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文学大师典藏:特拉克尔诗选

德语文学大师典藏:特拉克尔诗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奥] 特拉克尔 著,林克 译
图书标签:
  • 德语文学
  • 诗歌
  • 特拉克尔
  • 古典文学
  • 文学大师
  • 诗选
  • 德国文学
  • 现代主义
  • 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461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312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德语文学大师典藏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字数:1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德语文学大师典藏:特拉克尔诗选》:特拉克尔早从17岁时的1904年就开始写诗,1913年出版了其处女作品集《诗集》,两年后又出版了第二本诗集《塞巴斯蒂安在梦中》,这使他后来与海姆一起成为早期表现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本书收录了特拉克尔各个时期的代表著作,包括诗歌、散文和杂记,约占他整个生涯作品的三分之二。他用丰富的色彩融合奇妙的意象以非常规的方式黏合出独特而连贯的风景,让人读之感叹文字与想象力的无穷。
  “德国文学大师典藏”收录德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五位作家的作品,包括里尔克唯yi的小说《布里格手记》、代表作《新诗集》;特拉克尔的代表作《梦中的塞巴斯蒂安》,荷尔德林zui重要的作品《追忆》;德国浪漫派代表人物诺瓦利斯的《夜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唯yi能够代表“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作家黑塞的诗集《黑塞诗选》等。

作者简介

  作者:(奥地利)特拉克尔,20世纪奥地利表现主义诗歌先驱。经历坎坷困顿,做过药剂师,服过兵役。曾得到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救济,得以继续诗歌创作。以诗集《梦中的塞巴斯蒂安》成为20世纪zui重要也zui杰出的德语诗人之一,被称为“德语诗歌界的黑暗王子”,1914年患抑郁症服食可卡因自杀。

  译者:林克,1958年4月生于四川南充。先后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法德语系和北京大学西语系。主要从事德语诗歌翻译。主要译著有:《死论》《爱的秩序》《杜伊诺哀歌》《梦中的塞巴斯蒂安》《追忆》。

精彩书评

  诗人的使命既是为人类指点迷津,就必须思考并挽救人类的命运——以爱,以爱的牺牲,以牺牲的行动。因为一颗正在破碎的心靠他扶持!
  特拉克尔已经为此竭尽全力,直到他独守的命星陨落,他的刽子手终于搜寻到他。可是,他的歌声将永远让人们“记住这个男童,他的癫狂,他的沉沦,睁着蓝眼睛的腐烂者”,“这个神圣的陌生者”。
  ——林克

目录

愧对蓝色的死亡 ——献给80年代的情谊(代序) 刘小枫
诗集
致妹妹
澄明的秋天
深 渊
诗 篇 (第二稿) ———献给K·克劳斯
死亡临近 (第二稿)
阿 门
傍晚之歌
三窥亚麻布 ———致E·布施贝克
夜 歌
埃利昂
梦中的塞巴斯蒂安
童 年
时辰之歌
途 中
风 景 (第二稿)
致男童埃利斯
埃利斯 (第三稿)
霍亨堡 (第二稿)
梦中的塞巴斯蒂安 ———献给A·洛斯
沼泽地 (第三稿)
春 季
兰斯的傍晚 (第二稿)
僧 山 (第二稿)
卡斯帕尔·豪斯之歌 ———献给B·洛斯

恶之转化 (第二稿)
孤独者的秋天
公 园
冬天的傍晚 (第二稿)
被诅咒者
索尼娅
追 随
秋 魂 (第二稿)
阿弗娜 (第二稿)
孤独者的秋天
死亡七唱
安息与沉默
阿尼芙
诞 生
没 落 (第五稿) ———致K·B·海因里希
致一位早逝者
灵性的暮霭 (第二稿)
西方之歌
澄 明
焚 风
流浪者 (第二稿)
卡尔·克劳斯
致沉寂者
基督受难 (第三稿)
死亡七唱
冬 夜
逝者之歌
威尼斯
人间地狱
太 阳
笼中乌鸫之歌 ———献给L·V·菲克尔
夏 天
残 夏

西 方 (第四稿) ———献给E·拉斯克尔—许勒
灵魂的春天
昏暗之中 (第二稿)
逝者之歌 ———致K·B·海因里希
梦魇与癫狂
《勃伦纳》诗篇
在赫尔布鲁恩

长 眠 (第二稿)
傍 晚
黑 夜
悲 情
还 乡 (第二稿)
献身黑夜 (第五稿)
在东方
控 诉
格罗德克 (第二稿)
夜之魂 (第三稿)
遗作
夜的颂歌
赫尔布鲁恩的三个湖 (第一稿)
血 罪
水 妖
一只苍白的兽沉眠在朽坏楼梯的阴影里……
死者的寂静爱这古老的花园……
山岩以粉红的台阶沉入沼泽池……
蓝色的夜在我们的前额缓缓升起……
哦,栖居在暮色花园的寂静里……
傍 晚
风,白色的声音在沉醉者的太阳穴絮语……
如此轻悄
春天的露珠从昏暗的树枝……
致诺瓦利斯 (第二稿)
忧伤的时辰
夜的哀怨 (第一稿)
傍 晚 (第二稿)
诗 篇
秋天的还乡 (第三稿)
残 韵 (第二稿)
暮 年
向日葵
散文选
启示与没落
梦 境
取自金圣餐杯
巴拉巴斯(一段随想)
取自金圣餐杯
玛丽亚·马格达莱娜(一段对话)
孤 独
译后记
附记

精彩书摘

  致妹妹
  你去的地方将是秋天和黄昏,
  蓝色的野兽在树下沉吟,
  寂寞的池塘静卧黄昏。
  群鸟的飞翔悄声沉吟,
  忧郁印在你的眉间。
  你浅浅的微笑也在沉吟。
  上帝弯曲了你的眼睑。
  夜里,耶稣受难日的孩子,
  星星搜寻着你的额间。
  澄明的秋天
  年之终结如此盛大:
  金色的葡萄,果园的果实。
  树林沉默神奇而圆满,
  树林是孤独者的伴侣。
  农夫这时说:年成不错。
  悠悠的晚钟轻轻飘散,
  给终结带来欢乐的情调。
  迁徙的候鸟声声啼唤。
  这是柔和的爱情季节。
  随轻舟漂下蓝色的小河
  美丽的画图一一展现——
  在安息和沉默中缓缓沉落。
  深渊
  一场黑雨落在收割后的庄稼地。
  一棵褐色的树孑孑独立。
  一阵疾风刮过空荡荡的草棚。
  这个黄昏多么忧伤。
  走过村庄
  柔和的孤儿还在拾零散的麦穗。
  她圆亮的眼睛在暮色里觅食,
  她心中期待着天堂的新郎。
  回家的路上
  牧人发现柔美的躯体
  腐烂在刺丛里。
  我是一个影子远离阴沉的村庄。
  从林苑的井里
  我啜饮过上帝的沉默。
  冰凉的金属践踏我的前额
  蜘蛛搜寻我的心。
  一丝光熄灭在我的嘴里。
  夜里我曾在荒原找到自己,
  沾满了星星的垃圾和尘埃。
  榛子林中
  再度响起晶莹的天使。
  傍晚之歌
  傍晚,我们走上昏暗的小径,
  前面出现了我们苍白的身影。
  口渴的时候,
  我们饮湖里白色的水,
  悲伤的童年的甜美。
  早已死去我们沉眠在接骨木的树丛里,
  注视灰色的海鸥。
  春天的云升上阴沉沉的都市,
  这都市令更高贵的僧侣时代沉默。
  当我握住你那双瘦小的手,
  你悄悄睁开圆圆的眼睛,
  这是在很久以前。
  可是当昏暗的谐音触动灵魂时,
  白色女郎你出现在朋友秋天的风景里
  ……

前言/序言

  译后记
  格奥尔格·特拉克尔(GeorgTrakl,1887-1914),奥地利表现主义诗人,出生在一个富裕商人家庭。18岁因考试不及格从中学退学,随即去一家药房当学徒。23岁获药剂硕士学位,同年应征入伍。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因服毒过量死于前线,年仅27岁。主要作品有:散文《梦魇与癫狂》(1914);散文诗《启示与没落》(1914);剧本《海市蜃楼》(1906),《蓝胡子》(1908,断片);诗集《梦中的塞巴斯蒂安》(1915),《取自金圣餐杯》(1939)。最后这部诗集恰好可以概括诗人的一生,因为“圣餐杯”(Kelch)在德文中原有三层含义:圣餐杯(宗教),花萼(性),苦难。
  诗人很早就开始酗酒、吸毒,并对妹妹有变态的爱情,这也是他终生无法摆脱的罪孽感的肇因。这种经历在诗中留下了许多抹不掉的痕迹:“在阴暗的枞树下,两只狼曾以僵硬的拥抱,混合它们的血液”(《基督受难》)。为了解脱罪孽感的折磨,诗人甚至逃入“单性”(即两性同一)的梦幻之中。(或可联想到原罪,夏娃不原是亚当身上的一条肋骨吗?)
  一方面是诗人的负罪感:“爱太少,正义和怜悯太少,爱始终太少:冷酷、高傲和罪孽太多太多——这就是我。”另一方面,生在萨尔茨堡——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诗人亲眼目睹了奥匈帝国的衰亡,这似乎反映出人类文明的没落,他感到人类从未像现在这样沉沦。这是一个肉体因过度纵欲而腐烂,灵性荡然无存的时代:“苦难的毒钩永远留在腐烂的肉体,惊悸的灵魂在睡梦中深深叹息。”他所处的环境成为他心灵的桎梏,像恶魔一样时时驱迫、追猎着他,加剧了他固有的精神危机:忧郁、彷徨、痛苦、绝望,直到癫狂的边缘。
  诗人哀叹着“没有人爱过他”,“金色的日子默默终止”,个人的厄运和种族(人类)的厄运叠合成一个浓重的阴影,化为他的诗的背景和氛围:“这个由污秽和腐烂构成的讽刺形象是一个无神的、被诅咒的世纪的最忠实的镜像”(诗人自供)。于是,这只“笼中的乌鸫鸟”,“这只暗自泣血的兽”,像一个死者穿过黑色的都市,他颠覆它,犹如一个“被诅咒者”颠覆一个地狱。他的使命是“时刻思考人的白色形象”。
  既然以厄运为背景和氛围,诗的基调当然是死亡。无论花的“飘零”,果实的“坠落”,或是船的“沉没”,星辰的“陨落”,无不指向不可逃避的死——与灵魂的升华相反的肉体的堕落。诗人描写“年”,从春夏到冬,秋天是死亡的季节和过渡;诗人描写“天”,从白日到夜,傍晚是死亡的时辰和过渡。而这死亡恰是都市的死亡:“所有的街道注入黑色的腐烂”。然而,死亡同时又是灵魂复活的契机,因为死亡意味着“分离”,即灵魂离弃肉体,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灵魂歌唱死亡,肉体绿色的腐烂”。
  诗人是“夭亡者”,他早已死去。这个白天的“死影”离开了空空荡荡的家,跨进吞噬着“被诅咒的种族”的黑夜。或可理解为他已经经历了死亡,或者他想逃避春夏的繁盛和白日的喧嚣,或者他敏感地预知了这必然的结局。总之,诗人的心灵很早就开始了昏暗、沉默、孤独的流浪。黑夜召唤着它:“快踏上了星星的旅程”。诗人渴望灵魂重逢的秋天,“纯净的蓝光逸出朽坏的躯壳”;渴望回到宁静的童年(暗接“更宁静的、尚未出现的早先”);渴望结束痛苦的流浪,“栖居在夜的蓝色灵光里”。“特拉克尔的诗歌在唱着还乡之歌”,“在唱着灵魂之歌,灵魂是‘大地上的异乡者',大地是还乡的种类的更宁静的家园,灵魂在大地上流浪”。①
  诗人始终吟唱着一首歌,这首歌的主旋律是死亡与复活的二重奏。死缘于罪,但死旨在赎罪,赎罪即复活。漂泊无依的灵魂苦苦寻觅着自己的归宿,“在夜的墓拱里”,“在安息与沉默里”。
  诗人对现实的拒斥缘于他对古老的“规范”和“律法”的刻骨铭心的留恋:远古虔诚的信徒,更高贵的僧侣时代(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他躁动不安的心灵始终仰慕田园牧歌的宁静:“牧童走过暮沉沉的树林,身后紧随着红兽,绿花和潺潺的流泉,无比谦卑”。在他的诗中,祖辈代表温馨的过去,父辈意味着衰亡的开端,孙辈(相对于祖辈而言)则不得不承受“异化的种族的厄远”,面临末日的审判。正因为瞩目于传统的续承(或传统的断裂!),诗人的笔触几乎没有超出“血液”、“家族”及“种族”的范围。他的诗句如远古巫士的咒语,唱出了欧罗巴的挽歌:“一个伟大的种族的哀怨;它如今随孤独的孙辈虔诚地逝去。”
  特拉克尔的诗想象奇诡,意境深远,但又不失真实自然,具有强烈的内在节奏。诗人擅长象征手法,尤其喜用色彩,并将情绪和蕴涵不着痕迹地注入色彩之中。除了“蓝色”单一地象征神圣的灵性,其他色彩几乎均有双重甚至多重含义:“‘绿'是指腐烂和繁盛,‘白'是指苍白和纯粹,‘黑'是指黑暗的封锁和昏暗的掩蔽”,“红色”象征肉欲和柔情,“银色”象征死亡和纯洁,“金色”象征童年的真实和都市的恶,“褐色”象征成熟和衰败,“昏暗”(“朦胧”)则象征癫狂、神秘和傍晚(“西方”直译为“傍晚的国度”)。
  “水”对诗人有一种特殊的魅力。池塘、湖泊、水井、山泉、小溪、河流常常使他流连忘返。在他的笔下,“水”是沉沦的引子(“年的那一天黯淡无光,当男童悄悄走下清冽的湖水,走向银色的鱼”);是“合理的观看”的场景(“随轻舟漂下蓝色的小河,如画的风景一一展现”);是没落的标志(在“安息和沉默中漂向没落”);也是梦寐以求的归宿(“我栖居在清冽山泉那晶莹的浪花里”)。水的“清冽”则暗指从“昏暗的癫狂”中醒来。在他的诗中,都市和田园对比强烈,表现出诗人鲜明的情感取向。“骨质”、“石质”、“金属的”都市隐喻“腐朽”、“冷漠”、“严酷”;“葡萄园”、“树林”、“牧场”、“小径”则令诗人心醉神迷,魂牵梦绕。
  一直到死,诗人始终呼唤着“白色的妹妹”,始终哀怨着“沉醉罂粟”和“昏暗的癫狂”,他的创作激情无疑发源于个人的经历和命运。可是,在赎罪的痛苦挣扎中,他终于意识到希望与信仰、与爱联结在一起:“爱——人们或可获救!”他的诗没有深奥的哲理,只是直指生命本身。他用诗写他的生命,也用生命写他的诗。尤其是临死之前,在空前残忍的战场上,他仿佛看见了末日的景象。就在此刻,他久已迷蒙的心灵豁然洞明,净化的情感升华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的痛苦和恐怖因死的莅临而淡化,个人的命运与整个人类的命运交相融合,鲜血为赎罪而抛洒,生命作悔悟的牺牲,一曲绝唱令人叹为观止:沉静,冷凛,哀而不怨,弥漫着一片爱。“死一般的存在瞬间之感觉:每一个人都值得爱。你醒来感觉到世界的苦难;你所有未赎的罪尽在其中;你的诗是一次不完全的赎罪。”(诗人死前语)
  睡与死,阴郁的鹰
  彻夜绕此头颅喧嚣;
  永恒的冰浪
  吞噬着人的金像。
  紫色的躯体
  在可怕的暗礁上粉碎。
  ——诗人绝唱人的金像已被吞噬。人的白色形象只能在“远离时代喧嚣”的地方。因此,这只蓝色的兽始终追随着它的朦胧小径。这条小径通向复活,因为“复活者相遇在夜晚的小径上”,当复活节的钟声敲响,“昏暗的癫狂终于震颤坠离长眠者的前额”。这条小径通向童年,因为童年回荡着“灵性岁月的谐音”,是“纯正的日子”,“完美无缺的寂静”,“圣洁的蓝光”。“终结昏暗的忍耐”最终衔接着“开端金色的眼睛”,诗人最终“奇异地蜕入更寂静的童年……”
  回归童年是所有浪漫派诗人共同的梦想,他们企图以此解除人类的痛苦,挽救人类日益沉沦的灵魂。但这毕竟只是一个梦想。其根据在于,首先,个体与整体的矛盾必然产生痛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但个体的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烈,这势必加剧个体与整体的矛盾,人类无法避免更大更深的痛苦。①其次,自文艺复兴以降,人文主义肆意抬高人的地位,令人几欲取代上帝(“上帝死了!”)。空空荡荡的圣殿黯然失色,人类日益疏远上帝,几乎不再关心(属灵的)终极价值,转而狂热地追求肉体的幸福。可是与此同时,人的灵魂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孤独迷惘,它在痛苦中呻吟。这恐怕并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插曲。或许可以断言,这是人类历史的一个不可避免的漫长阶段。
  正如成年人不再可能回到童年,人类也不再可能回到远古。一切拯救必须是现实的和尘世的拯救。真正的诗人既是为痛苦而生,就必须正视并承担痛苦。诗人的使命既是为人类指点迷津,就必须思考并挽救人类的命运——以爱,以爱的牺牲,以牺牲的行动。因为一颗正在破碎的心靠他扶持!
  特拉克尔已经为此竭尽全力,直到他独守的命星陨落,他的刽子手终于搜寻到他。可是,他的歌声将永远让人们“记住这个男童,他的癫狂,他的沉沦,睁着蓝眼睛的腐烂者”,“这个神圣的陌生者”。
  1993年3月嘉陵江畔
  附记
  最早接触特拉克尔是在1988年,当时翻译了他的传记和部分诗歌。1991年译出诗人的主要作品,说实话我该感谢岷江边上的那座小县城,在那里饮酒荡舟让我找到了译诗的感觉。到1993年定稿又作了两次大的修订。十余年一晃而过,我面前的手稿已有些泛黄。这次出版除通盘校订之外,还补译了二十多首诗,总数已达到诗人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二以上。对这位命运多舛的诗人,我的崇敬和喜爱不曾因岁月的流逝而稍减,这本小书也算是献给特拉克尔的一份祭奠。
  原来的译后记也许过于激情,语言也偏华丽,但我想还是让它保持原貌,那是当时的真实感受,而且现在看来,对特拉克尔的把握可以说基本上是准确的。特拉克尔研究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探秘索隐,着重从诗人的经历——尤其从他跟妹妹的关系——去考证作品;一是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形而上学派,试图纯粹从基督教神学的角度阐释作品。这两种倾向大概皆有失偏颇,需要加以适当的综合。特拉克尔的诗无疑发源于他自身的经历,甚至可以说,妹妹格蕾特是解读诗中“密码”的一把钥匙。但诗人的负罪感绝不仅限于他自己,而是延及种族和整个人类。伴随着日益强烈的负罪感,他心中萌发了一种更为强烈的愿望,一种赎罪的要求,诚如诗人所言:“你的诗是一次不完全的赎罪。”由此才可以解释特拉克尔为什么那样渴望黑夜和死亡,这种赎罪之死固然是他个人的解脱,却更与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因为“死是罪的工价”。罪人死去(不管取哪种形式),才有复活,“新人”才能诞生。正是基于这种牺牲精神,特拉克尔的诗最终归入那种广被众生的爱并因此而触及永恒。假如没有罪人,上帝的存在也许是多余的。特拉克尔诗歌的独特价值在于它以个体的生存及体验,昭示了一个罪人的忏悔和极其艰难的赎罪历程,印证了灵性乃至神性的光芒,这对每个人都有启示意义。
  特拉克尔是一个兰波似的天才诗人。一朵在花期凋谢的花随沉沉夜色飘落大地。他最早的作品(《诗集》)具有巴洛克风格,华丽的堆砌,充盈的激情,似青春灿烂而满溢。《梦中的塞巴斯蒂安》显示出他成熟的诗艺,气韵舒畅,收发自如,透出一种悲切而肃穆的美。晚期的诗(《勃伦纳》诗篇和遗作的后面部分)则冷峻凝缩,仿佛他的诗才已随他的生命一道枯竭。就师承而言,特拉克尔无疑大量吸取了诺瓦利斯的思想精华,诸如对夜与死的渴望,对罪孽与信仰的悔悟等等。性爱(Eros)——快感——罪感——死亡——赎罪——信仰——圣爱(Agape),极其相似地画出一个螺旋上升的圆圈,始终追寻着那朵梦中的“蓝花”。在语言形式上(尤其自由诗),荷尔德林诗体的痕迹恐怕很难抹掉,常规的句子结构被随意拆解,再别出心裁地嫁接起来,并且处理得恰到好处,从而使德语的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当然,特拉克尔的风格已自成一体,堪称生命的绝唱,浑然的天籁。色彩和声音、意象和韵律、感觉和感悟从诗人的口中唱出来,就成了一首唯一的歌,一首垂死的或死而重生的乌鸫之歌。
  2000年12月于成都


德语文学大师典藏:特拉克尔诗选 穿越灵魂的幽暗:重拾特拉克尔诗歌的永恒回响 在德语文学浩瀚的星空中,莱纳·玛利亚·里尔克、弗里德里希·席勒、歌德等名字熠熠生辉,而另一位以其独特、深邃且触及灵魂的作品深刻影响了现代诗歌的巨匠,便是格奥尔格·特拉克尔(Georg Trakl)。《德语文学大师典藏:特拉克尔诗选》并非仅仅是一本诗歌集,它是一次深入内心荒原的旅程,一次与生命本质的赤诚对话,一次对存在之痛与美的深刻体悟。本书精心遴选了特拉克尔最具代表性、最能展现其独特诗歌面貌的作品,力图为读者呈现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灵魂诗人”的艺术世界。 特拉克尔的诗歌,如同其人生的轨迹般,短暂而燃烧着浓烈的火焰。他出生于1887年,早逝于1914年,生命的大部分时间在忧郁、疾病与战争的阴影下度过。然而,正是这种对生命苦难的近乎本能的感知,造就了他诗歌中那独一无二的、令人战栗的美学。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意象浓缩、色彩冷峻,却又蕴含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他善于描绘秋日、黄昏、枯萎、死亡、病痛、孤独等意象,这些意象并非简单的景物描写,而是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它们构成了特拉克尔诗歌宇宙的核心,也映照出人类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与精神哀愁。 本书的编选,着眼于全面展现特拉克尔诗歌的几个重要面向。首先,我们看到了他早期对自然景致的描绘,但这些景致并非田园牧歌式的宁静,而是被笼罩着一层忧郁的色彩,预示着生命中潜藏的悲剧。《秋天的告别》中,“苍白的叶子飘落,秋风在低语”、“阴郁的云朵堆积,黑夜缓缓降临”等句子,已经显露出一种对生命流逝的哀伤。这种哀伤并非简单的伤春悲秋,而是源于对存在本质的深切洞察。 随后,随着特拉克尔精神世界的深入,其诗歌的意象愈发浓缩,色彩也愈发冷峻。《病中的海勒》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在此诗中,特拉克尔将个人的病痛与精神的折磨具象化,通过“苍白的身体”、“红色的血液”、“沉重的步伐”等意象,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然而,即使在这种极度的痛苦中,诗歌依然闪烁着一丝微弱但坚韧的光芒,那是对生命本源的追寻,对超越痛苦的渴望。 本书还特别收录了特拉克尔后期的一些重要作品,这些作品在战争的背景下,更增添了一层悲壮与肃穆。《加利西亚》是其中翘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血与火中,特拉克尔作为一名药剂师,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残酷。他诗歌中的“血”、“死亡”、“士兵”、“荒原”等意象,不再仅仅是象征,而是真实战场的回响。然而,即使在如此炼狱般的场景中,特拉克尔的诗歌依然展现出一种惊人的冷静与超脱,他并未沉溺于直接的控诉,而是以一种更加宏大的视角,审视生命的脆弱与存在的无常。《加利西亚》以其对战争精神创伤的深刻描绘,成为了反战文学的经典篇章,也展现了特拉克尔作为一位在时代洪流中保持独立思考的诗人的担当。 本书的编选者在字斟句酌地挑选诗歌的同时,也力求在翻译上做到精益求精。我们深知,特拉克尔的诗歌语言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其精炼的词语、独特的句法和跳跃的意象,都给翻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因此,我们邀请了国内资深的德语文学翻译家,他们不仅精通德语,更对特拉克尔的诗歌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感悟,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保留特拉克尔诗歌的韵味、节奏与情感张力。每一次的遣词造句,每一次的意象转换,都经过反复推敲,只为能够将特拉克尔诗歌中那份幽暗而又澄澈的美,以及那份深沉而又永恒的哀愁,准确无误地传递给中国读者。 《德语文学大师典藏:特拉克尔诗选》不仅仅是一部诗集,它更是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读者可以窥见一个独特而震撼的艺术世界。特拉克尔的诗歌,或许不像其他一些诗人那样容易被大众接受,它们需要读者静下心来,去感受,去体悟,去与诗人一同在灵魂的幽暗中漫步。然而,一旦你沉浸其中,你将发现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体验。他的诗歌,如同古老的祭歌,洗涤着浮躁的心灵;又如同暗夜中的星辰,指引着迷失的灵魂。 在阅读特拉克尔的诗歌时,你会不断地被其诗歌中的色彩所吸引。他钟爱使用“蓝色”、“绿色”、“红色”、“白色”、“黑色”等基本色彩,但这些色彩在他笔下却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例如,“蓝色”常常代表忧郁、死亡与静止;“绿色”则可能象征着生命、自然,但也常常与腐朽和幻灭相伴;“红色”则既是生命的象征,也常常与鲜血和暴力联系在一起;而“白色”与“黑色”则构成了生命的终极界限,代表着纯洁与虚无。这些色彩的组合,构成了特拉克尔诗歌独特的视觉冲击力,也深化了其意象的象征意义。 此外,特拉克尔诗歌中对“静止”与“运动”的描绘也极具特色。他的诗歌中常有“凝固”、“沉寂”、“停止”等词汇,营造出一种静止的氛围,仿佛时间在此刻凝固。然而,在这种静止的背后,又常常潜藏着一股暗流涌动的力量,那是生命在极度压抑下的挣扎,或是精神在绝望中的呐喊。这种静止与运动的辩证统一,使得特拉克尔的诗歌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张力。 本书的出版,旨在让更多读者能够认识并理解格奥尔格·特拉克尔这位伟大的德语诗人。我们相信,特拉克尔的诗歌,穿越了时空的界限,触及了人类共同的精神体验。他的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中的痛苦与美好,理解个体在宏大世界中的渺小与伟大。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特拉克尔的诗歌提供了一种放慢脚步、深入内心的契机,它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情感,重新发现那些被我们遗忘的生命意义。 《德语文学大师典藏:特拉克尔诗选》不仅是献给德语文学爱好者的珍贵礼物,更是对所有渴望在诗歌中寻找慰藉、启迪和深刻洞见者的邀请。在这里,你将与一位真正的灵魂诗人相遇,在那些深邃的词句中,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回响。这本诗选,期望能够成为您在阅读德语诗歌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引领您领略特拉克尔诗歌那幽暗而又璀璨的独特光芒,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永恒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德语文学大师典藏”系列,光是名字听起来就透着一股厚重感,我特地挑了这本诗选来品读。虽然我还没完全深入到诗歌的精髓里,但光是翻阅的这个过程,就足够让人沉醉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讲究,纸张的质感很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仿佛捧着的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而且,排版清晰,字体选择也很古典,让人有一种面对严肃文学的敬畏感。我尤其喜欢那种,当你轻轻翻开书页时,仿佛能闻到油墨和旧纸张混合的,那种独特的、时间的味道。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缓慢的仪式,不是快餐式的消遣,而是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每一个字斟句酌的韵脚和意象。我常常在傍晚时分,泡上一杯红茶,在灯下慢慢地读上几首,那种感觉是极其安宁和充实的,仿佛时间都放慢了脚步,让我得以从日常的喧嚣中抽离出来,进入到一个纯粹的艺术世界。这种对阅读体验的重视,从书籍的实体质量上就可见一斑,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

评分

对于一个对欧洲文化史有浓厚兴趣的人来说,阅读这些文学巨匠的作品,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我特别关注的不是诗歌本身的技术性,而是它所折射出的时代精神和哲学思辨。这本诗选选编的眼光显然是很独到的,它不仅仅罗列了名家之作,更像是在勾勒一条德语文学精神发展的主线。我常常在阅读时联想到魏玛共和国时期的社会氛围,或是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那种知识分子普遍的焦虑感和形而上的探索欲。虽然书里没有直接的社会评论,但那种弥漫在字里行间的忧郁和对终极意义的追问,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时代的脉搏。我喜欢这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阅读体验,它迫使你主动去思考,去建构自己的理解框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阐释。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自己阅历的增加而产生新的感悟,这正是经典文学的魅力所在。

评分

我最近开始系统地涉猎德语文学经典,这本诗选的出现简直是及时雨。说实话,我对诗歌的理解力可能还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很多深层的隐喻和历史背景我还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但是,即便是隔着翻译的屏障,那些词语的张力和意象的跳跃感,依然能穿透时空,直击人心。我常常读到一些关于自然、死亡和存在本质的描写,它们是如此的直接又如此的隐晦,让人不得不反复咀嚼。例如,某些描绘暮色或荒野的段落,那种带着疏离感的孤独,与我内心深处某种难以言喻的情绪产生了奇妙的共振,即使我身处繁华的都市,也能被带入到一种辽阔而苍凉的意境中去。这套书的翻译质量似乎也相当可靠,它尽可能地保留了原作的音乐性和节奏感,这对于理解诗歌的韵律美至关重要。我感觉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高峰,每读完一首,都会有小小的成就感。

评分

坦白说,我对诗歌一直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过于抽象和晦涩难懂,但这本诗选却让我有了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我尝试着从那些看似不连贯的意象组合中,去寻找那种潜藏的、内在的逻辑关联。比如,某几首诗中反复出现的“破碎”、“镜子”、“远方”这些母题,放在不同的语境下,却能组合出极其丰富的情感层次。我发现,阅读这些诗歌,与其说是理解“意思”,不如说是体验一种“情绪流动”。有时候,一句话压根不需要弄明白每一个词的典故,只要去感受它带来的情绪冲击力就足够了。这本书成功地让我暂时放下了对“完美理解”的执念,转而拥抱阅读中的不确定性和开放性。我开始欣赏那种诗人在捕捉瞬间灵感时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神经质”的敏感,那是普通人早已麻木掉的对世界的感知力。

评分

这套“大师典藏”系列,从选材到装帧,都透着一股对文学传统的尊重和捍卫。我购买它,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收藏的价值。在如今这个信息碎片化、阅读越来越浅薄的时代,拥有一本实体书,尤其是这种经过精心编排和制作的诗集,本身就是一种态度。我喜欢它的附录部分,虽然我主要关注的是正文的诗歌本身,但那些对作者生平、创作背景的简要介绍,能为我的阅读提供必要的坐标系。它让我意识到,伟大的诗歌绝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是根植于特定的历史土壤和个人命运之中的。阅读它,就像是与那些逝去的灵魂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他们用最凝练的语言,探讨着人类永恒的主题。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高质量的精神投资,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文字的享受,更是一种审美品位的提升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体察。

评分

非常好的翻译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挺好的。

评分

很好的书,物流也快,京东值得信赖

评分

大师之作,值得拥有!学习吧!

评分

非常好的翻译

评分

大师之作,值得拥有!学习吧!

评分

非常好的翻译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