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过渡金属有机化学》译自美国耶鲁大学R.H.拉布特里教授编著的教材“The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of the Trartsition Memls(5th Edition)”。原著4次再版,是美国高等学校研究生广泛使用的专业经典教材。原著以505页的篇幅,详细介绍了过渡金属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纳米科学、绿色化学、生命科学、医药等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具有“厚基础、重前沿”的特点。该书理论水平深厚,知识点全面系统,阐述深入浅出、难度合适,章节安排合理,全书篇幅适中。翻阅《过渡金属有机化学》这本书,我最为赞赏的是其对于“金属-配体相互作用”的深入剖析。作者在书中详细阐述了配体如何影响金属中心的电子性质、氧化态以及空间环境,进而调控催化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特别是关于“π-受体配体”(如 CO、烯烃)和“σ-供体配体”(如胺类、膦类)的电子效应讨论,作者通过分子轨道理论的视角,清晰地解释了它们如何与金属 d 轨道发生相互作用,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如何影响金属中心的反应性。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空间位阻效应”的图示化描述,通过不同大小的配体模型,直观地展示了配体如何“拥挤”或“疏通”金属中心,从而影响底物的接近和反应的发生。这对于理解反应的立体化学至关重要。书中还对“催化剂的稳定性”进行了专题讨论,分析了影响催化剂失活的因素,如氧化、分解、聚合等,并提出了提高催化剂稳定性的策略。对于从事催化剂研发的科研人员来说,这部分内容无疑是极其宝贵的经验总结。这本书的严谨性和系统性,让我对过渡金属在催化反应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为我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过渡金属有机化学》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内容扎实、讲解透彻的著作。书中对“氧化还原化学”在有机金属催化中的应用进行了细致的阐述,尤其是对“氧化加成”和“还原消除”这两个关键步骤的机理分析,堪称经典。作者通过丰富的化学方程式和详细的机理图,生动地揭示了金属中心如何在氧化还原过程中实现能量的传递和键的转化。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自由基化学”在金属催化反应中的作用,书中解释了金属如何通过单电子转移(SET)或氧化加成等途径,生成有机自由基,并进一步参与到链式反应中。这为理解一些看似难以解释的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光氧化还原催化”这一新兴领域,介绍了如何利用可见光激发金属配合物,从而驱动有机转化。这部分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让我倍感兴奋,也为我拓展了新的研究方向。这本书的逻辑清晰,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让我能够顺畅地阅读,并且从中汲取到宝贵的知识。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引领我探索有机金属化学的奥秘。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想要深入了解催化反应机理的合成化学家们提供了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中对“催化循环”的剖析,尤其是在“交叉偶联反应”部分,可以说是做到了登峰造极。作者以 Pd 催化的 Suzuki-Miyaura 偶联为例,从氧化加成、转金属化到还原消除,每一步的电子转移和键的形成与断裂,都用清晰的化学方程式和精美的分子轨道图加以说明。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中间体”结构的讨论,通过核磁共振、X射线衍射等谱学证据,生动地揭示了这些短暂存在的物种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理解反应的瓶颈和设计更高效的催化剂至关重要。此外,书中还涵盖了许多新兴的催化体系,例如“C-H 键活化”催化,这部分内容的前沿性让我感到振奋。作者不仅介绍了基本的反应类型,还探讨了如何通过精细调控金属中心和配体的电子、空间性质来提高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对照自己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思考如何将书中的原理应用到实际的催化难题中。书中对“催化剂中毒”的讨论也十分到位,通过对失活机理的分析,帮助读者规避常见的实验陷阱,提升实验的成功率。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理解复杂催化过程的一扇窗,也为我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过渡金属有机化学》便被其严谨的结构和精炼的语言所吸引。作者对于基础概念的梳理可谓是细致入微,从原子轨道理论的引入,到配合物的成键理论的层层递进,都为读者搭建了一个坚实的地基。我特别欣赏其在介绍“电子效应”时,不仅仅停留在概念的描述,而是通过一系列经典的反应实例,生动地阐释了不同电子效应在催化循环中的作用。比如,在讨论“氧化加成”步骤时,书中列举了多种不同底物与金属中心的相互作用模式,并详细分析了电子密度分布的变化如何影响反应的活性和选择性。这种由表及里、由虚及实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初涉此领域的研究生,不仅理解了“为何”如此,更能体会到“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实验设计。书中对“配体效应”的阐述也尤为精彩,从空间位阻到电子效应,再到“软硬酸碱”理论的应用,都给予了系统性的介绍。读到关于“膦配体”章节时,我更是仿佛置身于实验室,脑海中不断闪过那些结构多变的膦配体,它们或推动反应向前,或限制反应路径,其精妙之处令人拍案叫绝。即使是一些看似枯燥的理论推导,作者也配以清晰的图示和直观的比喻,使得复杂的问题变得触手可及。这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公式和机理,而是真正地在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过渡金属有机化学的魅力所在。
评分作为一名对有机金属催化领域怀揣着无限好奇的研究生,我在这本《过渡金属有机化学》中找到了许多惊喜。书中对“有机金属试剂”的介绍,从格氏试剂到有机锂试剂,再到更复杂的有机铜、有机锌试剂,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且将它们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特别是关于“交叉偶联反应”的应用部分,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展示了不同金属催化的偶联反应(如 Heck、Sonogashira、Kumada 偶联等)如何精准高效地构建碳-碳键和碳-杂原子键。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金属卡宾化学”的章节,书中对“Schrock 卡宾”和“Peterson 卡宾”的差异化描述,以及它们在烯烃复分解反应中的关键作用,都让我茅塞顿开。通过精妙的图示,我仿佛看到了分子如何在金属的引导下进行重排和断裂,最终形成新的结构。书中还探讨了“不对称催化”的应用,通过引入手性配体,如何诱导反应生成具有特定立体构型的产物,这一点对于药物化学和天然产物合成领域的研究者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我曾为某个合成目标而苦恼,读完这部分内容后,我找到了新的解决方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传授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的创新思维,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