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奥斯维辛(媲美《辛德勒名单》)

逃离奥斯维辛(媲美《辛德勒名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匈] 米克罗斯·尼兹利 著,周仁华,孙志明 译
图书标签:
  • 二战
  • 奥斯维辛
  • 集中营
  • 生存
  • 逃亡
  • 历史
  • 纪实文学
  • 犹太人
  • 纳粹
  • 人性光辉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9672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4773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2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命运的蹂躏、人性的考验、生死的抉择,绝望的尽头就是希望!媲美《辛德勒名单》!关于奥斯维辛,一生必读的回忆录!——《纽约时报》

内容简介

《逃离奥斯维辛》畅销七十年、感动世界的经典之作。过去七十年间,关于集中营的上千份资料和图书陆续得以问世,这些书中,没有一本曾详细记述过火花场内每天都早发生的事情。原因很简单通往火化场的大门,就是通往死亡的大门。而尼兹利医生见证并得以幸存,差不多是个奇迹。拖过他独特的视角,我们还得以见证一个计划要延续千年、疯狂而自大的帝国,是如何慢慢走向解体的。尼兹利医生所展示的画面跨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从抵达集中营后所做的“遴选”,到1944—945年初的系统性灭绝行动,*后再到1945年冬标志纳粹从此走向分崩离析的噩梦版的大迁徙。本书的价值及其重要意义在于它能够以*一手资料向我们表明那个“人间地狱”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同时告诉所有读了这本书的人,命运会残酷地蹂躏我们,考验我们脆弱不堪的人性,让我们痛苦地做出攸关生死的抉择,但绝望之际便是希望之时。

作者简介

米克罗斯·尼兹利(1901—1956)匈牙利犹太医生。1944年尼兹利医生和家人被德国纳粹抓捕并送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到集中营后,尼兹利医生被纳粹臭名昭著的“死亡天使”门格勒医生遴选出来,负责集中营的医疗工作,成为“活死人特遣队”的一员。尼兹利医生见证了从抵达集中营后所做的“遴选”,到1944—1945年初的系统性灭绝行动,*后再到1945年冬标志纳粹从此走向分崩离析的大迁徙,成为*一一个活着走出火化场的特遣队员。1946年,尼兹利医生出版了《逃离奥斯维辛》,让世界知道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真相,并让无数人从书里,获得绝境中希望的力量。

目录

第一章我走出列队 / 1
第二章米克罗斯·尼兹利医生成为编号A8450 / 7
第三章帮助“活死人” / 11
第四章与我有关的可怕计划 / 16
第五章攸关生死的考验 / 20
第六章滑向深渊 / 23
第七章死亡不分昼夜 / 33
第八章骇人听闻的秘密 / 41
第九章第三种杀人方式 / 50
第十章只能活四个月 / 53
第十一章140克金条的交易 / 56
第十二章谋杀?还是刺杀? / 62
第十三章“神枪手”绝不浪费时间 / 66
第十四章捷克营大清理 / 72
第十五章罪魁祸首 / 76
第十六章又一项可怕任务 / 80
第十七章欢迎加入死亡队列 / 87
第十八章毁尸灭迹 / 89
第十九章拯救从毒气室生还的小女孩 / 95
第二十章千方百计将控诉宣言带出集中营 / 101
第二十一章不得安宁的刽子手 / 104
第二十二章游击队员突袭集中营 / 107
第二十三章命如草芥 / 110
第二十四章与恶魔交锋 / 113
第二十五章让妻子、女儿活着离开 / 117
第二十六章生死游戏 / 126
第二十七章达摩克利斯之剑 / 131
第二十八章命悬一线 / 143
第二十九章“最后的晚餐” / 148
第三十章挣脱枷锁 / 157
第三十一章借刀杀人 / 159
第三十二章刺探消息 / 162
第三十三章死里逃生 / 165
第三十四章意志的力量 / 170
第三十五章血腥新年 / 173
第三十六章逃离奥斯维辛 / 176
第三十七章再次与死神博弈 / 181
第三十八章我赢得了自由 / 188
尾声奇迹般的重生 / 191

精彩书摘

第二十章千方百计将控诉宣言带出集中营
在党卫军生活区隔壁,二号火化场的二楼,有一间木匠铺,三名木匠在那里辛苦劳作,以完成各种指派的任务。目前,他们正忙着做一份“私人订单”。穆斯菲尔德利用机会,让这几名木匠给他做一张“贵族式卧榻”,一种可以做大沙发用的双人床。这活儿要尽快完成。
这可不是件容易做的差事。但在火化场,下了命令就没有什么“不可能”。几个木匠从散落在火化场里的建筑材料里找到了需要的木材。弹簧则是从安乐椅上拆下来的,有些被流放者带上这些椅子,是为了让体弱的双亲在路上更舒适些。火化场院子里有好几百张这样没人要的椅子,我们过去常常在干完活儿后坐在上面休息,呼吸几口新鲜空气。
卧榻是按照指示打造的。对于我来说,它是让人好奇的物件儿。我一直关注着它的全部制作过程,看着它完工。我曾观察匠人们安装弹簧,并罩上考究的织锦。两名法国电工为卧榻装了一盏床灯,还留出了放收音机的位置。在经过刷漆修饰后,它看上去很不错。摆放在位于曼海姆的资产阶级式小家庭里,较之摆放在火化场让人讨厌的阁楼里,这张卧榻看起来的效果可能会要好一些。卧榻的确是要于周末送往穆斯菲尔德在曼海姆的家。它会一直等在那里,直到这位纳粹头目从折磨人的战争中凯旋,可以在上面歇息一下他那疲惫的身子骨。
卧榻运走前最后一周。有一天,在我自己的房间里,我看到他们准备了六件丝绸睡衣,计划要随卧榻一块运走,那是卧榻很好的搭配用品。这些睡衣用料是非常好的进口丝,当然在外面弄不到。在外面,配给票得用来兑换最为紧要的物品。集中营也有自己的配给系统,这个系统要比德国境内的通用体系要好得多,因为它可以向其内部成员提供任何想要的物品。在更衣室,物品就在那,等着人来拿。每件物品只需“弹指一挥”就能取得。只需将一粒子弹射入原物主的后脑勺,枪口喷出一股火舌之后,物品就唾手可得了。
通过这种方式,党卫军军官们获得了大量珠宝、皮革制品、皮毛大衣、丝绸和优质皮鞋,每周他们都会成捆成捆地送些东西回家。
有人发现,在送走的包裹中,除了前面提到的奢侈品外,还有几百件茶、咖啡、巧克力以及罐装食品,所有这些也能在更衣室里弄到。所以小队长有了让人做个卧榻送回家的想法。
这几天,我一直在观察,直到卧榻完成最后一道工序。一个念头开始在我的脑海里成形。慢慢地,这个念头变成了一项工程。几周后,特遣队将会成为历史,我们都会死在这里,对此我们都很清楚。我们甚至也已经接受了现实,因为我们知道并没有出路。然而,有件事让我难过。十一支特遣队都已经消失了,他们也一块带走了关于火化场和刽子手的可怕秘密。即便我们不能幸免于难,我们也要确保全世界知道,有一个民族妄想成为地球霸主,让全世界认识该民族让人难以想象的残暴及恶劣行径,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一份留给全世界的信息必须得离开这个地方。不管是随后很快就被人发现,还是多年后才被人发现,它都将是一份了不得的控诉宣言。这份信息将由一号火化场特遣队的全体成员共同签名,他们完全清楚自己即将到来的死亡。只要这份信息藏在卧榻里被带到集中营的铁丝网之外,它就会暂时保存在穆斯菲尔德在曼海姆的家里。
书稿及时拟定好了。它详细地描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自建立起所犯下的恐怖罪行。集中营里刽子手的名字也包括其中,还有我们估算的被处决人数,执行处决所使用的方法及工具也有描述。
书稿书写在三大张羊皮纸上。特遣队里的编辑,一位来自巴黎的画家,用漂亮的字体进行了书写,沿用了古代书稿的传统,还使用了印度墨水以确保书写的文字不会褪色。第四张羊皮纸上是特遣队200名成员的签名。几张羊皮纸用丝线缝在一起,然后卷起来,放在由我们当中一名锡匠做的特制柱形锡管里,最后进行密封和焊接,以免文稿受空气和湿气的侵蚀。我们的工匠把锡管放在卧榻的弹簧里,夹杂在羊毛填充物中间。
另外一份完全相同的书稿被埋在二号火化场的院子里。
序言:历史的回响与人性的微光 1944年的夏天,空气中弥漫着压抑与绝望,奥斯维辛集中营如同一头吞噬生命的巨兽,将无数生命的故事撕裂、掩埋。然而,即使在最黑暗的深渊,也总有不屈的灵魂在闪耀,总有微弱的光芒试图划破绝望的阴霾。 《逃离奥斯维辛》便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揭示了在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中,普通人如何在一个将人性摧残至极限的环境下,为了生存,为了自由,爆发出的惊人勇气与智慧。本书并非一部史书,它不以宏大的历史叙事为己任,而是将镜头聚焦于个体,聚焦于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遗忘,却在个人命运中经历着翻天覆地巨变的普通人。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希望、关于抵抗、关于人性在极端考验下的顽强生命力的故事。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在那个集体被剥夺个体身份,被 dehumanize(非人化)的集中营里,个体的挣扎与反抗是如何发生的。这并非是一场有组织的武装起义,也不是一次大规模的越狱行动,而是发生在最微小、最个人层面的生存之战,一场与死亡赛跑,与绝望搏斗的无声战役。 第一章:沉默的墙垣,窒息的呼吸 故事的开端,仿佛将读者直接推入了奥斯维辛冰冷而压抑的氛围之中。高耸的铁丝网、电网,以及随处可见的警戒塔,构筑了一道道无形的墙垣,将希望牢牢地锁在墙外。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恐惧,那是对未知命运的恐惧,是对眼前的死亡景象的恐惧,更是对自己即将被剥夺一切的恐惧。 主人公,一个平凡的犹太女性,在此之前,她的人生或许曾有阳光,有欢笑,有对未来的憧憬。然而,命运的巨轮无情地将她卷入这场浩劫。在这个世界里,名字被数字取代,身份被剥夺,尊严被践踏。每一个清晨的到来,都意味着又一次在生死边缘的徘徊;每一个夜晚的降临,都伴随着对生存的祈祷。 作者并没有刻意渲染集中营的血腥与暴力,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那种深入骨髓的恐惧与无力感。那些曾经熟悉的脸庞,如今变得憔悴、麻木,眼神中失去了往日的神采,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深的绝望。生存,成为了唯一的本能,而为了生存,人们被迫做出曾经无法想象的选择。 第二章:微小的火星,燎原的渴望 然而,即便是最黑暗的角落,也无法完全扑灭人性的火种。在奥斯维辛的围墙之内,也存在着无数微小的反抗,无数微小的希望。这些火星,或许只是一个善意的眼神,一次无声的帮助,一次冒着生命危险的交换。 主人公并没有因为环境的恶劣而放弃思考,放弃挣扎。她开始观察,开始倾听,开始在绝望中寻找一丝缝隙,一丝可以寄托的希望。她看到了那些在死亡阴影下依然保持着尊严的人,看到了那些在绝望中相互扶持的人,看到了那些在沉默中依然保留着不屈灵魂的人。 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没有将主人公塑造成一个天生的英雄,而是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如何被逼迫着去成长,去蜕变。她开始学会隐藏,学会欺骗,学会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来为自己,也为身边的人争取哪怕一丁点的生存空间。每一次成功的“小动作”,都凝聚着巨大的勇气与风险,每一次失败,都可能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第三章:秘密的联结,希望的种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主人公逐渐发现,她并非孤身一人。在集中营的深处,存在着一些秘密的联结,一些秘密的组织,一些秘密的计划。这些联结,如同在荒漠中的甘泉,为那些濒临绝望的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她开始接触到那些同样渴望自由的人,他们或许是曾经的知识分子,或许是身怀绝技的工匠,又或许只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但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逃离。逃离这个地狱,逃离这个吞噬生命的囚笼。 这个过程充满了危险,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招致严酷的惩罚。然而,正是这些秘密的联结,让希望的种子得以在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他们用尽一切办法,搜集信息,寻找机会,制定计划。每一个眼神的交流,每一个手势的传递,都承载着生命的重量。 第四章:信念的试炼,逃亡的黎明 当逃亡的计划最终浮出水面时,主人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抉择。逃亡,意味着与过去的一切告别,意味着踏入未知的黑暗,但同时也意味着,有机会重获自由,重获新生。 这个过程,是对所有参与者信念的终极试炼。他们必须克服内心的恐惧,克服身体的疲惫,克服来自四面八方的阻碍。每一个前进的脚步,都可能踩在死亡的边缘;每一次的喘息,都可能被警卫的呼喊打破。 本书的叙事,将读者带入到这场惊心动魄的逃亡之中。我们与主人公一同感受着每一次心跳的加速,每一次的屏息,每一次的庆幸。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张力,将逃亡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读者也身临其境,一同感受着生存的渴望与自由的召唤。 第五章:重获新生,铭记的伤痕 逃亡的成功,并非故事的终点,而是另一段生命旅程的开始。主人公和她的同伴们,带着身体的伤痕,带着心灵的创伤,终于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自由。 然而,自由并非意味着遗忘。奥斯维辛的经历,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的灵魂深处。那些失去的生命,那些遭受的苦难,那些扭曲的人性,都成为了他们一生无法摆脱的记忆。 《逃离奥斯维辛》并没有止步于展现逃亡的成功,它更深刻地触及了幸存者的心理创伤,以及他们如何带着这份沉重的记忆,重新融入世界,重拾生活的勇气。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即使从地狱归来,人性中的善良、坚韧与爱,依然是能够支撑一个人继续前行的力量。 结语:历史的警示,人性的光辉 《逃离奥斯维辛》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它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黑暗时,能够看到人性的光辉是如何在最严酷的环境下闪耀。它让我们明白,即使在最绝望的时刻,希望也从未真正熄灭,只要心中存有一丝对自由的渴望,对生命的珍视,就永远有可能找到逃出生天的道路。 这本书,是对奥斯维辛所有受难者的纪念,也是对人类集体记忆的提醒。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的教训,警惕任何可能导致人性泯灭的苗头。同时,它也歌颂了那些在绝望中展现出的勇气、智慧与牺牲精神,这些精神,永远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是我们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它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历史的残酷,更映照出人性的韧性与光辉。读完这本书,你或许会落泪,或许会沉默,但你一定会被其中普通人身上所迸发出的强大生命力所震撼,所感动。它告诉我们,即使身处炼狱,只要心存光明,便有可能迎来黎明。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成就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它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但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确的外科手术,直击要害。作者在叙述中展现出的那种独特的节奏感,时而缓慢如蜗牛爬行,时而又急促如心脏骤停,完美地烘托了叙事氛围。特别是对于环境的描写,那些关于气味、光线、声音的描述,构建了一个如此真实可感的“他者世界”,让人仿佛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和绝望。这种高超的文学技巧,有效地避免了题材本身的沉重感将作品拖入纯粹的纪实文学的窠臼,而是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永恒的文学高度。它所探讨的主题——身份的消解、集体性的非人化以及个体在巨大机器面前的无力——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适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用最精炼的文字,为人类集体记忆留下了最深刻、最不可磨灭的印记。

评分

初翻开这本书时,我本以为会读到一部充斥着愤怒与控诉的文字,但很快我就意识到,这份作品的基调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深邃得多。作者的情感克制得令人敬畏,这并非麻木,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理解——他明白,真正的恐怖,是无法用简单的“好”与“坏”来界定的。书中所展现的人性光谱是如此广阔,从最卑劣的背叛到最无私的牺牲,所有的人性挣扎都被赤裸裸地呈现出来。尤其是一些边缘人物的描写,他们可能做出了无可指摘的选择,也可能只是在生存线上做出了微小的妥协,这些“灰色地带”的刻画,才是最让人心惊肉跳的地方。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反而留下了一串串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回味的问号。这种文学上的诚实,让我对作者产生了由衷的敬意。这本书不只是关于一个特定历史事件,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类社会结构下,在极端压力面前,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拥有的阴影与光芒。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力量实在太震撼了,读完之后感觉自己的灵魂都被深深触动了。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即便是描绘那些最黑暗、最难以启齿的经历时,也保持着一种近乎冷酷的客观,反而将那种深重的绝望感层层递进地压向读者。我尤其佩服作者在处理人物内心挣扎时的那种精准度,那些微小的希望火花如何在无边的黑暗中闪烁、如何又在现实的重压下瞬间熄灭,每一个细节都像是用刀子刻在了我的记忆里。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深吸一口气,去消化那些文字所承载的巨大重量。这不仅仅是一部记录历史的著作,更是一部对人性极限的深度拷问。它迫使你去思考,在那种极端环境下,“人”的定义究竟是什么?那种超越肉体折磨的精神抵抗,那种即便身处炼狱,依然试图维护一丝尊严的努力,才是这本书真正让人难以忘怀的核心。它没有用廉价的煽情去打动人,而是用事实本身,用那些无可辩驳的细节,构建起一座关于人类苦难和坚韧的丰碑。读完后,很多场景会像梦魇一样挥之不去,但同时,也带来一种近乎残酷的清醒,让我们更珍惜此刻的平静与自由。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一种近乎体力的消耗。那种密集的、不留情面的细节轰炸,对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不得不承认,有好几段文字我需要放下书本,走到窗边,试图让现代世界的清新空气洗刷掉文字中残留的凝滞感。但正是这种“难以忍受”,才证明了它的价值所在。作者没有为了迎合大众的阅读口味而进行任何程度的软化或美化,他坚持用最原始、最坚硬的语言去触碰那些最敏感的神经。特别是对时间和空间感的处理,时间的流逝被无限拉长或瞬间压缩,空间的压迫感则通过对封闭环境的精准描摹而达到了极致。这种身临其境的痛苦体验,使得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年份和数字,而是化为了可以触摸、可以呼吸的真实存在。它迫使你走出舒适区,去直面那些被我们习惯性地“遗忘”或“过滤”掉的人类最深层的灾难。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逻辑链条紧密到令人窒息。作者似乎拥有将海量史料梳理得井井有条的天赋,每一个章节的推进都像是在解开一个复杂的谜团,却又丝毫不让人感到晦涩难懂。他巧妙地运用了多线叙事的手法,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命运的细微波动交织在一起,使得故事既有史诗般的厚重感,又不失私人日记般的亲密感。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关键转折点上的留白处理——他从不急于给出结论或道德审判,而是将判断的权力完全交给了读者。这种“让事实说话”的叙事策略,其力量远胜过任何直接的控诉。每一次情节的铺陈,都像是精心设计的陷阱,等你完全沉浸其中时,才猛然发现自己已经被带到了一个全新的、更深层的思考维度。从阅读体验上来说,它几乎是一种智力上的挑战,需要读者全神贯注,但回报是极其丰厚的,你会清晰地看到历史的脉络是如何一步步收紧,最终导向那个无可逃避的结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