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反战人士心目中的圣书
★诺贝尔奖获得者海明威以亲身经历倾情书写的战地爱情故事
★《纽约时报》与美国图书馆倾力推荐!
★只有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才会否认战争的荒唐和残酷。
本书讲述美国青年弗里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志愿参加红十字会驾驶救护车,在意大利北部战线抢救伤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亨利被炮弹击中受伤,在米兰医院养伤期间得到了英国籍护士凯瑟琳的悉心护理,两人陷入了热恋。亨利伤愈后重返前线,随意大利部队撤退时目睹战争的种种残酷景象,毅然脱离部队,和凯瑟琳会合后逃往瑞士。结果凯瑟琳在难产中死去。通过描述二人的爱情,本书揭示了战争的荒唐和残酷的本质,反映了战争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杀以及战争对人的精神和情感的毁灭。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1899-1961),美国著名小说家,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著作颇丰,代表作为《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常升起》《老人与海》等。海明威创作风格独特,以文坛硬汉著称,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我坐下来,椅子前面有一张桌子,护士的报告用一个夹子夹好放在桌子一边。我看着窗外。外面漆黑一片,只看见窗边灯光映照下的密急的雨丝。这便是结局了。孩子死了。刚才医生看上去那么疲倦可能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可既然如此,刚才在那间屋子里他们又何必来回折腾那孩子呢?也许他们觉得如此这般孩子就能醒转过来,开始正常呼吸吧。虽然我自己不信教,但我知道他应该接受洗礼。可要是他从来没有呼吸过呢?他从来没能吸上一口气,他从来没有活过,只有在凯瑟琳肚子里的时候他才是活生生的,我隔着肚皮都能感到他在里面拳打脚踢。不过,临产前的一个礼拜他就没什么动静了,也许那个时候他就已经没了,可怜的孩子。我真希望闷死在里头的是我。不,其实我没有这样想过。不过若一早闷死了,倒也一了百了,不必出了娘胎还要死去活来地受一场罪。现在,凯瑟琳快死了。看看你干的好事。你死了,死得莫名其妙,都没有时间搞明白到底是为什么丢了性命。他们把你扔进赛场,告诉你比赛规则,然后你第一次犯规就被他们逮个正着,随即判你出局。或者就像对待艾莫一样,让你平白无故地挨了枪子儿,又或者像对待里纳尔多那样,让你患上梅毒。不管用何种方法,最后他们都会把你置于死地。对此,你不用怀疑,老实待着,逃不掉的,他们终究会把你弄死的。
有一次去露营,我把一根爬满蚂蚁的木柴搭在篝火上,等木柴烧着后,所有的蚂蚁蜂拥而出,先是争先恐后地往木柴中间燃着的地方扑,随后又调转方向朝木柴尾端爬去,等那里挤不下了就纷纷坠入篝火中。少数几只侥幸逃出火海的已经被烧得焦黑扁平,它们慌不择路,全然不知该往哪里逃,可大多数捡回一条命的还是往火里钻,等觉得不对了又朝木头的尾端跑,挤在尚未烧着的一端,最后还是逃不出葬身火海的宿命。记得当时我就在想,这一刻便是蚂蚁的世界末日了,但同时也是我充当救世主的大好机会,只要我捡起那根木柴扔出火堆,蚂蚁就能逃出生天了。可我并没有那样做,而是把罐头里的水倒在木柴上,好腾出地方倒些威士忌,再往酒里兑些水。现在想想,那一罐头水浇在烧着的木柴上,蚂蚁虽然没被烧死但也一定被蒸熟了。
我就这样坐在走廊里,等着凯瑟琳的消息。护士一直没有出来,于是我走到门口,轻轻推开门往里瞧。一开始我看不清楚屋里的情形,因为走廊里的灯光太强,而屋内又太黑。等眼睛适应了昏暗的光线后,我才看清护士坐在床边,而凯瑟琳枕着枕头,平平地躺在被单下面。护士伸出食指放在唇边示意我别发出声音,然后站起身走过来。
“她怎么样了?”我问。
“还好,”护士说,“你到外面走走吧,吃点晚饭,吃完后想回来再回来。”
我穿过走廊,走下楼梯,离开医院,走到黑漆漆的大街上,然后淋着雨来到咖啡店。店里灯火辉煌,桌边坐着许多食客,一眼望过去好像没有空位了。一位侍者走上前,取过我的湿外套和帽子,然后把我带到一张桌子旁边,对面坐着一个老头,正喝着啤酒读着晚报。我坐下来,问侍者今晚有什么推荐菜式。
“有炖小牛肉,不过抱歉已经卖完了。”
“其他还有什么可吃的?”
“有火腿鸡蛋,鸡蛋奶酪,还有泡菜。”
“中午已经吃过泡菜了。”我说。
“没错,”他说,“您中午已经吃过泡菜了。”他是个中年男人,有点谢顶,边上的发丝被拨了些过来掩盖地中海。他有一张和善的脸。
“您看您是点火腿鸡蛋还是鸡蛋奶酪?”
“火腿鸡蛋,”我说,“还有啤酒。”
“淡啤酒?”
“对。”我说。
“我记得您中午喝的也是淡啤酒。”他说。
我吃着火腿鸡蛋,喝着啤酒。火腿鸡蛋用一个圆盘子盛着,鸡蛋在上,火腿在下。没想到菜有些烫嘴,我吃了一口后赶紧喝口啤酒缓一缓。我很饿,于是又问侍者点了一份。我喝了好几杯啤酒,脑袋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想,只是盯着对面老头手上的报纸看,报上说英军的前沿阵地已被敌军攻破。当意识到我正在看报纸的背面时,老头马上把它折了起来。我原想问侍者拿份报纸,可精神总也集中不起来。店里很热,空气闷浊。这里的食客们彼此都认识,有几桌在打牌,侍者们忙着把吧台上的酒水端给客人。这时,门外又进来两个人,店里已经没有空位了,他们就站在我那张桌子对面。我又点了一杯啤酒。现在回医院还太早,我也不想走。我尽量放空脑袋,什么也不想,竭力保持镇定。那两个人站了一会儿,见没有人打算埋单,只好离开了。我又喝了杯啤酒。现在,我面前的桌上已经积了一堆空盘子。坐在对过的老头脱下眼镜,放进眼镜盒里,折好报纸收进口袋,然后握着玻璃酒杯看着屋子的人。忽然,我觉得自己该回去了。我唤侍者结好账,穿上外套,戴上帽子,走出门外。我披着雨丝向医院走去。
上楼后,我看到照顾凯瑟琳的护士从走廊那头迎面朝我走过来。
“我刚给酒店打电话找你。”她说。我心里一沉。
“出什么事了?”
“亨利太太大出血了。”
“我能进去看她吗?”
“还不能进去,医生正在里面抢救。”
“有危险吗?”
“非常危险。”护士转身进了病房,关上门。我坐在走廊里,万念俱灰。我什么也不想,也想不了。我知道她正在慢慢死去,我祈求上帝不要把她带走。别让她死,哦,上帝,请不要让她死。如果你放过她,做什么我都愿意。求你了,求你,求你,请求你,别让她死。亲爱的上帝,请别让她死。亲爱的上帝,求求你让她活下去,活下去,不要让她死。上帝啊,不要带她走,你让我做什么都可以,就是别让她死。你可以带走孩子,但不能带走她。带走孩子不要紧,可是千万不要把她也一起带走。求你了,求你,求你了,亲爱的上帝,不要让她死。
门开了,护士在门口勾勾手指示意我进去。我跟着她走进病房。凯瑟琳没有抬头。我走到床边,医生站在床的另一侧。凯瑟琳看着我,笑了一下。我伏在床边,哭了。
“可怜的宝贝。”凯瑟琳轻轻地说。她的脸上蒙着一层灰色。
“你没事的,凯特,”我说,“你不会有事的。”
“我要死了,”她说,停了一会儿,她说,“我真不想死。”
我握住她的手。
“别碰我。”她说,我放开她的手,她又笑了一下。“可怜的人,你想握就握吧。”
“你会好的,凯特,我知道你一定会好起来的。”
“我本来想留封信给你,万一有个三长两短也好有个交代。可是没有写。”
“你需要我去找个牧师或什么人过来吗?”
“我只要你。”她说。又停了一会儿,她说:“我不害怕死亡,只是憎恨死亡。”
“你不要说那么多话。”医生说。
“好的。”凯瑟琳说。
“你想让我为你做些什么,凯特?你有什么需要我做的?”
凯瑟琳笑了:“没有,”过了片刻,“不要和其他女孩子做我们做过的事情,也不要对她们说我们之间说过的话,好吗?”
“永不。”
“不过,我还是希望你身边有女孩子陪伴。”
“我不要她们陪。”
“你说得太多了,”医生对凯瑟琳说,“亨利先生还是先出去为好,他稍后再回来。你不会死的,别说傻话。”
“好的,”凯瑟琳说,“我会好起来的,每天夜里都陪着你。”她说得断断续续,已经快坚持不下去了。
“请先生到病房外面等着吧,”医生说,“太太不能再说话了。”凯瑟琳朝我眨了下眼,她脸色灰白。“我就在病房外面。”我说。
“别担心,亲爱的,”凯瑟琳说,“我一点儿也不怕,这不过是他们惯使的卑劣伎俩罢了。”
“我勇敢的小宝贝。”
我在走廊里等着,就这样等着,等了很长时间。然后,护士出现在门口,朝我走过来。“亨利太太的情况已经十分危急,”她说,“我担心她过不了这一关。”
“她死了吗?”
“没有,可是已经昏迷了。”
凯瑟琳好像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大出血,他们没法把血止住。我走进病房,守着凯瑟琳,直到她咽下最后一口气。她没能从昏迷中醒来,没过多久便走了。
在病房外的走廊里,我问医生:“今天夜里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吗?”
“没有,没什么要做的。我送你回酒店吧。”
“不了,谢谢。我想在这儿待一会儿。”
“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我没法对你说——”
“不,”我说,“什么都不用说了。”
“那么,再见了,”他说,“真的不需要我送你回酒店吗?”
“不用了,谢谢。”
“手术是唯一的选择,”他说,“手术证明——”
“我不想谈这个。”我说。
“还是让我送你吧。”
“不了,谢谢。”
他沿着走廊离开了。我走到病房门口。
“你现在还不能进来。”其中一个护士说。
“我能。”我说。
“你还不能进来。”
“你出去,”我说,“另一位也是。”
她们出去后我关上房门,熄了灯,可是没有用。我像是在和一尊雕像告别。过了一会儿,我走出病房,离开医院,在雨雾中走回酒店。
(五)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更多来源于其内在的道德光谱的复杂性。它几乎没有提供任何简单的“好人”或“坏人”标签,每个角色都在特定的情境下做出了他们自认为“正确”的选择,但这些选择的后果却往往是灾难性的。这种对人性灰色地带的挖掘,非常具有当代性。叙事者的声音时而冷峻客观,时而又突然变得充满激情和个人色彩,这种声音的切换,像是在不断调整观察事物的焦距。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对话中埋藏的线索,那些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的交谈,实际上暗流涌动,充满了权力的博弈和情感的试探。阅读过程仿佛进行了一场高强度的侦探游戏,需要仔细甄别每一个措辞背后的真实意图。对于那些厌倦了公式化情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种久违的、智力上和情感上都极具挑战性的阅读体验,它成功地将深刻的哲学思考包裹在了引人入胜的故事外衣之下。
评分(三) 这本书的结构处理非常精妙,它运用了一种类似巴洛克式的复调叙事,多条线索并行发展,但最终又奇妙地汇聚于一个核心的哲学命题之下。我个人对其中关于“时间”和“记忆”的探讨尤为着迷。作者似乎对人类记忆的不可靠性和选择性有着深刻的洞察,书中频繁出现对同一事件不同视角的描绘,使得“真相”这个概念变得模糊而多义。这种手法极大地挑战了传统小说中“全知视角”的权威性。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重新梳理一下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他们各自的动机,这本身就是一种智力上的享受。此外,场景的描绘也极具地域特色,那些异域风情的细节,被融入到人物的心理活动之中,使得环境不再是单纯的背景板,而成为了角色命运的某种预示或象征。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读者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的作品,它更像是文学实验场上的成功案例,而非传统的通俗读物。
评分(四) 我必须承认,初读这本书时曾感到一丝迷茫,因为它完全没有遵循我们通常期待的“英雄之旅”的范式。主角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高大全形象,他们的行动动机充满了人性的弱点和矛盾,这使得整个故事的基调显得异常的疏离和冷静。作者似乎对宏大叙事不感兴趣,而是专注于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微观层面的体验——比如清晨的寒意、一次无意的对视、一段突然涌上的旋律。正是这些细微之处,构建起了小说坚实的情感地基。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徒劳感”的描绘,那种面对巨大历史洪流时个体的无力感,被处理得既悲凉又不失尊严。这本书的文笔流畅得不可思议,即使是描述最沉重的场景,其文字本身也保持着一种近乎舞蹈般的轻盈,这种矛盾的统一,是极其高明的文学技巧。它不是一本让人看完后感到“振奋”的书,而是一本让人在阅读结束后,静静坐着,感受周遭世界忽然变得更加真实和复杂起来的书。
评分(二) 读完这本小说,我立刻产生一种强烈的、想要找人讨论的冲动,但随即又意识到,有些东西也许只能独自消化。它的语言风格异常凝练,简直到了惜字如金的地步,但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经过了反复的打磨和筛选,带着一种近乎古典的庄重感。情节的推进并非线性叙事,而是充满了回溯和跳跃,像是在拼凑一块破碎的记忆碎片,读者必须主动去连接那些看似无关的场景和对话。尤其欣赏作者处理冲突的方式,它很少诉诸于外在的戏剧性爆发,而是将所有的张力都内化到了角色的身体和对话之中,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压抑感,简直能让人感到呼吸都变得沉重。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它没有给出所有问题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面镜子,让读者在其中看到了自己面对复杂人性的困惑和不安。对于追求快节奏、即时满足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或许会显得有些“慢热”,但一旦沉浸进去,那种被深邃思想包裹的感觉,是其他通俗小说难以比拟的。
评分(一)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如同初夏的阵雨,来得急促而猛烈,让人在措手不及中被卷入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中。作者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尤其是那种游走在理想与现实夹缝中的挣扎,描摹得入木三分。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信仰”二字的探讨,它不是一个宏大的口号,而是渗透在角色日常抉择里的微小动摇和坚守。比如,小说中主人公面对某个道德困境时的那种沉默和迟疑,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感,即便在读完很久之后,依然会在某个安静的午后跳出来,让人不禁反思自身的立场。文字的张力很大,有些段落的意象组合极其新颖,像是冷峻的雕塑突然绽放出温暖的火花,这种反差让人在阅读时感到一种独特的审美愉悦。整体来看,它更像是一部对特定历史时期个体精神图谱的细致扫描,而非仅仅讲述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它要求读者投入相当的专注力,去品味那些未尽之言和潜台词,否则很容易错过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刻意蕴。
评分海明威的代表作,很喜欢
评分海明威的代表作,很喜欢
评分海明威的代表作,很喜欢
评分海明威的代表作,很喜欢
评分海明威的代表作,很喜欢
评分海明威的代表作,很喜欢
评分海明威的代表作,很喜欢
评分海明威的代表作,很喜欢
评分海明威的代表作,很喜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