寫齣最好珠算書的數學傢——程大位
程大位珠算博物館
8.高斯——被譽為“數學王子”的德國大數學傢、物理學傢
和天文學傢
貧寒傢庭齣身
高斯的學校生涯
高斯的好友法爾卡斯
費馬和高斯的驚人發現
高斯的博士論文和《算術研究》
在天文學上的卓越貢獻
在測地學和電磁學上的貢獻
高斯的婚姻
高斯的生活及工作態度
高斯的子女
數學王子去世
高斯的大腦
人們對高斯的評價
動腦筋想想看
9.不吃豆子的古希臘數學傢畢達哥拉斯
畢達哥拉斯學派
畢氏學派的“幫規”
10.青春常駐的布勞迪教授
參考文獻
錢偉長的中學教育中國以前有句話說“裁縫的孩子沒新衣穿”。錢偉長的爸爸是教師,可是他卻沒有錢上學,隻能偷偷地跟著爸爸或叔父在哪個小學裏上課就擠進去。如果父親換學校,他也跟著換學校,所以常三天兩頭換學校,沒有很好地念書。主要原因是當時小學教師的職位不穩定,父親和叔父從來不拍校長的馬屁,看不順眼還提意見,結果要常捲被子離職。
  初中二年級他念瞭6個月,停瞭4個月。後來他的叔父錢穆當蘇州中學語文教研組主任,他就去考蘇州中學。錢偉長在蘇州高中的三年,深受一批名師——其中包括錢穆、語言學傢呂叔湘、音樂教育傢楊蔭瀏等——的影響。
  在進入蘇州中學的前11年小學和初中,由於軍閥戰亂連連,錢偉長經常停學逃難,或失學在傢,真正上學的時間不到5年。國文曆史更是傢庭自學,看《史記》,讀二十四史。他沒有學過四則問題,數學是一塌糊塗的。平麵幾何隻學一學期,立體幾何和三角從來沒學過,解析幾何、大代數也是一知半解。由於沒有上過初中,他不知道物理,外語也沒學過。他沒有小學和初中的文憑。
  念文科的料錢偉長在《八十自述》中說:“蘇州高中畢業時,立刻遇到瞭人生道路上又一個難關,升學呢還是就業。一方麵傢庭經濟十分睏難,亟需就業養傢……幸有上海天廚味精廠創辦人吳蘊初先生決定在全國設立清寒奬學金,公開以考試選拔補助傢境清寒的高中畢業生上大學,我決心一試,竟然錄取。”他的叔父叫他考大學。錢也考瞭五個大學,他迴憶道:“中學畢業後,我在1931年6月一個月內,在上海連考瞭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中央大學、武漢大學和浙江大學五個大學的考試,無非是想多考幾個大學多些錄取機會,但是喜齣望外居然都考取瞭。那時大學試題不統一,也不分科錄取,我以文史等學科補足瞭理科的不足,幸得進人大學,闖過瞭第一關。”他的曆史和語文不是100就是99分,可是其他的都是20分、30分甚至O分,考六門課加起來也能考取。
  那年清華的語文考題是《夢遊清華園記》。錢偉長從沒到過北京,更遑論遊清華園。年輕氣盛富有想象力的錢偉長沒有包袱,大膽想象,花瞭45分鍾,洋洋灑灑寫就一篇450字的賦。命題的老師想改,一個字也改不瞭,隻能給錢偉長滿分——100分。硃自清和聞一多看中他,認為他會念中文係,四叔錢穆看到後則批評他,說你年輕不要那麼張揚,告誡他彆太氣盛。
  那年的曆史題目是陳寅恪齣的,要考生寫齣二十四史的名字、作者、多少捲、解釋人是誰。這樣一個怪題,好多人考瞭0分,錢偉長又答題如流,穩穩地考瞭滿分。陳寅恪以為他會念曆史係。可是,錢偉長其餘四門課——數學、物理、化學和英文,卻總共考瞭25分。其中物理隻考瞭15分,英文從沒有學過,考0分。
  1931年9月10日,他得到“清寒奬學金”資助,進清華大學,第一個星期是選係,他選瞭中文係。硃自清很高興,把他召到傢裏談,知道他是錢穆的侄子,說他們傢學有淵源。可是進入中文係的第二天,這一天正是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發動瞭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不久即侵占東北三省。
  當時全國青年學生義憤填膺,紛紛罷課遊行,要求抗日,錢偉長也拍案而起說:“我不讀中文係瞭,我要學造飛機大炮,決定要轉學物理係以振興中國的軍力。”他覺得讀文不能救國,一夜之間想改變係轉念物理,要科學救國將來造坦剋。第二天錢偉長就去找物理係主任吳有訓教授說要念物理。
  物理係難念,許多人被淘汰,隻剩三分之一殘存。吳有訓查看他人學考試的成績,見到物理纔考15分,中文考得這麼好,建議他仍進中文係。吳有訓怎麼也不肯收,說學文也可以救國,但錢偉長執著地立在那裏不走。
  那年清華的物理係因為“九一八”而變得十分熱門,新生中竟有五分之一的人想進物理係,但該係的名額隻有十名。錢偉長並不知難而退。
  ……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不像傳統的時間綫敘事那樣刻闆,而是更傾嚮於圍繞幾個核心的、具有裏程碑意義的數學思想或未解之謎來展開論述。這種“主題切片”的方式,使得即使是對某個特定領域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因為對那個故事本身的好奇心而被牢牢吸引。我特彆喜歡作者處理“重大轉摺點”的手法,他不會草草瞭事地交代結果,而是會花費大量的篇幅去鋪墊,構建起一個仿佛無解的迷局,然後再用一個精妙的視角揭示齣柳暗花明的解決方案。這種敘事張力處理得爐火純青,讓人在閱讀時總忍不住想快進,卻又不得不放慢速度去品味那些精妙的邏輯推演和旁徵博引。它成功地將數學推理過程的嚴謹性,完美地融入到一種引人入勝的敘事框架之中,讀完後感覺思維的敏捷度和邏輯的清晰度都有瞭潛移默化的提升。
評分從文學性的角度來看,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遣詞造句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流暢性。尤其是在描述那些晦澀難懂的抽象概念時,他總能找到極其貼切而生動的比喻,將它們“視覺化”或“觸覺化”。例如,當他解釋某個高維空間中的拓撲學問題時,他引入瞭一個關於摺紙和橡皮泥的類比,一下子就將抽象的數學語言轉化為日常經驗可以理解的範疇。這種對讀者的尊重和體貼,使得閱讀過程中的挫敗感大大降低,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的喜悅。全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其舒適且富有啓發性的,它教會瞭我如何用更富有想象力的方式去“看”待數學,而不是僅僅用計算的眼光。
評分我必須強調這本書在史料搜集方麵的深度和廣度。它不僅僅依賴於那些被主流學術界廣為引用的文獻,書中還穿插瞭大量鮮為人知的私人信件、早期手稿的注釋片段,甚至是當時反對者的批判信件。這使得我們看到的數學發展史不再是單嚮度的、完美的進步史,而是一個充滿瞭爭議、誤解和多方角力的復雜過程。這種多視角的呈現方式,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真理是如何被接受”這一過程的理解。它揭示瞭科學進步的非綫性本質,讓讀者對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數學結論背後的“人禍”與“天意”有瞭更深刻的敬畏之心。對於那些對科學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細節密度絕對是頂級的。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成功地在普及性與專業性之間找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它對初學者友好到幾乎不需要預備知識,但同時,對於已經有一定數學背景的讀者,書中探討的許多細微的哲學或方法論上的差異,依然能夠引發深刻的思考。它沒有采取“填鴨式”的知識灌輸,而是通過提齣富有挑釁性的問題,引導讀者自己去探索答案的邊界。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什麼是證明”、“數學的本質是什麼”這些宏大的哲學命題有瞭全新的認識。它鼓勵的不是簡單的記憶,而是深層次的批判性思維,引導我們將所學到的知識置於更宏大的思想史背景下去審視,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閱讀體驗。
評分這本書的敘述風格真是太吸引人瞭,它沒有那種枯燥的教科書腔調,反而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授在午後的陽光下,悠閑地嚮你娓娓道來那些數學領域的傳奇故事。作者顯然對曆史有著深厚的感情,他不僅僅是羅列公式和定理的誕生,更著力於描繪那些偉大頭腦背後的掙紮、靈光乍現的瞬間,以及他們與時代背景的微妙互動。我特彆欣賞他對那些被後人簡化瞭的證明過程的“還原”,讓我們得以一窺當時的數學傢們是如何一步步摸索、甚至是如何陷入睏境的。比如,書中對某個著名幾何學派從誕生到成熟的描繪,細緻到連他們討論爭論時的語氣和手勢都能讓人感受到。這使得原本冰冷的數學概念變得鮮活起來,充滿瞭人性的溫度和探索的激情。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想象自己正身處那個曆史場景,與那些偉大的先驅們一同思考。這不僅僅是一本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智力探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